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著名科学家的“生态情结”

admin 2003-03-17 来源:景观中国网
2000年,华北、西北地区沙尘暴肆虐,其频率之高。程度之重,范围之广为50年所不遇;因旱灾农田绝收,上百座城市供水紧张也为50年所罕见;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更是百年之灾。水、旱、沙灾已对国民
2000年,华北、西北地区沙尘暴肆虐,其频率之高。程度之重,范围之广为50年所不遇;因旱灾农田绝收,上百座城市供水紧张也为50年所罕见;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更是百年之灾。水、旱、沙灾已对国民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危害,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位于祖国西部的雅江畔,佳木葱笼,满目春光。在水流湍急的波浪中,不时漂泊着一根根木材,游人们陶醉在青山绿水里,对此似乎并不在意,只有一位学者模样的老人显得忧心忡忡,那几天,他一直在这一带的森林里转悠,发现天然林中的珍贵树种苏铁比他前些年来考察时少多了。看到运送木材的大卡车每天从森林里开出,每辆车里都装着两三根一米来粗的原木,他的心隐隐作痛;“再过10年、20年,我们的子孙们还能看到这么粗的大树吗﹖”

这是5年前的事,当时他回到北京后,以科学家和政协委员的身份奋笔疾书,通过全国政协给国务院写了一封措辞强烈的呼吁书。政协领导决定除报给国务院外,还抄送当时的林业部。一个月后,朱钅容基亲赴西南,到现场做了考察。1998年,举世瞩目的中国天然林保护工程正式启动。

这位上书人就是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著名科学家,全国政协委员沈国舫。

50年前,沈国舫留学苏联列宁格勒,他在大阿那道尔林区考察草原造林时,心里总强烈地想念着国内的森林。为此,他谢绝了老师的挽留回到国内。从那时起,他跑遍了国内各个林区,与林木打了半个世纪的交道。他抱着一个心愿,要让中国的生态环境在自己这代人手里得到改善。在他的生命中,很多事情他可以淡忘,惟独挥之不去的是他的这个“生态情绪”。

关于“生态环境建设”这一概念,在几十年前,甚至在几年前,恐怕没有几个人能够说清楚它的真实含义。然而,近年来它却成为中国报章和人们口头出现频率很高的词组。沈国舫感叹,这表明中国人生态环境意识的觉醒。看到自己一直倡导的理念得到现实的承认和印证,他感到欢欣鼓舞。

我国大部分疆土适宜森林生长,我国的森林资源原本十分丰富。据载3000多年前,黄土高原曾经“草木繁茂,禽兽繁殖”森林覆盖率高达50%以上,天山,祁连山,阿尔泰山也曾经“有松柏五木,其水草茂密”,分布着大片森林。在此后漫长的岁月中,由于人类向自然过度的不合理的索取,以及社会动乱,自然灾害等多种原因,我国的生态环境不断遭到严重破坏。到解放初期,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只有9%—10%。

新中国诞生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倡导“绿化祖国”。沈国舫难忘当年的情景:踩着一辆半旧的自行车,和工人们一起。抡起大镐刨坑,冒着大雨运树苗,让曾经荒芜的小西山变成满目的佳林秀木。但是,由于整个经济发展并没有转移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上,并且生态建设的速度远远赶不上生态破坏的速度,我国的生态环境呈不断恶化的趋势。50年代就注意到这一问题的沈国舫,曾为此大声疾呼,但是那时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关注。

对自然的掠夺式开发,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最终遭受惩罚的是人类自己,灾害频频发生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我国水灾频繁,特别是1998年的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给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损失;我国不少省区连年遭受旱灾,而且旱灾所造成的损失已经超过了水灾;沙漠化每年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推进;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破坏,15%—20%的物种遭受威胁。

回顾刚刚过去的2000年,沈国舫更是感叹良多。首先是华北,西北地区遭遇了10余次扬沙和沙尘暴天气,频率之高,程度之重,范围之广,为50年来所罕见;旱灾在华北以及南方的部分地区发生,旱情威胁从农村直至城市。许多农田因旱绝收,上百座城市出现供水紧张,也为50年所罕见。水灾、旱灾、沙灾等已经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危害,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以沈国肪为代表的生态学家们“生态建设必须先行”的大声呼吁,今天已经成为举国上下一致的行动。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沙治沙,野生动物保护等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民众的关心和支持。国家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拿出巨额资金投入生态建设。沈国舫高兴地说,现在行动起来还不晚,这是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造福。

中国的生态建设行动受到国外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和赞赏。作为呼吁生态建设的沈国舫。也成为外国人关注的焦点。2000年10月,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