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湖西综合保护工程:圆西湖全景之梦
admin
2003-03-06
来源:景观中国网
将于今年10月恢复开放的三台泽韵
将于今年10月恢复开放的杨公堤—茅家埠段
西湖湖西综合保护工程,是“恢复历史”而不是“创造历史”,是为西湖“美容”而不是“整容”,

将于今年10月恢复开放的三台泽韵

将于今年10月恢复开放的杨公堤—茅家埠段
西湖湖西综合保护工程,是“恢复历史”而不是“创造历史”,是为西湖“美容”而不是“整容”,是给西湖“锦上添花”而不是“画蛇添足”,是一次对历史的传承、对文化的保护。
三百年沧桑变化,让原本宽广的西湖水域面积“节节败退”,杨公堤风采尽失。何时才能重温“一湖映双塔”、“湖中镶三岛”、“三堤凌碧水”的西湖全景?
2002年10月25日,雷峰新塔落成,迈出了圆西湖全景之梦的第一步。2002年12月1日,位于西山路的市园文局原灵隐管理处管理用房被拆除,西湖湖西综合保护工程正式启动。
民心所向的决策
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杭考察调研时指出,历史文化名城是杭州的“灵魂”,西湖是杭州的“生命线”。湖西综合保护工程是德政善举、得民心之举。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代表市委市政府提出:奋战300天,恢复杨公堤,推进湖西综合保护,圆“一湖二塔三岛三堤”西湖全景之梦,让西湖更美,让杭州更靓。
杭州傍湖而兴、因湖出名,西湖是杭州的根与魂。湖西综合保护工程是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民心工程”正是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思想的集中体现。湖西综合保护工程将部分恢复西湖水域面积,再现杨公堤、里六桥的迷人风采,再造一个体现生态、充满野趣的新西湖景区,这是圆“一湖二塔三岛三堤”西湖全景世纪之梦的重要举措。湖西综合保护工程将彻底改善湖西区域的环境,极大地优化杭州城市环境,提升杭州城市综合竞争力,为迎接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会、为2010年实现“生态城市”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市园文局原副局长吴子刚就提出了湖西综合保护的建议。本世纪初,随着“假日旅游”的兴旺,西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于是湖西综合保护再一次被提起,并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民也积极参与讨论。
2001年3月6日,湖西综合保护可行性研究成果评审会举行,上海同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及杭州园林设计院向与会专家汇报了研究成果,三家单位一致认为湖西综合保护是可行的。最终,北京林业大学总体规划设想脱颖而出。同年,编制湖西综合保护规划并组织实施被列为2001年杭州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任务。2002年11月22日,湖西综合保护规划方案公展,三天时间里,前去参观的杭城百姓络绎不绝。
荡气回肠疏浚史
西湖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淤塞和疏浚的历史。若无历朝历代的疏浚整治,千年以前西湖早已成为平地,早已不复存在了。已故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先生曾说:“西湖若没有人工的浚掘,一定要受天然的淘汰,现在我们尚能泛舟湖中,领略胜景,亦是人定胜天的一个证据。”自唐始,历代都有整治西湖的举动。据史料记载,从唐至清,较为重要的疏浚有20余次。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不忍西湖日渐淤塞、湖水干涸,于是大规模疏浚西湖,使西湖重新发挥灌溉农田的作用。历史上对西湖影响更大的是杭州发展史上极其显赫的五代吴越和南宋时期,吴越国王专门安排千余名“撩湖兵”专司疏浚西湖事宜,确保了西湖水体的存在,西湖的山水文章初露雏形,吴越时期的开发建设,奠定了西湖风景的基础。北宋苏东坡动用20万民工,治理西湖,并将从西湖中挖掘出的葑草和淤泥修筑了一条自南到北横贯湖面的2.8公里的长堤,从此西湖南北两山之间得以沟通。明初杨孟瑛历时152天疏浚西湖,形成“一湖映双塔”、“湖中镶三岛”、“三堤凌碧水”的独特景观,将自然之美与人工之美巧妙结合,令无数文人墨客流连忘返。清中叶以后,随着国势衰微,西湖日益贬值、失色,满目病态,奄奄一息。1949年5月前后,西湖污泥淤塞,湖底遍生水草,湖水平均深度只有0.55米。1950年,杭州百废待兴,国家即将治理西湖作为杭州城市建设项目,列入国家投资计划。1951年,杭州市人民政府设立疏浚西湖工程处,着手全面疏浚西湖。8年中,国家投资人民币454万元。第一次浚湖工程于1959年竣工。1976年国家投入专款200万元开始第二次西湖疏浚。以后,西湖疏浚成为一项常规工作。人们如今所见碧波荡漾、桃红柳绿的天堂美景是建国后多次疏浚的结果。
当时代的脚步迈入二十一世纪,接过历代先辈保护西湖的接力棒,传承传统,还西湖以历史的原初性,正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湖西现状令人忧
在几代人的精心呵护下,由浅水湾渐渐演变而成的这个美丽湖泊不仅没有因自然之力在版图上湮灭,而且千百年来一直以其独特魅力令天下人倾心。尤其是近年来杭州各届政府更是加大了对西湖的治理、保护力度。但是,在西湖景区声誉日隆,呈现出新生命力的同时,湖西境况却不容乐观。在人气颇旺的龙井村,山谷中茶馆、饭店遍布,到处是大大小小风格不一的建筑;翁家山的情况也大抵如此,大小商肆星罗棋布,商业氛围很是浓重,俨然山乡闹市;而原本茶园、丛林密布的曲院风荷西边区域,如今也是房屋相衔,渐与杭州花圃相连。据悉,如果坐上飞机从空中俯瞰,会发现湖西诸山谷底中遍布着大大小小的村庄,而且这些村庄逐渐向山坡蔓延,蚕食着景区的绿色空间。据了解,虽然历经多次疏浚,西湖水体质量已有明显改善,但西湖地表污染、人为污染仍很严重。目前流向西湖的四条主要溪流中,有三条在湖西,大雨过后大量泥沙通过这三条溪流入西湖。
湖西综合保护就是要通过整治、引水、美化、造景,结合功能转换和产业结构调整,彻底改变湖西区域“脏乱差”和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对西湖风景区了如指掌的杭州园林设计院副院长、总工程师周为说,由于流域内人口的膨胀,以及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湖西群山中的水体被人们当作了生活生产水源,被超量采用,变成污水后又排入溪中。长此以往,西湖所承担的生态负荷日益加重,并超出了本身的生态消化能力,湖体的生态关系已经到了失衡的边缘。就拿最有代表性的水质来说,西湖属于五类水体,总磷、总氮等关键指标都超标,透明度非常低,远远达不到风景湖泊三类水体的要求。另外,杭州的自然人文景观除西湖外,有内涵深度的还有西边群山了。风景核心区的这种城市化和脏乱差现状,则严重损害了整个风景区的生态系统,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
数代梦想今欲圆
以传承历史、恢复数百年前“鼎盛期”西湖为主旋律的湖西综合保护,将通过引水、取土还湖等方式,让西湖水域向西部平坦地区拓进,拓进深度最大数千米,最小几百米;西湖水域面积也将由目前的5.6平方公里扩大到6.7平方公里左右;整个西湖将由目前的西湖、西里湖、岳湖和南湖等4个相对独立的水域,增加到8个相对独立的水域;除了目前的白堤和苏堤,西湖将增加一条湖中长堤————杨公堤。届时,300多年前西湖鼎盛期的极致景观将得以重现。
通过湖西综合保护,将使湖西地区成为锦鳞可数、水草丰盈、环区最有特色的江南湿地生态动植物物种群落基地,并由此形成特色景观资源;有望全面整治该地的社会形态,制止城市化倾向,缩减人口,疏解建筑,纯化视觉环境,改造基础设施,整合旅游服务设施,使社会环境全面优化,与其所处地位相称;使西湖与西部群山有机地融合起来,并为西湖风景名胜区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可以保护、保存该地所存留的大量人文遗产、民俗民风,使该地悠久的历史能一直传承下去,并形成西湖风景名胜区重要的风景资源。
如果再看远一点,湖西综合保护对杭州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同样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如果不采取积极的姿态这样做,西湖这份宝贵遗产将受到持续损害,从这个角度说“西湖西进”也是“申遗”整治的一部分,因为恢复原征性是申遗的有机组成部分。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