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城市建广场该防大而无当
admin
2003-02-25
来源:景观中国网
广场,被誉为城市的“客厅”。近年来,各地争相建广场,有的广场为城市增辉,也有的大而无当,成为中看不中用的“形象工程”。请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园林研究所所长孙凤岐教授
广场,被誉为城市的“客厅”。近年来,各地争相建广场,有的广场为城市增辉,也有的大而无当,成为中看不中用的“形象工程”。请看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园林研究所所长孙凤岐教授的观点——
城市建广场该防大而无当
广场不是越大越好,特大和大城市中心的广场有10公顷就足够,一般城市3—5公顷就够大,而小城镇,有2—3公顷就可以
孙凤岐教授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研究城市广场问题,在这一领域作过广泛深入的研究。
他说,广场是人们集会、休闲娱乐的场所,特大和大城市中心的广场有10公顷就足够,一般城市3—5公顷就够大,而小城镇有2—3公顷就可以了。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没有必要建一个硕大无比的广场。但目前我国一些地方的广场大而无当,如有的县城,广场面积达15—25公顷。
他认为,国内不少城市近几年修建的广场,大多尺寸偏大,周边建筑没有形成良好的配衬,功能单一,缺少应有的特色和活力,很难衡量其空间品质和艺术性。孙教授说,他们在设计中就经常遇到地方政府对他们说,能不能再大点?这反映了人们对广场功能的误解。
他说,对这种竞相比“大”的现象,国家有关方面应出台规定,硬性规定不同规模城市所建广场的面积。且建广场要先立项,由上一级政府审批。
许多广场模式单一。城市广场不应是办公楼加大草坪及树木,应有更丰富的内涵
孙凤岐说,目前许多广场模式单一:一个庞大的办公楼、一块大草坪、再种一些树做点缀。广场不像广场,公园不像公园。
孙凤岐说,广场和行政办公楼搁一块儿,是对城市广场的误解。以办公楼为依托建广场,会强化广场的政府性质,弱化大众需求,会追求办公楼的高大、神气、威严,草坪和树木无形中就变成办公楼的花园,缺乏亲和力。我国的办公楼和国外的市政厅不一样,国外市政厅基本上是开放式的,市民可随意进出,而我国的办公楼只是政府官员办公的处所,不对外开放。
孙凤岐认为,真正的广场应有很好的围合,应有一些建筑将广场有机地分隔成不同的功能区。如博物馆、文化宫、音乐厅、表演场地等,但不宜建办公楼。我国近年建的广场,以草坪为主,开始为了通透还不让种树,后来因夏天太热不得不种,用树来分隔空间,但效果欠佳。花了许多钱建喷泉,可因运行费用太高常不喷水,白占地。这和美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的广场几乎如出一辙。美国当时经济上升,各地雄心勃勃大规模地搞城市建设,一种夸大的表现欲驱使各地建造了一些城市广场。但后来许多广场都因太大、单调乏味、少有人气而纷纷进行改造。我们不应重蹈覆辙。国外经典的广场如欧洲的古典广场则不然,有些完全不种树,不种草,但总体感觉很舒服。其特点是规模适度,有良好的比例关系,与城市有机融合,步行为主,少有绿化,细部精美,艺术性高,总体完整统一,人气足。
建广场应因“市”制宜,大、中、小城市特征鲜明,有良好的空间品质
孙凤岐认为,各地的广场应有不同的特色,大、中、小城市应各具特点,南方城市和北方城市也应有所不同。中小城市要打破单一模式,建有特点的广场。要活泼精致、有良好的空间品质,让人能够亲近,以人为本,不要囊括所有功能,搞成大杂烩、拼盘式的堆砌。
要克服急功近利心态,规划设计要慎重;建什么样的广场,宜听取多方面意见
目前建广场是政府行为,所采用的方案往往根据政府部门的要求设计,标准单一。有的地方为了得到好的设计方案,也搞设计大赛,但由专家们评选出的最佳方案最后却未被采纳。还有的地方,过分追求政绩,一两个月仓促拿出设计,当年施工,当年建成。孙凤岐说,没有高水准专业设计人员参与设计的建筑,哪里谈得上百年建筑?!他强调说,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要慎重,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花一两年时间搞设计是毫不为过的。
城市广场对城市景观影响很大。孙凤岐建议,城市建广场应有一定之规,由建筑设计专家设计,市民提出建议,综合多方面意见形成方案。条件成熟时,也可开听证会。
他认为,对于一些大中型的著名老城市,建广场要更加慎重。不必贪大,应结合城市特点,在一些十字路口搞小型的、多样化的城市广场。这会使城市面貌有截然不同的改观。
最后,孙凤岐说,建城市广场要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国外著名的城市广场都是经过上百年甚至数百年文化的积淀才逐渐形成的。对此,我们要有耐心。
城市建广场该防大而无当
广场不是越大越好,特大和大城市中心的广场有10公顷就足够,一般城市3—5公顷就够大,而小城镇,有2—3公顷就可以
孙凤岐教授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研究城市广场问题,在这一领域作过广泛深入的研究。
他说,广场是人们集会、休闲娱乐的场所,特大和大城市中心的广场有10公顷就足够,一般城市3—5公顷就够大,而小城镇有2—3公顷就可以了。中小城市特别是小城镇没有必要建一个硕大无比的广场。但目前我国一些地方的广场大而无当,如有的县城,广场面积达15—25公顷。
他认为,国内不少城市近几年修建的广场,大多尺寸偏大,周边建筑没有形成良好的配衬,功能单一,缺少应有的特色和活力,很难衡量其空间品质和艺术性。孙教授说,他们在设计中就经常遇到地方政府对他们说,能不能再大点?这反映了人们对广场功能的误解。
他说,对这种竞相比“大”的现象,国家有关方面应出台规定,硬性规定不同规模城市所建广场的面积。且建广场要先立项,由上一级政府审批。
许多广场模式单一。城市广场不应是办公楼加大草坪及树木,应有更丰富的内涵
孙凤岐说,目前许多广场模式单一:一个庞大的办公楼、一块大草坪、再种一些树做点缀。广场不像广场,公园不像公园。
孙凤岐说,广场和行政办公楼搁一块儿,是对城市广场的误解。以办公楼为依托建广场,会强化广场的政府性质,弱化大众需求,会追求办公楼的高大、神气、威严,草坪和树木无形中就变成办公楼的花园,缺乏亲和力。我国的办公楼和国外的市政厅不一样,国外市政厅基本上是开放式的,市民可随意进出,而我国的办公楼只是政府官员办公的处所,不对外开放。
孙凤岐认为,真正的广场应有很好的围合,应有一些建筑将广场有机地分隔成不同的功能区。如博物馆、文化宫、音乐厅、表演场地等,但不宜建办公楼。我国近年建的广场,以草坪为主,开始为了通透还不让种树,后来因夏天太热不得不种,用树来分隔空间,但效果欠佳。花了许多钱建喷泉,可因运行费用太高常不喷水,白占地。这和美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的广场几乎如出一辙。美国当时经济上升,各地雄心勃勃大规模地搞城市建设,一种夸大的表现欲驱使各地建造了一些城市广场。但后来许多广场都因太大、单调乏味、少有人气而纷纷进行改造。我们不应重蹈覆辙。国外经典的广场如欧洲的古典广场则不然,有些完全不种树,不种草,但总体感觉很舒服。其特点是规模适度,有良好的比例关系,与城市有机融合,步行为主,少有绿化,细部精美,艺术性高,总体完整统一,人气足。
建广场应因“市”制宜,大、中、小城市特征鲜明,有良好的空间品质
孙凤岐认为,各地的广场应有不同的特色,大、中、小城市应各具特点,南方城市和北方城市也应有所不同。中小城市要打破单一模式,建有特点的广场。要活泼精致、有良好的空间品质,让人能够亲近,以人为本,不要囊括所有功能,搞成大杂烩、拼盘式的堆砌。
要克服急功近利心态,规划设计要慎重;建什么样的广场,宜听取多方面意见
目前建广场是政府行为,所采用的方案往往根据政府部门的要求设计,标准单一。有的地方为了得到好的设计方案,也搞设计大赛,但由专家们评选出的最佳方案最后却未被采纳。还有的地方,过分追求政绩,一两个月仓促拿出设计,当年施工,当年建成。孙凤岐说,没有高水准专业设计人员参与设计的建筑,哪里谈得上百年建筑?!他强调说,城市广场的规划设计要慎重,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花一两年时间搞设计是毫不为过的。
城市广场对城市景观影响很大。孙凤岐建议,城市建广场应有一定之规,由建筑设计专家设计,市民提出建议,综合多方面意见形成方案。条件成熟时,也可开听证会。
他认为,对于一些大中型的著名老城市,建广场要更加慎重。不必贪大,应结合城市特点,在一些十字路口搞小型的、多样化的城市广场。这会使城市面貌有截然不同的改观。
最后,孙凤岐说,建城市广场要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国外著名的城市广场都是经过上百年甚至数百年文化的积淀才逐渐形成的。对此,我们要有耐心。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