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的莫斯科城市规划
admin
2003-02-03
来源:景观中国网
到过莫斯科的人,无不称赞她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之一。纵观莫斯科城市建设特色,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有两点:一是有明确的统一规划,形成强烈的总体性;二是有明确的建筑目的,形成鲜
到过莫斯科的人,无不称赞她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之一。纵观莫斯科城市建设特色,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有两点:一是有明确的统一规划,形成强烈的总体性;二是有明确的建筑目的,形成鲜明的独特性。
在莫斯科建筑学院,副院长、女教授莫兹海娃介绍说,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莫斯科曾多次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1935年和1971年两个规划。
1935年的规划,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合理地建设和发展大城市的一次重要尝试。规划要点是:一从莫斯科的具体条件出发,保留近800年历史形成的城市基础——同心放射式格局,整顿和改善以红场为主体的中心区,使城市得到根本改造;合理安排建筑布局,确保充足的水源,疏散稠密区人口,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二、根据均衡分布生产力的战略思想和1931年联共(布)中央关于禁止在莫斯科新建工业企业的决议,控制人口规模为500万,用地从285平方公里扩大到600平方公里;三、在市区周围建立10公里宽的森林公园带;四、发展包括地下铁道在内的公共交通,实现市郊铁路电气化;五、引进天然气,以改善城市燃料结构;发展以热电联合生产为主的集中供热;六、在疏通莫斯科——伏尔加运河的基础上,广开水源等。数十年的实践证明,上述规划内容是切合实际且具有远见的,对莫斯科的改建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控制城市规划的目标没有达到。1959年莫斯科人口已达到504.6万,1960年市区范围不得不扩大到878.7平方公里。
1971年,苏联当局批准了新的莫斯科总体规划方案,期限为30年(1961年-1990年)。新规划除继续控制城市规模(市区人口远景控制不超过800万)外,有两个基本要点:一、市区布局从单一中心演变为多中心,用地划分成8个规划区,以克里姆林宫、红场所在地为城市中心的核心区,其余7个规划区环绕四周。每区人口60至100万,各有一个配备高级服务设施和各种公共机构的市级中心。通过调整工业,把66个生产区均匀地安排到8个区中。中心区的结构处理形成星形放射状,保持原有的革命、历史、文化、教育和行政等公共核心性质;西南区布置科研、高校机构;北区继续发展公共设施,如体育场馆、展览馆、博物馆等;西区规划成为历史文化中心。城市干道十几条主要放射路和6条环路组成,每区以一或二条主要放射路作为轴线,每区内公共中心在布局上均与主要放射路有密切联系,同时,建筑群的外观又与自然风景溶为一体。规划中人均公共绿地为28平方米,各个区都安排了与森林公园相连的大块楔形绿地。规划还把提高居住水平作为重要目标,每个居民享有居住建筑面积达到20平方米。二、确立了莫斯科国民经济发展的性质和方向。限制工业进一步集中到离市中心50至60公里的地区,工业生产的主要地区应距市中心100至200公里。并注意综合全面地解决城市建设以及同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相关的问题。由于这个规划规模宏伟,富有特色,科学性强,被誉为“世界最优秀的首都城市规划”。
在这个规划的指导下,莫斯科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市中心区的人口趋于减少;市区周围兴建了90片大型居民区,人均建筑面积基本达标;环境得到了改善;公共交通比较方便,其中地下铁道总长度已超过200公里;市政设施比较完善;全市住宅集中供暖、供冷热水,有厨、卫、浴设施;古城面貌焕然一新。然而,由于城市人口不断增长(1984年初已达858万),建筑用地日益紧缺,致使新居住区建筑的平均层数不断增高后,各规划区的服务设施和道路、交通、绿化设施不易达标。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及时抓住用地不足这个主要矛盾,调整充实规划,适当扩展城市范围。目前,莫斯科市区面积已扩大到1000平方公里,人口相应增加到900万人。
文/赵国雄
在莫斯科建筑学院,副院长、女教授莫兹海娃介绍说,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莫斯科曾多次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1935年和1971年两个规划。
1935年的规划,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合理地建设和发展大城市的一次重要尝试。规划要点是:一从莫斯科的具体条件出发,保留近800年历史形成的城市基础——同心放射式格局,整顿和改善以红场为主体的中心区,使城市得到根本改造;合理安排建筑布局,确保充足的水源,疏散稠密区人口,为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二、根据均衡分布生产力的战略思想和1931年联共(布)中央关于禁止在莫斯科新建工业企业的决议,控制人口规模为500万,用地从285平方公里扩大到600平方公里;三、在市区周围建立10公里宽的森林公园带;四、发展包括地下铁道在内的公共交通,实现市郊铁路电气化;五、引进天然气,以改善城市燃料结构;发展以热电联合生产为主的集中供热;六、在疏通莫斯科——伏尔加运河的基础上,广开水源等。数十年的实践证明,上述规划内容是切合实际且具有远见的,对莫斯科的改建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控制城市规划的目标没有达到。1959年莫斯科人口已达到504.6万,1960年市区范围不得不扩大到878.7平方公里。
1971年,苏联当局批准了新的莫斯科总体规划方案,期限为30年(1961年-1990年)。新规划除继续控制城市规模(市区人口远景控制不超过800万)外,有两个基本要点:一、市区布局从单一中心演变为多中心,用地划分成8个规划区,以克里姆林宫、红场所在地为城市中心的核心区,其余7个规划区环绕四周。每区人口60至100万,各有一个配备高级服务设施和各种公共机构的市级中心。通过调整工业,把66个生产区均匀地安排到8个区中。中心区的结构处理形成星形放射状,保持原有的革命、历史、文化、教育和行政等公共核心性质;西南区布置科研、高校机构;北区继续发展公共设施,如体育场馆、展览馆、博物馆等;西区规划成为历史文化中心。城市干道十几条主要放射路和6条环路组成,每区以一或二条主要放射路作为轴线,每区内公共中心在布局上均与主要放射路有密切联系,同时,建筑群的外观又与自然风景溶为一体。规划中人均公共绿地为28平方米,各个区都安排了与森林公园相连的大块楔形绿地。规划还把提高居住水平作为重要目标,每个居民享有居住建筑面积达到20平方米。二、确立了莫斯科国民经济发展的性质和方向。限制工业进一步集中到离市中心50至60公里的地区,工业生产的主要地区应距市中心100至200公里。并注意综合全面地解决城市建设以及同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相关的问题。由于这个规划规模宏伟,富有特色,科学性强,被誉为“世界最优秀的首都城市规划”。
在这个规划的指导下,莫斯科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市中心区的人口趋于减少;市区周围兴建了90片大型居民区,人均建筑面积基本达标;环境得到了改善;公共交通比较方便,其中地下铁道总长度已超过200公里;市政设施比较完善;全市住宅集中供暖、供冷热水,有厨、卫、浴设施;古城面貌焕然一新。然而,由于城市人口不断增长(1984年初已达858万),建筑用地日益紧缺,致使新居住区建筑的平均层数不断增高后,各规划区的服务设施和道路、交通、绿化设施不易达标。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及时抓住用地不足这个主要矛盾,调整充实规划,适当扩展城市范围。目前,莫斯科市区面积已扩大到1000平方公里,人口相应增加到900万人。
文/赵国雄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