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2002中国建筑设计寻求理性的方向

admin 2003-01-23 来源:景观中国网
  在一项工程建设的推进中,会涉及到项目的前期策划、资金运作、建筑规划方案制定,直至项目实施等阶段。这个过程充满复杂的细节,所需要的周期较长,并且程序纷繁。同时,影响建筑
  在一项工程建设的推进中,会涉及到项目的前期策划、资金运作、建筑规划方案制定,直至项目实施等阶段。这个过程充满复杂的细节,所需要的周期较长,并且程序纷繁。同时,影响建筑设计与建设的因素甚多,背景也十分复杂。如果要对过去一年里建筑设计行业的情况进行专业的探讨与评论,用这样的一小段文字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笔者的视野有限,也不能够以一孔之见妄盖全局。本文仅以某些现象为切入点,于此掇取所经历的建筑设计中的个别片断,谈一谈个人的看法和思考。

  设计市场趋于成熟

  对于建筑业所进行的相关统计分析表明,在1990年到2002年期间,为了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改善城市形象,我国各城市的建设重心多放在基础设施方面。这就造成了各地的工程建设量增加、建设项目类型趋于多样、建筑的形式与结构复杂化等现象。在这样一段时间跨度和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之下,建筑设计总体上趋于成熟。其中,城市所急需的公共文化建筑、必要的交通设施和大量城市住宅等工程,更成为城市所关注的焦点和建设重点里面的热点工程。

  随着各地城市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以及城市功能需求的日益丰富,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始,几乎所有类型的建筑都出现了巨大的短缺,原有的建筑物从数量到面积、从功能到形态,以及使用效率等,都已经不能够满足实际发展的需求。这导致了建筑业市场,也包括建筑设计等活动在内都开始拓展与扩张。而在有的城市,一些建设项目由于上马仓促,造成了规划和设计的时间紧迫,建设期限过短,设计质量得不到必要的保证。有的甚至不得不照搬成品,原样抄一个已有设计进行建设。2000——2002年期间,这种态势有所好转,仅有少数地方还持续着这样的现象。

  我国一些城市于20世纪末出现过的若干建设“败笔”,已经被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正规化、建设运作的理性化、建筑设计的多元化所遏制。由于建设量的基数庞大且涉及面广,建设方的组织也日益丰富,经过长期的实践,人们的素质、修养、建设经验和建筑品味等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实际的操作也趋于规范化,各地区各城市的建筑设计业也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向多元化、精细化、高品味和深化服务的方向发展。

  设计取向日渐理性

  建筑量的增加必然带动设计市场的繁荣,客观上对设计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前阶段城市那些仿冒的“欧陆风”受到贬斥而不再普遍盛行,各地的“仿古风”也因不符合规制,越来越少地受到青睐而式微。

  随着建筑设计单位与从业建筑师的增加,建筑设计行业内部的竞争也随之加剧。与此同时,由于公共文化和交通工程项目大多数具有形式要求新颖、工程造价较高、使用功能复杂、材料技术先进等方面的特点,也使得建筑师们在设计过程中运用材料的视野更加开阔,设计技巧更加完善。金属材料、空间结构、幕墙以及新型设备与技术得到广泛的运用,程式化的空间形象发生深刻的转变。这些都促使建筑设计突破以往的方式,产生出具有时代感的新的造型语汇和新的形式。

  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正在为建筑设计注入更多的人性化,关怀人性、关注环境和珍视生态的设计理念,正在逐步成为建筑设计的主题。

  在城市日益更新的过程中,各地的建设内容更多的是一些重点项目、形象工程、政治工程,建筑形象求新、建设规模求大,而总是缺乏具有地域性格或者地方精神的特色工程,体现城市性格的文脉工程亦少见到。一些大型的综合化建筑物的设计,也由于有了更多的“参照系”而多有翻新,加之大部分的建设投资主体已经由政府转换为社会资本,以往的决策系统对于城市空间和建筑设计的政策影响力变小,因而使得新建的建筑形式跳出了原有的政治化模式。各地建设方所提出的那种“50年不落后”的要求,已经受到承接项目的建筑师等方面的很多嘲讽,这样的设计前提只能够束缚设计的创新。对于建筑设计师来讲,在设计中凸现鲜明的风格与空间个性才是城市和建筑的生命力之所在。

  推崇国际设计2000年以来,全国各地城市都开展过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国际性建筑方案设计招投标工作。尤其是在2002年,各地城市推崇国际化设计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不可否认,某些城市建设中的重点工程开展高水平、多元化的设计竞赛,通过建筑设计方案的国际招投标,能够使建设方得到一些新鲜的设计概念与方案思路。在引入国外建筑师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本土地建筑师们也可借以学习到有益的方法和经验。这表明,在工程建设中各个方面都采取了积极而认真的态度,也反映出建筑界正在虚心求教于国外建筑同行的心态。

  然而,当人们将钦佩的目光聚焦于世界级明星建筑师和设计事务所的时候,也能够体味到一些合作中令人尴尬的不愉快:随意退出投标,不投入必要的精力和实力进行设计,设计方案粗制滥造等现象比比皆是。在中国城市巨大的设计市场中,会时时泛起人们熟知的傲慢与偏见,原来人们的崇敬心理由此而发生逆转。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境外建筑师都是友好的,也并不是所有的建筑师都会对设计项目所在地的环境、风土、文脉、肌理投入应有的情感的,他们身上的光环未必是那样的夺目。

  目前比较多采用的境内外设计单位合作设计的方式,有利于吸收境外的新观念、新方法,能够使得本土建筑师得到直接的范本,将单纯形式的模仿上升为思想到互动。但是在此同时,这样的近距离接触也应当是一种“学而化之”的基础,是思想的操练。拿来形式与因袭手法便意味着建筑设计师思想上的停顿,没有变法就难以进取,中国建筑师是需要一些风骨的。

  随着本土建筑师的设计经验的增多,相当一部分中国建筑师自行设计的建筑作品的水准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

  地域与地方化特色不足

  在开展国际设计的同时,在对待建筑的民族性和如何承继本土建筑文化的态度等问题上,国内外的建筑师都存在着一定的“文化盲目性”。这包括了两个方面,其一是对于地域自身的本土文化内涵的建筑表现力不足;其二,则是地方建筑师正在逐步地放弃对深层文化底蕴的探讨精神。

  具体表现在跨地域的建筑样式的照搬、抄袭和模仿,进而在我国的各个城市的现代建设热潮背景下,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新一轮的千篇一律和处处雷同等现象。虽然现在的KPF的作品集或者安藤的清水混凝土模式已经不再成为设计方案的主要惯性作用力了,而且国内不少建设方及建筑师也积累了若干时间的欧、美、日等地的旅行经验,但是在各地,还没有来得及消化的建筑符号与手法(国内其他城市的,外国建筑师的)随处可见。

  在许多建筑设计竞赛与投标之中,常年工作和生活于相对发达地区或者沿海城市的设计师规划师,因其所处地区的建设比较频繁,接受信息范围相对广泛,设计手法新颖多变等原因,往往能够战胜偏远地区的当地建筑师而得到设计权。当地的建设方一般也都乐于延请异地建筑师来补充和更新当地的建筑形象与设计思路。但是实际上,由于设计任务密集、设计周期短暂、已有的快速设计的习惯性、对于项目所在地缺乏足够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以及没有更多的时间对当地城市投入情感等方面的原因,他们那些习惯上用于南方沿海城市的设计观念和方法,会自然而然地贯入到地方条件及文脉都完全不同的异地项目的设计当中去。

  全新的和时髦的并不一定是最适宜的,正如我们所能够看到的那样,在东北与西北部的高寒地区,城市中出现了玻璃幕墙建筑,大面积的通透玻璃造成很大的能源浪费;位于氛围素雅、形态严整、空间古朴凝重的传统城市街区的新建筑,上面有了细高的鸡腿柱,檐口上顶着轻薄的曲面形挑檐板;在风沙尘埃较为严重的地方出现了细部繁琐、外立面色彩易脏的建筑形式。那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新模式”、随着国际潮流变动的“新手法”目前还有市场,但是它们到底能够有多长久的生命力呢?

  在这个期间里,设计界也不乏探索性的局部试验与有限范围的设计实践,但是,由于其中的大多数作品被设计界和建设市场认为过于前卫,总是过于个性化,空间形态怪异,部分脱离实用性,以及建成的形式难以理解和被接受等原因而受到一定的冷遇。

  如果建筑师和规划师们不向当地的文化学习,不去把握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的话,其设计作品中的精神根脉必将无处立足。

  最终能够长久的、真正属于民族和当地城市的作品,是一种以继承当地文化为基础而生长起来的、鲜活的建筑生命体。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