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国际大都市的8道门槛

admin 2003-01-15 来源:景观中国网
"国际大都市"成了近年来中国传媒在涉及城市题材时提及频率最高的热词之一。 5年前,《新周刊》以《中国要建78个国际化大都市,马阳直言不可能》为题,发表了城市学者马
"国际大都市"成了近年来中国传媒在涉及城市题材时提及频率最高的热词之一。

5年前,《新周刊》以《中国要建78个国际化大都市,马阳直言不可能》为题,发表了城市学者马阳对当年建国际化大都市热潮的看法。

5年过去了,中国已经有182个城市提出了建设"国际化都市"的发展目标。

但迄今为止,中国尚没有一个城市被国际上公认为国际大都市。

国际大都市到底如何定义?成为国际大都市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资格?有哪些硬指标与软指标?对此,城市管理者依靠经验主义的思维和城市专家的说法估摸着自己的优势和差距,市民们则依据切身的生活体验对传媒的判断褒贬不一,撇开个性气质、包容精神等软性指标不谈,真正国际大都市的刚性必备条件仍是一个谜,各个志在入围的城市在诱人的名称下演着哑剧。

"国际化大都市"这个概念的起源,究竟是苏格兰城市规划师格迪斯于1915年提出的,还是英国学者霍耳在1966年提出的,无关紧要。在中国,它业已成为一顶给城市加冕的皇冠,高于现有一切奖项,而且是一个城市有幸被视为伟大的城市的最佳搭配。在全球化的深刻背景下和中国城市的"狂飙突进"运动中,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有必要厘清国际大都市的人性化指标和必备条件,令城市的努力不致于迷失方向。

门槛一:区域中心

国际大都市不单纯等于拥有跨国公司、国际航班、五星级酒店、酒吧、别墅、高尔夫球场、地铁、西餐、外国乐队、巨型建筑这些符号化的东西。

与主要的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地、第三产业高度发展、主要制造业中心、国际性的港口贸易、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城市人口和城区规模这些必要前提相比,国际大都市的意义更似一种能量的聚合体,在全球版图上举足轻重、舍我其谁。以纽约计,它的GDP值单拿出来可以在全世界国家中排位第14,超过澳大利亚;如果将美国5个最大的城市合起来看做一个国家,它在全世界可以达到第四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

作为社会能量的聚合体,国际大都市的对全球技术、资金、人才流动的控制功能超出了国家的范畴,城市高度职能化,服务于全世界,成为世界经济市场体系中的控制点。在本国区域内,它是绝对的区域中心。

从这个层面来看,中国未来的国际大都市只有可能从北京、上海、广州和香港4个城市中产生,它们各有环渤海都市圈、长三角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为依托。北京作为首都聚集了全国的政治、文化精英而成为中国政治、文化中心,上海是中国经济及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广州是南中国的中心和世界性商埠,香港则是亚洲都会和购物天堂。除此之外,其余的中国城市至多是专业功能的国际化,成为不可取代的某种专业中心、产业重镇,比如国际旅游城市、国际港口城市、国际IT制造业城市等等。

门槛二:移民之城

国际大都市需要国际化人才,外来人才的加入与常住暂住人口的增加、移民的速度是同步的,而其中外国人的多少成为衡量城市国际化的重要可量化指标,反映了城市在国际分工中能在多大程度上吸引外国企业、外国留学生、外国专家和外国人才移民。关于国际大都市外籍人口的比例,存在着5%、8%、15%、20%4种不同的说法。以最低的5%计算,一千万人口的城市必须拥有50万常住外籍人士,在这一点上,北京、上海、广州目前无一达标。

从1820年到1920年,有1130万移民从世界各地来到纽约,为纽约超越伦敦成为世界最大城市提供了人力资源。1965年以来,每年仍有75000人获准移居纽约,而外国留学生和暂住型职业人士更是源源不绝。综合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在北京,外来人口380万,外国人10万多;上海有387.11万外来流动人口,1600万常住和暂住人口中外籍人士接近50万人;广州外来人口突破400万,预计今年的外商投资企业将达两万家,常驻外籍高级管理人员的数量也将超过6万人。

2002年10月1日,复旦大学以年薪100万元正式在全球招聘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招聘方案中特别注明一条:国籍不限。复旦生命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叶敬仲说:"我们完全可以接受纯粹的老外。"这是上海市打响海外人才争夺战、吸纳全球人才的冰山一角。

门槛三:会展之城

国际大都市通常也是国际会展城市。有一个说法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每年至少要举办150次以上由80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国际会议。巴黎的国际会议更是多达300多个。各类国际会议的召开可以拉动旅游、广告、运输、通讯等第三产业,由它带来的延伸经济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北京通过大型国际会议和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吸引着国际政要、世界著名科学家、企业家、金融家、著名院校及科研机构在北京聚会,2008年的奥运会将是最大的PARTY。前上海市长徐匡迪说:"我们将把上海变成一个国际会展城市。"2001年上海举办了90多个重要的国际会议。"99《财富》全球论坛"和2001年5国元首会晤、APEC会议使上海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2002年又有亚太地区城市信息化高级论坛、世界城市市长会议、第35届亚洲开发银行年会等等,上海还在争取2010年的世界博览会主办权。在中国城市中,香港的国际性会议是最多的,广州是最少的。门槛四:组织之城

国际组织分布列前10位的城市依次是:巴黎、布鲁塞尔、伦敦、罗马、日内瓦、纽约、华盛顿、斯德哥尔摩、维也纳、哥本哈根。纽约市政府曾调查得出结论:纽约为联合国每投入1美元即可获得4美元的收益。小小瑞士就有近400个国际组织,没有沙漠的德国争取到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秘书处设在波恩,连印度和泰国都各有10多个国际组织机构。

全球大大小小的国际组织有4万多个,却只有寥寥几个的总部设在中国。国际组织能吸引外资的大量流入,所在国在国际社会中拥有广泛的影响力,其所在城市也成为大型国际会议的主要举行地。当我们为2001年亚洲论坛总部设在中国海南琼海市博鳌镇欣喜之时,更希望看到竞办国际组织的思维在中国大型城市生根。2001年,全球最大的公司会员制保险组织--美国保险会计与系统学会也决定建立中国分会。2002年,中国工程院联合科技部、外交部和财政部争取联合国所属的地区农业工程和机械中心总部设在中国。这些都是令人振奋的国际化信号。

门槛五:服务之城

全球国际化程度高的城市,服务业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都在70%以上。在这方面,中国目前做得最好的城市是香港,它的服务业比重已达到了82%。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专家杨汝万对北京的城市诊断是,当城市的规模化发展与城市整体生活质量的提高成为一对矛盾体时,北京必须完成从规模化发展向功能化发展的转变,北京的下一步目标应是从大都市(Mega-city)转变为世界性、国际化城市(World city/global city)。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贸易促进处处长李仲周提出,高度发展的服务业,连贯性的鼓励竞争制度、完整的服务业发展战略,将是提高经济效益与经济实力的必然选择。

服务业覆盖着金融、保险、商贸、航运、物流、旅游、法律、教育培训、中介咨询、公关、电子信息网络等诸多领域,城市CBD的设立,也是强化金融服务业的重要一环。上海的金融服务和航运实力暂时领先于全国城市,世界几大洲的156家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了上海,看似"亚洲华尔街",但与纽约的380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而广州的服务业也不尽完善,硬件设施和机构上缺陷不少。

门槛六:创业与人居之城

国际大都市的魅力"不只是吸引",但一定要有吸引,成为创业与人居之城。

截止2000年10月,90个国家和地区在上海投资。"九五"期间,在沪外商投资企业累计实现利润约590亿元。到了2002年9月,《财富》500强企业中已有300多家进入上海,100多家在上海成立跨国研发中心,70多家在上海设立亚太地区总部或中国总部。这就是上海创业环境走向国际化的证明,甚?quot;挖"了部分香港跨国公司的墙脚。2002年11月3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瓦格纳说:"上海正在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向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转变"。

北京和广州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接纳着新的跨国公司的到来。在中国加入世贸的前后,广州写字楼全面复苏,先后提了两次价,具有外资背景的企业及广告、保险类公司和律师事务所比例递升。

安居是另一方面的指标,北京、上海、广州三城市几乎是齐头并进式地重视。北京的环线和地铁延伸置业可圈可点,4成左右的商品房被外地人买走;上海内外销并轨和蓝印户口政策吸引了接近20%的外地人置业,"台湾人购房热"、"温州人购房热"一波又一波,2002年1月至5月,外籍人士购房接近5%,但仍?成居民认为上海房价太贵;广州的商品房供销两旺,对郊区大盘的开发在全国无出其右,睇楼早已成为城市生活一部分。

门槛七:传媒之城

大众传媒体系可谓是城市的神经网络,国际大都市更是传媒之城,尽可能地创造国内外有影响的报纸、电视广播节目、文学作品、出版社、学术刊物、视听发行机构、书店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市场。

在美国,纽约市通过全美三大广播网控制着2139家电台和电视台,通过《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等出版媒体影响全国的舆论界,几乎左右全国的新闻和娱乐。美国学者尼尔·R·彼尔斯说过:"纽约的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书籍和时装,年复一年地塑造和影响美国人的思想,美国任何其它力量都无法办到。"

在中国,央视、新华社、中央级新闻单位和出版社总部的集中使北京得以辐射全国,而在平面媒体方面领先全国的是广州,三大报业集团加上一批全国性明星杂志向全国示范了广东的开放观念和现代城市时尚;在这方面,上海显得像个跛足巨人。香港的电视传媒和杂志对广东人颇有影响,而北京和广州的传媒则是全国城市传媒的教科书。

门槛八:文明之城

城市文明和生活质素高,是国际大都市的应有之义。

健康水平最敏感的指标是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和人均寿命,北京市均已经达到国际大都市水平。北京也正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中心城市,正在创造属于自己的国际文化品牌--北京国际音乐节。但据2001年8月的一次调查显示,按五级分制计算,北京市民对自身素质的评分勉强打3分。北京的绿化、卫生和水质及空气质量都不符合国际大都市的标准,交通服务和公共设施建设也难以令人完全满意。此外,北京人对自身知识水平、举止和语言文明三者的评价分分别为2.9、2.8和2.7分。用开放题的方式询问被访者"进一步提高北京市民国际大都市意识的有效办法是什么",结果近半数北京市民回答:"希望提高教育水平,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

上海也在往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上靠,上海大剧院的演出季、全球第四的上海博物馆、国际著名体育赛事的举办、科技教育发展的水平、环保指标、人均GDP等都是上海的人文环境和生活质素亮点。

中国上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城市,只有丽江和平遥两座古城。巴西的巴西利亚是世界上惟一一座在20世纪建造的首都(1960年正式定为首都),却能因其新颖巧妙的布局以及精美典雅的建筑而上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我们很难奢望中国的现代大都市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却寄望中国未来能产生像巴黎这样的世界艺术之都。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