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苏州劲吹城市化号角 专家为苏州城市化把脉

admin 2003-01-06 来源:景观中国网
  中新网苏州1月6日电:题:苏州劲吹城市化号角 专家为苏州城市化把脉   苏州市规划局日前邀请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学校及部份单位的专家学者,从规划角度就苏州城市化问题开
  中新网苏州1月6日电:题:苏州劲吹城市化号角 专家为苏州城市化把脉

  苏州市规划局日前邀请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学校及部份单位的专家学者,从规划角度就苏州城市化问题开展了座谈研讨。

  与会专家分别就城市化战略指导思想,苏州推进城市化应把握的重点以及如何采取措施推进苏州的城市化发展等三个课题开展了研讨,以下是与会专家的共识。

  21世纪是城市化发展的时代

  城市化发展是个客观大趋势,而21世纪又是城市化发展的时代。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城市化率已达70%左右,中等发达国家达45%。并且每年正以1%的速度提升,据分析发展速度仍有进一步加快的可能。从我国来看,长江三角洲是一个发展较快的地区,而苏州又是这一地区中发展较快的地区。影响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城乡差距较大,现在苏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研究城市化问题非常必要,城市化是势在必行。据分析,目前苏州城市化率就大市范围讲达33%,就中心一块统计已达48%。但我们不能只看见数字,要重视内涵问题,特别要重视农村问题、农民问题,不能单从户口性质来测算城市化率。要重视研究中心城区如何向广大城镇辐射,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要有序推进城市化发展进程

  城市化问题,从中国传统做法看,过去比较重视强调优先发展小城镇的问题。现在强调做大、做强、做优、做美中心城市,这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近期发展重点,这无疑是正确的。要发展好中心城市才能更好地发展其辐射带动作用,这并不矛盾。因此,要有序推进城市化发展进程。第一,要坚持中心城市与小城镇同步发展,但近期又要以发展中心城市为重点。要通过中心城市的发展转移农村人口,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第二,要重视城市化量与质的协调发展。要把苏州与无锡、杭州、上海相比较,研究学习借鉴别人的长处。如,上海所以发展快,其城市综合功能的发挥是重要因素之一。第三,要坚持长期发展目标。如,城市形态问题,不能随意提口号,认准的就一以贯之,长期坚持下去。第四,要抓住苏州吴文化做文章。要重视发展文化产业,重视文化的产前产后的服务业。下一步苏州的城市化发展动力要注意以发展第三产业来推动。第五,要准确把握城市定位。要把苏州放在大区域定位,还要放眼全球,不能自我定位。如,产业问题,“长三角”中的(龙头)在上海,苏州的产业定位应该是上海中心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工基地之一。

  推进城市化首先要着力研究城市化

  要重视城市化战略的研究问题,要有专门的人,并投入一定的财力,认真科学地搞好研究。要注意吸收国际、国内成功(包括失败)的经验做法,作出科学、正确的判断,这对于推进我市城市化健康发展十分必要。推进城市化发展,规划要超前,发展可以循序渐进。要重视研究大城市的问题,因为苏州正在做大。要超前研究,包括城市规划、城市经营等重大问题,都要专门研究,如,土地的出让、土地产出等等。城市化不能喊喊口号,要重视做好大量扎实的基础性工作。另一方面城市化的发展对传统的规划编制提出了更好的要求,规划部门要着力研究,改进和提高规划水平,才能跟上城市化发展的时代步伐。

  研究城市化不能忽视城镇化

  目前城市化问题提法较多,但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才是城市化比较准确的定义。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城镇化,并且认为这是关系到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因此,农村城市化才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关键所在。建设强、大、优、美城市,不能一味强调大,大要适度,要符合实际,不能盲目造大。世界上不少城市是有教训的。农村城镇化还要重视解决脱贫问题。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解决农民问题,说明中央对这一问题高度重视。研究城市化问题不能忽视城镇化问题,还要重视研究解决好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

  苏州城市化要体现自己特色

  研究城市化不能脱离自身实际,要围绕特色做文章,要从苏州的特色出发。第一,要强化苏州古城概念,打好古城牌。苏州所以能引起国内外重视,究其原因之一是苏州以往在古城保护方面做得比较好。但也不能否定有些方面仍有美中不足,如个别地段古城改造存在一些败笔。要提倡促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不要一味强调城市化发展而忽视古城保护这一块。苏州要瞄准杭州,选准比较点。如,杭州提出旅游进城、城市西进战略,围绕西湖做文章,打自身特色牌。我们苏州要围绕古城,围绕小桥、流水、人家做文章。第二,要重视建设特色小城镇。不要搞千篇一律,机械模式,要发展江南水乡特色城镇。第三,要选准几个标准点。如,发展苏州西部旅游问题,就可以选准东、西山、三山岛等几个点,把木渎作为旅游集散地。(平子)

  苏州人口再分布和城市化再推进

  苏州城镇化相对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市的人口城镇化进程虽趋加快,但却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和非农化、工业化水平。衡量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按国际经验进行参照比较。

  按国际经济参照比较,改革开放之初,苏州市的人口城镇化率与当时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应有城镇化率相比较,不但不滞后反而有所超前(1.7个百分点)。然而到了1985年,已经逆转为滞后6.7个百分点,1995年,滞后百分点数迅速增大到18.3,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滞后程度才出现了有所减少的转变迹象。

  苏州城镇化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问题比无锡和常州更为突出。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一个城市,其集聚功能的强化不能只依靠各自为政的自我扩张,而是有赖于形成城市圈的整合优势。值得关注的是,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连绵区,一个新兴的由苏锡常嘉湖五城市组成的“环太湖城市圈”正在悄悄崛起。这个城市圈并非由苏锡常和嘉湖两块构成,而是由苏锡常和苏嘉湖两块构成。苏州是苏南浙北这两大板块的自然结合部,同时更是浙闽等沿海地区与内陆腹地的战略通道。如何抓住机遇,充分利用苏州特有的区位优势,在加快构筑“环太湖城市圈”中进一步形成和强化大苏州的大集聚―大辐射功能,是亟待摆上重要日程的大课题。

  苏州市中心城区缺乏足够的辐射带动和扩散力,也将会给所辖县级市的城市化带来一些负面影响。由于各县级市资源基本处于地方政府的主导之下,因此,城镇规划和建设普遍存在各自为政、贪大求洋、资源浪费、项目闲置等问题。巨大的城建投入换来的只是虽为整洁但却冷清的商业街和豪华写字楼,没有形成真正的规模优势和集聚效应。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很好实施。

  放眼长三角重构城镇布局

  城镇体系布局重构要与生产力布局的调整相适应。苏州首次编制的生产力布局概念规划,初步勾画了2010年“一、四、五”发展格局。“一”是强化一个核心,做强、做大、做优、做美中心城市,市区GDP比重超过40%,服务业增加值占50%,加快数字化城市建设。“四”是沿路、沿江、沿湖、沿沪发展现代制造业、基础工业、旅游业、加工业和都市性农业。“五”是建设五大基地:现代农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旅游度假基地、技术创新基地和现代物流基地。这一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对人口的再分布和城市化的再推进无疑具有直接的巨大的作用。

  苏州市的城镇体系布局重构,必须进一步放在长三角洲都市连绵区特别是“环太湖城市圈”的大背景下统筹规划,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长三角和环太湖特点的城市群发展道路。苏州市的都市区从经济联系看已经成为上海大都市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苏州市的城市化和人口再分布发展,体现了苏州与周围各大城市尤其是上海之间各种经济要素相互流动和辐集、辐散运动的综合效应。在上海大都市圈里,苏州市的都市区要进一步发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区位优势,进一步提升吸纳上海城市功能梯度辐散的能级,从而进一步加快提升苏州市特别是苏州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能级。

  未来城镇体系构想

  苏州市整个新的城镇体系,将由一个特大型中心城市、5个中等副中心城市、15个左右达到小城市水准的重点中心镇和50个左右各具特色的一般镇等层次构成。事实上,在做大做强做优做美中心城市的前提下,苏州市的城镇体系布局重构很大程度上还是要以做好小城镇这篇大文章为基础。关于小城镇的布局调整问题,我们认为,首先,不宜把城镇人口和辖区规模作为并镇的唯一依据,而应把各镇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作为重要依据。过于分散的传统格局必须改变,但也要充分考虑长三角、环太湖地区水乡泽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点。其次,小城镇的布局调整也要实现由“农村推动型”向“城市辐射型”的转变。要适应做大做强做优做美中心城市的要求,根据各镇接受中心城辐射的梯度和圈层,来确定小城镇的布局调整和功能定位的发展方向。在新一轮发展中,小城镇将沿着三条轴线发展:一是朝中小城市发展,如县城镇和重点中心镇;二是随着行政中心的转移而撤去单独的镇建制,成为城镇辖区兼有集镇功能的新型居民点;三是仍设建制的镇,这批镇数量较多,将完成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的转变,建设为苏州特色、功能各异的新型小城镇。与此相应,农村人口城镇化也应实现多层次的梯度转移。人口转移的驱动力在于就业,涉及到就业岗位的多样性和劳动结构的多层次性。一般而言将按其素质高低和能力强弱分为三个层次,分别进入中心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就小城镇这一层次而言,应把“鼓励农民进镇”的口号改为“把小城镇还给农民”。也就是说,在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进程中,组织起千家万户农民走向市场,让正在逐步兴起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进驻小城镇,在镇上发展农副产业加工流通企业,在更高层面上恢复和再造小城镇的本来功能,并将其作为小城镇新一轮发展的奠基之举。那些在并镇中撤镇建制后仍在存在的居民点,事实上仍然是组合型小城镇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恢复再造小城镇功能中,将大有可为。(朱宝树徐伟荣)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