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08奥运会如何重塑亚运商圈历史
admin
2002-12-17
来源:景观中国网
2008奥运如何重塑亚运商圈
1990年,亚运会第一次改写了京北的版图,亚运村从一块菜地上崛起;2008年,奥运会将以一种更强大的动力,重新书写这块土地的历史。
北京2008奥组委官方网网站
2008奥运如何重塑亚运商圈
1990年,亚运会第一次改写了京北的版图,亚运村从一块菜地上崛起;2008年,奥运会将以一种更强大的动力,重新书写这块土地的历史。
北京2008奥组委官方网网站
《奥运行动规划》
奥运会将为亚运商圈带来什么?
奥运比赛场馆及相关设施建设
建设内容:奥运会比赛计划使用场馆37个,其中北京地区32个,在北京32个比赛场馆中,新建19个(含6个临时赛场),改扩建13个。“奥林匹克公园”是举办奥运会的“主中心区”,内有13个场馆;“北部风景旅游区”,安排北京乡村赛马场等两个场馆,便于赛后发展郊区旅游业。
奥林匹克公园规划设计方案
奥林匹克公园地处城市中轴线北端,面积1135公顷,包括680公顷的森林公园,405公顷奥运中心区。奥林匹克公园依托亚运会场馆和各项配套设施,交通便捷,人口集中,市政基础条件较好,商业、文化等配套服务设施齐备。奥林匹克公园的规划将着眼于城市的长远发展和市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使之成为一个集体育竞赛、会议展览、文化娱乐和休闲购物于一体,空间宽敞、绿地环绕、环境优美,能够提供多功能服务的市民公共活动中心。
奥林匹克公园有代表性的新场馆
国家体育场:可容纳8万人,是举行开(闭)幕式、田径比赛、足球决赛等活动和赛事的场地。国家体育馆:可容纳1.8万人,是体操比赛、手球和排球决赛的场地,可设计为多功能公共场所。国家游泳中心:可容纳1.7万人,是游泳项目的主赛场,奥运会后可成为公共运动场所。
在奥林匹克公园里的相关设施
奥运村:运动员公寓36万平方米。奥运会期间供各代表团运动员、教练员和随队体育官员居住,村内配套设施齐全。赛后可向社会出售。
规划一批建筑,在奥运会期间能用做乒乓球、羽毛球、击剑、摔跤比赛场馆和主新闻中心、国际广播电视中心使用,会后将成为会展中心和文化设施,如首都青少年宫、城市规划展览馆等。同时,还将规划建设酒店、会议、商业、办公等其他配套服务设施。
交通:到2008年,地铁五号线、地铁奥运支线、五环路和六环路都将开通。
商家说
仇福宪:亚运会使亚运村有了一个好的开局,奥运会将扩大亚运村的规模
商圈不是炒作出来的,它是自然形成的。亚运村是一个不同于西单、王府井的商圈。商圈是很多形态不同的商家,聚集在一起,共生共荣,这样自然形成的一种环境应该称之为商圈。包括北辰,它是我们这一带当初做得最火的一个购物中心,从规模和硬件来说,阳光是一个更具规模的商业空间,但是只有我们这两家,我相信也形成不了什么商圈。但我们这条街现在一直在向北推进,一条一条的商业街都出来了。虽然现在以餐饮为主,它的生存以提供这个地区居民的饮食服务为主,百货主要是满足大家对穿的需求,现在这边卖车的地方也多起来了,所以商圈是自然形成的。
房地产商一般都做住宅小区,因为一般认为亚运村上风上水,现在的交通状况越来越好,大家自然会集中向北发展,发展以后就需要对这些居民做相应的配套服务,所以,包括商业还有其他的服务行业,自然会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商圈里的企业集中在一起,共生共荣,既是一种竞争,实际上也是一种激励。
现在这里是亚运村,将来这里会有奥运村,但奥运村必须是在亚运村的基础上。如果说是一个孤立的奥运村,可能的结果就像悉尼这个城市,奥运会结束以后,就是一个空城。亚运村当年是成功的,现在奥运村能够和它毗邻,变成未来的一个奥运村的概念,这在全世界来讲,可能也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你不会为了数十年这个城市才会有的活动,投资了很多,最后却被白白浪费。我们可能已经借鉴了世界上很多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的经验和教训。亚运村的发展已经开了一个好的局面,奥运会将扩大亚运村的规模。
房地产商说
戴彬彬:亚运村最成气候的是房地产未来的发展在“亚奥板块”
我认为亚运村的商业现在还不成气候,还算不上真正的商圈。但亚运村的房地产很成气候。在亚运村地区,几家大的房地产公司像北辰、住总、华汇、建工,已经开发了住宅和一些写字楼。往北有北苑家园、万科新新家园。零星的还有欧陆经典、嘉铭桐城、倚林家园等。亚运村在北边,传统意义上理解北边的风水好。从长远来讲,随着亚运村的环境变化,交通的便利,奥运会以后,一些相应设施配套到位,会吸引一些有实力的企业进入。
就居住而言,亚运村有很多优势,其他的地方比不了。比如休闲娱乐这一项,开车没走多远,就有四、五家高尔夫球场。它的周边环境比CBD强多了。
现在亚运村已经没有多少土地。奥林匹克公园建起来以后,会把亚运村的发展带动起来。但以后的亚运村与中关村、亚运村、望京都会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个现在已经提出的“亚奥地带”或者“亚奥板块”。在申奥成功以后,南到北三环,东到北苑路,西到京昌高速,北到清河,这个地带的土地地价要重新评估,现在的地价平均一平方米增加了150元。但按我们房地产商的理解,南到奥体东门,北到五环路,西到凯迪克酒店,到不了京昌高速。
专家说
朱明德:亚运商圈要借奥运重新火起来,在奥运场馆的建设中,一定要注重人文精神
亚运商圈起源于亚运会,这里原来叫鱼池村,毛泽东主席曾经在1956年来这里,就问,这里是什么村啊?说是鱼池村。毛主席一看,鱼池村怎么没有鱼啊?这个比较萧条的地方直到亚运会才开始兴旺起来。
在亚运会刚刚结束的两三年,这里曾经非常辉煌,北京本地和外地人都把它作为一个景点来参观旅游,但是很快就萧条起来了。但体育和文艺有一个热点持续问题。一个歌星,三年不唱歌,两年不唱歌,很快就被听众遗忘了。一个地区没有新的东西注入,说白了,它的冷落,是因为文化内涵不厚实。一个有着历史文化内涵的地方会长久地吸引人。从这个意义上,在奥运的举办过程中,一定要为奥运增添文化内涵。有文化内涵,它就留得住。有一个说法,叫设计永久性的历史文化遗产,供后人瞻仰纪念。
亚运会的教训就是它充实的文化内涵太少,留下的只有场馆。所以参观者在大致看完以后,就只有消费,吃、玩,住也很少。
但是亚运会给我们一个启示,亚运商圈能够通过奥运会重新火起来。因为奥运会的主要场馆都在亚运村地区,而且它的范围更大。从现在起,我们应该意识到,光注重场馆建设不行,还得注重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什么呢?比如慕尼黑的场馆,现在一有什么恐怖事件,人们就会到那里吊唁。现在提出亚运商圈,我们就同时得借鉴它的经验教训。从现在就考虑如何构建它文化的内涵。韩国在改造垃圾堆的基础上建立了场馆,澳大利亚的场馆,今天用完,明天就没了,拆了。这些做法都是把当地的环境和地域的发展结合起来。
奥运会将来要考虑让人们看什么,只看场馆,看两年就没人看了。我认为应该把一些历史文化名人和一些有意思的奥运故事渗透进去,一个运动员的坐相也好,一个纪念标志也好。我总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要不然等奥运会结束后这个地方很容易被人们冷落。这次奥运会提出一个“奥运公园”的概念,是一个进步,但是公园也得有文化。没有文化的公园,就是一个苍白的公园。所谓“亚运商圈”或者“奥运商圈”,有一个“商”在,就有一个供给和需求在里面,我们供给什么东西能长久地吸引人,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还能够更厚实,应该呼唤社会来关注这个问题。奥运会似乎还有几年,但这个时光稍纵即逝,聪明的、有眼光的商家关注奥运商机,并参与其中,现在就应该打入这个商圈,研究这个商圈。这样,到时候你的纪念品也好,其他东西也好,才会卖得比较好。关注奥运商圈,从关注亚运村的再辉煌入手。
谢芳(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奥运和社区是个大课题
奥运有利于商业的繁荣,但不利于高档房地产的开发
亚运村不适合开特别豪华的店
亚运会的举办,曾经带动了亚运村的发展,但是我们举办大型运动会和国外还是完全不同的。以美国为例,包括选址,都是民间在做,包括亚特兰大、洛杉机。而我们完全是政府操作,民众基本上都持支持态度。所以我们的立足点不同。
在美国举办奥运,有人喜欢有人忧。比如我是卖快餐的,觉得我将来有发展前途,但如果我是做房地产的,我在奥运这里开发了特别高档的住宅,那肯定得反对。如果是特别顶级的房产,肯定要在比较清净的地方,不可能在繁华的闹市,一定要清净。如果举办奥运,就会带来大量的人流,然后什么事都有了。他的房子价格就下降。环保、交通、社区很多东西都乱了。建那么多房子,将来运动员村那么多非高档的住宅都要卖出去,就会使我们这个小区平民化。有钱人不可能买这些房子。那么多人住进来,小区的档次自然就降低了。
奥运设施规划也好,建设也好,是否对社区有利。如果有利,大家支持;无利,大家肯定会反对。既然奥运在这里举办已经成为事实,就要使它整个规划、交通的安排、未来的发展、奥运与社区成为将来的一大热点。人一多犯罪率就高,交通混乱,造成堵塞。以前很多有钱人到那里买房子,以后就不一定了,交通特别不方便。而且这个地方是四环以外,属于城郊接合部,不是像城市中心的一些社区已经成型,实际上是城市的边缘地带,如果能通过奥运举办把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完善,以人为本的交通完善,大的小的商业搭配,与社区配套,这在奥运规划中就应该有所体现。奥运会的举办仅仅一个月、半个月的事情,如果通过这半个月的事情能够造福于民,那就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奥运与社区是个大课题。
在亚运村地区开展商业,还要细分这里边人口的收入结构,在亚运村安慧桥西北角的社科院、音乐学院,这些人的收入并不高,所以想做大买卖,做特别豪华的店,不适合在这里开。豪华的店在西单、王府井这样的地方还是比较有吸引力。我反对到处办“商圈”,商圈是自然形成的,如果靠人为的力量去操作,商圈四处开花,反倒容易把真正的商圈地位削弱。代表一个国家的商业街只能是一条街,像美国只有第五大道,麦迪逊大道靠近第五大道,没有别的商业街。如果遍地开花,你肯定办不好。
曹随(北京社科院管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社区商业还有很大空间
亚运村地区以住宅为主,所以即使在奥运以后,这个地区的发展也是以社区商业为主。副食、熟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购买频率最高的商品。在北辰购物中心,最火爆的就是一层的超市。阳光广场早先的失败在于其地下一层的超市面积太小,副食品品种不全,价格不占优势。当然,它现在已经做得比较好。
以生活必需品为主的连锁店和超市要将触角延伸到社区里去,规模不用很大,但是商品必须有档次,服务半径如果能达到500米,就能满足现在人快节奏的生活。现在亚运村地区的社区商业还不够完善,还有很大空间。
齐大芝(《北京社会科学》杂志副主编):服务业要比商业发达,服务业要扎堆,便利店、超市等商业要分散
商业扎堆大家已经习以为常,扎堆有利于顾客选择,有利于烘托气氛,节约顾客时间。但对以居住为主的亚运村或者奥运村而言,应该根据各种商业不同的特点进行细分。像银行、餐饮、娱乐、邮局应该扎堆,这样,居民出门,存取款、吃饭、玩、邮寄、买东西就一趟全解决了。但超市、便利店应该分散到社区。我们现在是分散不够,扎堆也不够。
随着奥运场馆的建设,亚运村、奥运村地区的商住、民住都会很发达,服务业和社区商业都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1990年,亚运会第一次改写了京北的版图,亚运村从一块菜地上崛起;2008年,奥运会将以一种更强大的动力,重新书写这块土地的历史。
北京2008奥组委官方网网站
《奥运行动规划》
奥运会将为亚运商圈带来什么?
奥运比赛场馆及相关设施建设
建设内容:奥运会比赛计划使用场馆37个,其中北京地区32个,在北京32个比赛场馆中,新建19个(含6个临时赛场),改扩建13个。“奥林匹克公园”是举办奥运会的“主中心区”,内有13个场馆;“北部风景旅游区”,安排北京乡村赛马场等两个场馆,便于赛后发展郊区旅游业。
奥林匹克公园规划设计方案
奥林匹克公园地处城市中轴线北端,面积1135公顷,包括680公顷的森林公园,405公顷奥运中心区。奥林匹克公园依托亚运会场馆和各项配套设施,交通便捷,人口集中,市政基础条件较好,商业、文化等配套服务设施齐备。奥林匹克公园的规划将着眼于城市的长远发展和市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使之成为一个集体育竞赛、会议展览、文化娱乐和休闲购物于一体,空间宽敞、绿地环绕、环境优美,能够提供多功能服务的市民公共活动中心。
奥林匹克公园有代表性的新场馆
国家体育场:可容纳8万人,是举行开(闭)幕式、田径比赛、足球决赛等活动和赛事的场地。国家体育馆:可容纳1.8万人,是体操比赛、手球和排球决赛的场地,可设计为多功能公共场所。国家游泳中心:可容纳1.7万人,是游泳项目的主赛场,奥运会后可成为公共运动场所。
在奥林匹克公园里的相关设施
奥运村:运动员公寓36万平方米。奥运会期间供各代表团运动员、教练员和随队体育官员居住,村内配套设施齐全。赛后可向社会出售。
规划一批建筑,在奥运会期间能用做乒乓球、羽毛球、击剑、摔跤比赛场馆和主新闻中心、国际广播电视中心使用,会后将成为会展中心和文化设施,如首都青少年宫、城市规划展览馆等。同时,还将规划建设酒店、会议、商业、办公等其他配套服务设施。
交通:到2008年,地铁五号线、地铁奥运支线、五环路和六环路都将开通。
商家说
仇福宪:亚运会使亚运村有了一个好的开局,奥运会将扩大亚运村的规模
商圈不是炒作出来的,它是自然形成的。亚运村是一个不同于西单、王府井的商圈。商圈是很多形态不同的商家,聚集在一起,共生共荣,这样自然形成的一种环境应该称之为商圈。包括北辰,它是我们这一带当初做得最火的一个购物中心,从规模和硬件来说,阳光是一个更具规模的商业空间,但是只有我们这两家,我相信也形成不了什么商圈。但我们这条街现在一直在向北推进,一条一条的商业街都出来了。虽然现在以餐饮为主,它的生存以提供这个地区居民的饮食服务为主,百货主要是满足大家对穿的需求,现在这边卖车的地方也多起来了,所以商圈是自然形成的。
房地产商一般都做住宅小区,因为一般认为亚运村上风上水,现在的交通状况越来越好,大家自然会集中向北发展,发展以后就需要对这些居民做相应的配套服务,所以,包括商业还有其他的服务行业,自然会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商圈里的企业集中在一起,共生共荣,既是一种竞争,实际上也是一种激励。
现在这里是亚运村,将来这里会有奥运村,但奥运村必须是在亚运村的基础上。如果说是一个孤立的奥运村,可能的结果就像悉尼这个城市,奥运会结束以后,就是一个空城。亚运村当年是成功的,现在奥运村能够和它毗邻,变成未来的一个奥运村的概念,这在全世界来讲,可能也是一个很好的范例。你不会为了数十年这个城市才会有的活动,投资了很多,最后却被白白浪费。我们可能已经借鉴了世界上很多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的经验和教训。亚运村的发展已经开了一个好的局面,奥运会将扩大亚运村的规模。
房地产商说
戴彬彬:亚运村最成气候的是房地产未来的发展在“亚奥板块”
我认为亚运村的商业现在还不成气候,还算不上真正的商圈。但亚运村的房地产很成气候。在亚运村地区,几家大的房地产公司像北辰、住总、华汇、建工,已经开发了住宅和一些写字楼。往北有北苑家园、万科新新家园。零星的还有欧陆经典、嘉铭桐城、倚林家园等。亚运村在北边,传统意义上理解北边的风水好。从长远来讲,随着亚运村的环境变化,交通的便利,奥运会以后,一些相应设施配套到位,会吸引一些有实力的企业进入。
就居住而言,亚运村有很多优势,其他的地方比不了。比如休闲娱乐这一项,开车没走多远,就有四、五家高尔夫球场。它的周边环境比CBD强多了。
现在亚运村已经没有多少土地。奥林匹克公园建起来以后,会把亚运村的发展带动起来。但以后的亚运村与中关村、亚运村、望京都会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个现在已经提出的“亚奥地带”或者“亚奥板块”。在申奥成功以后,南到北三环,东到北苑路,西到京昌高速,北到清河,这个地带的土地地价要重新评估,现在的地价平均一平方米增加了150元。但按我们房地产商的理解,南到奥体东门,北到五环路,西到凯迪克酒店,到不了京昌高速。
专家说
朱明德:亚运商圈要借奥运重新火起来,在奥运场馆的建设中,一定要注重人文精神
亚运商圈起源于亚运会,这里原来叫鱼池村,毛泽东主席曾经在1956年来这里,就问,这里是什么村啊?说是鱼池村。毛主席一看,鱼池村怎么没有鱼啊?这个比较萧条的地方直到亚运会才开始兴旺起来。
在亚运会刚刚结束的两三年,这里曾经非常辉煌,北京本地和外地人都把它作为一个景点来参观旅游,但是很快就萧条起来了。但体育和文艺有一个热点持续问题。一个歌星,三年不唱歌,两年不唱歌,很快就被听众遗忘了。一个地区没有新的东西注入,说白了,它的冷落,是因为文化内涵不厚实。一个有着历史文化内涵的地方会长久地吸引人。从这个意义上,在奥运的举办过程中,一定要为奥运增添文化内涵。有文化内涵,它就留得住。有一个说法,叫设计永久性的历史文化遗产,供后人瞻仰纪念。
亚运会的教训就是它充实的文化内涵太少,留下的只有场馆。所以参观者在大致看完以后,就只有消费,吃、玩,住也很少。
但是亚运会给我们一个启示,亚运商圈能够通过奥运会重新火起来。因为奥运会的主要场馆都在亚运村地区,而且它的范围更大。从现在起,我们应该意识到,光注重场馆建设不行,还得注重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什么呢?比如慕尼黑的场馆,现在一有什么恐怖事件,人们就会到那里吊唁。现在提出亚运商圈,我们就同时得借鉴它的经验教训。从现在就考虑如何构建它文化的内涵。韩国在改造垃圾堆的基础上建立了场馆,澳大利亚的场馆,今天用完,明天就没了,拆了。这些做法都是把当地的环境和地域的发展结合起来。
奥运会将来要考虑让人们看什么,只看场馆,看两年就没人看了。我认为应该把一些历史文化名人和一些有意思的奥运故事渗透进去,一个运动员的坐相也好,一个纪念标志也好。我总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要不然等奥运会结束后这个地方很容易被人们冷落。这次奥运会提出一个“奥运公园”的概念,是一个进步,但是公园也得有文化。没有文化的公园,就是一个苍白的公园。所谓“亚运商圈”或者“奥运商圈”,有一个“商”在,就有一个供给和需求在里面,我们供给什么东西能长久地吸引人,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还能够更厚实,应该呼唤社会来关注这个问题。奥运会似乎还有几年,但这个时光稍纵即逝,聪明的、有眼光的商家关注奥运商机,并参与其中,现在就应该打入这个商圈,研究这个商圈。这样,到时候你的纪念品也好,其他东西也好,才会卖得比较好。关注奥运商圈,从关注亚运村的再辉煌入手。
谢芳(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奥运和社区是个大课题
奥运有利于商业的繁荣,但不利于高档房地产的开发
亚运村不适合开特别豪华的店
亚运会的举办,曾经带动了亚运村的发展,但是我们举办大型运动会和国外还是完全不同的。以美国为例,包括选址,都是民间在做,包括亚特兰大、洛杉机。而我们完全是政府操作,民众基本上都持支持态度。所以我们的立足点不同。
在美国举办奥运,有人喜欢有人忧。比如我是卖快餐的,觉得我将来有发展前途,但如果我是做房地产的,我在奥运这里开发了特别高档的住宅,那肯定得反对。如果是特别顶级的房产,肯定要在比较清净的地方,不可能在繁华的闹市,一定要清净。如果举办奥运,就会带来大量的人流,然后什么事都有了。他的房子价格就下降。环保、交通、社区很多东西都乱了。建那么多房子,将来运动员村那么多非高档的住宅都要卖出去,就会使我们这个小区平民化。有钱人不可能买这些房子。那么多人住进来,小区的档次自然就降低了。
奥运设施规划也好,建设也好,是否对社区有利。如果有利,大家支持;无利,大家肯定会反对。既然奥运在这里举办已经成为事实,就要使它整个规划、交通的安排、未来的发展、奥运与社区成为将来的一大热点。人一多犯罪率就高,交通混乱,造成堵塞。以前很多有钱人到那里买房子,以后就不一定了,交通特别不方便。而且这个地方是四环以外,属于城郊接合部,不是像城市中心的一些社区已经成型,实际上是城市的边缘地带,如果能通过奥运举办把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完善,以人为本的交通完善,大的小的商业搭配,与社区配套,这在奥运规划中就应该有所体现。奥运会的举办仅仅一个月、半个月的事情,如果通过这半个月的事情能够造福于民,那就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奥运与社区是个大课题。
在亚运村地区开展商业,还要细分这里边人口的收入结构,在亚运村安慧桥西北角的社科院、音乐学院,这些人的收入并不高,所以想做大买卖,做特别豪华的店,不适合在这里开。豪华的店在西单、王府井这样的地方还是比较有吸引力。我反对到处办“商圈”,商圈是自然形成的,如果靠人为的力量去操作,商圈四处开花,反倒容易把真正的商圈地位削弱。代表一个国家的商业街只能是一条街,像美国只有第五大道,麦迪逊大道靠近第五大道,没有别的商业街。如果遍地开花,你肯定办不好。
曹随(北京社科院管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社区商业还有很大空间
亚运村地区以住宅为主,所以即使在奥运以后,这个地区的发展也是以社区商业为主。副食、熟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购买频率最高的商品。在北辰购物中心,最火爆的就是一层的超市。阳光广场早先的失败在于其地下一层的超市面积太小,副食品品种不全,价格不占优势。当然,它现在已经做得比较好。
以生活必需品为主的连锁店和超市要将触角延伸到社区里去,规模不用很大,但是商品必须有档次,服务半径如果能达到500米,就能满足现在人快节奏的生活。现在亚运村地区的社区商业还不够完善,还有很大空间。
齐大芝(《北京社会科学》杂志副主编):服务业要比商业发达,服务业要扎堆,便利店、超市等商业要分散
商业扎堆大家已经习以为常,扎堆有利于顾客选择,有利于烘托气氛,节约顾客时间。但对以居住为主的亚运村或者奥运村而言,应该根据各种商业不同的特点进行细分。像银行、餐饮、娱乐、邮局应该扎堆,这样,居民出门,存取款、吃饭、玩、邮寄、买东西就一趟全解决了。但超市、便利店应该分散到社区。我们现在是分散不够,扎堆也不够。
随着奥运场馆的建设,亚运村、奥运村地区的商住、民住都会很发达,服务业和社区商业都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