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一个景观设计师的手记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admin 2002-11-18 来源:景观中国网
  ——中山岐江公园案例 ■俞孔坚 由我国景观设计专家、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俞孔坚博士领衔设计的中山岐江公园项目
  ——中山岐江公园案例

■俞孔坚

由我国景观设计专家、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俞孔坚博士领衔设计的中山岐江公园项目,在10月19日由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度大会颁发的“本年度全球景观设计奖”中,获得了其中的最高奖项——荣誉设计奖。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年度设计大奖是该领域国际最高奖项之一,中山岐江公园设计的获奖是目前为止我国首次获得该类大奖。

在获奖之外,我们更关心在这个设计中表现出来的设计精神,它所体现的对“足下的文化”的珍惜与对“野草之美”的表达,引起我们“美”的观念的震撼,也带来长久的回味。

中山岐江公园建造在一片废旧造船厂的场地上,它反映了五十年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文化大革命在内的不寻常的历史,设计的挑战包括浮动的水位线、残留锈蚀的船坞及机器、洪水控制与古树保存之间的矛盾。

刊发在这里的一份设计师手记,是文学吗?不是文学吗?不论“是”与“否”都难以帮助我们确认它的价值,但谁又能说它没有帮助我们理解一个景观的内在精神与情感,走进一个设计师的内心世界呢?

就像俞孔坚博士在公园中保留了铁轨,我们也保留了这份手记原始的形态,我们珍惜这样的原生形态。

(这里发表的摘选自原文的第二部分“诠释”。)——编者

一、理解场地

岐江公园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区,地处南亚热带。园址东临石岐河(岐江),南依人民桥,北距富华酒店近百米。总面积11公顷,其中水面3.6公顷。场地原为粤中造船厂旧址。沿江有许多大叶榕,场地基本为平地。场地的以下几个方面给设计提供了机会同时也是挑战:

1、水体与变动的水位

(1)挑战

占场地35%的水面是可以充分利用的场地自然特质。但是,水面与石岐河相联通,因受海潮影响,水位日变化达1.1米,高水位时,湖水近岸,岸上植被与水线相接,有良好的视觉效果,而这种高水位却只能维持很短时间,水位下降时,湖边淤泥出露,湖岸裸露,人也难以亲近。

(2)解决之道:栈桥式亲水生态湖岸

第一,梯田式种植台:在最高和最低水位之间的湖底修筑3~4道挡土墙,它们在不同时段内完全或部分被水淹没。

第二,临水栈桥:在此梯田式种植台上,空挑一系列方格网状临水步行栈桥,它们也随水位的变化而出现高低错落的变化,都能接近水面和各种水生、湿生植物和生物。同时,允许水流自由升落,人行走其上恰如漂游于水面或植物丛中。

第三,水际植物群落:根据水位的变化及水深情况,选择乡土植物形成水生——沼生——湿生——中生植物群落带,所有植物均为野生乡土植物,使岐江公园成为多种乡土水生植物的展示地。随着水际植物群落的形成,许多野生动物和昆虫也将得以栖居、繁衍。所选野生植物包括:水生的荷花、茭白、菖蒲、旱伞草、茨菇等;湿生和中生的包括芦苇、象草、白茅和其他茅草、苦苡等。

结果表明,试验是卓有成效的,建成不到3个月的栈桥式护岸,基本实现了在湖水变化很大的状态下,仍然保持亲水性和生态性的目标,同时,精心选择的野生植物与花岗岩人工栈桥相结合,产生了脱俗之美感。

2、古树保护与防洪要求

(1)挑战场地内有许多古榕,集中分布在石岐河沿岸,是原场地最动人的风景线。与此同时,水利部门根据防洪要求提出拓宽过水断面达20米。这意味着所有古榕将遭厄运,而这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2)解决之道:开渠成岛

面对挑战,根据河流动力学,设计提出开挖内河,满足过洪断面要求,使原江岸上的古榕和水塔形成岛屿,保住了几十年的自然遗产,同时在空间上形成了另一个层次,丰富了公园的景观。岛上的灯光水塔因此也成为航标灯塔。

3、厂房、机器与故事

(1)挑战

粤中造船厂始建于1953年,终止于1999年,走过了由发展到壮大再到消亡的简短却可歌可泣的历程。工厂创业时只有200多人,最辉煌的时代曾经有1500人。相对于任何一个中国的大型国企来说,都不算大,但对中山这样一个小城市的居民来说,曾经是一个值得自豪而令人向往的“单位”。而它那近半个世纪的经历不但可作为城市记忆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折射了整个中国这一阶段的悲壮经历:大跃进,大办钢铁,反修防修,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粉碎“四人帮”,改革开放。

作为工厂,它不足称道。但几十年间,粤中船厂历经新中国工业化进程艰辛而富有意义的历史沧桑,特定年代和那代人艰苦的创业历程,也沉淀为真实并且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而在当今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高潮中,这种记忆是稍纵即逝的,由于其中所搀杂的极端的现象,甚至就连亲身经历过的人们也会怀疑其真实性,更不用说他们的后代。

场内遗留了不少造船厂房及机器设备,包括龙门吊、铁轨、变压器,等等。作为文物,它们都被认为毫无价值;作为废铁,它们论吨计价;作为景观,它们往往离现代普通人的审美期望相距甚远,大多不堪入目。但我们从中仍感悟到工业的“设计”力量,可以肯定在当年的机器制造行为中,甚至像“在可能的条件下美观”这样的指导条文肯定也不会存在,但是,结构的、功能的、逻辑的“美”,使所有的机器,似乎有一种“大师”般的设计气质,在这充满“装修”、“装饰”的年代,一种震撼自脚踵而起。

所以,场地对设计提出了第三大挑战:在多大程度上和用什么方式保留和利用场地的厂房及机器设备,又如何引入新的设计形式,来显现场地的精神,同时又是具有功能和审美价值的。

(2)解决之道:保留、再利用与再生

本设计既没有如一般城市改造过程中对工业遗迹的彻底清除,也没有走极端的遗址保留和生态恢复的道路,而是在深入细致的现场调研基础上,适度保留现有厂房和机器,并通过新的设计,显现场地精神,同时赋予场地新的功能和形式。在讲述过去故事的同时,创造现代人的休闲娱乐空间(详见“理解设计”一节)。

二、理解文化与传统

人们在追求“文化”,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而当需要建筑师或景观设计师将其具体化的时候,我们习惯于把眼光投向城市与场地的久远历史——百年、千年、甚至万年。这些文化与传统,作为设计师的追求都无可厚非。而本设计所要体现的是脚下的文化——日常的文化、作为生活和作为城市记忆、哪怕是昨天的记忆的历史文化;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人、事和自然之物的故事。这不是一种背叛,而是设计师的一种理解,一种对人自我的理解,一种对文化与传统的理解。土地与土地那么不同,南方与北方那么不同,大城与小城那么不同,而人间的万家灯火又点燃了多么不同的喜怒悲欢、离合兴衰?而我们的设计,我们的城市为什么每每盯住那些“伟大”的叙事、“恢宏的高歌”、“壮丽的乐章”,太花钱也容易雷同。岐江公园,使我们看到了那些被熟视无睹的人们,推开了被时光默默湮没了的“单位”之门,迎面吹来清新怡和的风,听到劳动的人们在歌唱。

设计之初,本设计面临了三个设计思路上的诱惑:

第一大诱惑:借用当地古典园林风格,即岭南园林的设计方法。

第二大诱惑:设计一个西方古典几何式园林。

第三大诱惑:借用现代西方环境主义、生态恢复及城市更新的路子。坦诚地讲,这一诱惑是最大的,而且整个设计也贯穿了生态恢复和废旧再利用的思想,其中的许多方法也借鉴到本设计中来了。但同时本设计放弃了极端的保护与生态主义的途径,而强调了文化内涵的挖掘和通过设计来体现自然与普通的美。

岐江公园的个性正是在与以上三种设计思路的不同和相同中体现出来的。

三、理解自然

人们在追求美,一个同样抽象的概念。我们习惯于追求园艺之美、几何之美,或古典式的小桥流水之诗情画意。这些美,作为设计师的追求都无可厚非。而本设计所要表现的美是野草之美,平常之美,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自然之物的美。

儿童时代放牛为业,每天最大的心愿是给牛找到丰盛的野草。当在林中、溪边、田埂之上看到青翠鲜嫩的水草,便有如获大发现时的激动感。这种激动源于对牛的心爱,因此也期待田里应该长野草而非庄稼。由此也想到美的本源,特别是对园艺美的反思:野草是美的,因为和庄稼或鲜花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

新的环境伦理则在更理性的层面上告诉人们,乡土野草是值得尊重和爱惜的,它们之于人类和非人类的价值绝不亚于红皮书上的一类或二类保护植物。在每天都有物种在地球上消失的今天,在人类日益远离自然、日益园艺化的今天,乡土物种的意义甚至比来之于异域或园艺场的奇花异木重要得多。

然而并没有多少城市居民有儿童时代放牛为业的经历,也没有多少公园的造访者懂得环境伦理,所以,野草之美往往被埋没。景观设计师的责任是通过对自然的设计向人们展示野草之美的特质。

在本公园的设计中,大量使用了乡土野草,包括用于湖岸绿化的挺水植物,各类茅草。通过与几何路网和铺装及机器的对比,白茅、象草和莎草成为营造公园历史与工业气氛的主要材料之一。

野草不自美,因人、因设计而美。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用水生、湿生、旱生乡土植物——那些被人们践踏、鄙视的野草,来传达新时代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并以此唤起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培育环境伦理。

四、理解设计

经过激烈的争论和广泛的公众参与之后,中山岐江公园设计组提出的以产业旧址历史地段的再利用为主旨的设计方案终于在当地领导的果敢决策下得以实施,并由此引发对设计概念的理解。

1、设计途径之一:尊重没有设计师的设计

Rudofsky在其著名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中强调了设计本身就是生活过程的物化,是人们为生存或生活对自然及社会环境的适应和协调的方式(1964,P6),它向我们揭示了没有设计师的设计是动人而充满含意的。良好的景观不是职业设计师的凭空创造,它们经历时间而发展,随着历史与人的活动的含意的积淀而成熟。

从这些意义上讲,创造良好而富有含意的环境的上策是保留过去的遗留。作为一个有近半个世纪历史的旧船厂遗址,过去留下的东西很多:从自然元素上讲,场地上有水体,有许多古榕树和发育良好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以及与之互相适应的生境和土壤条件。从人文元素上讲,场地上有多个不同时代船坞、厂房、水塔、烟囱、龙门吊、铁轨、变压器及各种机器,甚至水边的护岸,厂房墙壁上的“抓革命,促生产”的语录。正是这些“东西”渲染了场所的氛围。

公园设计组对所有这些“东西”,以及整个场地,都逐一进行测量、编号和拍摄,研究其保留的可能性。

2、设计途径之二:再利用

原有场地的“设计”毕竟只反映过去人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当时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从艺术性来讲,还需加以提炼,与现代人的欲望和功能需求有一定距离。所以,有必要对原有形式和场地进行改变或修饰。通过增与减的设计,更艺术化地再现原址的生活和工作情景,更戏剧化地讲述场地的故事,和更诗化地揭示场所的精神。岐江公园中几个典型的加法和减法设计包括:

(1)船坞



在保留的钢架船坞中抽屉式插入了游船码头和公共服务设施,使旧结构作为荫棚和历史纪念物而存在。形式的对比是过去与现代的对白。

(2)琥珀水塔



想象着数十万年前的一只昆虫停歇于树枝之上,其貌不扬,不经意间从头顶落下一滴汁液,便永恒地将其凝固,而成为琥珀,成为贵妇们的珍藏。一座50~60年的水塔,再普通不过,无论从历史和美学角度都不值得珍惜,但当它被罩进一个泛着现代科技灵光的玻璃盒后,却有了别样的价值。时间被凝固,历史有了凭据,故事从此衍生。同时,岛上的灯光水塔,又起到引航的功能。仔细的造访者还会注意到这一琥珀塔的生态与环境意义,其顶部的发光体利用太阳能,将地下的冷风抽出,以降低玻璃盒内的温度,而空气的流动又带动了两侧的时钟运动。

(3)铁轨



工业革命以蒸汽机和铁轨的出现为标志。铁轨也是造船厂最具标志性的景观元素之一,新船下水,旧船上岸,都借助于铁轨的帮助。铁轨为步行者提出了挑战。而正是在迎对这种挑战的过程中,人们找到了乐趣:一种跨越的乐趣,一种寻求挑战和不平衡感的乐趣。这种乐趣也正反映了人性之所在。小时候在离家不远处有条铁轨,穿越时总有惊恐之感,过后便又感到无比快乐,所以往往回过头来再过一次。这是一种危险的游戏,但经过观察后发现人人都喜欢这种对危险和障碍的挑战。将其作为公园景观元素的想法便由此而来。穿越铁轨时的快感,在这里变为一种没有危险的游戏,使冒险、挑战和寻求平衡感的天性得以袒露。

(4)烟囱与龙门吊

一组超现实的脚手架和挥汗如雨的工人雕塑被结合到保留的烟囱之场景中,戏剧化了当时发生的故事,龙门吊的场景处理也与此同。

3、设计途径之三:再生设计

为了能更强烈地表达设计者关于场所精神的体验,设计师需要创造新的、现代的语言和新的形式再现场所精神,也可称之为再生的设计。在本项目中,设计师审慎地作了一些尝试,具体包括:

(1)骨骼水塔

不同于琥珀水塔的加法,场地中的另一个水塔则采用了再生的设计手法:构思是剥去其水塔的水泥的外衣,展示给人们的是曾经彻底改变城市景观的基本结构——线性的钢筋和将其固定的结点,它告诉人们,无论工业化的城市多么丑陋,抑或多么美丽动人,其基本结构是一样的。正如世界上的男人、女人,高贵者和低贱者一样,最终归于一副白骨。这一设计是对工业建筑的戏剧化的再现,从而试图更强烈地传达关于本场所的体验。

(2)直线路网

这种新的形式彻底抛弃了传统中国园林的形式章法以及西方形式美的原则,表达了对大工业,特别是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大工业的理解:无情的切割、简单的两点之间最近原理、普遍的牛顿力学、不折不扣的流水线和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同时,这一经济与力学原理作用下的直线路网却满足了现代人的高效和快捷的需求和愿望。

(3)红色记忆(装置)



用什么形式能装下这块场地上、那段时间里曾经发生的故事?又能用什么形式来传达设计者在这块土地上的感受?墙上那斑驳的领袖画像、柱子上残留的最高指示、“安全生产”、“节约用电”、“危险”的红色告示、曾经是食堂的大房间、车间中整齐的机器和传送带、简单的大方桌及围在一起的板凳、铁轨和厂房中柱子所构成的纵深感……所有这些东西构成了场地的氛围,唤起儿时最早的记忆,所有这些“东西”最终被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红盒子来装盛,希望每个穿越它的人都能通过他(她)最基本的心理能力感受其中的一点东西。事实证明,红盒子(红色装置)的这种期待得到了满足。无论是戴红领巾的少年,热恋中的男女,孤独的失意者,曾经战斗于斯的老人,似乎都在穿越盒子的瞬间而有所感悟。一个红色的盒子,含着一潭清水。用它的一角正对着入口,任两条笔直的道路直插而过,如锋利的刀剪,无情地将一个完整的盒子剪破。其中一条指向“琥珀水塔”,另一条指向“骨骼水塔”。盒子外配植白茅——当地最野的草,渲染着洪荒与历史的气氛,两株高大的英雄树——木棉,则高唱着英雄主义的赞歌。

(4)绿房子

绿房子是一些由树篱组成的5×5米模数化的方格网,它们与直线的路网相穿插,树篱高近3米,与当时的普通职工宿舍房子相仿。围合的树篱,加上头顶的蓝天和脚下的绿茵,为一对对寻求私密空间的人们提供了不被人看到的场所。但由于一些直线非交通性路网的穿越,又使巡视者可以一目了然,从而避免不安全的隐蔽空间。这些方格绿网在切割直线道路后,增强了空间的进深感,与中国传统园林的障景法异曲同工。

(5)野草

大量使用野草是本公园种植设计的一大特色,通过野草繁茂的乡土野草与精致的人工环境相对比,旨在营造场所的历史与生态氛围。

五、几点遗憾

岐江公园是一个充满时间感觉的地方。

在这个结构的“丛林”里,时间是风,穿梭其中,并追逐着一些为我们不知的东西。

同建筑一样,景观设计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本项目留有许多遗憾,这些遗憾包括废旧利用不够充分。设计之初,企图能全部利用原厂房和宿舍的所有红砖、灰砖,作为铺地,一些拆下的木柱和椽能再利用作为环境小品或设施构筑物;旧有丰富的生态环境能完全保留,但最终都因工期和施工过程的不方便而放弃。骨骼水塔和基于厂棚的茶舍,原设计都试图在旧有构筑物上进行改造,但施工过程中都因担心安全问题,而不得不重新建造,使原有结构没能充分利用,从而只有形似,而失去了更为深刻的环境与旧建筑再利用的含义。另外,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需要,设计者不得不加入一些现在看来有些过分的景观元素,如曲线的拉膜钢廊。这些遗憾都只能作为教训,在别的项目中弥补。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