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京城规划:布局 文化 环境 交通
admin
2002-11-15
来源:景观中国网
现象
市民关注北京发展
上周六,家住朝阳区的李先生夫妇一早就赶到位于西城区南礼士路的北京市规划展览馆,观看正在展出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
现象
市民关注北京发展
上周六,家住朝阳区的李先生夫妇一早就赶到位于西城区南礼士路的北京市规划展览馆,观看正在展出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他们在近150平方米的展现了历
史文化名城古老风韵和现代化风采的北京市最大的沙盘模型前驻足,寻找着自己居住的小区的位置。李先生感慨地说:“我们赶上好时候了,我们国家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北京的发展速度太快了,一个地方如果几个月没去,再去你就不认识了。我们到这里看看,想了解北京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远景。北京真的是越变越美了。”
李先生的话道出了普通百姓的心声。
链接
首都规划展现蓝图
为了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北京市人民政府和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对《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进行了修订。总体规划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依据,目前正在执行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从北京城市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出发,对城市的布局、产业结构、发展规模、建设原则等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它是首都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总蓝图。
解读
城市布局:实现两个战略转移
总体规划进一步调整了城市结构和布局,确立了市区、卫星城、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四个层次的城镇体系布局,提出今后城市发展要实现两个战略转移:一是城市建设重点要逐步从市区向远郊区作战略转移;二是市区建设重点要从外延扩展向调整改造转移。总体规划确定了14个卫星城,33个中心镇和100多个一般建制镇。确定亦庄、通州、黄村卫星城作为全市重点发展的卫星城,加快建制镇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以市区为主体,大、中、小相结合,规模合理,有机组合的城镇体系。
北京市区规划范围为1040平方公里,市区建设要坚持“分散集团式”的布局原则。东西长安街、南北中轴线及其延长线为最重要的两条轴线。长安街两侧安排体现政治文化中心功能的国家重要行政机构和大型文化设施;贯穿旧城区的南北中轴线及东西二环路两侧安排重要的公共建筑。
总体规划确立在朝阳门、建国门外一带建设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商务中心区;在王府井、前门、西单、木樨园、公主坟等地建立8个市级及在西四、菜市口、花市、三里河、望京等地建立地区级商业文化服务中心,以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市场网络。同时,还要进行旧城改造和新居住区的开发建设,提高居住水平。总体规划提出:要对北京人口实行有控制、有引导的发展方针,要严格控制市区的人口规模。2010年北京全市常住人口将控制在1250万左右;流动人口250万左右,市区人口控制在650万左右。为改变目前人口与产业过分集中在市区的状况,要大力发展郊区城镇,实现首都人口的合理布局。
城市文化:创名城独特风貌
继承和发扬北京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创造当代中国首都的独特风貌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总体规划提出:北京不仅要保护好世界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单位,还要保护好具有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及民族地方特色的建筑群和街区,尤其强调要从整体上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要保护和发展城市中轴线;保持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平面;保护与北京城沿革密切相关的河湖水系;基本保持旧城原有棋盘式道路网骨架和街巷、胡同格局;注意吸取传统民居和城市色彩的特点,以故宫为中心,由内向外分层次控制建筑高度;保持各景点之间及市区遥望西山的城市景观线。同时,新的建筑要体现时代精神、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要与老建筑互相协调,融为一体。
城市环境:提高绿化覆盖率
绿化是提高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总体规划提出:要以大环境绿化为中心,植树造林,提高绿化覆盖率,改善首都环境质量。市区绿化要与城市布局相结合,市中心区四角保留楔形绿地;市区中心地区与边缘集团之间要规划绿化隔离地区;同时,要提高城市道
路绿化水平,精心绿化长安街、二环和三环路等主要干道,形成乔、灌、花、草结合的花园式道路,把北京建成环境优美、市容整洁的花园式城市。
城市交通:建设现代化综合体系
今后要逐步完善城市道路交通网和轨道交通网,建立一个以公共运输网络为主体,以快速交通为骨干,立体化运行,功能完善,管理先进,具有足够容量和应变能力的综合体系。
总体规划提出了今后北京城市交通建设的主要任务:即市区道路系统由若干条环路、东西向和南北向干路、放射路及密集的次干路、支路组成,形成棋盘式与环形、放射相结合的路网格局,其中若干环路与主要放射干线组成快速路系统。要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并继续发挥公共交通的优势。同时,2010年前还要修建多座保养场、运营场和现代化的公交换乘枢纽站。
文/沈文愉
市民关注北京发展
上周六,家住朝阳区的李先生夫妇一早就赶到位于西城区南礼士路的北京市规划展览馆,观看正在展出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他们在近150平方米的展现了历
史文化名城古老风韵和现代化风采的北京市最大的沙盘模型前驻足,寻找着自己居住的小区的位置。李先生感慨地说:“我们赶上好时候了,我们国家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北京的发展速度太快了,一个地方如果几个月没去,再去你就不认识了。我们到这里看看,想了解北京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远景。北京真的是越变越美了。”
李先生的话道出了普通百姓的心声。
链接
首都规划展现蓝图
为了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北京市人民政府和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对《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进行了修订。总体规划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依据,目前正在执行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年)》从北京城市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出发,对城市的布局、产业结构、发展规模、建设原则等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它是首都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总蓝图。
解读
城市布局:实现两个战略转移
总体规划进一步调整了城市结构和布局,确立了市区、卫星城、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四个层次的城镇体系布局,提出今后城市发展要实现两个战略转移:一是城市建设重点要逐步从市区向远郊区作战略转移;二是市区建设重点要从外延扩展向调整改造转移。总体规划确定了14个卫星城,33个中心镇和100多个一般建制镇。确定亦庄、通州、黄村卫星城作为全市重点发展的卫星城,加快建制镇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以市区为主体,大、中、小相结合,规模合理,有机组合的城镇体系。
北京市区规划范围为1040平方公里,市区建设要坚持“分散集团式”的布局原则。东西长安街、南北中轴线及其延长线为最重要的两条轴线。长安街两侧安排体现政治文化中心功能的国家重要行政机构和大型文化设施;贯穿旧城区的南北中轴线及东西二环路两侧安排重要的公共建筑。
总体规划确立在朝阳门、建国门外一带建设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商务中心区;在王府井、前门、西单、木樨园、公主坟等地建立8个市级及在西四、菜市口、花市、三里河、望京等地建立地区级商业文化服务中心,以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市场网络。同时,还要进行旧城改造和新居住区的开发建设,提高居住水平。总体规划提出:要对北京人口实行有控制、有引导的发展方针,要严格控制市区的人口规模。2010年北京全市常住人口将控制在1250万左右;流动人口250万左右,市区人口控制在650万左右。为改变目前人口与产业过分集中在市区的状况,要大力发展郊区城镇,实现首都人口的合理布局。
城市文化:创名城独特风貌
继承和发扬北京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创造当代中国首都的独特风貌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总体规划提出:北京不仅要保护好世界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单位,还要保护好具有一定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及民族地方特色的建筑群和街区,尤其强调要从整体上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要保护和发展城市中轴线;保持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平面;保护与北京城沿革密切相关的河湖水系;基本保持旧城原有棋盘式道路网骨架和街巷、胡同格局;注意吸取传统民居和城市色彩的特点,以故宫为中心,由内向外分层次控制建筑高度;保持各景点之间及市区遥望西山的城市景观线。同时,新的建筑要体现时代精神、民族传统和地方特色,要与老建筑互相协调,融为一体。
城市环境:提高绿化覆盖率
绿化是提高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总体规划提出:要以大环境绿化为中心,植树造林,提高绿化覆盖率,改善首都环境质量。市区绿化要与城市布局相结合,市中心区四角保留楔形绿地;市区中心地区与边缘集团之间要规划绿化隔离地区;同时,要提高城市道
路绿化水平,精心绿化长安街、二环和三环路等主要干道,形成乔、灌、花、草结合的花园式道路,把北京建成环境优美、市容整洁的花园式城市。
城市交通:建设现代化综合体系
今后要逐步完善城市道路交通网和轨道交通网,建立一个以公共运输网络为主体,以快速交通为骨干,立体化运行,功能完善,管理先进,具有足够容量和应变能力的综合体系。
总体规划提出了今后北京城市交通建设的主要任务:即市区道路系统由若干条环路、东西向和南北向干路、放射路及密集的次干路、支路组成,形成棋盘式与环形、放射相结合的路网格局,其中若干环路与主要放射干线组成快速路系统。要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并继续发挥公共交通的优势。同时,2010年前还要修建多座保养场、运营场和现代化的公交换乘枢纽站。
文/沈文愉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