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1世纪的巨型城市
admin
2002-11-12
来源:景观中国网
———世界著名城市规划大师阿尔伯特·施佩尔教授访谈
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大都市规模高速增长,同时周边地区农村城市化的脚步越来越紧促的前提下,如何完成已经工业化
———世界著名城市规划大师阿尔伯特·施佩尔教授访谈
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大都市规模高速增长,同时周边地区农村城市化的脚步越来越紧促的前提下,如何完成已经工业化的郊区城镇建设,如何建设巨型城市适合21世纪人居标准的卫星城,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当务之急,已经受到了各界普遍的关注。
近日,关于如何在上海周边地区建设既富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当代国际标准的卫星城,上海国际汽车城置业公司总裁费淳璐教授和德国著名城市规划大师阿尔伯特·施佩尔教授进行了一次精彩的对话。
费淳璐(以下简称费):施佩尔教授,您好!很高兴能跟您一起讨论上海城市建设问题,这一直是大家很关心的一个话题。您认为像上海这样一个超大型的国际化都市,是不是应该限制其增长呢?
阿尔伯特·施佩尔教授(以下简称施):在过去十年中,国际会议上曾经采用许多方式不成功地讨论过有关限制大城市增长的问题。亚洲、非洲和美洲的巨型城市均以重力加速度的形式不可阻止地增长。本世纪将是一个巨型城市的世纪。既然不能阻止或延缓这种增长趋势,那么就应该理性地思考如何对这些人口、资源、经济以及创新力量聚集区的发展进行引导的可能性,而使之具有持续性,并有利于社会安定及生态平衡。
费:那么有利于上海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城市建设模式应该是怎样的呢?
施:四年多来,我一直观察着上海这个现有1600万人口、而按照联合国估计到2015年将有2300万人口的大都市的发展。上海极具活力的飞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决策果断的政治领导,对公共基础设施的大量投资以及目光长远的发展计划,即包括了许多雄心勃勃的目标2000年至2020年的总体规划。为能更好地理解上海的发展,我觉得需要说明以下几点:1、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并发展成功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走的是自己的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与前苏联和“西方”的道路都有很大的区别。2、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惊人的改善。农村地区的平均收入是二十年前的4倍,而城市地区是二十年前的10倍。这只是民间的普遍说法,而国家的统计数字远不止此。中国成功地以只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今天中国粮食有余并出口农产品。中国的对外贸易额1979年位于世界第32位,而1997年虽然有亚洲经济危机仍位于世界第10位,近年内将有可能达到第4位。3、今天的中国由四个世界组成,你们有一个现代世界,这便是耀眼的高层建筑大城市,如上海、北京、天津、广州、大连、深圳等等。这是第一世界的中国,13亿人口中有2亿人口属于这个世界。按官方统计其中有300万人是百万富翁,其消费能力完全可以和德国的百万富翁相提并论。第二世界则是内地的城市,如西安、乌鲁木齐、合肥等大城市,这些城市与50年代初的德国很相似。然后是广大的农村化的中国,即第三世界,人口约为8亿。其中像长江三角洲一带,这些地区已经普遍工业化。在那里你可以看到普通农民穿金戴银,经济发达的村庄小别墅林立。85%的人已经远离农业,在工厂和服务性行业工作。这些地方的人民虽然已经解决了温饱,但是总的来说还是贫困和受歧视的。最后还有一个第四世界,就是绝对贫困的世界,我个人估计有5000万的人口还在基本生活线水平以下。
费:教授对中国的了解和研究,令人钦佩。正在召开的中共十六大已经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认为十年、二十年后的中国将是一个全面均衡发展的共同富裕、繁荣昌盛的社会。
施:我相信中国将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以为中国第二世界的大都市和巨型都市应该具有既融入欧洲城市的历史经验而又考虑到当地的历史、气候、文化甚至宗教因素的新型城市规划结构,要以最高的技术水准规划和建造具有经济效益和持续性的网络结构,来促进增长地区和大都市的环境保护、环境设计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对大都市的增长势头很难进行影响,因此,规划这个新型城市结构必须在方案、理念和策略上有一个质变。分布式密集的原理是针对巨型都市人口稠密区的合理有效的空间秩序系统原理。密集能使居民区形式紧凑从而使路线减短,对自然环境的耗费减少,交通及其他基础设施的效率提高。而分布式则使各个独立单位能够各自具有合理的规模。这有利于技术及社会结构的高效和稳定。上海市政府似乎已经明智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将其城市发展规划上升到了一般在欧洲称为区域规划的层次,在2020年的总体规划中至少有相当一部分采用了分布式密集的发展规划。这主要体现在“一城九镇”的规划中。据我了解,在上海的周边地区将建造九个分别由来自美国、英国、意大利、日本等国以及中国的设计师设计的卫星城。“一城九镇”也许只是一个具体的叫法,这中间体现的规划理念是有助于建立分布式组织结构的,和欧洲大都市周边地区的小城市建设有很接近的理念。
费:我们所运作的安亭新镇,正是这一密集分布式建设理念的具体实施。希望教授给我们描述一下未来中国新型城镇的蓝图。
施:在2030年,按模数建造的城市街区将在上海、北京、重庆和中国的其他城市成为现实。设计模数是一个400米见方的主要街道网格。如此形成的街区不通汽车,只留于步行与骑车的人使用,如同中国的老城一样,由店铺街将人引入街区内部,中心由一个街心公园构成。新特点则在于建筑物的灵活性和六至八层高的城市密度。这种城市街区的功能分布为服务业和工商业朝外,居住朝里,楼房利用太阳能和当地气候条件。生态性建筑材料大部分是自然材料并可回收再利用。对基本设施网的调度控制使得每种资源都得以最优的利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几乎不产废物的循环。通信网络为在家联网工作提供了可能,从而将交通量减少至最低需求。公共交通全部采用电动汽车,通过“共享汽车”使得汽车的使用率提高,它们将从全自动的停车架提取及交放。各项主要环境因素的最优结合将有助于形成一个经济运作的网络,于是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一个路程短、功能组合稳定的城市将得以持续发展。
费:安亭新镇正朝着这个方向在做最大的努力,可以说,我们至少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这种规划,并将坚定不移地付诸实施。施:我认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借助政府的宏观调控,在实现形式上可以多样化。如果仅靠民间自发的力量几乎不可能做到这样长远的规划,也没有足够庞大的运作经费来做这样的长期考虑。比如研制和优化系统,必须采取跨行业的工作方式,将环境、建筑、城市以及市政设施等各个看问题的角度同等对待并整体考虑,因此,城市发展和解决住房就应该看成平行关系来处理而不是因果关系来处理。
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大都市规模高速增长,同时周边地区农村城市化的脚步越来越紧促的前提下,如何完成已经工业化的郊区城镇建设,如何建设巨型城市适合21世纪人居标准的卫星城,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当务之急,已经受到了各界普遍的关注。
近日,关于如何在上海周边地区建设既富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当代国际标准的卫星城,上海国际汽车城置业公司总裁费淳璐教授和德国著名城市规划大师阿尔伯特·施佩尔教授进行了一次精彩的对话。
费淳璐(以下简称费):施佩尔教授,您好!很高兴能跟您一起讨论上海城市建设问题,这一直是大家很关心的一个话题。您认为像上海这样一个超大型的国际化都市,是不是应该限制其增长呢?
阿尔伯特·施佩尔教授(以下简称施):在过去十年中,国际会议上曾经采用许多方式不成功地讨论过有关限制大城市增长的问题。亚洲、非洲和美洲的巨型城市均以重力加速度的形式不可阻止地增长。本世纪将是一个巨型城市的世纪。既然不能阻止或延缓这种增长趋势,那么就应该理性地思考如何对这些人口、资源、经济以及创新力量聚集区的发展进行引导的可能性,而使之具有持续性,并有利于社会安定及生态平衡。
费:那么有利于上海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城市建设模式应该是怎样的呢?
施:四年多来,我一直观察着上海这个现有1600万人口、而按照联合国估计到2015年将有2300万人口的大都市的发展。上海极具活力的飞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决策果断的政治领导,对公共基础设施的大量投资以及目光长远的发展计划,即包括了许多雄心勃勃的目标2000年至2020年的总体规划。为能更好地理解上海的发展,我觉得需要说明以下几点:1、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并发展成功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走的是自己的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与前苏联和“西方”的道路都有很大的区别。2、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惊人的改善。农村地区的平均收入是二十年前的4倍,而城市地区是二十年前的10倍。这只是民间的普遍说法,而国家的统计数字远不止此。中国成功地以只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今天中国粮食有余并出口农产品。中国的对外贸易额1979年位于世界第32位,而1997年虽然有亚洲经济危机仍位于世界第10位,近年内将有可能达到第4位。3、今天的中国由四个世界组成,你们有一个现代世界,这便是耀眼的高层建筑大城市,如上海、北京、天津、广州、大连、深圳等等。这是第一世界的中国,13亿人口中有2亿人口属于这个世界。按官方统计其中有300万人是百万富翁,其消费能力完全可以和德国的百万富翁相提并论。第二世界则是内地的城市,如西安、乌鲁木齐、合肥等大城市,这些城市与50年代初的德国很相似。然后是广大的农村化的中国,即第三世界,人口约为8亿。其中像长江三角洲一带,这些地区已经普遍工业化。在那里你可以看到普通农民穿金戴银,经济发达的村庄小别墅林立。85%的人已经远离农业,在工厂和服务性行业工作。这些地方的人民虽然已经解决了温饱,但是总的来说还是贫困和受歧视的。最后还有一个第四世界,就是绝对贫困的世界,我个人估计有5000万的人口还在基本生活线水平以下。
费:教授对中国的了解和研究,令人钦佩。正在召开的中共十六大已经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认为十年、二十年后的中国将是一个全面均衡发展的共同富裕、繁荣昌盛的社会。
施:我相信中国将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以为中国第二世界的大都市和巨型都市应该具有既融入欧洲城市的历史经验而又考虑到当地的历史、气候、文化甚至宗教因素的新型城市规划结构,要以最高的技术水准规划和建造具有经济效益和持续性的网络结构,来促进增长地区和大都市的环境保护、环境设计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于对大都市的增长势头很难进行影响,因此,规划这个新型城市结构必须在方案、理念和策略上有一个质变。分布式密集的原理是针对巨型都市人口稠密区的合理有效的空间秩序系统原理。密集能使居民区形式紧凑从而使路线减短,对自然环境的耗费减少,交通及其他基础设施的效率提高。而分布式则使各个独立单位能够各自具有合理的规模。这有利于技术及社会结构的高效和稳定。上海市政府似乎已经明智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将其城市发展规划上升到了一般在欧洲称为区域规划的层次,在2020年的总体规划中至少有相当一部分采用了分布式密集的发展规划。这主要体现在“一城九镇”的规划中。据我了解,在上海的周边地区将建造九个分别由来自美国、英国、意大利、日本等国以及中国的设计师设计的卫星城。“一城九镇”也许只是一个具体的叫法,这中间体现的规划理念是有助于建立分布式组织结构的,和欧洲大都市周边地区的小城市建设有很接近的理念。
费:我们所运作的安亭新镇,正是这一密集分布式建设理念的具体实施。希望教授给我们描述一下未来中国新型城镇的蓝图。
施:在2030年,按模数建造的城市街区将在上海、北京、重庆和中国的其他城市成为现实。设计模数是一个400米见方的主要街道网格。如此形成的街区不通汽车,只留于步行与骑车的人使用,如同中国的老城一样,由店铺街将人引入街区内部,中心由一个街心公园构成。新特点则在于建筑物的灵活性和六至八层高的城市密度。这种城市街区的功能分布为服务业和工商业朝外,居住朝里,楼房利用太阳能和当地气候条件。生态性建筑材料大部分是自然材料并可回收再利用。对基本设施网的调度控制使得每种资源都得以最优的利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几乎不产废物的循环。通信网络为在家联网工作提供了可能,从而将交通量减少至最低需求。公共交通全部采用电动汽车,通过“共享汽车”使得汽车的使用率提高,它们将从全自动的停车架提取及交放。各项主要环境因素的最优结合将有助于形成一个经济运作的网络,于是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一个路程短、功能组合稳定的城市将得以持续发展。
费:安亭新镇正朝着这个方向在做最大的努力,可以说,我们至少在很大程度上做到了这种规划,并将坚定不移地付诸实施。施:我认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借助政府的宏观调控,在实现形式上可以多样化。如果仅靠民间自发的力量几乎不可能做到这样长远的规划,也没有足够庞大的运作经费来做这样的长期考虑。比如研制和优化系统,必须采取跨行业的工作方式,将环境、建筑、城市以及市政设施等各个看问题的角度同等对待并整体考虑,因此,城市发展和解决住房就应该看成平行关系来处理而不是因果关系来处理。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