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突出学术特色注重建筑文化传播

admin 2002-11-04 来源:景观中国网
———二○○二年《建筑创作》学术观点透视   在一些设计单位采访,常常能听到建筑师们说,《建筑创作》尽刊登些粘人眼球的东西。找到近一年来的该刊一翻,果然如此。像“结构
———二○○二年《建筑创作》学术观点透视

  在一些设计单位采访,常常能听到建筑师们说,《建筑创作》尽刊登些粘人眼球的东西。找到近一年来的该刊一翻,果然如此。像“结构设计美学”专辑、“先行者的歌———记我国早期的几位女建筑师”等选题的确很粘人眼球。在与该刊主编金磊的几次交谈中,记者感到,他们在努力把“立足建筑师、服务建筑创作、向公众传播建筑文化”的办刊宗旨具体化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学术品位。

  突出推荐重点工程设计

  他们对推荐重点工程的定义是:向国内外建筑师推荐能代表国家水准的、在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工程设计与方案。他们办刊的关键集中在工程性和专业性上,独到的工程实例及特有的细部设计是他们真正的学术特色。以上半年为例,如第一期以北京新建筑为题,共刊出中国国家大剧院、首都图书馆新馆、北京城铁西直门指挥中心工程等。第五期中国电影博物馆国际设计竞赛最佳方案,国家电力调度中心工程、新湖北剧场设计。第六期的厦门艺术学院设计。虽然重点工程推出的项目不多,但由于是精心选择的,受到建筑师及高校师生们的欢迎。

  突出技术美学设计建筑是介于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学科,功能与美学的营造已是无法分割的。但由于诸多原由,日新月异的建筑高新技术建筑师并不掌握。他们第七期出版的“结构设计美学”专辑所刊载的文稿应该是代表了结构技术美学设计研究的最高水准。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从建筑美学和技术美学的视角入手,研究了建筑艺术中的结构美。他在文章中系统地介绍了几位国际大师:20世纪后半叶通过球形金属结构穹顶而闻名于世的富勒有着众多的头衔,美国工程师、建筑师、数学家、发明家、散文家、未来学家等,他最主要的成绩就在于几何穹顶或称网
格球形穹顶,这是在彻底简洁的功利观点下发明的一种轻量、高效并富有象征性的高技术空间结构。在对张拉膜或索膜建筑所表现出自然美和技术美结合的回顾时,不能不提另一位德国结构大师、帐篷式结构或索网结构的先行者福莱·奥托,他最著名的作品当属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的帐篷式单层正交索网结构。他不是从纯技术中寻求灵感,而更多地从自然中的发现来表达自己的目的。

  突出独到的选题策划他们在第二、三期合刊为充满新意的大连城市设计与建筑做了专辑,深得大连规划设计界好评。这不仅是品牌的力量,更体现了选题策划的能力。再如第四期主题为北京·女建筑师,从某种意义讲,填补了过去在介绍建筑师及其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块。“先行者的歌———记我国早期的几位女建筑师”对人们重新认识女建筑师及其作品,对比男性与女性建筑师的作品提出了新思路。

  为了向世界同行展示中国中青年建筑师的风采,他们借第21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之际,出版了大型增刊,介绍了50余位北京的中青年建筑师,系统介绍了他们的成功作品,并特请有关专家分别从北京新建筑创作、北京历史上的城市设计、北京现代城市布局等方面作了详细论述,从而使该刊成为与海外建筑师相互沟通的窗口,投放到柏林第21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博得好评。

  突出权威的建筑论坛

  一年来,他们相继推出了马国馨院士的“建筑师应成为创造现代建筑文化的主体”,北京CBD规划建设总顾问柯焕章谈北京CBD发展的热点及关键问题。专访了设计大师、中科院院士齐康,刊载了原天津大学建筑系主任冯建逵教授谈20世纪40年代北京故宫中轴线实测的经历等权威性的文稿及采访录,让人们在感受现代、回味历史中受到建筑科技与文化的熏陶。

  请专家论谈,为行业发展服务,是该刊的一大特色。第六期在北京申奥成功一周年前夕,马国馨院士的“悉尼奥运会的再思考”一文,从全新的视点,科学地分析了2000年悉尼奥运会场馆建设的得与失,为2008年北京成功建设一流奥运场馆提供了富有指导性的思路。在第七期刊出的《北京十大建筑设计》首发式上部分专家发言,不仅体现了老中青建筑师对精品建筑设计的执着追求,更反映出北京十大建筑设计经典的作用及感染力。同时还专访了11位体育建筑设计专家,请他们谈了参加不同时代体育建筑设计的感受,对今天北京的奥运建筑设计颇有启示作用。
他们在第十期特别推出熊明设计大师的“漫议建筑原创性”和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窦以德的“新中国五十年建筑艺术发展概述”,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不仅为建筑界,也为艺术界提供了一份重要的文献资料。

  突出建筑文化的格调

  早在去年10月,该刊主办首届全国建筑摄影大奖赛时便明确其意义之一是普及并向公众传播建筑文化。今年他们又成功地主办了全国第二届“建筑与文学”学术研讨会。据主编金磊介绍,之所以如此关注建筑文化领域,不完全出于杂志社的兴趣,更多地缘于服务社会的理性。作为一个志在面向全社会的开放型学术媒体,不仅要直接为建筑师及其作品服务,还要勇于透过文化层面去发现在建筑文化中值得关注的学术点及研究侧面。仅以摄影为例,全国建筑师的二分之一持有相机,且能拍到较好的图片。再以文学而言,国内外也有一大批具有深厚文学修养的
建筑师,这不仅仅因为建筑与文学有诸多共通性,更在于建筑中有文字,文字可以更好地描述建筑。像他们刊登的“用摄影传播建筑美学”、“苏州河的梦想”等文章及“建筑师与笔”等栏目都在于此。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