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优化人口环境加快城市发展

admin 2002-11-01 来源:景观中国网
  上海人口布局战略目标的对策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副局长汤志平      根据上海市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上海市中心区(内环线以内地区)平均人口密度为3.0万人/平
  上海人口布局战略目标的对策
  
  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副局长汤志平
  
  根据上海市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上海市中心区(内环线以内地区)平均人口密度为3.0万人/平方公里,与世界其他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相比,人口密度仍过于稠密,其中内环线以内浦西部分的旧区情况尤为严重。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人口发展目标,人口疏解的总目标、分目标及疏解方向,即其中大部分疏解至郊区,小部分疏解至内外环线之间,除旧区外的中心城其他地区人口可适度增加,但要严格控制在一定的人口密度范围内。
  
  实施上海市人口布局战略目标的五大主要对策:一是控制中心城住宅供应总量,降低旧城改造开发强度,实施旧区与郊区联动发展的搭桥政策;二是实施中心城大型环城绿带建设,控制中心城继续蔓延式发展;三是加速郊区轨道交通建设,引导城市轴向组织式发展,政策聚焦重点城镇;四是重点城镇优先考虑产业发展用地选址,配合高速公路建设,增强郊区城镇综合实力;五是提高郊区城镇规模与建设水平,加快住宅建设,提升城镇生活环境整体水平,吸引中心城及农村人口落户城镇。
  
  为未来发展创造良好人口环境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战根据第5次人口普查情况,上海市人口已达到1640万。就人口规模而言,上海已经是一个世界城市。在人口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老龄化进程却在加快。于是出现了城市化和老龄化齐头并进的格局,产生了在中心城市人口总量偏高背景下的人口结构老龄化的问题。
  
  我们认为,为上海未来的发展创造一个较为良好的人口环境,一是要优化上海人口的区域分布,在中心城区有必要通过各种政策手段合理控制人口总量;二是要在城市的郊区适度放开人口流动,鼓励吸引各类青年人才和劳动力;三是要推动在城郊的社会性养老设施建设,鼓励郊县养老,使上海的人口发展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相匹配,避免人口问题可能的干扰,从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总量调控和配置中获益。
  
  实现适应城市功能的人口布局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彭希哲
  
  人口规模是形成大城市及大都市圈并使之成为一个国家甚至世界经济中心的必要条件,但就人口发展与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而言,人口规模的约束并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人口素质的提高、结构的改进,实现与城市功能相适应的人口布局才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
  
  上海目前的人口结构,无论从年龄结构还是人力资源结构来讲,都不是未来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最优状态。当前上海年龄结构老龄化、高龄化,年龄结构存在波动性、整体文化水平偏低特别是高素质人才和国际性人才缺乏,这些成为制约上海发展的重要人口约束。因此需要一个“人口置换”的过程,使上海成为“一潭活水”,才能为促进城市竞争力塑造一个相对年轻、具有较高现代科技水准的人口环境。
  
  人口与发展问题要作战略思考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诸大建
  
  上海的人口与发展问题不能简单地就人口论人口,而是需要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进行战略思考。从上海与长三角大都市连绵带的空间形态展望上海未来20至30年间的人口发展,一是从现代化大都市的经济能量来看上海的人口规模不能太小。目前已经规划中的上海人口,无论就全市域的人口密度、人口和经济占全国的规模、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来看,相比纽约、东京等大城市都有待提高;二是从现代化大都市的人口分布来看,上海人口的布局需要大幅度降低外环线以内城市中心的密度,增加郊区城市化地区的密度;三是从现代化大都市的人口素质来看,应该认识到由城市交通、环境质量等反映出来的所谓“城市病”并不与城市规模相关,而是与城市管理与人口素质相关。
  
  城市和“城镇体系”
  
  美国得克萨斯州农业与机械大学教授DudleyL.Poston,jr.
  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地把城市看作独立存在、互不相干的个体来讨论和思考。从地理上讲,城市的确独立存在。每个城市占据一定的空间,且这一定的空间不为其他城市所有。譬如说,上海市占据了中国的一部分空间,北京则在另一片地方上,诸如此类。因此,很容易联想到城市之间是彼此独立的。但事实上,一个国家的各个城市在国家的“城镇体系”中是相互联系的。城市的各种功能使得它们彼此依赖,同时或者彼此独立。因此“城镇体系”的概念主要基于一个国家的大都市相互之间的关系。
  
  认识上海发展上海
  
  北京大学地理科学研究中心教授周一星
  
  “国际大都市”常被称作“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尽管这些术语的定义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无可争辩的,这些概念都是指城市的功能。
  
  上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远东的经济中心,曾一度是世界最大的几个金融中心之一。战后上海的发展速度滞后于世界发展水平。1990年起,随着浦东新区的开发,上海再次开始向国际城市迈进。上海已制定了到2010年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之一的战略目标。上海的城市向心性在中国是最高的,位于中国城市体系的顶端。上海在国际经济中的参与度大致与北京相等,并有其独特之处。上海曾经是国际大都市,现在仍然是中国最大的制造中心和最大的经济中心。相对开放的思想和政府体系,灵活的市场经济的传统,广阔的腹地,有利的门户口位置和交通条件,使上海更容易被纳入世界经济体系。所有这些特征都不同于且更优于北京。
  
  珠三角人口发展动因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郑梓桢
  
  1978年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和人口发展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其表现首先是人口数量增长迅速:1990年普查时人口2138.7万,2000年普查时达4077.4万人,增长了90.6个百分点———十年几乎翻了一番!人口密度由1990年的513人/平方公里,增加到2000年的978人/平方公里。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和人口发展特点的构成原因:第一,持续高速发展的经济的推动。第二,加工型产业结构的拉动。第三,中国庞大农村劳动力人口的游动。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