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年八水绕长安 明朝一体兴关中
admin
2002-10-30
来源:景观中国网
——“大西安都市圈”规划纪略
10月21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中国西安城市战略规划研讨会”在西安召开。
——“大西安都市圈”规划纪略
10月21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中国西安城市战略规划研讨会”在西安召开。来自建设部、陕西省、西安市政府的领导,和全国18个主要城市规划局的负责同志,以及来自欧盟、美国、加拿大规划界的150多名国内外专家、学者汇集在西安,研讨西安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在会上,西安市提出了西安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崭新思路:“近期向南、远期向西发展”,即近期在西安市南郊建设行政中心新城区,将行政机关从旧明城墙内迁出,同时将旧城内人口向外疏散,实现“重心”南移;远期向西发展,规划范围将以西安为中心,形成东边到临潼,西边到咸阳,南边到长安,北边到三原新区的大西安格局;根据陕西省政府提出的《关于加快“一线两带”建设,实现关中率先跨越发展的意见》,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经济区”,并与咸阳构成一体化大都市,构造“大西安都市圈”。
变幻的城市空间西安,历史上有12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200年。几千年积淀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使这个地处中国西部的内陆城市很早就中外闻名。
历史上的西安,自唐代中后期,伴随“安史之乱”的爆发,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被削弱。同时,由于中华民族的经济重心开始由黄河流域逐步趋向长江流域,西安失去了京都的地位。此后,西安作为中国西北的重镇,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沧桑变幻,荣辱与共。
新中国成立以后,西安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国以后,西安也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从上个世纪50年代编制第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城市规划到90年代末完成的第三次城市总体规划,西安城市规划经过了一个相对漫长的探索、耕耘过程。1953-1972年的第一次总体规划使西安用地扩展到100余万平方公里,成为我国的八大城市之一。目的在于恢复生产、加快建设的《1953-1972年西安城市总体规划》制定了东西郊工业区、南郊文化区、北郊为环境保护用地的发展方向,规划了城市基本路网骨架,确定了西安城市发展的基本格局,一直延续至今,这一规划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适应了经济发展的水平,很好地指导了城市建设。《1980-2000年城市总体规划》突出了西安作为我国重要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该总体规划在迎来城市经济大发展之际,敏锐地认识到了历史文化保护资源的重要性,率先提出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课题,并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同时进行了四大遗址的保护性规划,以及环城工程、御汤遗址、钟鼓楼广场、书院门一条街的改造等实践活动,取得了广泛、深远的影响。1998年通过国务院审批的1995-2010年西安第三次城市总体规划,在适应国家对西部地区发展需要的前提下,提出了把西安建设成为外向型城市,进而实现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目标。
构建“大西安都市圈”
“西安不仅是西安的西安,也是中国的西安、世界的西安”,西安市市长孙清云认为,作为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者,要以对西安历史负责、对将来负责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担负起传承文明、开拓创新的历史重任,努力做好新世纪西安的战略规划。
伴随着西安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功能趋于完备的同时,西安的城市管理者也意识到了城市发展中的问题,诸如:中心城区出现功能叠加,“外溢发展”,各功能争夺城市空间资源,发展无序;名城保护受到威胁,城市特色消减;城市综合竞争能力低下,空间结构混杂,不利于产业升级;重大基础设施起不到新增长点的作用等等。历史上的东、西两市的繁荣景象不复存在,“关中八景”、“八水绕长安”等“图画”已难现踪影。
为了摆脱困扰在西安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解决好城市突破和发展的方向,西安市日前依据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经济区”,在中国经济区域经济网络模式“三纵三横”主体骨架中是二级增长级,是陇海兰新经济带上的最大经济增长点,规划形成东到临潼,西到咸阳,南到长安,北到三原的大西安空间格局,近期拉大城市骨架,优化布局结构,发展外围新区,降低中心密度,保护古城风貌,建立时代新城,南北拓展空间,东西拓展延伸,形成“一城五轴八条生态带”的中心城市布局。具体布局是:西接咸阳,东连临潼,南拓长安,行政外移。城市发展方向主要向南,在韦曲至秦岭北麓范围内,沿西万路、长安路、长鸣公路和环山公路等4个城镇轴发展。远期考虑将西安与咸阳形成一体化大都市。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关中“一线两带”以及周边城市群的发展。
10月21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全国城市规划执业制度管理委员会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中国西安城市战略规划研讨会”在西安召开。来自建设部、陕西省、西安市政府的领导,和全国18个主要城市规划局的负责同志,以及来自欧盟、美国、加拿大规划界的150多名国内外专家、学者汇集在西安,研讨西安城市发展战略规划。
在会上,西安市提出了西安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崭新思路:“近期向南、远期向西发展”,即近期在西安市南郊建设行政中心新城区,将行政机关从旧明城墙内迁出,同时将旧城内人口向外疏散,实现“重心”南移;远期向西发展,规划范围将以西安为中心,形成东边到临潼,西边到咸阳,南边到长安,北边到三原新区的大西安格局;根据陕西省政府提出的《关于加快“一线两带”建设,实现关中率先跨越发展的意见》,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经济区”,并与咸阳构成一体化大都市,构造“大西安都市圈”。
变幻的城市空间西安,历史上有12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1200年。几千年积淀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使这个地处中国西部的内陆城市很早就中外闻名。
历史上的西安,自唐代中后期,伴随“安史之乱”的爆发,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被削弱。同时,由于中华民族的经济重心开始由黄河流域逐步趋向长江流域,西安失去了京都的地位。此后,西安作为中国西北的重镇,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沧桑变幻,荣辱与共。
新中国成立以后,西安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国以后,西安也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从上个世纪50年代编制第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城市规划到90年代末完成的第三次城市总体规划,西安城市规划经过了一个相对漫长的探索、耕耘过程。1953-1972年的第一次总体规划使西安用地扩展到100余万平方公里,成为我国的八大城市之一。目的在于恢复生产、加快建设的《1953-1972年西安城市总体规划》制定了东西郊工业区、南郊文化区、北郊为环境保护用地的发展方向,规划了城市基本路网骨架,确定了西安城市发展的基本格局,一直延续至今,这一规划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适应了经济发展的水平,很好地指导了城市建设。《1980-2000年城市总体规划》突出了西安作为我国重要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该总体规划在迎来城市经济大发展之际,敏锐地认识到了历史文化保护资源的重要性,率先提出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课题,并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同时进行了四大遗址的保护性规划,以及环城工程、御汤遗址、钟鼓楼广场、书院门一条街的改造等实践活动,取得了广泛、深远的影响。1998年通过国务院审批的1995-2010年西安第三次城市总体规划,在适应国家对西部地区发展需要的前提下,提出了把西安建设成为外向型城市,进而实现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目标。
构建“大西安都市圈”
“西安不仅是西安的西安,也是中国的西安、世界的西安”,西安市市长孙清云认为,作为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者,要以对西安历史负责、对将来负责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担负起传承文明、开拓创新的历史重任,努力做好新世纪西安的战略规划。
伴随着西安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功能趋于完备的同时,西安的城市管理者也意识到了城市发展中的问题,诸如:中心城区出现功能叠加,“外溢发展”,各功能争夺城市空间资源,发展无序;名城保护受到威胁,城市特色消减;城市综合竞争能力低下,空间结构混杂,不利于产业升级;重大基础设施起不到新增长点的作用等等。历史上的东、西两市的繁荣景象不复存在,“关中八景”、“八水绕长安”等“图画”已难现踪影。
为了摆脱困扰在西安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解决好城市突破和发展的方向,西安市日前依据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经济区”,在中国经济区域经济网络模式“三纵三横”主体骨架中是二级增长级,是陇海兰新经济带上的最大经济增长点,规划形成东到临潼,西到咸阳,南到长安,北到三原的大西安空间格局,近期拉大城市骨架,优化布局结构,发展外围新区,降低中心密度,保护古城风貌,建立时代新城,南北拓展空间,东西拓展延伸,形成“一城五轴八条生态带”的中心城市布局。具体布局是:西接咸阳,东连临潼,南拓长安,行政外移。城市发展方向主要向南,在韦曲至秦岭北麓范围内,沿西万路、长安路、长鸣公路和环山公路等4个城镇轴发展。远期考虑将西安与咸阳形成一体化大都市。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关中“一线两带”以及周边城市群的发展。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