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专家带你走入城市森林
admin
2002-09-30
来源:景观中国网
9月20日,来自9个国家的37位中外生态学专家来到西子湖畔,在青山绿水与繁华街市之间,他们为杭城的城市森林建设“搭脉”,一点一滴地向我们传递着全球城市森林建设的新理念——
9月20日,来自9个国家的37位中外生态学专家来到西子湖畔,在青山绿水与繁华街市之间,他们为杭城的城市森林建设“搭脉”,一点一滴地向我们传递着全球城市森林建设的新理念———
“天哪,1010岁的枫香树!”“这里的植被保护得太好了!”9月20日下午,阵阵感叹从杭州云栖竹径景区的通幽小路里传出来。一群金发碧眼的老外时而为路边的古树驻足,时而观察那些爬在竹子上的青虫,时而对着不起眼的野花野草不断拍照、讨论。
这些对古树、虫子和野草格外感兴趣的老外是国际知名的生态学专家,他们与其他国内专家一起,刚结束了上海召开的“城市森林与生态城市国际学术研讨会”,奔赴杭州作野外考察,又在杭州召开同一主题国际学术研讨会,为杭州城市森林与生态建设出谋划策。
21世纪的都市人,不应再忍受钢筋混凝土“丛林”里的粉尘、噪音和有害气体——
回归森林,国际城市化的新方向
在全球的城市化进程中,都市人回归自然的需求日益突出,“把森林引入城市,把城市建在森林中”迅速成为国际城市化的新方向。
中外专家们介绍说,迈入21世纪,世界各国在城市发展上提出了新的思路和目标。许多城市紧紧围绕建设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主题,把建设城市森林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如美国的洛杉矶,日本的东京,韩国的汉城,印度的新德里,澳大利亚的墨尔本、悉尼等城市,都正在把建设城市森林作为新世纪发展的重要内容。
面对国际现代城市发展新趋势,中国城市发展如何借鉴加快发展城市森林,已成为一个新课题。步入新世纪,上海市明确提出要建设国际一流的生态城市,提出了“ECO(生态)上海”的发展新目标,ECO取自“生态的”和“经济的”英文单词的词头。城市森林在上海被当作有生命的城市基础设施得到加快建设,这次“城市森林与生态城市国际学术研讨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举办的。
正在打响“建设生态杭州”战役的杭州市,城市森林建设的优势得天独厚,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为62.8%。如今,杭州把自己的城市建设目标定为国际花园城市,开展了生态城市建设。这次中外生态学专家有关城市森林提出的点滴建议恰是生态杭州建设的“滋补良方”。
城市森林的建设,不单是森林面积的数字统计,而是要让行道树、庭园绿化、近郊绿带、森林公园等组合有序——
森林之城,追求的是“均衡”
在杭州的野外考察,使中外专家对杭城的城市森林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留下了深刻印象。德国鲁尔大学教授黑宁·赫普勒一边忙着给路边的灌木拍照一边说:“杭州的城市植物生态很完整,乔木、灌木、草地、苔藓、昆虫、溪流等形态都具备。而且,以西湖风景区为代表的城市森林也保护得很好,这里保存了天然林的风貌,生物多样性非常好,这些野花野草都是珍贵的天然的乡土物种。我能早点到这里来考察就好了。”
琼斯女士是英国国家城市林业部机构主管,她说:“今天到杭州的城市森林考察,我很高兴地看到这里绿色成片,空气清新。我希望杭州更注重居民集聚区的林业建设,城市的绿化布局要均衡,森林绿地要均匀地将建筑物隔开,而不是集中在城市的某一两个区块。”
云南大学生命学院教授周鸿曾多次来杭州,她对此也有同感:“杭州的绿化覆盖率处于全国前列,接下去要做的是如何使空间布局更加均衡,增加市中心和居民区的绿地,在寸土寸金之地多开些‘绿窗’,让群众能近距离亲近绿色,享受家门口的良好环境。因为,城市生态的大循环是由许多小循环构成的,均衡是关键。”
杭州环保部门的同志介绍说,在正在修订的杭州市新一轮总体规划上,设置了6条生态带,避免因城市连片发展而影响生态、景观和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对此,中外专家频频点头称赞。
要降低城市温度,我们就要打开“窗户”,绿色生态廊带,就能把城市周围清凉清新的空气引进来——
森林入城,可以为城市开“窗”降温
市区温度高于周边地区的温度,这就是越来越明显的城市的热岛效应。对此,德国梅茵兹大学地理研究所副所长沃克·黑茨作了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城市比作一间房子,要降低城市温度,我们就要打开‘窗户’,也就是说要打开城市,让城里的热空气流出去,让外面的冷空气流进来。要达到这一目标,城市森林可以帮助我们给城市‘降温’,所以我们可以在城市规划建设宽阔的绿色生态廊带,把城市周围清凉清新的空气引进来,从而缓解热岛效应。”
中国科学院院士蒋有绪先生说:“杭州市的生态建设目标不错,下一步是要实施好。杭州根据地形条件发展6个组团,如果这6个组团之间的生态走廊能够建成的话,那就可以很好地缓解杭州热岛效应。”他们认为,“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杭州市区格局,只要对森林、绿地进行科学布局,在消除热岛效应上比其他城市要容易一些。
城市森林的建设,要能形成人与森林的互惠互利,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城市森林建设,重在以人为本
赫普勒教授说,杭州应考虑城市森林的功能利用问题。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它在改善城市小气候、防止大气污染、净化空气、降低噪音、保持水土等方面有着超凡能力。如何使这些植物资源能在更大范围内服务于整个城市,让所有居民得益,是城市森林规划建设的关键。
“城市森林是建在城中的森林,它既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又直接服务于城市市民。”作为新加坡国家公园局首席经理的蔡福祥先生对此深有感触。他说:“人的活动对城市森林的影响很大,城市森林不仅在建设时要考虑人的因素,在管理上也必须非常重视其对市民、对城市的影响,要确保城市森林真正服务于市民,不会因病虫害等原因伤害市民。”
国际景观生态学会副主席肖笃宁先生也十分关注这个话题。他认为,城市森林和郊野森林不同,城市森林必须考虑视觉效果,更重要的是它要以人为本,要能供市民休闲。
今天的规划为明天留出更大的空间,明天,大步入城的森林就会带来城市人生活质量的提高——
生态规划,要给森林“预留空间”
对于杭州市城市生态规划,中外专家纷纷建议:给明天的森林多留空间。
基斯·琼斯先生是英国西北林业委员会督管,他认为,好的规划对城市的生态建设十分重要,它一方面能保证生态城市建设的成效,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拍脑袋”造成的无序建设。与会的中外学者都认为,城市生态规划与单纯的环保规划不同,它应该综合考虑人、植物、动物以及建筑物等影响城市生态的诸多因素。森林空间的大小,直接影响着今后城市人的生活质量。
韦恩·兹普勒是美国农业部林务局的林业科学家,他说:“我们在做城市生态规划图时,不仅要探讨治污图、水网图,还要探讨空气流通图,要考虑这座建筑物是不是会阻碍空气的流通。同时,我们在做规划时,还要考虑今后城市的经济增长、人口增加等问题,为城市未来发展预留生态空间,特别是为森林的入城预留空间。”
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华师大环境科学系教授宋永昌说,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森林将在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切,都将首先从我们对“城市森林”的认知开始。
资料:城市森林的概念
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地区依据生态学原理建设并促使其逐步向地带性植被特征演化、以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和景观功能为主、兼顾生态经济效益以乔木为主体的城市森林景观,具有生物多样性高、结构复杂、生态效率高、人工养护少等特点。它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自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人体健康、调节生态平衡、改善环境质量、美化景观等方面具有其他城市基础设施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是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许多国家和城市已将城市森林的规划与发展确定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城市森林的培育与发展,是一项巨大的自然与社会相结合、技术与经济相结合、艺术与工程相结合的综合性生物系统工程。
城市森林的模式
目前我国城市森林建设的典型模式有:
“森林城”模式:森林城是将森林引入城市,使城市坐落在森林之中。建设“森林城”被认为是调控城市环境质量最经济、有效的手段。
“分类经营”模式:分类经营模式是根据社会对森林生态和经济的两大功能主导利用的不同,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通过局部分治,在总体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整体效益。
“园林城市”模式:园林城市是结合城市的自然地理特色、城市布局特征、社会经济现状等实际情况,提出的一种带个性的城市建设模式。我国现有北京、深圳、珠海、合肥、杭州、马鞍山、中山、威海等8个城市被建设部命名为园林城市。
“生态经济”模式:生态经济模式就是在充分发挥城市森林生态效益的同时,结合当地的地方特色,注重经济效益的发挥。这种模式以天津市、山西省曲沃县等为典型。
“环城林带”模式:环城林带模式就是在城市的郊区营造大规模环城绿化带,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同时对郊区的农民也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哈尔滨、贵阳、西安等城市较为典型。(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李锋)
连接:“城市森林”可生钱
上海正在计划实施一项庞大的“退耕造林”工程,以浓密的绿色森林环抱上海这个大都市。为了尝试建立造林工程的投入产出机制,上海正在将现有林地与生物医药、现代农业及房地产等高效产业“挂钩”,争取实现“林可生钱”的目标。
据上海市农委有关人士说,由于近年上海农业结构调整余地比以往大大增加,上海市政府抓住时机确立郊区今后5至10年产业规划,全郊区总共420万亩耕地中近三分之一的份额,将逐步从种植业中退出,全部用于造林,改善上海城市的生态环境。投入将实行政府财政投入带动多元投资的办法。从今年起凡投资苗木、果树、用材林等林业项目,政府每亩补贴300元。
就拿上世纪90年代从江苏引入上海的银杏树而言,不单银杏果可卖个好价钱,连银杏叶也在5年前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产业。近年来,每吨银杏叶的市场收购价达到了0.25万元至1.8万元之间。由于获利较丰,上海叶用银杏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280多公顷。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成片种植的枇杷树上。枇杷除了果用外,枇杷叶、枇杷花的药用价值也已得到药厂的关注。
“赚头很大”的苗木产业,可说是“一举三得”。苗木林本身就是一片密植的林地,在“城市森林”工程中可充一重要的“角色”;待苗木初长成又可出卖,增加林地的产出;而这种苗木的就近供应,相对于以往主要依靠外省的“远程供应”,对于上海整个造林工程来说成本将大大下降。
“森林房产”也为各方看好。只要林地与房产密度掌握得适当,“森林”与“房产”两者就可互为所用,共同增值。房产开发所得可部分投入到森林建设中;而森林密集所产生的环境效益又可刺激房产收益的提高。在上海首创“以房造林养林”的绿地集团,已考虑在上海“城市森林”工程中率先启动的“浦江镇林带”投资建设“森林房产”。新华社记者李荣
分析:国外城市森林发展最新趋势
西方快速现代城市化的后果是市区高空建筑密集,绿化空间狭小,其结果是只能在钢筋水泥建筑群中形成斑点、小块状点缀的绿化点或园林小景点,在寸土如金的大都市,有时干脆连行道树的栽植都牺牲掉了。
人们不愿再忍受在令人压抑的灰色水泥丛林中的生活,一方面,城市居民往郊外乡村转移,出现了一百年前人口向城市集中居住的反向流;另一方面,如何把林业引入城市建设,改造城市环境,或者在新兴城市建设之始,就注意发展城市林业,成了西方一些城市正付诸实施的行动,这是20世纪下半叶世界“反城市化”趋势中表现出来的一些特征。
现代的城市森林的理念,突破了过去以城市市区绿化、美化为目标的狭义的城市绿化,发展成为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林业体系。
从城市森林历史实践来看,巴黎、莫斯科、波恩、哥本哈根等都有很成功的实例。法国巴黎城郊有4片著名森林———即枫丹白露林、法显叶林、鲍罗尼林以及稍远的诺曼底地区橡林,分别有2.5公里至100多公里远。因此,有理论认为城市森林可以以小汽车从市内出发,当天到达并能返回的距离的森林都属于城市森林,有些规定为距城市30公里。
城市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明显。据美国林业协会评估,就城市森林通过遮荫、吸水蒸气及调节空气、降低空调耗能一项每年就为美国节约20亿美元。因为森林能降低气温,为建筑物遮挡夏日骄阳,阻挡冬天的寒风,从而减少建筑物的能耗,最终还减少电厂排污的量。此外,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如城市森林的存在,可使病人在手术后恢复更快,住院期缩短8%,从而每年再节约12亿美元。美国1988年提出一个计划,要把城市森林覆盖率从30%提高到60%。
城市森林的建设与一般林业技术要求不同,城市环境对林木生长是比较恶劣的,因为并不是什么树种都可以在城市成活,还有专门的一系列选种、管理、修剪、保护等问题,移植技术十分重要。欧美的榆树、南欧的悬铃木、丝柏都受到严重病害侵染,已失去往日风采,而要重新选择树种。城市森林的土壤因人们践踏多而致坚实,不利于林木生长。城市森林的美化是以自然美为特点,不求整齐划一,接近自然林为目标。欧盟绿色报告书认为城市的交通车辆和灯光广告活动等对林木的威胁较大,认为在城市中营造一种自然环境十分紧迫,应该利用景观中的自然环境把野生动植物引入到城市中来,要形成连贯的绿色走廊,因为一般城市的绿化结构较松散,不能提供必要传播途径。
城市林业的结构与表现形式,可归纳为以下几类:一是城市中心区的园林景点、公园、居民园区;二是道路系统的绿化带;三是近远郊的风景林、森林公园、山地原野游憩林;四是远郊的商品林、果园、农林复合经营。因此,实际上城市林业生态系统是由点、块、带、网、片相结合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景观系统。
德国的城市森林总体规划较为先进,以汉诺威、圣加尔图、慕尼黑为范例。慕尼黑1992年起计划建设14个绿化带,将城市的绿地与城市周围景观连接起来,要用25年时间,总共预计投入14.3亿美元。
欧洲的丹尼斯森林景观研究所已建立了“欧洲城市森林与树木”网络,自1997年约200名欧洲研究者的数据库将共享。一个名为COST的行动,包括25个成员国及欧洲议会,来促进欧洲城市森林与城市树木的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蒋有绪)
“天哪,1010岁的枫香树!”“这里的植被保护得太好了!”9月20日下午,阵阵感叹从杭州云栖竹径景区的通幽小路里传出来。一群金发碧眼的老外时而为路边的古树驻足,时而观察那些爬在竹子上的青虫,时而对着不起眼的野花野草不断拍照、讨论。
这些对古树、虫子和野草格外感兴趣的老外是国际知名的生态学专家,他们与其他国内专家一起,刚结束了上海召开的“城市森林与生态城市国际学术研讨会”,奔赴杭州作野外考察,又在杭州召开同一主题国际学术研讨会,为杭州城市森林与生态建设出谋划策。
21世纪的都市人,不应再忍受钢筋混凝土“丛林”里的粉尘、噪音和有害气体——
回归森林,国际城市化的新方向
在全球的城市化进程中,都市人回归自然的需求日益突出,“把森林引入城市,把城市建在森林中”迅速成为国际城市化的新方向。
中外专家们介绍说,迈入21世纪,世界各国在城市发展上提出了新的思路和目标。许多城市紧紧围绕建设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一主题,把建设城市森林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如美国的洛杉矶,日本的东京,韩国的汉城,印度的新德里,澳大利亚的墨尔本、悉尼等城市,都正在把建设城市森林作为新世纪发展的重要内容。
面对国际现代城市发展新趋势,中国城市发展如何借鉴加快发展城市森林,已成为一个新课题。步入新世纪,上海市明确提出要建设国际一流的生态城市,提出了“ECO(生态)上海”的发展新目标,ECO取自“生态的”和“经济的”英文单词的词头。城市森林在上海被当作有生命的城市基础设施得到加快建设,这次“城市森林与生态城市国际学术研讨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举办的。
正在打响“建设生态杭州”战役的杭州市,城市森林建设的优势得天独厚,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为62.8%。如今,杭州把自己的城市建设目标定为国际花园城市,开展了生态城市建设。这次中外生态学专家有关城市森林提出的点滴建议恰是生态杭州建设的“滋补良方”。
城市森林的建设,不单是森林面积的数字统计,而是要让行道树、庭园绿化、近郊绿带、森林公园等组合有序——
森林之城,追求的是“均衡”
在杭州的野外考察,使中外专家对杭城的城市森林和良好的生态环境留下了深刻印象。德国鲁尔大学教授黑宁·赫普勒一边忙着给路边的灌木拍照一边说:“杭州的城市植物生态很完整,乔木、灌木、草地、苔藓、昆虫、溪流等形态都具备。而且,以西湖风景区为代表的城市森林也保护得很好,这里保存了天然林的风貌,生物多样性非常好,这些野花野草都是珍贵的天然的乡土物种。我能早点到这里来考察就好了。”
琼斯女士是英国国家城市林业部机构主管,她说:“今天到杭州的城市森林考察,我很高兴地看到这里绿色成片,空气清新。我希望杭州更注重居民集聚区的林业建设,城市的绿化布局要均衡,森林绿地要均匀地将建筑物隔开,而不是集中在城市的某一两个区块。”
云南大学生命学院教授周鸿曾多次来杭州,她对此也有同感:“杭州的绿化覆盖率处于全国前列,接下去要做的是如何使空间布局更加均衡,增加市中心和居民区的绿地,在寸土寸金之地多开些‘绿窗’,让群众能近距离亲近绿色,享受家门口的良好环境。因为,城市生态的大循环是由许多小循环构成的,均衡是关键。”
杭州环保部门的同志介绍说,在正在修订的杭州市新一轮总体规划上,设置了6条生态带,避免因城市连片发展而影响生态、景观和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对此,中外专家频频点头称赞。
要降低城市温度,我们就要打开“窗户”,绿色生态廊带,就能把城市周围清凉清新的空气引进来——
森林入城,可以为城市开“窗”降温
市区温度高于周边地区的温度,这就是越来越明显的城市的热岛效应。对此,德国梅茵兹大学地理研究所副所长沃克·黑茨作了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城市比作一间房子,要降低城市温度,我们就要打开‘窗户’,也就是说要打开城市,让城里的热空气流出去,让外面的冷空气流进来。要达到这一目标,城市森林可以帮助我们给城市‘降温’,所以我们可以在城市规划建设宽阔的绿色生态廊带,把城市周围清凉清新的空气引进来,从而缓解热岛效应。”
中国科学院院士蒋有绪先生说:“杭州市的生态建设目标不错,下一步是要实施好。杭州根据地形条件发展6个组团,如果这6个组团之间的生态走廊能够建成的话,那就可以很好地缓解杭州热岛效应。”他们认为,“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杭州市区格局,只要对森林、绿地进行科学布局,在消除热岛效应上比其他城市要容易一些。
城市森林的建设,要能形成人与森林的互惠互利,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城市森林建设,重在以人为本
赫普勒教授说,杭州应考虑城市森林的功能利用问题。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主体,它在改善城市小气候、防止大气污染、净化空气、降低噪音、保持水土等方面有着超凡能力。如何使这些植物资源能在更大范围内服务于整个城市,让所有居民得益,是城市森林规划建设的关键。
“城市森林是建在城中的森林,它既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又直接服务于城市市民。”作为新加坡国家公园局首席经理的蔡福祥先生对此深有感触。他说:“人的活动对城市森林的影响很大,城市森林不仅在建设时要考虑人的因素,在管理上也必须非常重视其对市民、对城市的影响,要确保城市森林真正服务于市民,不会因病虫害等原因伤害市民。”
国际景观生态学会副主席肖笃宁先生也十分关注这个话题。他认为,城市森林和郊野森林不同,城市森林必须考虑视觉效果,更重要的是它要以人为本,要能供市民休闲。
今天的规划为明天留出更大的空间,明天,大步入城的森林就会带来城市人生活质量的提高——
生态规划,要给森林“预留空间”
对于杭州市城市生态规划,中外专家纷纷建议:给明天的森林多留空间。
基斯·琼斯先生是英国西北林业委员会督管,他认为,好的规划对城市的生态建设十分重要,它一方面能保证生态城市建设的成效,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拍脑袋”造成的无序建设。与会的中外学者都认为,城市生态规划与单纯的环保规划不同,它应该综合考虑人、植物、动物以及建筑物等影响城市生态的诸多因素。森林空间的大小,直接影响着今后城市人的生活质量。
韦恩·兹普勒是美国农业部林务局的林业科学家,他说:“我们在做城市生态规划图时,不仅要探讨治污图、水网图,还要探讨空气流通图,要考虑这座建筑物是不是会阻碍空气的流通。同时,我们在做规划时,还要考虑今后城市的经济增长、人口增加等问题,为城市未来发展预留生态空间,特别是为森林的入城预留空间。”
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华师大环境科学系教授宋永昌说,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场深刻革命,也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森林将在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一切,都将首先从我们对“城市森林”的认知开始。
资料:城市森林的概念
城市森林是指在城市地区依据生态学原理建设并促使其逐步向地带性植被特征演化、以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和景观功能为主、兼顾生态经济效益以乔木为主体的城市森林景观,具有生物多样性高、结构复杂、生态效率高、人工养护少等特点。它是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自净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护人体健康、调节生态平衡、改善环境质量、美化景观等方面具有其他城市基础设施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是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许多国家和城市已将城市森林的规划与发展确定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城市森林的培育与发展,是一项巨大的自然与社会相结合、技术与经济相结合、艺术与工程相结合的综合性生物系统工程。
城市森林的模式
目前我国城市森林建设的典型模式有:
“森林城”模式:森林城是将森林引入城市,使城市坐落在森林之中。建设“森林城”被认为是调控城市环境质量最经济、有效的手段。
“分类经营”模式:分类经营模式是根据社会对森林生态和经济的两大功能主导利用的不同,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通过局部分治,在总体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整体效益。
“园林城市”模式:园林城市是结合城市的自然地理特色、城市布局特征、社会经济现状等实际情况,提出的一种带个性的城市建设模式。我国现有北京、深圳、珠海、合肥、杭州、马鞍山、中山、威海等8个城市被建设部命名为园林城市。
“生态经济”模式:生态经济模式就是在充分发挥城市森林生态效益的同时,结合当地的地方特色,注重经济效益的发挥。这种模式以天津市、山西省曲沃县等为典型。
“环城林带”模式:环城林带模式就是在城市的郊区营造大规模环城绿化带,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同时对郊区的农民也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哈尔滨、贵阳、西安等城市较为典型。(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李锋)
连接:“城市森林”可生钱
上海正在计划实施一项庞大的“退耕造林”工程,以浓密的绿色森林环抱上海这个大都市。为了尝试建立造林工程的投入产出机制,上海正在将现有林地与生物医药、现代农业及房地产等高效产业“挂钩”,争取实现“林可生钱”的目标。
据上海市农委有关人士说,由于近年上海农业结构调整余地比以往大大增加,上海市政府抓住时机确立郊区今后5至10年产业规划,全郊区总共420万亩耕地中近三分之一的份额,将逐步从种植业中退出,全部用于造林,改善上海城市的生态环境。投入将实行政府财政投入带动多元投资的办法。从今年起凡投资苗木、果树、用材林等林业项目,政府每亩补贴300元。
就拿上世纪90年代从江苏引入上海的银杏树而言,不单银杏果可卖个好价钱,连银杏叶也在5年前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产业。近年来,每吨银杏叶的市场收购价达到了0.25万元至1.8万元之间。由于获利较丰,上海叶用银杏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280多公顷。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成片种植的枇杷树上。枇杷除了果用外,枇杷叶、枇杷花的药用价值也已得到药厂的关注。
“赚头很大”的苗木产业,可说是“一举三得”。苗木林本身就是一片密植的林地,在“城市森林”工程中可充一重要的“角色”;待苗木初长成又可出卖,增加林地的产出;而这种苗木的就近供应,相对于以往主要依靠外省的“远程供应”,对于上海整个造林工程来说成本将大大下降。
“森林房产”也为各方看好。只要林地与房产密度掌握得适当,“森林”与“房产”两者就可互为所用,共同增值。房产开发所得可部分投入到森林建设中;而森林密集所产生的环境效益又可刺激房产收益的提高。在上海首创“以房造林养林”的绿地集团,已考虑在上海“城市森林”工程中率先启动的“浦江镇林带”投资建设“森林房产”。新华社记者李荣
分析:国外城市森林发展最新趋势
西方快速现代城市化的后果是市区高空建筑密集,绿化空间狭小,其结果是只能在钢筋水泥建筑群中形成斑点、小块状点缀的绿化点或园林小景点,在寸土如金的大都市,有时干脆连行道树的栽植都牺牲掉了。
人们不愿再忍受在令人压抑的灰色水泥丛林中的生活,一方面,城市居民往郊外乡村转移,出现了一百年前人口向城市集中居住的反向流;另一方面,如何把林业引入城市建设,改造城市环境,或者在新兴城市建设之始,就注意发展城市林业,成了西方一些城市正付诸实施的行动,这是20世纪下半叶世界“反城市化”趋势中表现出来的一些特征。
现代的城市森林的理念,突破了过去以城市市区绿化、美化为目标的狭义的城市绿化,发展成为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林业体系。
从城市森林历史实践来看,巴黎、莫斯科、波恩、哥本哈根等都有很成功的实例。法国巴黎城郊有4片著名森林———即枫丹白露林、法显叶林、鲍罗尼林以及稍远的诺曼底地区橡林,分别有2.5公里至100多公里远。因此,有理论认为城市森林可以以小汽车从市内出发,当天到达并能返回的距离的森林都属于城市森林,有些规定为距城市30公里。
城市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明显。据美国林业协会评估,就城市森林通过遮荫、吸水蒸气及调节空气、降低空调耗能一项每年就为美国节约20亿美元。因为森林能降低气温,为建筑物遮挡夏日骄阳,阻挡冬天的寒风,从而减少建筑物的能耗,最终还减少电厂排污的量。此外,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如城市森林的存在,可使病人在手术后恢复更快,住院期缩短8%,从而每年再节约12亿美元。美国1988年提出一个计划,要把城市森林覆盖率从30%提高到60%。
城市森林的建设与一般林业技术要求不同,城市环境对林木生长是比较恶劣的,因为并不是什么树种都可以在城市成活,还有专门的一系列选种、管理、修剪、保护等问题,移植技术十分重要。欧美的榆树、南欧的悬铃木、丝柏都受到严重病害侵染,已失去往日风采,而要重新选择树种。城市森林的土壤因人们践踏多而致坚实,不利于林木生长。城市森林的美化是以自然美为特点,不求整齐划一,接近自然林为目标。欧盟绿色报告书认为城市的交通车辆和灯光广告活动等对林木的威胁较大,认为在城市中营造一种自然环境十分紧迫,应该利用景观中的自然环境把野生动植物引入到城市中来,要形成连贯的绿色走廊,因为一般城市的绿化结构较松散,不能提供必要传播途径。
城市林业的结构与表现形式,可归纳为以下几类:一是城市中心区的园林景点、公园、居民园区;二是道路系统的绿化带;三是近远郊的风景林、森林公园、山地原野游憩林;四是远郊的商品林、果园、农林复合经营。因此,实际上城市林业生态系统是由点、块、带、网、片相结合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景观系统。
德国的城市森林总体规划较为先进,以汉诺威、圣加尔图、慕尼黑为范例。慕尼黑1992年起计划建设14个绿化带,将城市的绿地与城市周围景观连接起来,要用25年时间,总共预计投入14.3亿美元。
欧洲的丹尼斯森林景观研究所已建立了“欧洲城市森林与树木”网络,自1997年约200名欧洲研究者的数据库将共享。一个名为COST的行动,包括25个成员国及欧洲议会,来促进欧洲城市森林与城市树木的发展。(中国科学院院士蒋有绪)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