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透视明天西湖新格局

admin 2002-09-25 来源:景观中国网
今年初,杭州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宏伟蓝图,杭城正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但西湖永远是杭州的根,杭州的发展永远离不开西湖。新世纪,西湖的
今年初,杭州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宏伟蓝图,杭城正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但西湖永远是杭州的根,杭州的发展永远离不开西湖。新世纪,西湖的保护和发展将面临怎样的新局面?杭州乃至省内外的人们关注着这一点。国庆节,整合一新的西湖南线景区将向市民撩开面纱,更大范围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也将全面展开,从中向我们传递了新世纪西湖保护与发展的一些全新理念——

透视明天西湖新格局
西湖面临千载难逢的机遇

杭州市规划局的总规划师李子松实在太忙了,只能抽间隙接受我们的采访。杭州市的新一轮总体规划不久就要提交人大讨论,他们要描绘的,几乎是一个全新的杭州。
今年初,杭州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构筑大都市,建设新天堂”的宏伟蓝图,杭州城市建设重心开始由以西湖为中心的“西湖时代”,迈入以钱塘江为轴线的“钱塘江时代”。
城市建设重心的离去让西湖如释重负。李子松对此颇有感喟:过去,西湖的保护和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成了“死对头”。西湖因为城市的发展而日益“变”小,而杭城的发展却因西湖的存在而缩手缩脚。
杭州大都市战略的实施,彻底破解了这一“鱼和熊掌”的难题,为西湖的综合保护整治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据介绍,在新的规划中,杭州的建设模式已由过去的“拆老城,建新城”转变为“建新城,保老城”。跨江的发展,为老城区腾出了空间,构筑现代化大都市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形成了良性互动的关系。
据说,有人对杭州从“西湖时代”到“钱塘江时代”的说法不认同,他们说,杭州的根在西湖,杭州的发展永远脱离不了西湖。的确,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绝不是意味着西湖不重要了,相反是要更好地保护西湖。西湖保护与大都市建设双管齐下,钱塘江两岸重在建设,展示现代化大都市风采;西湖周围重在保护,展示古都的千年神韵,走出一条“双赢”路子。
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钱塘江时代”会带来杭州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新高潮的话,那么围绕西湖,也会呈现一个杭州文化建设的新高潮。西湖同样面临着自己的一个新时代。

  亲民:西湖整治的主题

在历史上,许多西湖的整治,出发点并不是为了游乐,而是百姓生计。白居易筑堤蓄湖,是为了农田灌溉。苏东坡复六井引西湖水,是为了杭城民饮。亲民,是许多西湖整治工程能流芳百世的真正原由。
如今的西湖,当然不承担灌溉、饮水的功用,但为民谋利,依然是西湖综合保护整治的出发点。
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还湖于民”一直没有停止过。这次的南线整合写下了一个精彩的篇章。西湖南线整合不仅动迁了400多户沿湖而住的居民和单位,还全部推倒了公园所有的围墙、围栏,绵延3.5公里的绿色长廊,成了杭州最大规模的“市民公共绿地”,这在全国也是少有的。
在湖滨路改造的方案论证中,原来准备取消公交线路,封闭路面车道。但是,杭州市领导坚持要设置公交线路,让市民容易进出:“我们花了那么多钱,整治湖滨,目的就是要让我们的老百姓能充分地享受西湖。”
同样,在规划中的“西湖西进”、北山路保护与改造等工程中,也都最大限度地体现了西湖的开放性、公众性和可达性。杭州市委、市政府已经承诺:西湖综合整治后,沿湖所有公园和景点都将免费开放。亲民,永远是西湖保护整治的主题。

  西湖也要“上岸进城”

这次西湖保护整治的重点都是在沿湖地带,开辟了西湖向城市渗透的一个新视角。
过去,人们常说:西湖太小了。但是,如果我们把西湖和城市融合在一起,城中有湖,湖中有城的时候,西湖的发展有了一个全新的天地。
即将拉开序幕的湖滨路整治,将成为拉近西湖与城市距离的重头戏。杭州园林设计院的设计师为我们描绘了新的设想:现有的湖滨机动车道将改走地下隧道,使原来仅20米左右宽的湖滨绿带改造成宽达40米以上的滨湖综合休闲绿地,大量的室外休闲设施,与湖滨商业建筑贯通一气。
湖与城的界限模糊了,在这样的滨湖综合休闲绿地里,不仅可观湖赏景,还可购可游,可游可憩。这分明是城市生活的一种延伸。有人把未来的湖滨称为城市的“客厅”。
西湖向城市渗透,也许西湖水将成为先锋。在这一点上,中外设计师们想到了一起。在美国SWA集团和美国捷得建筑设计事务所构思的湖滨地区商业街方案里,一条或宽或窄的城市溪流,将西湖水导入延安路以西,把大大小小的公园、绿地、广场连成一串,并串起众多的历史文化元素。湖滨地区众多的建筑成为临水建筑。
一个更大胆的设想已得到广泛认同:从湖滨地区改造起步,通过开河设闸,首先沟通西湖与运河,将西湖水融入整个杭城水系,未来西湖的游船也可以游城。最终实现西湖、运河、钱塘江“三水贯通”。到那时,西湖的渗透将使名山、名湖、名城融合在一起,成为真正的“三水城市”。

  让西湖“活”得更健康

花山霞鹃、法巷探春、三台泽韵、茅乡水情、双峰插云等,随着“西湖西进”的规划和实施,人们期待着一个个新景的出现。
但是专家对“西湖西进”的着眼点却在于这是一项让西湖焕发活力的“青春宝”工程。
西湖如果常年不换水能否保持自身清澈不腐?“西湖西进”生态规划对此作出了全新的设想:建立一个完整健康的水生生态系统,维持良性循环。于是,在西湖西进规划中,大面积出现了人工湿地,形成了清水草型湖泊、清水池塘、浅水沼泽、溪流等生态系统,使西湖的入湖水体在此进行一次“过滤”,并通过生态技术有效地治理富营养化水。
无论是景观还是内在生态改造,“西湖西进”都想在某种程度上回归西湖的原始性。当然,支撑这种原始性的,是现代生态技术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环保和生态的意识已在西湖综合保护整治中全方位渗透。生态建筑、生态公厕、生态停车场等都在规划和建设中被广泛采纳。在南线景区,24辆电瓶游览车将成为一道新景观。
淡妆浓抹总相宜,要的就是“淡妆建筑、浓抹生态”,使西湖风景区绿水常绿、青山常青、鲜花常艳,强化“不出城廓获山水之趣,身居闹市有林泉之致”的城市特性。

  什么是真正的西湖文化

隔三差五,杭州市园林设计院副院长周为都要骑着自行车,带着摄像机在南线工地里“逛”。我们碰到他时,他正在察看那幢花了四十万元从安徽整体迁来的旧宅,并诉说不满:“外墙上本来有旧的炊烟迹,可能工人认为脏,重新粉过了。”
烟迹该不该留,不过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可是,在这次西湖的综合保护整治中,历史遗存的保护、文化底蕴的挖掘,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亭湾骑射、钱王祠、御码头、清照亭,众多史书上的旧迹,重新出现在南线景区。而在这背后,是全杭州市对西湖文化的一次大发现、大认识的过程。西湖综合保护整治,成了杭州塑造“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人文精神的绝好载体。湖滨地区的改造方案,几经斟酌,最后确定由美国设计师“操刀”。美国人第一次来时,搬来了他们的“预研”成果:从宋到清西湖的历代演变图,他们为此在纽约图书馆里下了不少功夫。在这些国际著名设计师看来,越民族的东西,就是越世界化的东西。
在保护整合过程中,我们对文化含义的认识,也从单纯的旧迹保留、复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把我们自己放到西湖历史的一环之中———
湖滨地区整治,确立了“似曾相识”的总体要求。美国设计师就提出,湖滨那排建于五十年代的骑楼应该留下来。虽然这算不上什么文物,也谈不上有什么建筑艺术性,但它的存在,就是杭州发展的一个遗存,就是西湖发展中的一小段文脉,而“似曾相识”,就是从历史的沿续中得来。
历史的眼光,有时反而是要往“将来”看。我们看到,这次南线改造“不惜血本”。地面铺设的是雕花青石,每平方米五六百元。湖边的码头是用进口的“波罗格”原木包裹。还有座亭子是用红木建造成的。这种货真价实的追求单纯为了视觉效果?设计师这样解释说:如果用钢筋、水泥,过了100年就得更换,到那时,这100年间我们在西湖的所有“遗存”也就会被换得一干二净。
西湖的文化不仅仅是白墙黛瓦,还包括人,包括我们这座城市的人文精神。在湖边看历史遗存,听民间传说,是一种文化;在湖边会友聊天,品茶喝酒,也是一种文化。有人感叹,西湖文化,是东方哲学的完美体现,那就是“天人合一”。

  学会经营西湖

保护西湖,是要花钱的。
仅仅一个西湖环湖南线景区保护整合工程,就投入了上亿元,却不能收一分门票,园林部门的底气在哪里?
在南线景区,这个答案已经有了部分端倪:众多的休闲设
施,酒吧、茶馆将为游客提供消费去处,而这些设施的出租招标,也让商家趋之若鹜。在湖边,有几幢青砖白缝勾边的小别墅,正在搭建露天的玻璃棚。据说,一家公司看中了这里开发休闲产业,而这家公司在上海因为利用旧石库门建筑开设咖啡吧而一举成为利用文化赚钱的范例。对善于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的高手来说,西湖是个遍地黄金的宝地。
在西湖边喝茶,得到的不是解渴;在西湖边小憩,得到的不是解乏,这就是西湖文化的一种魅力。沾上“梁祝”之名的万松书院为什么要准备卖玉蝴蝶,也深谙此中之道。
一个画家,如果今后来到南线景区的唐云纪念馆,会无法抑制挥毫的冲动。因为有近百年历史的中国美术学院和西湖山水将在这里“双剑合璧”。山水加上画廊、茶艺室,这里成为艺术创作、欣赏、消费的天堂。在这里,会几下的可勾勒西湖美景,不会的则来幅素描人像,文人画也许会成为西湖文化的新亮点。当人们的视线从西湖的景点转移到整个西湖景区、整个西湖文化的保护利用时,经营西湖的长久之道就展现在眼前了。
正如杭州市领导反复说的:保护西湖,就是保护杭州旅游的最大“买点”,就是保护杭州的生产力。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不仅是一笔财政的“公共开支”,也是一项回报率很高的生产性投入。从整体上保护西湖、经营西湖,也是经营杭州的一个制高点。
几天前,杭州市委、市政府决定调整西湖风景名胜区、西湖区和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管理体制,清除累积多年的体制性障碍,为经营西湖开辟了新的空间。

  我们要为西湖留下些什么

已故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先生在《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中说:“西湖若没有人工的浚掘,一定要受天然的淘汰,现在我们尚能泛舟湖中,领略胜景,也是人定胜天的一个证据。”
就风景而言,比西湖更雄更奇的也许还有不少。可是,像这样一方水土,凝聚千百年的文化积淀,经过历朝历代的精雕细琢,最终演化成一件艺术品,这也许是绝无仅有的。参加西湖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专家们最看好西湖的,也就是这一点。
作为这份宝贵遗产的“薪火传人”,从历史的角度看,今天我们的西湖综合保护整治,想给西湖留下什么样的印记呢?
“如果把西湖比作一个园林,那我们就像是苏州园林中那些世代相传的园工,一辈子对园林最大的改变,也许不过是把其中的一块山石小小地挪了一个角度。”设计师周为用这样的比喻来为他的西湖整合设计定了“低调”。他说:“任何要在西湖上搞伟大作品的想法,是一定会失败的。”
的确,从工作人员到领导,我们在采访中,没有听到要青史留名的豪言,更多的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市园文局局长张建庭说:“在西湖边搞建设,留下的任何遗憾都将是历史性的遗憾。我们力求使每一个景点甚至每一个细节都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西湖边的一棵草木,一点遗迹,都会成为上上下下反复推敲的重点。湖滨地下通道初步定为从西湖下面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怕影响六公园那几株樟树的生长。
有这么个细节,在一次湖滨路改造的方案论证会上,由于地下道出口的宽度成了难题,当时有人说了句,能不能把这一小段西湖岸线向湖里推进个一两米。设想遭到了众人不假思索的拒绝。也许,这个方案最简便可行,对西湖也谈不上有什么影响,但它超出了人们对西湖整合的心理底线。
今天的西湖保护整治,不过是西湖发展历史中的一瞬间。我们要传承和保护的是,西湖的自然美景和历史文化,我们要添加和留给后人的,是代表我们这个时代进步的精神印迹。在这一点上把握得越准,那我们今天对西湖的保护整治,也就有了更长久的历史生命力。

  链接
  西湖综合保护工程

总体要求

积极保护、淡妆浓抹、三水贯通、突出文化。

总体目标

力争通过5年努力,形成“东热南旺西幽北雅中靓”的西湖新格局,把西湖风景名胜区打造成为世界级旅游景区,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东热

加快湖滨旅游商贸特色街区建设,将西湖的自然空间、山水景观引入城区,使整个街区与旅游、休闲、商贸功能特性相匹配。引进“城市溪流”理念,以打通西湖和古新河为突破口,努力实现西湖、运河和钱塘江“三水共导”、“三水贯通”。结合湖滨路东侧业态调整,加大对湖滨路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力度,将带有人文气息的滨湖风貌渗入城区。

南旺

通过资源整合,把环湖南线打造成一条文化廊道、景观廊道,成为中外游客首选的新南线景区。

西幽

实施“西湖西进”工程,再造一个体现生态、充满野趣的西湖延伸核心景区。
“西湖西进”的水域范围涉及到花圃西部、茅家埠、三台山和丁家山之间及赤山埠一带。加大钱塘江向西湖的引水量,使钱江水沿西山路北上,进一步改善和复原西湖周边生态湿地,提高西湖水体质量,营造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通过改善景区绿化结构,使西湖西部成为四季花开、百花争妍的大花园。重点建设花山鹃霞、法巷探春、三台泽韵、茅乡水情、金沙醇农等五大景区,凸现西部风景区丰富的景观特色。

北雅

启动北山路保护与改造工程。本着尊重历史、挖掘文化、营造环境、追求特色的原则,在规划中拟拆除围墙,敞开庭院,连接山下精致园林;整修别墅、别业,形成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名人故居和名人旧居;修缮普提精舍、玛瑙寺,辟建具有宗教文化特色的休闲场所;沟通园路,恢复建筑,扩绿建绿,营造幽雅别致的生态环境;修复西湖博览会旧址,设立“杭州西湖博览会收藏馆”,从而使北山路成为品位高雅、风貌别致、特色鲜明的“宝石花园”。

中靓

启动湖中“三岛三堤”整治与恢复工程。对三潭印月的整治,在调整网点布局、充实文化内涵、整合码头资源等方面下功夫。对湖心亭的整治,将围绕湖心平眺品牌,突出风月无边景观,重新恢复观赏西湖美景最佳位置这一“亮点“。阮公墩营造体现自然、充满野趣的宁静氛围。白堤整治突出其“朗”、“艳”风格;苏堤整治保持其“幽”、“野”风格。对杨公堤的局部恢复,既要遵循历史原有风貌,也尊重现有格局,与“西湖西进”相得益彰。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