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走出“摊大饼式”城市扩张模式
admin
2002-09-16
来源:景观中国网
郑州市市委书记李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规划的权威性、科学性,决策的民主性及程序的合法性,是保证规划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前提。”郑东新区的规划充分体现了上述要求。
郑州市市委书记李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规划的权威性、科学性,决策的民主性及程序的合法性,是保证规划具有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前提。”郑东新区的规划充分体现了上述要求。
据了解,在郑东新区开发建设的论证、酝酿阶段,决策层就经历了一个从“摊大饼式”扩张到从旧城突围、实施组团式开发的思维演绎过程。即从郑州旧军用机场6.3平方公里扩展到几十平方公里,最终圈定近期总体发展规划。有了郑东新区的时空定位,规划设计将决定其“起点、质量和标准”。为确保规划设计对郑州城市长期发展和价值创造的科学战略指导,决策层审时度势,决定实施概念规划的国际征集。同时,为了使规划方案征集有章可循,与国际接轨,决策层突破了过去那种自己规划、自己设计的惯常模式,于2001年7月委托郑州市城市规划局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与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在借鉴京沪等地国际方案征集的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郑州市城市规划设计一般工作规程》和规划设计合同草案,使规划方案征集有章可循,与国际惯例接轨。
从郑东新区本次概念规划国际征集破题求解运作全过程来看,决策层一以贯之的是经营城市的正确理念,一以贯之的是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和参与全球城市间分工、交流、合作、竞争的战略思维,一以贯之的是程序化、制度化的科学决策模式。
从2002年3月1日到31日,郑州市在升达艺术馆将郑东新区的规划方案公布于众。规划展示吸引了近10万郑州市民前去参观评判,8000份的调查问卷表明:认为对规划方案进行国际征集好的占94%,认为规划水平高的占88%,认为规划方案合理的占86%,认为新区规划方案符合和基本符合郑州实际的占90%。
生息期间的市民们对郑东新区的规划倾注了极大热情。因为,郑州市在这方面有过太多太多的教训,“规划赶不上变化”在过去和现实中已经是司空见惯了。
据1953年就开始参与郑州的城市规划、现为郑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副研究员的刘均一老先生介绍,因河南省政府1954年10月要从开封迁郑,从1953年起就开始围绕这一迁移搞郑州市的城市规划了。“一五”郑州城市规划是在两位苏联专家穆钦和巴拉金的指导下完成的,其基调为花园式城市。当时具体负责郑州城市规划的是从上海请来的城市规划专家程壬总工程师,他在规划金水路时,看见波光鳞鳞的金水河,便想到了上海市政府大楼前的黄浦江、外滩。于是,他的眼睛一亮,一个颇具外滩风格的城市主题规划就形成了——以横贯东西的金水路为依托,路北是庄重、典雅的省政府机关办公楼,而路南沿金水河则建成滨河绿化带,“船在河中走,人在岸上行,绿树掩红花,鱼翔听鸟鸣”。规划是多么美妙啊,只可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由于人为的原因,从50年代后期开始,金水河南岸建筑工地机器的轰鸣声,不但打破了这里的宁静,也把这一美妙的规划永远停留在了图纸上。
历史不仅留下了难以释怀的遗憾,也给现实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当2000年郑州市政府决定对金水路进行综合整治时,在只进行“小手术“的情况下,光是拆除各类违章建筑就达12.5平方米,政府为此支付的拆迁费用多达2000多万元。
所以郑州市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郑东新区的规划设计方案的时候,与会代表就提到了这个情况。当然也有人提出来,现在的规划不一定满足二十年以后城市建设的要求,可能还会有一些改变,但改变不是因个人意志。应按照法定程序,经充分论证,确实需要改变的话再依法进行调整改变。”
“郑东新区建设是推动全省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工程,规划一经确定,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立法形式保持其权威性,任何部门和单位应服从规划;规划部门要严格执法,不能随意变动。“规划结果通过法律程序定下来,将来政府换届了,还能保证‘一张蓝图绘到底’。”这是省长李克强对郑东新区规划建设提出的明确要求。
从经营城市的思路模式来看,郑东新区概念规划建设的宏大构想跳出了近二十年来国内不少大中城市以旧城改造为核心、“摊大饼式”经营发展的惯常框架,以“共生”概念规划的主题思想为指导,实现新城与旧城、历史与未来共生的时空置换,面向未来全面打造黄河流域腹地特大型国家区域中心城市。
从概念规划设计的模式来看,跳出多年来国内许多城市“首长工程”、“形象工程”的怪圈,通过邀请国内外一流的规划设计院所进行投标,以科学规范的决策模式和操作流程,确保城市经营决策的科学、务实和有效;从城市的产业定位来看,突破了原有“商贸城”单一的功能定位,通过对区域文化优势审慎的比较与选择,并在充分考虑21世纪全球产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以“旅游、商贸、IT和物流”作为未来发展的主导产业重新定位,为“规划概念”中的城市注入了永续发展的产业内核。从经营城市的策略选择来看,充分注意到生态、经济和文化三者的有机融合,为营造全新城市品牌奠定了基础。在某种意义上,郑东新区这张蓝图彻底从摊大饼式的昨天走了出来。
据了解,在郑东新区开发建设的论证、酝酿阶段,决策层就经历了一个从“摊大饼式”扩张到从旧城突围、实施组团式开发的思维演绎过程。即从郑州旧军用机场6.3平方公里扩展到几十平方公里,最终圈定近期总体发展规划。有了郑东新区的时空定位,规划设计将决定其“起点、质量和标准”。为确保规划设计对郑州城市长期发展和价值创造的科学战略指导,决策层审时度势,决定实施概念规划的国际征集。同时,为了使规划方案征集有章可循,与国际接轨,决策层突破了过去那种自己规划、自己设计的惯常模式,于2001年7月委托郑州市城市规划局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与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在借鉴京沪等地国际方案征集的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郑州市城市规划设计一般工作规程》和规划设计合同草案,使规划方案征集有章可循,与国际惯例接轨。
从郑东新区本次概念规划国际征集破题求解运作全过程来看,决策层一以贯之的是经营城市的正确理念,一以贯之的是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和参与全球城市间分工、交流、合作、竞争的战略思维,一以贯之的是程序化、制度化的科学决策模式。
从2002年3月1日到31日,郑州市在升达艺术馆将郑东新区的规划方案公布于众。规划展示吸引了近10万郑州市民前去参观评判,8000份的调查问卷表明:认为对规划方案进行国际征集好的占94%,认为规划水平高的占88%,认为规划方案合理的占86%,认为新区规划方案符合和基本符合郑州实际的占90%。
生息期间的市民们对郑东新区的规划倾注了极大热情。因为,郑州市在这方面有过太多太多的教训,“规划赶不上变化”在过去和现实中已经是司空见惯了。
据1953年就开始参与郑州的城市规划、现为郑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副研究员的刘均一老先生介绍,因河南省政府1954年10月要从开封迁郑,从1953年起就开始围绕这一迁移搞郑州市的城市规划了。“一五”郑州城市规划是在两位苏联专家穆钦和巴拉金的指导下完成的,其基调为花园式城市。当时具体负责郑州城市规划的是从上海请来的城市规划专家程壬总工程师,他在规划金水路时,看见波光鳞鳞的金水河,便想到了上海市政府大楼前的黄浦江、外滩。于是,他的眼睛一亮,一个颇具外滩风格的城市主题规划就形成了——以横贯东西的金水路为依托,路北是庄重、典雅的省政府机关办公楼,而路南沿金水河则建成滨河绿化带,“船在河中走,人在岸上行,绿树掩红花,鱼翔听鸟鸣”。规划是多么美妙啊,只可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由于人为的原因,从50年代后期开始,金水河南岸建筑工地机器的轰鸣声,不但打破了这里的宁静,也把这一美妙的规划永远停留在了图纸上。
历史不仅留下了难以释怀的遗憾,也给现实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当2000年郑州市政府决定对金水路进行综合整治时,在只进行“小手术“的情况下,光是拆除各类违章建筑就达12.5平方米,政府为此支付的拆迁费用多达2000多万元。
所以郑州市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郑东新区的规划设计方案的时候,与会代表就提到了这个情况。当然也有人提出来,现在的规划不一定满足二十年以后城市建设的要求,可能还会有一些改变,但改变不是因个人意志。应按照法定程序,经充分论证,确实需要改变的话再依法进行调整改变。”
“郑东新区建设是推动全省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工程,规划一经确定,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立法形式保持其权威性,任何部门和单位应服从规划;规划部门要严格执法,不能随意变动。“规划结果通过法律程序定下来,将来政府换届了,还能保证‘一张蓝图绘到底’。”这是省长李克强对郑东新区规划建设提出的明确要求。
从经营城市的思路模式来看,郑东新区概念规划建设的宏大构想跳出了近二十年来国内不少大中城市以旧城改造为核心、“摊大饼式”经营发展的惯常框架,以“共生”概念规划的主题思想为指导,实现新城与旧城、历史与未来共生的时空置换,面向未来全面打造黄河流域腹地特大型国家区域中心城市。
从概念规划设计的模式来看,跳出多年来国内许多城市“首长工程”、“形象工程”的怪圈,通过邀请国内外一流的规划设计院所进行投标,以科学规范的决策模式和操作流程,确保城市经营决策的科学、务实和有效;从城市的产业定位来看,突破了原有“商贸城”单一的功能定位,通过对区域文化优势审慎的比较与选择,并在充分考虑21世纪全球产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以“旅游、商贸、IT和物流”作为未来发展的主导产业重新定位,为“规划概念”中的城市注入了永续发展的产业内核。从经营城市的策略选择来看,充分注意到生态、经济和文化三者的有机融合,为营造全新城市品牌奠定了基础。在某种意义上,郑东新区这张蓝图彻底从摊大饼式的昨天走了出来。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