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现代城镇十大纲要
admin
2002-09-04
来源:景观中国网
最近出台的《上海郊区城镇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城镇规模、产业发展、住宅建设、交通、生态、信息、市政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灾害防御设施和景
最近出台的《上海郊区城镇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城镇规模、产业发展、住宅建设、交通、生态、信息、市政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灾害防御设施和景观特色塑造等十大技术要求,对于沪郊的城市化建设具有纲领性的意义。
--城镇规模:到2020年,外环线外郊区总人口约8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约600万人,城镇建设用地约900平方公里。
--产业发展方针: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界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合理布局工业园区。临近新城或中心镇的一般城镇,工业要结合新城或中心镇的工业园区设置,根据组团发展的要求,集聚布置在工业园区。郊区工业园区用地总面积约400平方公里。同时结合郊区城镇的资源特点,大力发展旅游、物流、房地产服务等第三产业;培育和发展高科技源头农业、设施农业和名特优创汇及生态农业。
--住宅建设:新城、中心镇每个新建商品住宅区的建设规模原则上不小于6万平方米,一般镇不小于3万平方米。新城商品住宅建设容积率控制在1.0以内,中心镇、一般镇商品住宅建设容积率控制在0.8以内。新城新建商品住宅以多、低层为主,严格控制高层住宅;中心镇、一般镇新建商品住宅以低层为主,适当控制多层住宅,禁止建设高层住宅。”新建居住区必须按照1辆/1户的标准设置机动车停放场所,独立式住宅应按照1.5辆/1户的标准设置车位。与此同时,中心村规模一般约为2000人。
--交通基础设施:城镇的规模布局要充分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并建设高效便捷的换乘枢纽和公交换乘站。尽量避免跨越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提倡“绿色交通”。镇区各种交通指标标志设置明显,建立完善的无障碍系统,城区内路网应处理好人车、机非、快慢等分流问题。
--生态基础设施:中心镇和一般镇森林覆盖率大于30%,新城绿化率大于30%,中心镇、一般镇镇区绿化率大于35%,郊区城镇人均公共绿化大于10平方米;新城建设生活垃圾处理厂,使城镇生活垃圾逐步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公厕等其它环卫设施配置按国家及上海市有关规定执行。
--信息基础设施:郊区信息宽带接入网和移动通信网覆盖率均应达到100%。
--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新城应设置专业电影院、剧场、文化馆、图书馆、艺术展览馆、博物馆、少年儿童图书馆和一流综合体育健康中心。中心镇一般应设置综合性文化中心及健身设施。郊区城镇卫生院应逐步转制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配建养老机构,精神卫生工疗康复设施等社会福利机构。此外,重点发展聚合型大型商业设施。在郊区设置3至5个大型农产品批复市场或批发群落,1至2个商业物流团地,3至5个大型购物中心,2至3个工厂直销店群落。每个新城和人口规模大、辐射力强的中心镇建设1至2座大型综合超市(大卖场)。
--市政基础设施:新城和有条件的城镇地下管网共同沟一次规划到位、分步实施。镇区电力电信等各类架空线原则上入地敷设;城镇以天然气供应为主并以此为设计依据;城镇区范围内应建立组团式污水处理厂,实行雨污分流,重点搞好水源地的集中治理和保护。
--灾害防御设施:新城和中心镇镇区范围雨水管网按1至3年一遇、一般镇区按1年一遇暴雨重现期标准配置,防洪设施按照流域50年一遇防洪标准配置,到2020年,黄浦江上游地区达到防御太湖流域百年一遇防洪标准。现有的河道不得随意填埋,郊区河道水面率要达到10%左右,镇内规划河道水面率不少于现状水面率。
--景观特色塑造:妥善保护、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增强城镇历史文化内涵。精心安排区县域和镇域范围内的田园、森林、河川等大地景观、塑造郊区的秀美河山,努力营造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点、各具特色的现代城镇空间和建筑风貌。
--城镇规模:到2020年,外环线外郊区总人口约80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约600万人,城镇建设用地约900平方公里。
--产业发展方针: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界限,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合理布局工业园区。临近新城或中心镇的一般城镇,工业要结合新城或中心镇的工业园区设置,根据组团发展的要求,集聚布置在工业园区。郊区工业园区用地总面积约400平方公里。同时结合郊区城镇的资源特点,大力发展旅游、物流、房地产服务等第三产业;培育和发展高科技源头农业、设施农业和名特优创汇及生态农业。
--住宅建设:新城、中心镇每个新建商品住宅区的建设规模原则上不小于6万平方米,一般镇不小于3万平方米。新城商品住宅建设容积率控制在1.0以内,中心镇、一般镇商品住宅建设容积率控制在0.8以内。新城新建商品住宅以多、低层为主,严格控制高层住宅;中心镇、一般镇新建商品住宅以低层为主,适当控制多层住宅,禁止建设高层住宅。”新建居住区必须按照1辆/1户的标准设置机动车停放场所,独立式住宅应按照1.5辆/1户的标准设置车位。与此同时,中心村规模一般约为2000人。
--交通基础设施:城镇的规模布局要充分结合轨道交通站点,并建设高效便捷的换乘枢纽和公交换乘站。尽量避免跨越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提倡“绿色交通”。镇区各种交通指标标志设置明显,建立完善的无障碍系统,城区内路网应处理好人车、机非、快慢等分流问题。
--生态基础设施:中心镇和一般镇森林覆盖率大于30%,新城绿化率大于30%,中心镇、一般镇镇区绿化率大于35%,郊区城镇人均公共绿化大于10平方米;新城建设生活垃圾处理厂,使城镇生活垃圾逐步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公厕等其它环卫设施配置按国家及上海市有关规定执行。
--信息基础设施:郊区信息宽带接入网和移动通信网覆盖率均应达到100%。
--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新城应设置专业电影院、剧场、文化馆、图书馆、艺术展览馆、博物馆、少年儿童图书馆和一流综合体育健康中心。中心镇一般应设置综合性文化中心及健身设施。郊区城镇卫生院应逐步转制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配建养老机构,精神卫生工疗康复设施等社会福利机构。此外,重点发展聚合型大型商业设施。在郊区设置3至5个大型农产品批复市场或批发群落,1至2个商业物流团地,3至5个大型购物中心,2至3个工厂直销店群落。每个新城和人口规模大、辐射力强的中心镇建设1至2座大型综合超市(大卖场)。
--市政基础设施:新城和有条件的城镇地下管网共同沟一次规划到位、分步实施。镇区电力电信等各类架空线原则上入地敷设;城镇以天然气供应为主并以此为设计依据;城镇区范围内应建立组团式污水处理厂,实行雨污分流,重点搞好水源地的集中治理和保护。
--灾害防御设施:新城和中心镇镇区范围雨水管网按1至3年一遇、一般镇区按1年一遇暴雨重现期标准配置,防洪设施按照流域50年一遇防洪标准配置,到2020年,黄浦江上游地区达到防御太湖流域百年一遇防洪标准。现有的河道不得随意填埋,郊区河道水面率要达到10%左右,镇内规划河道水面率不少于现状水面率。
--景观特色塑造:妥善保护、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增强城镇历史文化内涵。精心安排区县域和镇域范围内的田园、森林、河川等大地景观、塑造郊区的秀美河山,努力营造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点、各具特色的现代城镇空间和建筑风貌。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