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西部开发机遇 推进绿城建设进程
admin
2002-01-18
来源:景观中国网
近年来,南宁市在建设部的关怀指导下,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城市建设管理中,以区位、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致力于建设“中
近年来,南宁市在建设部的关怀指导下,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城市建设管理中,以区位、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致力于建设“中国绿城”。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强度投入”的思路,经过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阶段性的显著成绩,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步入了环境与经济互为促进的良性循环,探索出了一条在少数民族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建设发展的新路子。
一、近年来域市建设发展的基本情况
南宁市位于广西西南部,地处于广东、港澳和云贵高原的中间地带,是我国大西南出海通道的枢纽城市,具沿海、沿江和沿边的综合优势。地处低纬度的南亚热湿润季风气候带,自然资源得天独厚,雨量丰沛,四季常绿,植物资源丰富。
但是,地处祖国南疆的南宁市因为历史的原因,造成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差距日渐拉大。到20世纪90年代初,南宁仍是一个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市容市貌较为脏乱、生态环境不尽人意的城市。
1992年6月,国务院批准南宁市享受沿海开放城市政策,为南宁市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市委、市政府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城市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放在重要位置。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城市建设,仅“九五”期间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达90多亿元,完成城市建设项目524项,其中道桥工程180项,环卫工程26项,排水治污工程42项,供水工程29项,极大地完善了基础设施。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在短短的5年间扩大了35.38%。整治市容环境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99年建成首座污水处理厂,实现了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零的突破。城市内河、湖泊的综合整治、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的建成,以及环保“蓝天碧水”工程的实施,有效遏制了环境污染,改善了生态环境。园林绿化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绿化、美化、彩化、果化、香化与亚热带风光融为一体的园林绿地系统。南宁市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把城市管理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通过多年的努力,实现了城市管理工作从突击整治向长效管理的转变。1995年以来,南宁市先后获得了“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以及“2000年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等称号。城市环境的改变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000年南宁市 GDP为 294.3亿元,比1991年增加240.33亿元。
二、主要做法与经验
(一)立足自身综合优势,确立创建“中国绿城”的城市建设发展目标
为了实现城市建设跨越式的发展,我们立足于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根据南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南宁市的实际和发展水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创建“中国绿城”的战略目标,围绕“绿”字做文章,充分利用特有的综合资源优势,凸现城市个性,提升城市品味,塑造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南宁有着得天独厚的“沿海、沿江、沿边”的地理优势,使其具有了成为大西南出海通道枢纽城市的基本条件,而且生态资源丰富,城市园林绿化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基础;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为南宁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而作为少数民族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更应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用有限的投入形成最大限度的产出,选择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路子。因此我们确定了建设“中国绿城”的目标并积极稳步推进。
把建设“中国绿城”作为南宁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目标定位,符合当前国内外加快城市化进程中注重可持续发展、注重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大趋势,而且立足于地方优势,突出了地方特色,秉承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牵动了市民的“绿色情结”,因而深得广大市民支持和拥护,实现目标有了根本保障。
(二)完善规划体系,制订行动纲领,保证目标的顺利实施
为保证建设“中国绿城”目标的实现,使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园林绿化、环境整治、环境保护等方面协调发展,我市会同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编制了《南宁市“中国绿城”建设规划研究》及行动纲领。
行动纲领具体提出了实施步骤、工作措施,并将任务层层分解。同时,我们抓紧修编、编制园林绿地系统、空间景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城市大型公共设施、综合交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城市美化、小城镇、工业布局和基础设施等10个方面的专项规划,用“立体”的思路逐步调整、优化城市布局,突出“绿色”和生态特色,为全面开展城市建设提供完善的规划体系。
(三)多渠道筹措资金并合理、有效使用,努力实现效益最大化
在加大城市建设投入的同时,正确处理好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实现效益最大化,将更有效地促进城市的发展。我们一方面注意用足、用活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同时利用优化资源配置、盘活土地资产、出让市政基础设施使用权、特许经营权等方法,多渠道筹措资金,并广泛利用国债、世界银行贷款、外国政府贷款和民间资金,加大城市建设投入。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注重合理、有效地使用有限的建设资金,将有限的资金优先用于道路桥梁、环境综合整治、环境卫生设施、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上,致力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我们分别利用挪威政府550万美元贷款和法国政府495万美元贷款,新建一个现代化自来水厂和一个现代化污水处理厂;利用世界银行4800万美元贷款实施对污染严重的内河(朝阳溪)的环境综合整治,使沿线数十万居民直接受益;现正在利用国家专项资金包括国债3亿元人民币和自治区专项资金2亿元人民币,加快实施集防洪、道路交通、绿化美化、旧区改造于一体的“堤、路、园”建设项目等。正是因为资金的有效使用,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环境的改善,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是我们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走出的符合自身发展客观要求的路子。
(四)选择各种创建活动为载体,不断掀起城市建设、管理的高潮,稳步推进“中国绿城”建设进程
创建“中国绿城”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远近结合,循序渐进,分阶段实施。在初创阶段如何找准切入点与突破口,我们选择了一条以各种创建活动为载体,分阶段稳步推进的路子。
近年来,南宁市积极参加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及自治区市容环境整治“南珠杯”竞赛等活动,以创建活动为载体,激发全市人民营造绿色家园的信心与积极性,为创建“中国绿城”打下基础。在争创活动中,我们不是立足于争奖牌。而是以此为契机,扎扎实实地推进工作进程。建设部决定设立“中国人居环境奖”之后,我们又及时地把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环境奖”活动纳入创建“中国绿城”行动方案,目的也是以此为载体,更广泛地组织和发动群众、基层单位参与城市建设管理,从更深层次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档次、上水平。南宁市第九次党代会的《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人居环境奖”是今后五年内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中心任务之一。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绿城”的规划建设要与力争“人居环境奖”相结合。由于人居环境建设更关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市民的认同感和参与感更加强烈,从而使争创工作走进了单位、走进了社区、走进了群众,具有了参与的广泛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五)突出地域特点、民族特色,树立“绿色城市”品牌
近年来,南宁市在城市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十分注意突出地域特点、民族特色,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坚持生态建绿、生态建园的原则,致力构建和完善绿地和生态系统。注重生物多样性,大量运用乡土树种,以突出地方特色,体现浓郁的亚热带风光。同时从“点”(广场、游园、公共绿地)、“线”(街道、江、河、溪)和“面”(城市周边大环境及单位庭院、居住小区等)三方面着手,大面积提高绿量,提高园林绿化艺术水平,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总体上形成了层次丰富、多姿多彩、四季常绿、生态良好的独特园林绿化景观和“城在绿中、绿在城中”的风貌,城市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树起了南宁市“绿色城市”品牌。
(六)把创建“中国绿城”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促进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创建“中国绿城”,除了改善城市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外,另一个深层次的方面,就是要促进广大市民精神面貌的改观,使人们的思想、道德情操水平上一个更高层次,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的品味,促进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因此,我们的创建活动非常注意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组织了文明城市大家谈、“绿城颂”文艺晚会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开展了“园林绿化进街道”、“环保行动进家庭”、创建文明社区和文明生态村等与城市建设管理紧密相关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精心组织了具有影响力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增强城市的凝聚力,有力地促进了城市文明进程。
三、下一阶段目标与措施
为加快南宁城市建设步伐,实现城市开发建设管理的新突破,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南宁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和《南宁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下一阶段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总体目标是实现“136”,即“一年小变化、三年中变化,六年大变化”。
“一年小变化”即在2002年,实施“城市建设管理年”方案,通过一年的努力,建成城市快速环道;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实现重点突破;城市绿化、亮化、美化程度明显提高;城市管理体制基本理顺,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得到根本改观;城市人居环境初步得到改善。实现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小变化”。
“三年中变化”即通过三年(2002一2004年)的努力,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取得明显成效;初步构建较为完善的城市交通网络系统;建成一批城市标志性工程和城市形象工程;城市管理走上长效管理轨道。实现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中变化”。
“六年大变化”即通过六年(2002—2007)的努力,城市开发建设实现市场化运作;城市管理实现长效管理;拉开城市的框架;现代化、生态型、山水型的“绿城”形象初步凸现;初步建成经济繁荣、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管理科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首府城市。实现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大变化”。
围绕上述目标,我市明年将重点实施九大系统工程,主要有市区水系综合治理、城市交通路网完善、风景区及生态区建设、城市形象及景观工程建设、公益性大型公共建筑建设、园林绿化与环境保护、城市综合开发、市政和公用设施建设、城镇体系建设等。计划实施的项目共有111项,总投资55亿元人民币。目前已启动的邕江北岸中段“堤、路、园”项目,结合邕江防洪堤(堤)和交通干线(路)建设,加快沿江旧区改造和大范围的园林绿化、生态环境和城市景观(园)等建设。该工程总投资21.84亿元人民币,项目沿线总长度5.45公里,共需拆迁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另外,为促进城市功能布局的完善,加快旧貌换新颜,突出绿城生态特色,从2002年起,我市将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启动声势浩大的旧城综合改造工作,突出一个“拆”字,拆旧建新、拆平建楼、拆房建绿、拆临让路、拆墙透景,拆除各类妨碍道路安全畅通、影响市容观瞻的违法违章建筑。拆出一个整洁有序的市容市貌,拆出一个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使首府城市的市容市貌在近期内有一个根本性的改观,塑造南宁新形象。
为了发动全市人民关心、参与城市建设,广泛征求对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去年年底,我市召开了“首府城市建设管理目标评审会”,邀请了49名全国、自治区、市三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城建专家组成评审小组,对全市和各相关部门的城建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并以电视现场直播和公开征询意见的方式,让市民了解情况,参与决策。这是我市城市建设管理的一项重大举措,有力促进了政府决策的公开性、科学性和民主性,为城市建设目标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潮中,南宁市将抓机遇、扬优势,努力营造最佳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以环境促发展,最终实现“中国绿城”目标。
一、近年来域市建设发展的基本情况
南宁市位于广西西南部,地处于广东、港澳和云贵高原的中间地带,是我国大西南出海通道的枢纽城市,具沿海、沿江和沿边的综合优势。地处低纬度的南亚热湿润季风气候带,自然资源得天独厚,雨量丰沛,四季常绿,植物资源丰富。
但是,地处祖国南疆的南宁市因为历史的原因,造成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差距日渐拉大。到20世纪90年代初,南宁仍是一个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市容市貌较为脏乱、生态环境不尽人意的城市。
1992年6月,国务院批准南宁市享受沿海开放城市政策,为南宁市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市委、市政府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把城市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放在重要位置。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城市建设,仅“九五”期间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达90多亿元,完成城市建设项目524项,其中道桥工程180项,环卫工程26项,排水治污工程42项,供水工程29项,极大地完善了基础设施。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在短短的5年间扩大了35.38%。整治市容环境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99年建成首座污水处理厂,实现了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零的突破。城市内河、湖泊的综合整治、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的建成,以及环保“蓝天碧水”工程的实施,有效遏制了环境污染,改善了生态环境。园林绿化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绿化、美化、彩化、果化、香化与亚热带风光融为一体的园林绿地系统。南宁市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把城市管理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通过多年的努力,实现了城市管理工作从突击整治向长效管理的转变。1995年以来,南宁市先后获得了“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以及“2000年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等称号。城市环境的改变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000年南宁市 GDP为 294.3亿元,比1991年增加240.33亿元。
二、主要做法与经验
(一)立足自身综合优势,确立创建“中国绿城”的城市建设发展目标
为了实现城市建设跨越式的发展,我们立足于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根据南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结合南宁市的实际和发展水平,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创建“中国绿城”的战略目标,围绕“绿”字做文章,充分利用特有的综合资源优势,凸现城市个性,提升城市品味,塑造城市形象,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南宁有着得天独厚的“沿海、沿江、沿边”的地理优势,使其具有了成为大西南出海通道枢纽城市的基本条件,而且生态资源丰富,城市园林绿化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基础;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为南宁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而作为少数民族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更应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用有限的投入形成最大限度的产出,选择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路子。因此我们确定了建设“中国绿城”的目标并积极稳步推进。
把建设“中国绿城”作为南宁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目标定位,符合当前国内外加快城市化进程中注重可持续发展、注重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大趋势,而且立足于地方优势,突出了地方特色,秉承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牵动了市民的“绿色情结”,因而深得广大市民支持和拥护,实现目标有了根本保障。
(二)完善规划体系,制订行动纲领,保证目标的顺利实施
为保证建设“中国绿城”目标的实现,使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园林绿化、环境整治、环境保护等方面协调发展,我市会同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编制了《南宁市“中国绿城”建设规划研究》及行动纲领。
行动纲领具体提出了实施步骤、工作措施,并将任务层层分解。同时,我们抓紧修编、编制园林绿地系统、空间景观、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城市大型公共设施、综合交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城市美化、小城镇、工业布局和基础设施等10个方面的专项规划,用“立体”的思路逐步调整、优化城市布局,突出“绿色”和生态特色,为全面开展城市建设提供完善的规划体系。
(三)多渠道筹措资金并合理、有效使用,努力实现效益最大化
在加大城市建设投入的同时,正确处理好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实现效益最大化,将更有效地促进城市的发展。我们一方面注意用足、用活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同时利用优化资源配置、盘活土地资产、出让市政基础设施使用权、特许经营权等方法,多渠道筹措资金,并广泛利用国债、世界银行贷款、外国政府贷款和民间资金,加大城市建设投入。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注重合理、有效地使用有限的建设资金,将有限的资金优先用于道路桥梁、环境综合整治、环境卫生设施、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上,致力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我们分别利用挪威政府550万美元贷款和法国政府495万美元贷款,新建一个现代化自来水厂和一个现代化污水处理厂;利用世界银行4800万美元贷款实施对污染严重的内河(朝阳溪)的环境综合整治,使沿线数十万居民直接受益;现正在利用国家专项资金包括国债3亿元人民币和自治区专项资金2亿元人民币,加快实施集防洪、道路交通、绿化美化、旧区改造于一体的“堤、路、园”建设项目等。正是因为资金的有效使用,从而极大地促进了环境的改善,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是我们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走出的符合自身发展客观要求的路子。
(四)选择各种创建活动为载体,不断掀起城市建设、管理的高潮,稳步推进“中国绿城”建设进程
创建“中国绿城”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远近结合,循序渐进,分阶段实施。在初创阶段如何找准切入点与突破口,我们选择了一条以各种创建活动为载体,分阶段稳步推进的路子。
近年来,南宁市积极参加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以及自治区市容环境整治“南珠杯”竞赛等活动,以创建活动为载体,激发全市人民营造绿色家园的信心与积极性,为创建“中国绿城”打下基础。在争创活动中,我们不是立足于争奖牌。而是以此为契机,扎扎实实地推进工作进程。建设部决定设立“中国人居环境奖”之后,我们又及时地把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环境奖”活动纳入创建“中国绿城”行动方案,目的也是以此为载体,更广泛地组织和发动群众、基层单位参与城市建设管理,从更深层次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档次、上水平。南宁市第九次党代会的《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争创“中国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人居环境奖”是今后五年内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中心任务之一。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绿城”的规划建设要与力争“人居环境奖”相结合。由于人居环境建设更关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市民的认同感和参与感更加强烈,从而使争创工作走进了单位、走进了社区、走进了群众,具有了参与的广泛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五)突出地域特点、民族特色,树立“绿色城市”品牌
近年来,南宁市在城市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十分注意突出地域特点、民族特色,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坚持生态建绿、生态建园的原则,致力构建和完善绿地和生态系统。注重生物多样性,大量运用乡土树种,以突出地方特色,体现浓郁的亚热带风光。同时从“点”(广场、游园、公共绿地)、“线”(街道、江、河、溪)和“面”(城市周边大环境及单位庭院、居住小区等)三方面着手,大面积提高绿量,提高园林绿化艺术水平,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总体上形成了层次丰富、多姿多彩、四季常绿、生态良好的独特园林绿化景观和“城在绿中、绿在城中”的风貌,城市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树起了南宁市“绿色城市”品牌。
(六)把创建“中国绿城”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促进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创建“中国绿城”,除了改善城市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外,另一个深层次的方面,就是要促进广大市民精神面貌的改观,使人们的思想、道德情操水平上一个更高层次,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的品味,促进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因此,我们的创建活动非常注意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组织了文明城市大家谈、“绿城颂”文艺晚会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开展了“园林绿化进街道”、“环保行动进家庭”、创建文明社区和文明生态村等与城市建设管理紧密相关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精心组织了具有影响力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增强城市的凝聚力,有力地促进了城市文明进程。
三、下一阶段目标与措施
为加快南宁城市建设步伐,实现城市开发建设管理的新突破,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南宁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年)和《南宁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下一阶段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总体目标是实现“136”,即“一年小变化、三年中变化,六年大变化”。
“一年小变化”即在2002年,实施“城市建设管理年”方案,通过一年的努力,建成城市快速环道;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实现重点突破;城市绿化、亮化、美化程度明显提高;城市管理体制基本理顺,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得到根本改观;城市人居环境初步得到改善。实现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小变化”。
“三年中变化”即通过三年(2002一2004年)的努力,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取得明显成效;初步构建较为完善的城市交通网络系统;建成一批城市标志性工程和城市形象工程;城市管理走上长效管理轨道。实现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中变化”。
“六年大变化”即通过六年(2002—2007)的努力,城市开发建设实现市场化运作;城市管理实现长效管理;拉开城市的框架;现代化、生态型、山水型的“绿城”形象初步凸现;初步建成经济繁荣、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管理科学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首府城市。实现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的“大变化”。
围绕上述目标,我市明年将重点实施九大系统工程,主要有市区水系综合治理、城市交通路网完善、风景区及生态区建设、城市形象及景观工程建设、公益性大型公共建筑建设、园林绿化与环境保护、城市综合开发、市政和公用设施建设、城镇体系建设等。计划实施的项目共有111项,总投资55亿元人民币。目前已启动的邕江北岸中段“堤、路、园”项目,结合邕江防洪堤(堤)和交通干线(路)建设,加快沿江旧区改造和大范围的园林绿化、生态环境和城市景观(园)等建设。该工程总投资21.84亿元人民币,项目沿线总长度5.45公里,共需拆迁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另外,为促进城市功能布局的完善,加快旧貌换新颜,突出绿城生态特色,从2002年起,我市将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启动声势浩大的旧城综合改造工作,突出一个“拆”字,拆旧建新、拆平建楼、拆房建绿、拆临让路、拆墙透景,拆除各类妨碍道路安全畅通、影响市容观瞻的违法违章建筑。拆出一个整洁有序的市容市貌,拆出一个新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使首府城市的市容市貌在近期内有一个根本性的改观,塑造南宁新形象。
为了发动全市人民关心、参与城市建设,广泛征求对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去年年底,我市召开了“首府城市建设管理目标评审会”,邀请了49名全国、自治区、市三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城建专家组成评审小组,对全市和各相关部门的城建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进行评审,并以电视现场直播和公开征询意见的方式,让市民了解情况,参与决策。这是我市城市建设管理的一项重大举措,有力促进了政府决策的公开性、科学性和民主性,为城市建设目标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大潮中,南宁市将抓机遇、扬优势,努力营造最佳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以环境促发展,最终实现“中国绿城”目标。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