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北京天桥历史文化景观标识性工程即将开工

admin 2013-09-27 来源:景观中国网
西城天桥历史文化景观、海淀中法文化交流史迹群、房山南窖乡水峪村和平谷老城仁义胡同,从去年开始,由刚刚成立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统筹启动了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试点。
  西城天桥历史文化景观、海淀中法文化交流史迹群、房山南窖乡水峪村和平谷老城仁义胡同,从去年开始,由刚刚成立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统筹启动了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试点。

  导语:西城天桥历史文化景观、海淀中法文化交流史迹群、房山南窖乡水峪村和平谷老城仁义胡同,从去年开始,由刚刚成立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统筹启动了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试点。今天,名城委办通过本报首度公开四个试点之一的天桥历史文化景观展示工程建设碑记参选方案,欢迎社会各界通过市规划委的官方网站投票,作出您的选择。
  
  25日记者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获悉,本市确定的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试点——西城天桥历史文化景观、海淀中法文化交流史迹群、房山南窖乡水峪村和平谷老城仁义胡同等四个试点项目又有最新进展——天桥历史文化景观中的“桥”方案已经确定,将在月内开建。
  
  建设碑记备选五套方案
  
  为了对天桥历史文化景观标识性工程的建设初衷、规划理念与实施情况进行记录和说明,在设计中考虑在新建桥区南侧轴线的东西各立一块卧碑,东侧为建设碑记,西侧为图示。
  
  名城委办今天通过本报首度公开参选建设碑记的五套方案,欢迎社会各界通过市规划委的官方网站投票,选出您心目中最优秀的方案。根据计划,天桥历史文化景观标识性工程预计明年向社会整体开放。
  
  “四个试点的地域范围包括旧城、近郊和远郊,涵盖城市和农村;资源类型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既有单体建筑、公共空间,又有文化线路和传统村落。”名城委办相关负责人为北京青年报记者披露了这四个试点筛选、确定、规划编制实施的过程,及其目的和意义。
  
  “名城保护”概念已经走向普通民众
  
  名城委办相关负责人对记者介绍说,“名城保护”概念已经走出象牙塔,走向普通民众。相应地,“名城保护”工作也已经突破单纯的“文物保护”和“规划编制”等技术领域,走向更加综合的公共政策。在试点确定过程中,他们通过“解剖麻雀”的方式,找出适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最优政策和最佳路径。
  
  “试点不是简单地修文物、搞旅游、整环境、拆危房、造景点,而是综合考虑各类矛盾的聚集点,集中力量进行研究和突破。”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关于历史文化名城的媒体报道高达130多万篇。媒体报道从侧面反映出社会各界对名城保护的认识深度不同、价值观不同、保护的目的也不同,名城保护容易成为社会矛盾的聚集点。
  
  “通过试点,可以掌握发现问题、解剖矛盾、创新思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公众更加开放地了解名城保护,营造声势、提升影响,展现政府部门和执政者的素质和能力,让试点项目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示范工程。
  
  四个试点保护工程开始推进
  
  北京名城委办负责人介绍说,这四个试点项目的来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对本地区“资源梳理”中发现的名城保护工作的“盲点”和空白领域,;其二是专家、公众、媒体、人大、政协等社会各界提及的重点类型和重要领域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三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可以与城市现阶段中心工作如违法建设查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捆绑打包”完成的保护项目。选择试点时注重六大因素,在“性质”上尽可能多地涵盖北京历史文化资源的不同类型;在“规模”上要适度,便于推广,能够产生社会影响力;在“分布”上尽可能拓宽范围,涵盖市域整体层面;在“社会”上选点要考虑当地民众的意愿;在“经济”上要能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实施”上应与当前市政工程建设等紧密结合。
  
  目前,西城区“天桥历史文化景观”已完成保护规划编制和施工图设计,准备进入施工阶段;海淀区“贝家花园等中法文化交流史迹群”已完成保护规划的编制,划定了保护范围,现在正深化设计方案;房山区“南窖乡水峪村”已完成保护规划和保护管理办法的制定,正在开展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申报;平谷区“仁义胡同”完成了保护规划设计方案的比选,现正着手实施。
  南中轴路上天“桥”再现
  
  “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天桥传统特色文化演艺区与天坛园林式演艺聚集区将是首都核心演艺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桥历史文化景观保护的试点项目位于明清时期北京形成的7.8公里的中轴线上。据统计,这条中轴线原有古建筑物、构筑物42座,现有35座,其中在不同历史时期湮没、拆除了10座,后陆续恢复了2座,天桥在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北京是一座山水城市,在北京旧城的中轴线上不仅有重要建筑和坛庙,同时由南至北还存在一个桥的序列,包括:天桥(1座)、正阳桥(3座)、外金水桥(5座)、内金水桥(5座)、万宁桥(1座)。天桥正是这个桥的序列南端的起点。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难怪名城委专家王世仁在论述天桥的意义时指出,天桥是“都城中轴与天象对应的标识”,“河渠、拱桥和一桥二碑的组合,显示出这里是一处新的‘国门’”。
  
  目前这里是两条城市干道的交汇口,交通复杂,也为建设工程增加了很多制约条件。为此名城委办提出结合中轴线申遗和天桥民俗文化演艺区建设,综合道路设计、天桥景观设计、管线综合、大容量公交等各方因素,重新展示这一历史文化景观。再现天桥,规划设计单位做了“文化印记”、“原址建造”、“就近建造”、“文化印记结合就近建造”四个方案,经过比对,选择了最后一个方案,并顺利通过公示。
  
  天桥演艺区本月捧出“文化大餐”
  
  南中轴路新标识性建筑——天桥艺术大厦正式竣工落成投入使用,记者从天桥演艺区建设指挥部获悉,这标志着天桥演艺区起步区建设已经收获阶段性成果。根据规划,天桥艺术中心、天桥汇、天桥历史文化景观等项目也在建设中,将陆续向社会开放。
  
  传统斗拱屋檐,简洁大气的外立面幕墙,200平米超大LED展示幕……地处天桥演艺区“金角”的天桥艺术大厦,面对自然博物馆,与天坛公园、陶然亭公园隔街相望。“作为首都演艺文化产业的办公基地,它将成为一个兼具展览展示、文化商务等诸多功能,聚集文化演艺及相关产业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和产业基地,成为演艺产业的孵化、扶持和权益保护中心。”据介绍,目前,天桥艺术大厦已经具备全面进驻办公的条件。
  
  除了天桥艺术大厦,天桥演艺区一个容纳四个剧场、总座位约3300座的剧场综合体——天桥艺术中心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预计2015年底正式揭幕演出。
  
  同时,作为艺术中心配套项目的天桥市民广场,将与其地下实现贯通,并建有民俗博物馆和商业配套。在天桥艺术中心与天桥艺术大厦之间,由德云社、天桥杂技剧场、中华影城等共同组成联合改造项目——天桥汇的建设方案也已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它将通过改造与新建相结合的方式,建成一个包含4个200-300座小型剧场组成的剧场群。
  
  据了解,“走近天桥领略艺境”等系列文化活动即将在天桥演艺区拉开帷幕,从10月31日至年底,首届中国国际芭蕾演出季将登上天桥演艺区的大舞台。
  
  名城委办牵头回应名城保护关键问题
  
  据介绍,在试点过程中,北京名城委办以“统筹协调”的方法,组建了综合性和专业性齐全的团队。官方部门和机构包括名城委办及名城委专家、市规划委、市住建委、市文物局、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农委、市财政局、市园林局等相关部门,此外还包括各区县政府、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村委会等属地政府和基层机构;非官方参与者包括新闻媒体、利益相关方、名城保护志愿者、原居民、民间艺人、民俗专家和学者等。
  
  其中,规划管理部门起到龙头作用,将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在空间地域上“整合”起来,在踏勘调研、规划编制、政策研究、实施控制等多层面提供专业性服务,编制保护规划,回答该不该保护、保护什么、如何保护等关键问题,为团队明确保护的思路和方向。
  
  天桥历史文化景观建设碑记 公开征求民意
  
  天桥历史文化景观标识性工程的规划设计方案经专家评选、部门联审、公众参与并报市政府批准,已经正式立项,即将施工建设。设计中考虑在新建的桥区东西各立一卧碑,东侧为建设碑记,西侧为图示。名城委办约集了有关专家撰写了建设碑记的草稿,经过筛选后现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请点击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官方网站(http://www.bjghw.gov.cn)的“天桥历史文化景观标识性工程建设碑记投票”专栏对您满意的备选碑文进行投票,也可以自行撰写碑文(内容不超过200字)。名城委办会根据大家投票结果和修改意见进行比对和优化。投票截止日期为2013年10月25日。
  
  《天桥文化景观记》
  
  备选碑文一
  
  明末清初,于北京城南建石拱桥跨龙须沟,供皇帝祭天专用,故得名“天桥”。上世纪初,平石拱桥修路以通电车,供平民日常使用,天桥实亡而名存。本世纪初,于天桥旧址南侧,复现其旧貌以做纪念。几百年,天桥之桥灭而天桥之地名生,天桥之地名存而引天桥文化景观生。前后两桥虽形制相似,作用却大异。前桥通两岸,后桥通古今。桥桥生灭不息,喻我中华文化之源远流长!
  
  备选碑文二
  
  《天桥碑记》
  
  天桥,北京传统中轴线上的重要节点,古代帝王前往天坛祭天时必经的道路,并因此得名。始建于明代,明至清初为木桥;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改为单孔石拱桥,汉白玉雕成;1927年,铺设电车轨道,改为平桥;1934年,因城市道路拓宽被彻底拆除,但“天桥”作为地名保留至今。2013年,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同北京市规划委员会、西城区政府按照“尊重文物、重视历史、结合发展、弘扬文化”的原则,在天桥原址设置平面地面标识并在原址南侧新建天桥历史景观标志。
  
  备选碑文三
  
  《天桥文化景观碑记》
  
  旧北京城南有沟曰龙须沟,明清时期跨沟建石拱桥,北通天街,南望永定,为天子往坛社祭祀专用,故称天桥。清乾隆年间,疏浚天桥河道,置御碑于两侧以记之,碑上覆亭,礼制隆重。其后,天桥南北商贾兴盛,酒肆林立,渐成京城市井文化昌盛之地,五方杂艺云集之处。后几经改建,至公元1934年,终因通有轨电车之需,天桥桥址毁弃殆尽。而今,值国家文化繁荣发展之际,修天桥文化景观于原址南侧,再现中轴地标,以期抚今追昔,继往开来,并以此促进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事业。
  
  备选碑文四
  
  《重建天桥文化景观标识记》
  
  明清之际,始有天桥,居中轴线,跨龙须沟,地近天坛,皇家祭天专属,故名。清民之间,周围渐成百姓娱乐游艺商品交易之所,乃北京地方特色风俗民情一代表地区。然时事变迁,风情式微,该地有名无桥少业已近百年。新世纪伊始,市政府顺应民意,决计恢复天桥文化景观,修建文化娱乐区,作为其标识性构筑物,天桥的重建势在必行。经专家考证,并综合考虑交通市政之现状,遂于其原址向南平移重建,石碑据实物复制。西城区政府鸠工实施。
  
  备选碑文五
  
  《天桥文化景观记》
  
  古有天桥,位处正阳永定两门之间,衔天坛,接先农,为明清皇帝祭祀通行专用。周边商铺林立,酒旗招展,文人墨客,四方云集,乃成市井繁华之地。后因时代变迁,天桥毁弃,仅留地名供人追忆。
  
  今逢盛世,天桥旧址复兴演艺园区,扬金声,振玉律,以大国和弦传承历史经典。经由专家论证,公众参与,交通既行,景观再现,完善京城中轴节点。更于原地标识,南向复建,做文化繁荣之见证。
  
  天桥者,沟通天地之道也。位居中轴,守其正;原址保护,求其真。桥身固有变迁,然其守正与求真之意,民心也,历经沧桑而不易,可传千古。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