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山地建筑与生态伦理研讨会侧记

admin 2002-01-24 来源:景观中国网
编者按 在“山地建设与生态伦理”研讨会上,专家们不止一次的感慨,华新都市花园能站出来组织这样的讨论很有意义,今天的城市建设尤其需要这种对社会、对建筑有责任的开
    编者按
    在“山地建设与生态伦理”研讨会上,专家们不止一次的感慨,华新都市花园能站出来组织这样的讨论很有意义,今天的城市建设尤其需要这种对社会、对建筑有责任的开发商。华新都市花园的总经理王小苏主持了研讨会。

    但是,让我们更为感激的是专家们会上句句掷地有声的发言,他们的发言直指时代病痛,指出了许多城市建设中隐藏的危机,同时又为疗治这些痼疾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我们相信,这些建议不管是对开发商,还是对城市建设者都将有所裨益。

    我们迷失了回“家”的路

    岛子:现代人跟自然常常是对立的。很多开发商建房子的手法最能说明这个问题,明明是一块山地,他们却劳神费力搬来现代化的机器把山地夷为平地,或者筑成一个一个的台阶,然后在这些台阶上再来建房子,很显然,自然在开发商的建设过程中遭到了破坏,人类对这种行为谓之“征服自然”。

    这种“征服自然”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建筑地方被迷失。事实上,每一个地方都有它的脉,比如文化延续的脉、人们生活习惯的延续等。本来是一块山地,如果开发的时候把它铲平,山地的特征和这块山地的文化也被无情地斩断了。即便再建一种新的文化,也不过是无本之木,与空中楼阁无异。一个地方的脉就是一个地方的根,一旦根被斩断,那块土地上的人们也就迷失了地方,历史变成了一片空白,先辈们留下的优秀文化无迹可寻。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地方就是我们心灵的“家”。

    张鲁:人类经过工业社会这一两百年的折腾,总算开始懂事了。——这不是靠自觉,是洪水、干旱、风沙和疾病让我们明白的:人并不是什么万物之灵,也不能主宰万物和天地,我们不过是茫茫宇宙中小小地球上的村民。

    长期以来,人类以为自己生来就是“征服自然”的,而且还一直认为“人定胜天”,人心贪欲的膨胀超过了任何一种资源的增长速度。反映在建房子这方面,态度就是随心所欲,拿到一块地后,头脑一发热想到了一个什么样子,丝毫不考虑这块土地上原有的特征和文化,建出来的房子还被冠以“现代建筑”。这是现代人的悲哀。

    赵万民:很多年以来,人类都在期盼“居者有其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但是今天,这个曾被称为“崇高”的理想已经走到了死胡同:一方面,人类的土地资源不断地耗损;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建筑被建成了一个样儿,没有地方的个性,没有地块原有的特征,没有地方的文化,重庆解放碑的房子拿到北京去行,弄到纽约也可以。

    这样的行为使地方文化的延续被割断了,建筑与自然的可持续性发展成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是该好好反思了!

    王小苏:开始听到说“生态伦理”的话题的时候,有点懵,——这是不是离我们的房地产开发太远了点?后来,慢慢琢磨,才发现这个话题其实跟眼下的城市建设是很贴切的。今天,随着现代工程技术的进步,人们获得了自以为可以改天换地的强大手段,于是便滋生出了一种人定胜天、睥睨万物的豪情,然而,这种人类优越论其实是很危险的。 

    寻找一条回“家”的路

    岛子:还是从我们最熟悉的吊脚楼说起,吊脚楼作为一种山城人们的民居形式,可以认为是“很生态的”,既有效地实现了人们生活的起码需求,又完整地保留了山岩坡地的原始地貌——依山就势而不随意挖山填沟。与吊脚楼具有同样特征的还有草原民居、窑洞等民居形式。

    一个生态的建筑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居住舒适,二是“诗意地栖居”,人居住在建筑中,更是居住在自然里,三是文脉得到了很好的延伸,这一点尤其重要。当然,建筑不能只具有美学价值,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所以说,建筑有一个问题是必须思考的,那就是:我们在为社会提供一种什么样的栖居?建筑应该对社会承担一种责任,一种义务,这也就是建筑的伦理问题。

    赵万民:一提到建筑的生态,很多开发商或者官员就想到植树。当然,绿树是生态的一种表现,但并不是所有地方都可以通过植树来实现生态的,比如今天的解放碑。事实上,衡量一个建筑是否生态的标准应该是否很好地解决了空间、环境与居住之间的相互关系,比如威尼斯,整个城市也数不出100棵大树,但凡到过威尼斯的人,没有人会说这个城市不美,不生态,这种美和生态来源于这个城市极好地处理了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的关系。

    重庆是一个有历史、有传统的城市,未来的城市建设应该沿着我们的历史和传统走下去,继承先辈留下的文化精华,但需要提醒的是,这种继承绝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在把历史融入现代。这方面有一个比较经典的案例就是北京的一个叫“菊儿胡同”的房地产项目,表面上看,菊儿胡同是对老四合院的全面恢复,但只要一住进去,你会感受到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无处不在,又不得不承认这是地地道道的四合院。

    对重庆的开发商来说,有很多山地居住形态是可以借鉴的,比如吊脚楼的居住形式、龚滩的社区组织形式,这些都是极富生命力的样板。

    张鲁:我们造房子,历来就有两种方式,一是泥雕式,一团泥在手,随心所欲,任我摆弄,比如,把一座山铲平筑成几级台阶,再在上面摆上房子。另一种是根雕式,一坨老树根到手,先把它当成个自在的东西,生出爱心甚至敬意,然后依它本来的魂,再来塑造人需要的东西。泥雕与根雕,孰优孰劣?我想,该是根雕吧。

    杨仁敏:事实上,现在很多的开发商已经认识到,我们的建筑要不断创新,但该怎样去创新就是一个问题了。

    我们对房子的理解不应该只是“一个居住的地方”,还应有更多的内涵,比如过去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等,当然,这不是把过去的东西通通搬出来,而是淘汰劣的方面,装进新的东西。所以说,创新不是简单的凭空想像,它应该是在保护和继承历史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的科学技术。

    欧治渝:重庆是一个典型的山地城市,对建筑而言,山地是一种限制,但同时又是一个特点,适合重庆的建筑形式有很多,大家熟悉的吊脚楼不过是其中的一种,这是现代重庆人应该致力探索的,重庆是个水边城市,而水又是极富亲和力的,所以,亲水建筑的设计应该是探索的一条思路之一。

    龙彬:加强对生态伦理的认识,对我们今天的建筑有着广泛而深刻的意义。现在看来,这个一次思想的洗礼,但如果仅仅停留在思想上,肯定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更希望在思想的洗礼之后,看到行为上的回归。 

    戴前锋:今天,我们的建筑正在被来自各方面的文化同化,大街上全是清一色的“方盒子”,在它们的身上,我们已经很难找到属于自己的个性和属于这个地方的文化。生态伦理在这个时候就显得尤为具有现实意义,生态伦理呼吁我们要继承传统,但有不是全面复古,要尊重自然,尊重人的需求。实际上,这正是我们今天的建筑最为欠缺的。

    王小苏:应该说,在当今的城市建设中,人们看重的是使用功能上的追求,看重市场的需求,看重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其实,这也是很高的要求,也是城市建设中必须考虑的内容。但是,影响更为深远的是,我们还应注重土地上生存着的其他东西,注重环境保护的问题,注重生态伦理的问题。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