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老城区 地铁站修成四合院
灰色砖瓦、红色木门,地铁6号线南锣鼓巷站出入口在众人的关注中,终于揭开面纱。随着地铁6号线一期开通进入“倒计时”,沿线车站的出入口纷纷亮相。记者昨天从市规划委获悉,6号线南锣鼓巷站出入口及周边地面建筑,作为北京市首次以“城市织补”理念设计的地铁车站工程,将成为今后旧城历史风貌保护区内地铁车站地面建筑的设计范本。
四合院大门“装点”地铁出入口
在地铁6号线南锣鼓巷站现场,记者看到,已经“整装待命”的出入口位于平安大街的南侧,两个出入口的设计就像四合院的大门,显得古色古香,不同的是走进去不是院落,而是深入地下的电梯。两侧延伸出的灰墙,则如同四合院的院墙,更添惊喜的是街边两棵挂牌保护的古银杏树,由于建设者的精心处置,历经几年的地铁建设期而毫发无损,与建筑交相辉映,平添古韵。据悉,当初根据地铁施工的最低要求,这里拆除了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9至14米的地段。南锣鼓巷地处老城区,沿线的低矮旧建筑多。为避免给周边建筑带来损伤,有关部门决定采用明挖法。从拆迁开始,这里就引起了社会各界对通车的期盼。
南锣鼓巷站首尝“城市织补”
所谓风韵即指“渐变形成的神似”,南锣鼓巷所在的平安大街,当年拓宽后多数路段两侧的房屋变成了青砖灰瓦、红柱飞檐。要使车站成为平安大街全线中的一个协调的组成部分,就要求新建筑的设计必须有原则地尊重原貌,既延续传统建筑风貌,又要结合现代城市功能和尺度适度有所区别和渐变。尊重历史不是定格或回放历史,而是尊重历史的演进规律,以渐变代替突变,是多年代风貌的拼接渐变,这是“城市织补”手法应用的核心。负责北京地铁出入口全网概念设计及南锣鼓巷站地面建筑设计的华通设计顾问工程有限公司(华通国际)副总裁、设计总监及项目负责人陈昕告诉记者,多年来,华通国际配合政府部门进行了深入的保护研究及实践,“城市织补”概念是在北京进行旧城改造过程中提出的,在北京的地铁地面建筑中引入尚属首次。
车站建筑定位为“城市织补”后,设计师们决定从保持“城市肌理”入手。华通国际设计团队为此找到了北京各种老版地图为参照,结合地铁建筑的功能精心推敲布局,最大限度地保留恢复原有胡同走向和院落布局,最终确定的方案既有北京老建筑中的高雅府院气质,又去除了繁复的描金彩画等皇家手法,让地铁的建筑风貌更加“平民化”。
作为现代交通设施,其功能性、实用性也十分重要。据介绍,为了方便乘客进入地铁车站,6号线的出入口一般都设置上下行自动扶梯或垂直电梯,并至少在一个出入口设置无障碍电梯,有条件的设置两处。人性化设施设置标准较以往线路有显著提高。记者了解到,6号线每处出入口前都设置一定规模的人流集散广场,个别车站在广场内安排一定量的树池椅,可作为乘客短时休憩的场所。同时,6号线多座车站进行了步行系统的优化设计,避免了由于出入口的设置带来的步行空间不畅等问题。
8号线二期部分车站确定设计风格
除南锣鼓巷站外,华通国际设计的6号线北海北站、东四站、平安里站和同期的8号线二期鼓楼大街站出入口都采用了“城市织补”手法,最大程度地与周边环境相结合。目前已经确定,明年通车的8号线二期中的什刹海站和美术馆站的地面建筑将延续这一概念设计。老北京韵味十足的“灰墙红木”是这几座车站地面建筑的统一风貌。“受地段条件的影响,虽然不能像南锣鼓巷一样充分地‘织补’,但是我们也最大程度地使之与周边环境风貌相契合。” 有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上述几座车站的出入口内地板、墙砖已让站内显露“妆容”。施工围挡全部撤除,上方也挂出了蓝底白字的站名牌子。
古城保护核心区编织成“面”
“城市织补的概念,要站在北京轨道交通全网的高度上理解和应用,以‘点、线、面’的原则规划,比如这五座车站就是老城区内的‘点’,由地上的平安大街和地下的6号线连接成‘线’,再与后续的8号线乃至7号线等规划中线路结合地上的中轴线及两广大街等,在古城保护核心区编织成‘面’。从每个建筑点上的环境协调开始逐步达成城市面域内的整体协调。”据悉,作为核心区建设改造中“城市织补”概念在地铁地面建筑中的首次应用,第一批亮相的这几个站,其设计经验无疑将为以后的旧城改造提供经验。
什么是“城市织补”
“城市织补”是指在城市风貌保护区内,历史建筑由于必须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比如修地铁)而拆除,建设工程完工后,地面新建筑的布局和风貌应最大限度地按原状还建恢复的设计原则。从调研开始,华通国际的设计师们就对北京古建筑保护、旧城历史风貌沿革、老北京习俗演变进行全面了解。经分析,认为其定位既不是要建成标本式的微缩景观,也不是单纯的仿古建筑,而是要做出与周边历史风貌相协调、并与之融为一体的风韵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