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钟鼓楼广场恢复整治项目启动
北京东城区政府近日宣布,钟鼓楼广场恢复整治项目正式启动。钟鼓楼周边的4700平方米,共66个院落,136户居民被划入项目的征收范围,但大名鼎鼎的“姚记炒肝”不在搬迁之列。笔者在鼓楼脚下看到,数百张“房屋征收通告”已经贴进钟楼湾胡同及周边的街巷里。为鼓励居民配合征收,此前空置的芍药居北里的房源将作为奖励,提供给先腾房的居民认购。至于腾退后的钟鼓楼广场设计,东城区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参考明清时期的广场风貌。
设计方案公开招标 将参考明清风貌
钟鼓楼的“晨钟暮鼓”是元明清三代的报时中心,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其周边的胡同、院落是北京古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清代及建国初期的地形图对比可以看到,如今的钟鼓楼周边空间被严重侵占,辐射面积从原来的1.4万余平方米,已缩减到目前的不足4000平方米。
笔者在鼓楼东侧看到,居民拥挤低矮的平房几乎是贴着城楼而建,钟楼和鼓楼之间的小广场已经变成了停车场。据东城区政府介绍,目前该地区的居民户均居住面积不足20平方米,而且危旧房屋众多,私搭乱建现象严重,存在造成火灾的重大隐患,对于钟楼、鼓楼两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存在安全隐患。
笔者从东城区为整治项目召开的新闻通气会上获悉,钟鼓楼属于北京市25片保护街区之一,按照规定,要适当建设绿地和广场。
“本来在历史上,钟鼓楼周边就有一个自然形成的广场。但随着周围的私搭乱建,原来的历史空间已经不存在了。”区历史风貌保护办负责人刘景地表示,旧城的街道都是有一定规制的,此次整治将参考清时期的地形图进行,但因当时此区域的历史原貌图已经难以找到,因此整治并不是完全恢复到清朝或建国初期的模样,通过修缮、维护以及翻建,钟鼓楼周边将尽量恢复到原来的空间尺度和人文尺度,整治后,胡同宽度不会超过5米,旨在保持胡同较小的形态。
136户腾退房屋都不是文物
据东城区委常委、区委宣传部部长金晖介绍,钟鼓楼广场恢复整治项目目前所有手续齐备:已通过了国家文物局、市文物局、市发改委、市规划委、市国土局的行政审批,还通过了专家论证,确定了恢复整治的原则、目标、方法和要求。
通气会公布了项目的征收范围:东起钟楼湾胡同东侧,西至钟楼湾胡同西侧,南起鼓楼东大街及鼓楼西大街,北至豆腐池胡同。征收范围约4700平方米,共66个院落,136户居民——这136户房屋经逐一认定,既不是文物也均无历史价值。位于鼓楼脚下,曾接待美国副总统拜登和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等贵客的姚记炒肝店的去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对此,东城区副区长朴学东主动表态,姚记炒肝不在此次征地搬迁的范围内,“大家放心,想吃炒肝接着去。”
先腾房户将奖励芍药居房源
240份《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关于钟鼓楼广场恢复整治项目范围内房屋征收的通告》和《钟鼓楼广场恢复整治项目房屋征收补偿方案》昨天上午贴到了征地范围内的各个胡同。笔者在《补偿方案》上看到,补偿基准价为44361元/平方米,再根据每户的装修、房屋状况等确定补偿款。提前搬迁的居民每户最多可获得15万元的提前搬家奖等奖励。
另外整院提前搬迁的还将给予每户2万元奖励。搬迁期限是2013年2月24日,2013年2月2日之前为签约奖励期,今年12月31日是承租公房的房改售房期限。2013年2月24日后,将不再提供奖励房源。
除了货币奖励,东城区还将此前空置的芍药居作为奖励房源。被征收人选择货币补偿,并在签约期限内签约的,可以认购芍药居北里的经济适用房,销售均价为7000元/平方米(不含税)。但该房源有限,原则是“先腾先选,选完为止”。
声音
祖辈居住已多年 老街坊称舍不得
笔者在鼓楼东侧的钟楼湾胡同采访了几名正在看《通告》的居民。他们大多是祖辈住在钟鼓楼脚下,有的还是整个家族都住在这里。
一位姓魏的大妈告诉笔者,从她姥姥嫁到钟楼湾胡同,他们家已经在这里住了三代人,“我儿子结婚生孩子之后实在住不下了,他们三口儿到外面租房子住了,不然还要住到第四代。”对于即将到来的搬迁,魏大妈的心情有点儿复杂:“我们好几口人在10平米的房子里住了几十年,太想改善住房了。但是要离开鼓楼,离开这附近的市场、医院,搬到外城去,还真有点儿舍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