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从"西湖时代"迈向"钱江时代"
admin
2002-02-04
来源:景观中国网
依傍西湖而建,“三面云山一面城”,已经沿袭了一千多年的杭州城市发展旧格局,而今正悄悄改变。类似于上海开发黄浦江沿岸的手笔,杭州倾力在钱塘江沿岸打造一座新城,准备投资500亿
依傍西湖而建,“三面云山一面城”,已经沿袭了一千多年的杭州城市发展旧格局,而今正悄悄改变。类似于上海开发黄浦江沿岸的手笔,杭州倾力在钱塘江沿岸打造一座新城,准备投资500亿元,把城市重心由西湖湖畔东移到钱塘江沿岸。用杭州人自己的话说,杭州城从此将告别“西湖时代”,跨入“钱塘江时代”。
亟需“突围”的杭州城
多年来,杭州城一直很累。前些年的“美丽西湖破烂城”一说,曾让杭州人尴尬不已。近两三年,杭州市政府花了大力气改建城区,短短两三年内焕然一新,一度成为媒体瞩目的焦点。然而,城市面貌日渐亮丽的同时,城市发展的深层隐痛也让杭州人感到愈发“刺骨”———狭小城市空间,难以施展杭州人的拳脚。杭州城区人口密度高,还有每天都蜂拥而至的成千上万名游客;建筑密度饱和、公用设施紧张、道路交通拥挤,一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欲迁址杭州,一圈考察下来后长叹而去;一些重大外商投资项目,因缺乏合适用地而落户别处;一些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更因用地紧张而搁浅……不堪重负的杭州城,多少机遇因此擦肩而过。
杭州城太小!城市容积率饱和了!几乎每个杭州人都意识到这一点。而此时,上海浦东发展蒸蒸日上,广州建设珠江新区,打造“一江两岸”,深圳跳出初创时期的罗湖区,转身主攻福田新区的发展,无论是厦门,还是青岛,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城市中心都实现了跳跃式的发展。还在埋头改造旧城区、努力抛弃“破烂城”帽子的杭州突然发觉,不能再“躲在螺蛳壳里做道场”,这个城市的发展需要突围!
“西静东动”挥师钱塘江
城市太小,那就扩容!2001年3月,就像许多城市一样,杭州市“吞并”了萧山、余杭两个县级市,市区面积一下子拓展到3068平方公里。但是和别的城市不同,杭州城在扩张之后,重新确定了城市的重心,由西湖附近东移至钱塘江。
依托钱塘江建新城,是杭州人最自然的选择。由于河流是天然的景观带、通风带和交通带,“气遇风而散,遇水而至”,凡有河流贯穿的城市,几乎都是以水脉为城市的轴线,沿江开发而繁荣,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对杭州来说,东面的钱塘江沿岸地势舒缓,而西面都是隐隐青山,如果城市西进发展,不免要“愚公移山”。此外,从杭州市新版图上看,钱塘江的西面是杭州城,东面是原来的萧山市区,有30多万常住人口,是浙江著名的富裕县之一。这种区域经济的布局,决定了在钱塘江沿岸有必要建成一个经济走廊,形成“一主一辅”的城市发展构架。如今,名为“钱江新城”、占地15平方公里的杭州城市新重心,已经拉开建设大幕。“这里是我们唯一的选择。”钱江新城建设部副总指挥朱云夫说。
朱云夫用“西静东动”来概括杭州城市重心的转移:西静,把人口从西子湖畔疏散到钱江沿岸,降低人口和建筑密度,为保护老城区腾出空间,延续历史文脉;东动,在钱江沿岸建设政治、金融、文化中心,打造3平方公里的杭州中央商务区(CBD),形成杭州新天堂。“钱江新城”眼下到处是修路建房的工地,去年7月1日,杭州大剧院先期动工,今年开始,各项基础设施全面铺开。朱云夫自信地说:“明年,大剧院将竣工,杭州市行政中心和杭州会展中心将开建,到2005年,杭州市政府将搬迁到此,到2008年,历史博物馆、现代艺术馆、浙江棋院等将林立其间,你将在这里发现一个崭新的杭州天堂!”
浙江“听戏者”众
一千多年前“钱王射潮”,而今杭州人继续瞄准钱塘江,在现实中演绎着传奇故事。“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杭州聘请哈佛大学所作的总体规划,请上海城市规划设计院作的CBD规划,都是充满豪情的大手笔。然而,打造新城最少估计也需500亿元,钱从哪里来?
“我们准备先启动3平方公里的核心区,以此为‘发动机’,通过改善基础设施、迁移经济文化中心来聚集人气,带动区域内土地升值,然后通过出让土地使用权,逐步实现政府投入的平衡。”朱云夫说,这是被许多城市已证明行之有效的“经营城市”的模式朱云夫把这种模式形象地比喻为“一台戏”:政府是搭台者,只要政策足够优惠,总会引来唱戏者———开发投资商。所以“戏子”不是关键,关键是能否有足够的听戏者。一些地方虽然招来“戏子”,投资场面热闹,但因为缺乏听戏者,最后却半拉子工程遍地,冷清散场。“浙江缺地缺资源,但不缺听戏者。”朱说,“浙江沉睡着大量民间资本,钱塘江开发一定能吸引大量‘听戏者’。”
去年年末,钱塘江开发完成了总体规划和征地拆迁,今年将斥资120亿元,完成11条主干道路建设,以及核心区内的水系改造,全面启动了新城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今,核心区内房价在悄悄上涨,五年之后,东临钱塘江,南靠复兴地区,西依秋涛路,北至钱江二桥钱塘江沿岸茫茫农田滩涂上,将崛起一个15平方公里的现代化新城。
亟需“突围”的杭州城
多年来,杭州城一直很累。前些年的“美丽西湖破烂城”一说,曾让杭州人尴尬不已。近两三年,杭州市政府花了大力气改建城区,短短两三年内焕然一新,一度成为媒体瞩目的焦点。然而,城市面貌日渐亮丽的同时,城市发展的深层隐痛也让杭州人感到愈发“刺骨”———狭小城市空间,难以施展杭州人的拳脚。杭州城区人口密度高,还有每天都蜂拥而至的成千上万名游客;建筑密度饱和、公用设施紧张、道路交通拥挤,一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欲迁址杭州,一圈考察下来后长叹而去;一些重大外商投资项目,因缺乏合适用地而落户别处;一些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更因用地紧张而搁浅……不堪重负的杭州城,多少机遇因此擦肩而过。
杭州城太小!城市容积率饱和了!几乎每个杭州人都意识到这一点。而此时,上海浦东发展蒸蒸日上,广州建设珠江新区,打造“一江两岸”,深圳跳出初创时期的罗湖区,转身主攻福田新区的发展,无论是厦门,还是青岛,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城市中心都实现了跳跃式的发展。还在埋头改造旧城区、努力抛弃“破烂城”帽子的杭州突然发觉,不能再“躲在螺蛳壳里做道场”,这个城市的发展需要突围!
“西静东动”挥师钱塘江
城市太小,那就扩容!2001年3月,就像许多城市一样,杭州市“吞并”了萧山、余杭两个县级市,市区面积一下子拓展到3068平方公里。但是和别的城市不同,杭州城在扩张之后,重新确定了城市的重心,由西湖附近东移至钱塘江。
依托钱塘江建新城,是杭州人最自然的选择。由于河流是天然的景观带、通风带和交通带,“气遇风而散,遇水而至”,凡有河流贯穿的城市,几乎都是以水脉为城市的轴线,沿江开发而繁荣,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对杭州来说,东面的钱塘江沿岸地势舒缓,而西面都是隐隐青山,如果城市西进发展,不免要“愚公移山”。此外,从杭州市新版图上看,钱塘江的西面是杭州城,东面是原来的萧山市区,有30多万常住人口,是浙江著名的富裕县之一。这种区域经济的布局,决定了在钱塘江沿岸有必要建成一个经济走廊,形成“一主一辅”的城市发展构架。如今,名为“钱江新城”、占地15平方公里的杭州城市新重心,已经拉开建设大幕。“这里是我们唯一的选择。”钱江新城建设部副总指挥朱云夫说。
朱云夫用“西静东动”来概括杭州城市重心的转移:西静,把人口从西子湖畔疏散到钱江沿岸,降低人口和建筑密度,为保护老城区腾出空间,延续历史文脉;东动,在钱江沿岸建设政治、金融、文化中心,打造3平方公里的杭州中央商务区(CBD),形成杭州新天堂。“钱江新城”眼下到处是修路建房的工地,去年7月1日,杭州大剧院先期动工,今年开始,各项基础设施全面铺开。朱云夫自信地说:“明年,大剧院将竣工,杭州市行政中心和杭州会展中心将开建,到2005年,杭州市政府将搬迁到此,到2008年,历史博物馆、现代艺术馆、浙江棋院等将林立其间,你将在这里发现一个崭新的杭州天堂!”
浙江“听戏者”众
一千多年前“钱王射潮”,而今杭州人继续瞄准钱塘江,在现实中演绎着传奇故事。“沿江开发、跨江发展”,杭州聘请哈佛大学所作的总体规划,请上海城市规划设计院作的CBD规划,都是充满豪情的大手笔。然而,打造新城最少估计也需500亿元,钱从哪里来?
“我们准备先启动3平方公里的核心区,以此为‘发动机’,通过改善基础设施、迁移经济文化中心来聚集人气,带动区域内土地升值,然后通过出让土地使用权,逐步实现政府投入的平衡。”朱云夫说,这是被许多城市已证明行之有效的“经营城市”的模式朱云夫把这种模式形象地比喻为“一台戏”:政府是搭台者,只要政策足够优惠,总会引来唱戏者———开发投资商。所以“戏子”不是关键,关键是能否有足够的听戏者。一些地方虽然招来“戏子”,投资场面热闹,但因为缺乏听戏者,最后却半拉子工程遍地,冷清散场。“浙江缺地缺资源,但不缺听戏者。”朱说,“浙江沉睡着大量民间资本,钱塘江开发一定能吸引大量‘听戏者’。”
去年年末,钱塘江开发完成了总体规划和征地拆迁,今年将斥资120亿元,完成11条主干道路建设,以及核心区内的水系改造,全面启动了新城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今,核心区内房价在悄悄上涨,五年之后,东临钱塘江,南靠复兴地区,西依秋涛路,北至钱江二桥钱塘江沿岸茫茫农田滩涂上,将崛起一个15平方公里的现代化新城。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