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北京下凹式立交桥周边114个小区将改造排水

admin 2012-10-15 来源:景观中国网
7月21日那场61年一遇的特大降水,让城区的积水点从几年前的42处增加到了今年的63处。记者8日从市规划委了解到,本市中心城应对积水的对策已经制定完成,通过改造下凹式立交桥排水系统、加强下凹式立交桥周边小区雨水控制与利用,按规划治理中小河道以及加快建设城市蓄滞洪区等方式降低“超标准”降雨带来的危害。
    7月21日那场61年一遇的特大降水,让城区的积水点从几年前的42处增加到了今年的63处。记者8日从市规划委了解到,本市中心城应对积水的对策已经制定完成,通过改造下凹式立交桥排水系统、加强下凹式立交桥周边小区雨水控制与利用,按规划治理中小河道以及加快建设城市蓄滞洪区等方式降低“超标准”降雨带来的危害。

    排水设施升级

    应对“超标准”降雨


    “立交桥周边高处客水从地面流入下凹桥区,使得汇水面积大大超出了泵站设计排除能力。”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说,“7·21”的积水点主要有4个原因,其中有两个与泵站排除能力有关。

    立交桥的泵站所要负担的,不仅仅是桥区的降水,更是从周围区域涌进来的“客水”。“客水”是指区域外高地因降雨产生的滚坡水。而惟一的解决办法,就是靠电力或者人力去排水。记者拿到的数据显示,本市城区内的立交桥下泵站,基本都按照1至3年一遇雨水的标准设置。一旦降雨超过3年一遇标准,泵站就有可能出现“小马拉大车”的现象。

    排水管网也是焦点之一。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市政所所长张晓昕说,中心城现有主要雨水管道约2400公里,管径范围为0.5米至4米。对于网友“中心城还在用明清时期管道”的说法,张晓昕表示,明清时代的排水系统和新建的排水管道,共同组成了中心城的防洪内涝体系,而在这其中,明清时期管线只占到中心城的1%到2%。

    同时,北京也已经考虑利用下水道来防洪排涝,应对“超标准”降雨的到来。

    排除“客水”

    114个小区将加消水设施


    据市市政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黄鸥介绍,中心城主要雨水排水泵站约93座。在排水集团主管的77座泵站中,重现期1年一遇及以下的泵站有4座,重现期2年一遇的泵站有47座,重现期3年一遇泵站有21座,重现期5年一遇的泵站有5座。

    黄鸥分析,最近10多年来,北京降雨的特点就是强度大,并具有不确定性。对此,本市将通过在20处下凹式立交桥桥区内或周围用地选址建设地下调蓄水池以削减洪峰,提高泵站及进、退水管线设计标准至5年,同时进行雨水口改造。目标是建成后桥区综合排水标准达到在10年一遇降雨、即每小时67毫米时仍保持车辆通行。

    同时,这20个桥区周边的114个小区和大院,将尽快采取集雨樽、蓄水池、下凹式绿地等措施自行消纳雨水,减少外排量。

    建设17个蓄洪区

    给雨洪以真正的出路


    “立交桥的问题不是不能解决。如果雨水排不到河道里,立交桥的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都不管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市政所原主任工程师段昌和说。

    段昌和在年轻时,也曾经认为干枯的永定河仍旧保持一两公里长的河滩,是“巨大的浪费”。而随后的工作经验告诉他,河道是雨水管道绝对、也几乎是惟一的下游出路。

    “西蓄东排,南北分流”曾是在数年之前就确定的北京防洪纲领。这一句话,也出现在了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之中。

    对此,本市规划在中心城及其上游地区划定了17个蓄滞洪区,其中中心城内有9处。规划标准为50年至100年一遇,总蓄洪容积5500万立方米,占地约19平方公里。

    相关负责人表示,本市将利用西郊砂石坑调蓄小西山、八大处及琅黄沟等处共计26.2平方公里洪水。其次,将在南旱河出口处建一座节制闸,利用河道及流域地面蓄滞洪水。在城区中,将利用玉渊潭湖调蓄市区西部洪水,调蓄总量约为60万立方米。在巴沟车辆段与四环路之间也将规划建设万泉庄蓄滞洪区,占地面积约为37.2公顷。“这些西蓄工程已完成规划方案,目前,除玉渊潭建设了调蓄工程外,其他几处工程将安排计划逐步实施。”相关负责人说。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