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湾招标洋设计:全盘西化还是洋为中用
admin
2002-03-04
来源:景观中国网
“红树湾”自深圳湾填海区土地出让计划开始酝酿之日起就一直是深圳人关注的焦点。从这一地块是否整体出让到填海区建设会否破坏红树林生态资源,从其整体规划方案到市民关
“红树湾”自深圳湾填海区土地出让计划开始酝酿之日起就一直是深圳人关注的焦点。从这一地块是否整体出让到填海区建设会否破坏红树林生态资源,从其整体规划方案到市民关于“公众乐园还是私家花园”的讨论。作为深圳市区内唯一的大规模海滨住宅区,红树湾的规划设计已不仅仅限于房地产建设的技术层面,它也同时牵动着深圳人的“滨海情结”。日前,网上又传来关于红树湾引进洋设计师的争论之声。本报记者与来自中外双方的业内人士探讨了这个话题。
杜荷军(创典全程地产机构董事):引进国际性建筑景观设计和规划机构,深圳地产界一直领先于全国。柏涛、贝尔高林、泛亚易道的作品为深圳楼盘增色,也促进了业界竞争水平。法国欧博公司设计的华侨城生态广场已经成为公认的经典。华侨城集团早在1997年就聘请欧博公司为华侨城中西部城市综合区做城市设计。华侨城片区现今已是深圳标志性高尚住宅区,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功于国际化的规划思想。欧博公司在深圳有8位外籍设计师。深圳电视中心、城市广场、观澜高尔夫会员住宅、盐田碧海名峰别墅区等项目都由外籍设计师唱主角。
但近一年来,北京引入国际化设计的步子超过了深圳,国际化与“京味”本土化结合得很好。比如德国考夫曼·泰里格设计的亚运新新家园,德国设计师的北京·印象,西班牙设计师的方丹苑,澳洲的远洋风景,法国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亮马名居,美国典型townhouse风格的时代庄园。
半求(著名地产研究人士):大家对今年的贺岁片《大腕》里,李成儒扮演的那位地产大腕的一段话印象一定很深刻。“一定得选最好的黄金地段,雇法国的设计师……一口地道的伦敦腔,倍儿有面子……用哈佛教材……再引进一个美国诊所……起价4000美圆,你得研究业主的心理,掏2000美圆买房的人不在乎再多掏2000美圆……做房地产就得这么做———‘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而在中标红树湾的一家本地著名地产公司发布的《“红树西岸”项目设计招标书》中明确写着:“为使该项目的开发具有世界水平,拟邀请国外著名的设计公司参加本项目的设计。”并辅之以一大堆英文资料。这分明是在把国内设计机构挡在门外。
崇尚并学习西方设计是可以的,但地产界的洋为中用似乎过了头,把项目包装成舶来品,起个洋名。一些地产大腕动辄就拿洋设计当卖点,给楼盘贴金,我看大可不必。
查小军(康达尔地产):红树湾是海滨住宅区,而深圳的建设缺少海洋文明的积淀,前些年基本上沿袭内陆风格,对于建设海滨城区更是没有可以借鉴。而西方的海洋文明源远流长,拿来是值得的。另外,国内建筑没有形成一套可操作的规程,如果要搞,就必须从头开始,代价太高。看看深圳前些年搞的一些海洋建筑、海滨住宅就知道,拙劣的模仿还不如全盘引进。
半求:深圳一家大型社区,是由一家澳大利亚的公司设计,却出现了遗漏设计等的低级失误,由于要后加,使得业主所选户型大变样,业主怨声载道。老外不熟悉我国国情,以后出现更多的低级失误并非不可能。记得是世纪村,其中的建筑设计就是由国内的一家设计事务所完成的,外立面、户型、观景阳台……又有那一项输给了老外的设计呢?其销售业绩也表明了,国人对自己人的设计是满意的。国人的设计是符合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实际情况的,是不输给老外的。
再比如说深圳大学建筑系及建筑设计院,其蝶型户型在多年前的深南花园上就已经得到展现,随后又在彩田村设计中标,如今又变成了现实。
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当然应该,但是如此僵硬地靠着老外,确实令人费解。学习的真正目应该在于消化吸收,而不是照搬甚至是完全寄未来于它。
Alan(法国欧博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公司):作为一个国际性设计公司,地域性的表达是使其设计有别于任何其他地方的关键。一个设计的生命力就在于除了运用普遍理念之外,深深打上地域烙印,考虑到当地的生态、自然、技术、材料、人文因素。在我们为中国本土项目作设计时,都要认真分析周边区域环境,了解技术、材料特点和人们的行为心理特征。与未来业主的深入交流,为业主和社会作出最佳的综合选择,这些也是项目设计成功的基础。
在华侨城生态广场设计之初,我们用两周的时间制作调查表,到现场与周围居民交谈,收集意见,了解当地居民对项目设计的期望。无论设计的项目在世界哪一处,设计师的社会责任都是相同的。
杜荷军:欧洲的建筑学说、风格可谓五花八门。中国建筑、房地产界在引进西方理念时容易忽视本土特点。对外国设计师而言,引导中国建设实践一股真正清新的欧风,启发中国人的建筑设计思想是最重要的。以后的深圳地产,并不是简单的以洋气为美,而是比谁更本土、更生态、更自然、更深圳。
杜荷军(创典全程地产机构董事):引进国际性建筑景观设计和规划机构,深圳地产界一直领先于全国。柏涛、贝尔高林、泛亚易道的作品为深圳楼盘增色,也促进了业界竞争水平。法国欧博公司设计的华侨城生态广场已经成为公认的经典。华侨城集团早在1997年就聘请欧博公司为华侨城中西部城市综合区做城市设计。华侨城片区现今已是深圳标志性高尚住宅区,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功于国际化的规划思想。欧博公司在深圳有8位外籍设计师。深圳电视中心、城市广场、观澜高尔夫会员住宅、盐田碧海名峰别墅区等项目都由外籍设计师唱主角。
但近一年来,北京引入国际化设计的步子超过了深圳,国际化与“京味”本土化结合得很好。比如德国考夫曼·泰里格设计的亚运新新家园,德国设计师的北京·印象,西班牙设计师的方丹苑,澳洲的远洋风景,法国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亮马名居,美国典型townhouse风格的时代庄园。
半求(著名地产研究人士):大家对今年的贺岁片《大腕》里,李成儒扮演的那位地产大腕的一段话印象一定很深刻。“一定得选最好的黄金地段,雇法国的设计师……一口地道的伦敦腔,倍儿有面子……用哈佛教材……再引进一个美国诊所……起价4000美圆,你得研究业主的心理,掏2000美圆买房的人不在乎再多掏2000美圆……做房地产就得这么做———‘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而在中标红树湾的一家本地著名地产公司发布的《“红树西岸”项目设计招标书》中明确写着:“为使该项目的开发具有世界水平,拟邀请国外著名的设计公司参加本项目的设计。”并辅之以一大堆英文资料。这分明是在把国内设计机构挡在门外。
崇尚并学习西方设计是可以的,但地产界的洋为中用似乎过了头,把项目包装成舶来品,起个洋名。一些地产大腕动辄就拿洋设计当卖点,给楼盘贴金,我看大可不必。
查小军(康达尔地产):红树湾是海滨住宅区,而深圳的建设缺少海洋文明的积淀,前些年基本上沿袭内陆风格,对于建设海滨城区更是没有可以借鉴。而西方的海洋文明源远流长,拿来是值得的。另外,国内建筑没有形成一套可操作的规程,如果要搞,就必须从头开始,代价太高。看看深圳前些年搞的一些海洋建筑、海滨住宅就知道,拙劣的模仿还不如全盘引进。
半求:深圳一家大型社区,是由一家澳大利亚的公司设计,却出现了遗漏设计等的低级失误,由于要后加,使得业主所选户型大变样,业主怨声载道。老外不熟悉我国国情,以后出现更多的低级失误并非不可能。记得是世纪村,其中的建筑设计就是由国内的一家设计事务所完成的,外立面、户型、观景阳台……又有那一项输给了老外的设计呢?其销售业绩也表明了,国人对自己人的设计是满意的。国人的设计是符合自己的生活习惯和实际情况的,是不输给老外的。
再比如说深圳大学建筑系及建筑设计院,其蝶型户型在多年前的深南花园上就已经得到展现,随后又在彩田村设计中标,如今又变成了现实。
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当然应该,但是如此僵硬地靠着老外,确实令人费解。学习的真正目应该在于消化吸收,而不是照搬甚至是完全寄未来于它。
Alan(法国欧博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公司):作为一个国际性设计公司,地域性的表达是使其设计有别于任何其他地方的关键。一个设计的生命力就在于除了运用普遍理念之外,深深打上地域烙印,考虑到当地的生态、自然、技术、材料、人文因素。在我们为中国本土项目作设计时,都要认真分析周边区域环境,了解技术、材料特点和人们的行为心理特征。与未来业主的深入交流,为业主和社会作出最佳的综合选择,这些也是项目设计成功的基础。
在华侨城生态广场设计之初,我们用两周的时间制作调查表,到现场与周围居民交谈,收集意见,了解当地居民对项目设计的期望。无论设计的项目在世界哪一处,设计师的社会责任都是相同的。
杜荷军:欧洲的建筑学说、风格可谓五花八门。中国建筑、房地产界在引进西方理念时容易忽视本土特点。对外国设计师而言,引导中国建设实践一股真正清新的欧风,启发中国人的建筑设计思想是最重要的。以后的深圳地产,并不是简单的以洋气为美,而是比谁更本土、更生态、更自然、更深圳。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