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功酿憾局 海滨大道海景何时再现
站在高楼远眺,才能看到海滨大道一侧的“无敌海景”。 记者 林石湛 摄
港城湛江,因海而生,海滨大道,沿海而建。海滨大道历史悠久,解放初建成两车道沥青路,上世纪90年代初扩建成四车道的水泥大道,如今准备改扩建为八车道——其起始变迁见证了湛江的发展变化。
一条沿海而建的道路,牵动了湛江人的情愫,在众多老湛江脑海中定格着挥之不去的记忆。
然而,时过境迁,随着填海造地和一个个城中村崛起,开阔的海滨大道变窄了,两边排起密密麻麻的建筑,使大道与其亲海性渐行渐远,沦为“内陆路”。
海滨大道改扩建在即,新的规划建设是什么样子,能恢复大海景观的功能吗?本报记者展开调查采访。
从姓海走向姓陆
外地来客对海滨大道感到疑惑:海滨大道见不到海,真是咄咄怪事,顶多是一条城市快速干道,没有一点海滨的味道
从赤坎的海田市场到霞山的海滨码头,海滨大道全长约11公里。近日,记者特意沿海滨大道从赤坎到霞山走了一回。
一路走来,走过百姓村,两边多为杂乱无章的房屋,来到会展中心,路面豁然开阔,路边种有大片绿化地,抬眼望过花木,海景乍现。一位路过的王先生说:“以前这里离海不过几十米,现在要看到就要走到赤坎观海长廊。”
接着是沙湾村,两边密密麻麻的房屋,高低不一地“扎”在路边,把大海“挡”得严严密密。站在路边,不要说见海,连海风也吹不过来。行至中澳友谊花园,无垠的绿色田野映入眼帘,景色虽怡人,但因缺乏海浪的点缀而失色不少。而在霞海村路段,路两边则大多是一列列两三层高的商铺,难觅大海痕迹。在平乐渡路口,是一大片田野,但离海有近两公里远,海景变得遥不可及,隐隐约约似有似无。
从海滨船厂到海滨宾馆,周围楼房拔地而起,形成庞大的楼群,大海全被“楼墙”隔绝。由于商品房密集,此路段的交通量明显激增。而在海滨宾馆至海滨码头路段,虽然路面相对窄小,海景同样难见,只有在时代广场、海滨码头这两处能远眺见海。昔日市民能在此欣赏到“无敌海景”,蓝海白云尽收眼底,但由于上世纪90年代初掀起大规模的填海造地热潮,不少沙滩与浅水海区纷纷被填平,导致沙滩与海面面积大大缩少,现今已难见往日风光。一位路过的老太太说,“现今的荣基以前是一大片沙滩,而该路段的路面旁边就是沙滩。但如今海岸线已向后推移近100米,也难见大海原来蓝色清澈的模样了。”
10多公里长的海滨大道,偶尔能见到海的就只有几个高楼建筑中“狭缝”,都是一闪而过,但那倩影让人无限留恋。外地来客往往对海滨大道称呼感到疑惑:海滨大道见不到海,真是咄咄怪事,顶多是一条城市快速干道,没有一点海滨的味道。
村民抢建致海景不再
沙滩没了,海边陆地抬高了,海滨大道逐渐脱离观海的景点,慢慢演变成“村道”和部分高尚住宅区的主干道
从小在湛江长大、家住沙湾一带的原无线电厂总工程师李国豪老人感叹说,他心中的那童话般的美景已经消失了——解放初期,海滨路虽是一条牛车般大小的沙石路,但出门就见到海,路挨着海,海贴着路,两边是椰子、木麻黄等树木,几乎看不到民房,大海一览无余,海水非常清澈碧蓝。上世纪六七年代政府改建成对开的沥青路,来往的车辆行人多了,走在路上,一样可以饱览大海的风光。后来虽然已开始有些民房沿路而建,但不影响整条道路的亲海性。到上世纪90年代初沥青路改建成四车道的水泥路,沿路的村民开始大量抢建楼房,让海滨大道两边的风景面目全非,一些填土工程让道路离海也越来越远,如今站在老房子门口,别说看海,就是想呼吸一下海风都不可能,让广大市民扼腕叹息。
“1964年,我带着家乡的亲人兴高采烈地观览海湾的风采,大家都赞叹不已,整条简朴的海滨路都是看不尽的海边风景,我们一行人游走在树底下,附近有小吃店,面前全是海滩与碧绿的海水,走到哪里,玩到那里……”陈生家乡为兴宁市,那里没有辽阔的碧海,没有海滩,他到湛江后在市委工作,那时的海滨路让他恋恋不忘。他说,从赤坎出发,海滨路左边就是一大片的沙滩,一路可见海景,沙滩离海滨路距离在具体路段各不相同,最近可达6米,通常15米左右,有的也会距离甚远,风大又涨潮时,海水会浅浅地漫过部分路面。“海滩是我们的‘无价之宝’,靓丽的大海风光更是我们的宝贵资源,可是大规模的填海造地大大地破坏了原有的环境,不禁让人痛惜啊……”他回忆道,当年市委曾有规划设想,把海滨大道建成特色的海滨景观大道,但改革开放后供地变得紧张,政府开始大规模地进行填海造地,逐渐出现大量楼房,规划最后没能实现。
57岁的摄影爱好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许生说,最初海滨路东边几乎没有楼房的身影,而是覆盖着茂密的椰子树,大片沙滩亦清晰可见。到了上世纪80年代,海滨路附近才出现开始楼层不高的房子,一般只有两三层,后来才发展得越来越来多、越来越高。上世纪90年代初,为满足商品房建设,填海造地开展得如火如荼,沙滩没了,海边陆地抬高了,海滨大道逐渐脱离观海的景点,慢慢演变成“村道”和部分高尚住宅区的主干道。
原副市长:不该变成这样子
现今大量楼房充斥大道两边已成为历史遗留问题,不是控制不好,而是当年的规划看不到20年后的变化
今年75岁的何均发深恋着湛江海湾景色,退休前他曾担任副市长职务,分管市政建设。他说,湛江1991年开始规划并设计海滨大道为海滨景观大道,当时扩建计划设想是要兼顾海滨大道观海与交通功能的。当年海滨南路即海滨公园时代广场附近原已是一条景观路,两边种着美丽的椰子树,可直接见海,亲近大海,具备城市观海的良好基础。因此,1992年扩建后海滨南路首先实施成为观海路。而在海滨路的其他路段由于观海条件并未成熟,扩建计划主要着重于绿化与交通功能,这就导致后来整个大道两边给民房占用了,而海滨宾馆至海滨公园几公里长的观海路,由于错误地填海造地建房,如今也看不到海了,海滨大道变成如今这样子,实在不该。
市规划勘测设计院市政室副主任谢翔矢表示,1992年海滨路扩建成42米宽的水泥路,可缺少长远目光和规划,建路时民房跟着抢建,两边哗啦啦一下子全是杂乱无章的私宅,市里见不对头,1996年出台60米宽的道路控制规划,但很多民房已建成,拆除赔偿难度大,结果不了了之。这样又造成新的问题,随后又是新一轮抢建风潮,许多楼房按40米的规划线“扎根生长”,部分旧楼亦已申领到房产证,这在当年是符合规划的,但按照目前的规划,这些楼房都要拆迁了。其中,海洋国际与沙湾附近拆迁量特别大,尤其是沙湾附近密集的居民楼,大多为八九层,有的甚至高达10层,而海洋路口至乐金路拆迁量则较少。现今大量楼房充斥大道两边已成为历史遗留问题,不是控制不好,而是当年的规划看不到20年后的变化,导致现在全线规划建设的尴尬局面,破坏了大道景观和城市快速干道的功能。
恢复大海景观难
海滨宾馆至赤坎路段按70米扩建,改扩建已基本不考虑见海这一功能,因为从大道到海边之间的建筑太多了,拆迁几乎不可能。
“北有青岛,南有湛江”,这句话喊得很响,但我们整个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滞后,使湛江这个中国大陆最南端的海港城市缺少了海的性格,与兄弟城市比相形见绌,本应是欣赏湛蓝色大海的海滨大道,如今却难得见到海的影子,给市民带来了遗憾。
海滨大道改扩建在即,新的规划建设是什么样子,能恢复大海景观的功能吗?谢翔矢说,2007年1月份,市园林局(市城市综合管理局前身)代表政府委托市规划勘测设计院进行设计,经过市领导组织规划局、城市综合管理局及相关单位进行多次方案讨论,第一次方案确定海滨大道的拆迁红线按80米控制,规划控制线按90米实施。但若拆迁红线按80米控制,拆迁费高达16亿元,湛江的财力承受不了。为避免大量征地、拆迁,市政府于2010年10月提出道路红线不加宽方案,即按照现状道路红线宽42米建设。2011年6月,政府批复海滨宾馆至海滨公园的两三公里路段按42米建设,两边不拆迁。海滨宾馆至赤坎路段按70米扩建,改扩建已基本不考虑见海这一功能,因为从大道到海边之间的建筑太多了,拆迁几乎不可能。
海滨大道就这样“自甘堕落”吗,市民在大道上看海景就不可能了吗?市园林管理处副主任窦天爵说,海口市的海滨路上世纪90年代扩建时,临海的一边也是密密麻麻的各类建筑,但海口市一律拆迁掉,全部种上花木绿草,使海滨路形成路、城、海、天一体化,成为海口的观景路。湛江的海滨大道目前的状况是一样的,为何湛江就不可以呢!要恢复海滨观海的功能,必须大量拆迁临海带建筑,靠的是政府的决心和勇气。建成一条直面大道的宽大海滨大路,沿途以各类景点点缀,打造成湛江最漂亮最具旅游价值的景观路,虽然投资很大,但长痛不如短痛,为湛江千百年计,让湛江一湾两岸的城市构架画上精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