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母亲河将变身景观长廊
9月19日起,《大沽河流域保护与空间利用总体规划草案》开始在青岛市规划局公示厅和政府网站上公示。
公示时间至本月25日。公示结束后,有关部门将结合有关意见建议对规划设计成果进行深化、完善。
大沽河是胶东半岛最大的河流,发源于烟台招远阜山,干流全长179.9公里,流域总面积6131.3平方公里,在我市干流长度140余公里,流域面积4781平方公里,约占我市总面积的45%。小沽河是大沽河的主要支流,水量较大,在我市域内河流长度约60公里。大沽河流域范围内共有50个镇(街道办事处),村庄2513个,总人口约240万人,约占全市人口的27%。干流沿岸有27个镇(街道办事处),1480多个村庄,约137万人。
大沽河沿岸各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较高,是我市主要的粮食、果蔬生产基地。流域内有2座大型水库、7座中型水库及大量小型水库、塘坝工程。大中型水库兴利库容约3.97亿立方米,占青岛市大中型水库的60.33%(不含棘洪滩水库),是青岛最重要的水源地。
兼顾生态保护产业发展
根据规划,我市计划将大沽河干流沿线地区建设成为贯穿南北的防洪绿色安全屏障、旅游休闲健身的自然生态景观长廊、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聚集带和滨河特色小城镇与新农村建设示范区。
保护优先 惠及民生
依据大沽河流域现有问题,规划吸收国内外河流治理的先进经验,结合建设大青岛的长远目标,确定了提升标准、保护优先,系统整合、适度利用,完善配套、惠及民生和彰显特色、分期实施的原则。
全面呵护水环境安全
水环境保护上,大沽河流域要坚持环境保护优先,保障流域水安全,严格水环境保护目标,控制引导流域产业发展,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行流域空间管理。远期大沽河上、中、下游地表水全线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三类标准。大沽河地下水源地主要为生活饮用水源区,同时兼具有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区,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4848-93)二类标准。
环境污染防治上,工业污染防治采用源头控制、中间削减、末端治理,实行宏观性、技术性和管理型防治控制措施;农业污染防治采用控制化肥农药使用,发展生态农业,实行退耕还林的措施;禽畜养殖业污染防治采用放养模式,发展规模化养殖,加快沼气工程配套设施建设的措施;农村生活污水污染防治和生活垃圾治理则视情况采用集中或分散处理模式。
培育小城市及特色镇
在城乡协调发展上,规划形成由“城市、特色镇、中心社区”组成的多层级体系的城乡协调发展格局。有序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积极培育流域内小城市及特色镇,整合村庄资源,集中建设中心社区。
打造现代农业聚集带
在农业发展规划上,大沽河流域要充分发挥现有的产业优势,积极优化“北果南菜”的农业总体发展格局,打造一批山东省乃至全国水平的现代农业基地,将大沽河流域建设成为“集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生态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聚集带。
发挥即墨国家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农业生产的科技引导,改善生态环境。加大扶持力度,增强东庄头等果蔬批发市场的综合实力,积极拓展市场,有效提升对周边果蔬产业基地的服务水平。
滨河旅游多层次发展
在旅游业发展规划上,规划提出,大沽河流域要形成“滨河旅游区—旅游特色城镇—滨河旅游节点—特色景点(村庄)”的多层次旅游发展格局,带动流域旅游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