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成都打破千城一面 296建筑项目设计被优化

admin 2011-09-13 来源:景观中国网
建筑,不仅是我们居住的场所,还是一座城市的记忆,一座城市的代表。可如今,中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却难以找到能成为个性符号的建筑,“千城一面”已经让我们的城市遭遇“特色危机”。


城东,一般高、一展齐、一个样的楼盘 郭广宇 摄 


  建筑,不仅是我们居住的场所,还是一座城市的记忆,一座城市的代表。可如今,中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却难以找到能成为个性符号的建筑,“千城一面”已经让我们的城市遭遇“特色危机”。

  今年3月30日,成都市规划管理局下发《成都市建筑形态规划管理补充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补充规定》),30天后正式施行。也正是从5月中旬开始,在成都建筑规划设计领域里,掀起了一场以打破中心城区建筑“一般高、一展齐、一个样”,大面积优化调整设计方案的浪潮。截至7月底,共有296个建设项目设计方案做了“整容手术”。

  成都,正努力打破“千城一面”的困局。 

  破解“三个一” 

  五城区296个项目设计被优化 

  5月中旬开始,市规划局开始集中对中心城区建设项目形态设计进行了清理和修改,截至7月下旬,五城区对已批未建和部分已批在建的296个项目,进行了设计方案的调整优化。
 
  成华区是目前五城区里建设项目最多的一个区,该区规划分局局长方红告诉成都商报记者,5月中旬后,他们开始对全区105个项目进行梳理,除了必须清理的已批未建设、已批在建项目,甚至已批预售项目都被列入了清理范围,最后共对96个项目的设计方案进行了调整优化。

  “政府投资项目都还好说,我们可以主导,只是时间压力较大些,而商业开发项目,我们要与开发商和设计师交流,怎么改,如何改。”方红说,比如多样性,是不是每栋房子不一样就是多样性?这样的话,其实整体没有规律,不协调,乱七八糟的。方红认为,要在总体具有规律,大色调不变的情况下,对阳台等细节进行配色,屋顶进行造型处理来满足多样性。建筑外轮廓,要通过不同样式组合,达到有规律的外形。

  据方红介绍,开三方交流会是最常见的,区规划分局、设计院、建设单位坐在一起,拿着文件一一交流。哪些好,哪些不符合要求,好的学习、有问题的分析原因在哪里,让设计师吃透文件,“我们的办法就是把文件变成图纸,先画图,用若干个图来表达,直观,用效果说话。”

  制定设计导则 

  长效管理城市建筑形态

  如果说本次大规模城市设计方案调整优化是一剂猛药,那么市规划局正在制定的《成都市城市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则好比一支预防针,形成对城市建筑形态的长效管理。

  “这么多年来,真正把城市设计转变成实际建设成果的可以说是很少,有一定困难。”市规划局建筑管理处处长郭世伟说,制定城市设计导则,就是从规划管理上找出一个长效管理方法,也制定了一个标准,让城市设计不再是纸上画画。

  比如商业街,在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它是什么级别的商业街,是春熙路那种市级商业街还是社区内部的商业街。街面宽度,层数多少,停车位怎么布置,与周边环境如何衔接等,然后,根据这些要求在规划上怎么表现出来,最终能落实到实际建设中来。
  其次《导则》中还要解决出现各种问题时如何处理,因为现实情况多是许多城市设计不能考虑到的,解决理念与实际管理的问题。《导则》最重要的是把城市设计与制定详细规划结合起来,要设计,就要把它变为现实。

  设计优化案例 

  保利康桥项目 

  三升四降18栋建筑高低错落 

  从6月开始,保利成都公司投资开发部副经理刘百灵比以往更加忙碌,在成华区二环路与杉板桥路交界处,紧邻沙河的半岛地形中,规模30多万平方米的高端住宅项目———保利康桥的设计方案已经进行了第二次调整,但却仍没有通过规划部门的评审。作为项目前期开发责任人,刘经理感受到了成都市对于建筑形态设计要求的大大提高。

  早在今年3月,保利康桥项目设计方案就已经报规划审批,“第一次的方案其实已经通过了。”刘经理说。可就在5月下旬,她得知要进行方案调整。

  《补充规定》自5月开始实施后,成都市规划局针对中心城区“未办理规划许可证的建设项目”和“已批未建项目”,按新的规划要求,优化建筑形态设计方案。保利康桥正属于“已批未建项目”。

  “建设项目在建设用地中宜以一栋(组)较高建筑形成空间制高点,较高建筑与周边建筑的高差比不宜小于25%,面向城市开敞空间和主要道路形成高低错落的天际轮廓与纵深的空间层次。”这是新出台《补充规定》中最重要的一点,即要求一个区域内的建筑群要高低错落。刘经理说,保利康桥项目共18栋高层建筑,围合成为手掌形状,其中已有4栋建筑高于其他建筑,算是有高有低了,不过仍被要求修改方案。

  “主要针对‘错落有致’进行了调整,可错落到哪种程度,包括色彩搭配、细节处理等都不清楚。”刘经理说,自己和设计师与成华区规划管理分局局长方红交流了许多次,研究《补充规定》,拿出效果图修改,前后反复三次才最终得以通过。7月下旬,修改方案批了下来,18栋高层建筑,三升四降,三栋建筑从99.6米升高至109.1米,四栋建筑从99.6米降低至90.5米。调整后的方案,依托原方案设计理念,保留利用紧邻沙河的景观资源优势,高层居住建筑均沿河布置,天际轮廓高低错落,屋顶造型层次分明。

  圣灯片区安置房 

  北升南降外立面颜色变了 

  相对于商业房地产项目,圣灯片区安置房的规划设计方案曾经向住户公开过,全部29栋高层建筑都是18层54.6米高。像圣灯片区安置房这样的规划设计以前很普遍,是典型的“一般高、一展齐、一个样”,即整个组团的建筑外观都一样,每个楼层高度一样高,小区布局整整齐齐,没有变化。

  “现在,圣灯片区安置房这种规划设计肯定是不能过关的。”成华区规划分局局长方红指着一张有如兵营般的建筑群效果图说,圣灯片区安置房项目现在不是一样高了,有14层的,也有23层的,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做了大量解释说服工作。从前后调整的两张效果图上可以看出来,一些18层(54米)是没动的,14层(42米)是降下来的,高的23层(70米)是长起来的。色彩上,大的色调是统一的,细节进行了处理,打破了一个样。据介绍,升高降低的原则是“北面升,南面降”,日照不受影响,反而更好了。“这种方式对于整个形态上来讲是最小程度的调整,没办法,工期非常紧,开了许多次专题会来研究如何做。”方红说,对建筑单位来说,虽然整体工期往后推迟了两个月,但以往“兵营般”的小区效果图现在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

  市规划局建筑管理处处长郭世伟: 

  城市建筑风貌“成都的”才是“世界的” 

  如果你关注过城市建筑形态,你会发现,最近二十多年来,建筑墙面最早是瓷砖,然后是蓝玻、涂料,最后是通体砖,现在一些高品质建筑选用的都是石材。

  多年前走在成都的大街小巷,看到的不是密密麻麻排列的火柴盒,就是蓝玻、白瓷砖的外墙,而这种外貌在国内的许多城市都可以看到。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城市建筑的建设呈现产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大批量流水线生产的速成单调建筑被“模仿、抄袭、克隆”。上世纪九十年代,各种“洋建筑风格”蜂拥而至,巴洛克、歌特、地中海等风格在国内被简单、快速地复制,其结果是这些建筑被杂乱无章地拼凑在一起。2000年后,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地出现,犹如比赛谁更高、谁更整齐一样,高楼让我们的城市变成了钢筋水泥的森林。

  在一阵辗转徘徊之后,这时我们才发现,原来“成都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这才意识到白墙黛瓦和飞檐雕花的价值,川西民居和各种历史建筑的珍贵。很快,“锦里”让人们眼前一亮,之后的“宽窄巷子”更是成为了成都的城市名片。

  “建筑风貌多样性需要历史积累,各个时期的不同建筑能够共存,才能展现城市发展变迁的纹理和脉络。”市规划局建筑管理处处长郭世伟认为,要调整旧城改造思路,从过去的注重拆旧建新的方式转变成合理利用原有建筑,保持基本使用功能情况下进行风貌上的改造,让其适应现在的审美和功能上的需求。这可能会成为成都市对一些旧城改造的新目标,也是展现成都独具魅力城市形象的优势。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