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吴良镛:北京别再留遗憾了

admin 2002-03-11 来源:景观中国网
今年北京将拆除危房84万平方米,6.9万户居民将搬出危旧房屋。这意味着北京又将在旧城区大兴土木。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北京,它的建筑文化令世人注目,那么,我们在北京的旧城改造中
    今年北京将拆除危房84万平方米,6.9万户居民将搬出危旧房屋。这意味着北京又将在旧城区大兴土木。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北京,它的建筑文化令世人注目,那么,我们在北京的旧城改造中,应怎样传承这些建筑文化呢?吴良镛在2000年3月12日首次提出了“大北京地区”不是行政区概念,而是指包括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保定等城市在内的城乡建设规划统筹纳入。此言一出,四座皆惊。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开放的学科体系,是围绕城乡发展及其诸多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群。我们要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交给我们的子孙?”

建筑要留给世人什么

    1999年6月23日,国际建协第20届建筑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吴良镛作为本次大会的科学委员会主席和国际建协《北京宪章》起草人走上讲台,代表中国建筑师以“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的未来”为题向大会作报告。他说:“目睹祖国半个多世纪的进步,每每扪心自问:我们将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交给我们的子孙?这不仅仅是将什么样的物质环境、城市与建筑、园林作品等交留给子孙,还要将百年来乃至几千年以来,从赫赫有名的建筑师到默默无闻的工匠为人类造福的理想、为广大人民改善生活减轻疾苦的精神流传给后代,将建筑事业中的成功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留给他们参考。”

    大会通过了吴良镛教授负责起草的《北京宪章》,标志着吴良镛的“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已被世界建筑师所普遍接受和推崇,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面对中国轰轰烈烈的建筑事业,以及古典建筑学的贫困,吴良镛创造性地提出“广义建筑学”理论。他说:“‘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开放的学科体系,我们仍在吸取有关学科的思想,努力尝试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结合实际走自己的路。”

   “大师之笔,不在花钱多少,而在其内在意境上的“‘惊人之笔’”。

“山水城市”不能滥搞

    言及“山水城市”,年过八旬而仍然活跃在祖国城乡建设和建筑教育第一线的吴良镛说:“‘山水城市’作为一般意义或普通意义上的概念,是指城市要结合自然。山水的特色构成城市环境的特征,已经成为一种特有的意境,言已尽而意无穷。现在不少城市都在搞自己的特色,甚至追求欧陆风情,但多是一些不三不四的高楼,有些是无意义的建筑形式的模仿,是对山水环境的破坏,是对自然山水所构成的错落有致的天际线的破坏。大师之笔,不在花钱多少,而在其内在意境上的“‘惊人之笔’”。

   “今天所盖的房子数量多,规模大,不是盖房子,是在盖城市,必须具备城市设计的观念。”吴良镛在建筑学理论上就当前城市发展提出了“大城市”的概念,“建筑师仍要认真研究城市环境,这个环境不只是人工环境,也不只是自然环境,应当包括历史环境、社会环境乃至政治环境。”

   “我没有什么主义,也不属什么流派。北京的旧城不能让它毁坏。”

不盲从外来建筑思潮

    常言道:风格即人,文如其人。建筑师的作品,也像文学家的文章一样,集中体现自己的素养与风格。吴良镛自认“我没有什么主义,也不属什么流派。”每项工程或方案都要因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作品要反映时代感,形式多姿多彩,人居相扶。

    积淀着数千年东方文化的北京旧城,可以说是世界城市史上的“无比杰作”,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结晶”,被中国建筑界和城市规划界誉为“卓越的纪念物”与“一个文明的顶峰”。然而,今天现代化的进程和历史文化的保护之间经常发生着矛盾。吴良镛时时在探索着古城更新的新途径。

    吴良镛不嫌北京青砖红檐、典雅古朴的菊儿胡同仅有2000多平方米危旧房改造工程,精心设计,保留了北京传统的旧四合院和粗壮的古树。他说,“在这里他实现了一个多年的梦想,北京的旧城不能让它毁坏。从太和殿前面的广场到小胡同里的四合院,都反映着古老的中华文明。建筑精美、园林秀丽、居住方便,体现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传统的伦理观念,整个系统非常和谐,非常美。”

    其实,吴良镛对菊儿胡同的设计,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一个建筑设计了,已经囊括进城市设计的含义。当时,国际上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大拆大改差不多没有什么成功的例子。吴良镛提出一个“有机更新”的思想,“有机更新,就好像一个人衣服破了打块补丁,其实,只要精心缝补,即使陈了,是百衲衣,也不失其美丽。”

   “有机更新”的理论构想,是吴良镛1979年在北京什刹海地区规划研究中提出的。如“整体保护”、“循序渐进”等汇成一体,逐渐被国内的苏州、西安、济南等诸多历史文化名城所接受。

   “目前关于拆北京旧城以取得土地的使用权,我有个比方,就像把故宫的铜鼎熔化掉,用它的铜;就像用古代的字画作纸浆来造纸。”

为保护历史名城鼓与呼

    作家刘心武著文《四合院与马桶》,对现在四合院里居民的生活状况感到担忧。作家李国文甚至提出,四合院这种建筑形式对居民的文化心态产生了相当的消极影响。但是,吴良镛却对四合院——这个北京已沿袭了800年的居住形式情有独钟,他的评论颇犀利:“进入20世纪90年代,大规模商业房地产开发迅速兴起,北京的历史文化名城正处于存亡之中。关于拆北京旧城以取得土地的使用权,我有个比方,就像把故宫的铜鼎熔化掉,用它的铜;就像用古代的字画作纸浆来造纸。如今,北京完整的四合院、胡同不多了。”

   “东方广场”的建筑轮廓“峥嵘”地出现在天安门东南一隅,故宫和景山在高楼包围下成为“天井”。不少人可能对此不以为然,吴良镛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不只一次提出在旧城之外设置中央商务区,应该保护故宫、皇家园林及对称排列的四合院,它们是北京城市传统文化的写真。不幸的是,当前已经全线突破规划工作者在总结经验基础上批定的旧城内建筑高度的控制规定。这时,吴良镛再次发出了救救北京旧城的呼声。

    前不久,他同季羡林、侯仁之等4位著名学者共同倡议发起“建立保护中华文化遗产专项基金”,便是“保卫文化的北京”的一个最好行动语言。

   “中国建筑艺术创作要充分体现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构图严谨,格调典雅,否则名城不再是名城,古城不再是古城了。”

建筑大师的丰厚学养

    吴良镛视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为致用之学,不遗余力地利用各种条件参与建设实践。其中,他主持的北京亚运会建筑的规划设计,提出“以集中为主,分散与集中相结合”模式被付诸实施,节约了财力;参与长江三峡人居环境建设研究时,提出把三峡工程视为一次特殊的城镇化过程,作为三峡地区产业和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和大发展的契机;组织设计的曲阜孔子研究院,追求传统文化品格与现代建筑的有机结合,利用传统与现代的象征符号体现历史文化。

    吴良镛说:“作为建筑大师应该具备画与书的知识积累,建筑物本身是以高超的艺术修养和渊博的学识才干设计的富有个性的优秀作品,要吸引古今中外的建筑艺术精髓,为己所用,又不落窠臼,超脱前人。中国建筑艺术创作要充分体现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构图严谨,格调典雅,否则名城不再是名城,古城不再是古城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拜万人师,谋万人居。”这才是建筑师毕生不改的追求。

    吴良镛: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中国人居环境科学先驱。1922年出生于江苏南京,1944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1950年10月起任教于清华大学。曾获中国首届“梁思成建筑奖”与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亚洲建筑师协会建筑设计金奖、国际建筑评论和建筑教育奖及联合国“世界人居奖”。历任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及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世界人居学会主席等职,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