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海归建筑师:带着国外理念 怀着平和心态创业
2006年,赛朴莱茵公司为同济大学设计了雕塑“中德石”。
有人说:海归建筑师如上世纪80年代的电影,是一道逝去的风景线。时代在变,建筑风格也在变,他们是否已经离国内的行业现状太远?
归来:带着国外理念
余迅是赛朴莱茵(北京)建筑科技规划有限公司的总经理。1989年至2002年,他在德国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建筑系攻读博士学位。2002年,余迅回国后,成立了赛朴莱茵(北京)建筑科技规划有限公司。“我当时就有个希望,能够把科技、节能的理念推广到中国来。再加之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觉得建筑市场的前景肯定一片广阔。”余迅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在国外学习8年,最重要的是培养了我两种能力,即专业技能方面的能力和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是要解决问题,我回国创业10年期间最大的感悟莫过于此。”五合国际(北京)总经理刘力博士面对笔者的采访坦诚地说。
“我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时,曾经感受过很多建筑学大师的风采。他们宽广的视域、渊博的知识,都让我受益匪浅。如果让我来总结出国留学经历的话,最宝贵的财富应该是充分激发了我的创作灵感和激情。”2009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获得硕士学位的赵菲菲,目前供职于北京一所建筑设计事务所。
创业:怀着平和心态
“在刚回国创业的初期,我也经历了一段很不适应的低落期。”电话那端的余迅坦诚地说到,“回国之后很多东西我都要重新适应。”就这样,带着希望,余迅一路前行。
终于,一系列带有德国节能设计“标签”的建筑作品在全国“遍地开花”。尤其是首钢节能示范工程,这是余迅把目前德国先进的节能科技成果“守能建筑原理”成功应用的典型案例。余迅把这种创新设计理念比喻为“保温瓶”,他说:“这个保温瓶的材质是钢制的,本身就是一种绿色环保的材料,它所有的材质都可以回收利用,而且建造快,抗震性能比普通建筑优越。这在全国其它地域也将有它的发展前景。”
而刘力2001年回国时正好经历了中国建筑业发展的黄金期,近十年的阅历使他感触颇深:“中国建筑市场发展很快,建筑业的项目机会、技术积累都是外国不能企及的。回国后的海归建筑师必须要放平心态,只有和中国具体的环境相结合,脚踏实地地解决工作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才能尽快地学有所用。”
对赵菲菲来说,归国后的就业经历让她悟出了一个道理:“把出国留学当做镀金的想法是行不通的,海归回国后要摆正心态,在斗志渐渐冷却时要勇于适应新环境。”
建言:透着美好希望
当被问及自己对于建筑行业的期许时,余迅并不避讳现实中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虽然一般而言,现在的市场还是甲方(房地产开发公司)的话语权较强,但是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市场大环境的变化,甲方(房地产开发公司)在成长,我们在成长,业主们的审美素质、维权意识也在成长。”余迅说,他相信随着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政府监管的进一步完善,中国的建筑市场潜力是巨大的。
“中国现在的建筑技术几乎已经和世界先进水平处在同一位置,但中国建筑的质量参差不齐,还存在很多没有受到质量监管的房子,比如农民自建房、大量的小产权房等。”刘力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目前中国建筑行业的问题。但同时,他也看到了一条分工明细、产权清晰、责任明确的产业链正在形成,他对此充满期望。(杜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