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35个地震避难场所月底开建9月底完工
成都应急避难场所(三环路内)位置示意图 制图 姜宣凭
成都人民公园防空洞成为休闲去处(资料图片)
这35个应急避难场点位分布在10个区(县),包括广场、公园、绿地、学校等
北有沙河公园、南有高新体育公园、东有新华公园、西有浣花溪公园……昨日,华西都市报记者从成都市民政局获悉,成都35个应急避难场所将于3月底开建。这35个点位分布在10个区(县),包括广场、公园、绿地、学校等,斥资约1.6亿元,预计将于9月完工。
点位广泛可容纳110万人
“早在‘5·12’汶川大地震前,成都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时,就制订了2008年-2020年中心城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成都市民政局救灾处处长刘昌明说,“5·12”大地震后,对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是灾后重建工作中的一个重点,成都市政府很重视,划拨了约1.6亿元资金用于此项建设,这批应急避难场所覆盖了青羊区等10个区(县)。当有灾情发生时,可容纳约110万人应急避难。
“通过科研、设计、评审,在这些选址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应急避险设备,提高了防灾、减灾、应急避险的能力,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受灾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这是‘5·12’大地震后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内容。”刘昌明说。
设计科学预计9月底完工
“施工图设计已基本完成,再过几天就可以动工了。”刘昌明翻开应急避难场所施工图说。华西都市报记者看到,在原有公园、体育场的基础上,标注了类似“应急入口”“应急仓储区”“应急篷宿区”“应急停机坪”等区域。
以新都体育中心为例,施工图上就用不同颜色划分为“应急停车场”“应急医疗中心”“应急指挥中心”“垃圾集中处理区”等,甚至连灾情发生时有可能出现的建筑倒塌区都有所标示。据介绍,在每个不同区域,都会设置相应的应急标志,引导群众在灾情发生时正确地使用。
这批应急避难场所主要依托广场、公园、绿地、体育场等适合应急避难的社会服务设施,配置必要设施,主要分为:应急篷宿区设施、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设施、应急供水设施、应急供电照明设施、应急排污系统、应急厕所、应急通道、应急标志、应急广播。
刘昌明表示,本批35处的施工建设预计在今年9月底就可基本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