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应急避难所不完善 将增70个核应急避难所
近日,日本东海岸9级地震引发海啸、核泄漏事件,再次引发全世界对于灾害应对问题的关注。记者昨从相关渠道获悉,深圳作为滨海城市,且紧邻大亚湾核电站,仍在避难场所建设和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缺口。自汶川地震发生后,深圳避难场所专项规划已正式实施,到2020年,深圳避难场所将增加至1111处,可满足400万—600万人避难生活,同时设核避难场所70个。
据记者了解,深圳应急避难的场所缺口较大,且市民应急避难意识不足。
深圳市规划部门去年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深圳各类室内避难场所400多处,按照深圳超1000万的常住人口计算,如果发生重大且持续的自然灾害,深圳应急避难场所将难以满足市民需求。
“深圳建市以来就没有发生特别大的自然灾害,过去忽视了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很多工作也是汶川地之后才开始的。”市应急办的工作人员表示。
正是意识到应急避难的重要性,深圳从2009年末出台相关规划并加紧避难场所建设。按照规划,到2020年,深圳将把现有的400多个应急避难场所增加至1111个,其中室外固定避难场所452处,室内避难场所659处,固定避难场所可容纳400万—600万人避难生活。
“深圳若发地震,市民可以前往公园避难。”应急办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根据行政区划、服务人口以及救援需求,深圳已经从全市室外固定避难场所中选出了14个中心避难场所,最为市民熟知的是莲花山公园和荔枝公园,另有12个中心避难场所分布在全市各区,均以地势开阔的公园和广场为主。
记者在莲花山公园和荔枝公园看到,应急避难的标识非常清晰。
据记者了解,室内避难场所主要适用于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核设施事故及其它需要室内避难场所的突发事件发生时,受灾人员的紧急疏散和临时安置。主要为学校、社区(街道)活动中心、福利设施、体育馆等室内场所。
根据深圳市规划部门去年提供的数据,目前,深圳共设置了各类市内避难场所400多处,其中针对高温、寒冷的避暑避寒收容场所31处;针对台风、暴雨的自然灾害避险中心372处;针对核设施事故的核应急临时安置点43处。而根据应急避难专项规划,到2020年,深圳的市内避难场所将建设到659处,新增的室内避难场所将解决目前深圳部分社区场所缺口,同时满足大型交通枢纽周边的场所需求。
根据深圳相关规划,未来9年内,深圳将在全市600多个市内避难场所中,选取出70个,作为核应急避难场所。目前核应急避难场所有43个,还将新增27处,主要分布于龙岗、龙城、横岗、坪地、坪山、坑梓6个街道,大部分为现存或在建的学校、体育设施,可同时安置人员约5.7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