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将打造“两城两带” 力争走出“堵城”阴影
北京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布局,如何在优化配置功能时避免低水平重复的竞争?CBD、金融街、中关村等区域品牌如何向更高端的目标迈进?《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北京市将提升高端产业功能区辐射力,积极培育高端产业功能新区,构建“两城两带、六高四新”的创新和产业发展空间格局,成为全市高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两城两带”
成高端产业载体
“十二五”规划纲要:
构建“两城两带、六高四新”的创新产业发展格局,成为全市高端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解读
对于“两城两带、六高四新”的提法,“六高”人们已是耳熟能详,并不陌生。中关村、亦庄、CBD、金融街、奥林匹克中心区、临空经济区等6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以全市7%的平原面积,集聚了全市四成左右的GDP和资产,实现了全市四成以上的利润和税金。
“这种集聚式发展的方式,爆发出的能量惊人。”市发改委副主任刘印春说。这也就是未来北京要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的原因所在。北京在“十一五”提出“六高”的基础上,“十二五”规划首次提出“两城两带”和“四新”的概念。
“两城两带”,是指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技城、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四新”,则是指通州高端商务服务区、丽泽金融商务区、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怀柔文化科技高端产业新区。
“两城两带”一南一北,形成产业的带状分布。“北部的中关村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依据现在比较好的存量资源,包括科研院所、高校、央企等,把握高端要素流动方向,进一步释放国家高端科技要素和资源。南部则依托大兴、亦庄行政合并,有效推动南部产业空间资源。”刘印春说。
此外,“四新”的提出分别将通州高端商务服务区、丽泽金融商务区、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怀柔文化科技高端产业新区相关功能区纳入了城市经济高地的范畴。
通州新区定位建设彰显国际新城形象的特色高端商务服务区。新首钢服务区要吸引制造业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丽泽商务区则区别于金融街,要打造具有全国辐射力的新兴金融功能区。而怀柔新区则要重点发展文化科技高端产业。
其中有着近百年历史的首钢转型,无疑在“四新”中最夺目。
首钢搬迁调整后,这个昔日西长安街的“终点”,究竟会重新选择怎样的开始?石景山区区长周茂非表示,首钢老厂区的面积相当于两个CBD大小,最终改造方案几易其稿,决定按功能对老厂区“逐处逐地”地进行分区改造,最终建成吸引制造业企业总部和研发的中心。
“北京服务”“北京创造”
“十二五”规划纲要:
扩大首都经济优势。进一步彰显首都经济特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产业持续升级和竞争力提升。整体塑造“北京服务”、“北京创造”品牌。
解读
整体塑造“北京服务”、“北京创造”品牌,显著增强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建立北京服务、北京创造品牌服务体系。设立北京服务、北京创造产业联盟。“十二五”规划咨询专家、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梅松说,“创新驱动发展”涉及由“北京制造”到“北京创造”的重大思路调整。
北京的禀赋优势在哪里?众口一致的答案是:科技、教育、人才。因此,立足首都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和科技、教育、人才等禀赋优势,整体塑造“北京服务、北京创造”品牌,使之成为北京的产业品牌特色。
“十二五”期间,北京将设立北京服务、北京创造股权投资基金,建立北京服务、北京创造指数体系。集中力量着力打造北京服务、北京创造资本市场板块。使中关村等高端产业功能区成为北京服务、北京创造品牌的重要支撑区。高水平筹办更多有影响力的重大品牌活动,为品牌塑造创造条件、提供支撑,积极争取把中国服务贸易大会打造成永久落户北京的中国国际服务交易大会,形成“南有广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北有北京中国国际服务交易会”格局。
生产性服务业升级主导
“十二五”规划纲要:
促进经济结构由服务业主导向生产性服务业主导升级,打造服务区域、服务全国、辐射世界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市。
解读
生产性服务业是人力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业,高度依赖于人才和知识。
硅谷的信息服务业集群、华尔街的金融业集群、班加罗尔的软件产业集群……从全球来看,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间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体系和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实现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性集聚式发展,是北京面临的重要选择。”市发改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赵磊说。
“十一五”期间,生产性服务业主导的服务经济格局初步形成。北京2005年至2009年间,服务业增加值由4854.3亿元增长至9179.2亿元,年均可比价增速达到13.1%。
目前,生产性服务业总量支撑首都经济半壁江山,占据服务业总量三分之二份额。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2802.1亿元增长至2009年的5676.1亿元,占GDP的比重由2005 年的38.8% 提高到2009年的46.7%,对全市现价GDP的贡献率超过55%。生产性服务业成为高端产业、高效企业、高薪岗位的主要提供者。
“今后5年,北京将加快服务业转型升级,促进向生产性服务业主导型经济转变。”赵磊表示,未来围绕拓展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做大做强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流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将北京打造成为服务区域、服务全国、辐射世界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城市。
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末期,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55%。
[NextPage]
制造业走向高端现代
“十二五”规划纲要:
着力发展高端现代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
解读
曾经为首都经济做出重要贡献的制造业,“十一五”期间,形成了以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体的首都特色工业。
2009年,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2303.1亿元,占到全市GDP的19%。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469.4亿元,占到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0.4%;现代制造业实现增加值895.2亿元,占到全市工业的38.9%,比2005年提高3.6个百分点。
“‘十二五’期间,北京实施大项目、大企业带动战略,促进高技术和现代制造业加快升级。”赵磊表示说。通过标准提升、业态创新、信息技术和组织结构等途径,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增强产业配套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发展高端现代制造业。
未来5年,北京将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重点推进京东方八代线、长安汽车、北京现代三工厂、福田中重卡合资项目、中航工业园、北京数字信息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提升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医药等产业发展水平。总结推广望京等地区发展的成功经验,促进研发、制造、总部一体化发展。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十二五”规划纲要: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产业持续升级和竞争力提升。
解读
“目前市里正在研究制定《北京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很快就会正式出台。”刘印春表示,北京未来重点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航空航天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发展。
“十二五”规划提出,瞄准国际前沿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突破口。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北京将全面推进三网融合,率先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等领域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产业化;对于生物医药,将加快发展新型疫苗、蛋白质药物、诊断试剂等生物医药关键产品和技术,加快先进医疗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在新能源领域,重点发展太阳能利用和风电技术服务业,加快推进新型核能技术与装备研发服务,扩大核电高端技术服务产业规模。
对于人们关心的新能源汽车,刘印春表示,“未来5年,北京要搭建新能源汽车研发平台,特别是推进整车控制系统、车载能源系统、驱动系统等三大关键系统及一些关键配件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研制,加大纯电动汽车的示范应用力度”。
到“十二五”末,北京将努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形成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的大型企业,涌现出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
资源利用总量控制
“十二五”规划纲要:
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
解读
北京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二五”期间北京将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确保全市水源安全、供水安全、水环境安全和防洪安全。
不止是水资源,北京市提出“十二五”期间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将涉及更多的资源类产品。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坚持走“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可循环”的绿色发展之路,取得了积极成效。以较低的能源消耗支撑了较高的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向低能耗、低物耗、高产出的轻型化方向发展,城市生态环境和大气质量不断改善,垃圾和污水处理能力大幅提高。
今后5年,北京将加强资源环境政策制定实施,推进资源集约利用与绿色发展。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节约优先的原则,加强财税、金融、价格、标准、产业等政策的互动组合,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在企业、园区、社会各层面,引导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等技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促进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
核心城区交通走向顺畅
改扩建后的丰台火车站效果图
如何治理交通拥堵,是“十二五”规划纲要中老百姓最关注的部分。在市发改委收到的公众建言中,针对交通问题的建议最多。无疑,“让百姓出行更加快速便捷”不但是百姓建言中的一个主题,也是“十二五”期间希望实现的目标之一。
市发改委规划处处长李素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交通部分规划的编制,立足于首都的城市功能定位,立足于北京作为一个特大型城市的发展实际,力图通过五年的努力,让北京市特别是核心城区的交通,做到基本顺畅。”
此前,本市已经宣布实施交通治堵新政,从6大方面入手治理交通拥堵问题。在“十二五”规划中,对未来5年治堵方略进行了更全面的安排。
畅想未来,到2015年,人们在三环内步行不出10分钟,就能坐上地铁;出了地铁,可在大型交通枢纽中与公交、铁路、长途车实现快速换乘;私家车停放在高科技车库中,不用自己倒车就能停车入位。未来5年,北京将多措并举,力争走出“堵城”阴影。规划中的北京交通,通则不痛。
五成人上下班选公交
“十二五”规划纲要:
努力缓解中心城特别是核心区的交通拥堵,确保首都交通整体安全顺畅。大力落实公交优先战略,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力争达到50%。
解读
地铁挤不上去,公交不准时,对很多上班族来说,目前的公共交通并不尽如人意。到了2015年,北京将变身为“公交城”,乘公共交通上下班是半数市民的选择,也许,这段行程还会是轻松惬意的。
李素芳介绍说,目前北京的交通形势依旧十分严峻。一方面中心城功能、人口过于集中,职住分离现象带来巨大交通压力;另一方面机动车保有量高速增长、机动车高强度使用。据统计,北京的私家车平均每天行驶45公里,使用强度是纽约、东京核心区的两倍多。
如何解决好中心城特别是核心区的交通拥堵问题?“十二五”期间,单靠限制机动车保有量还远远不够。降低小汽车的使用强度,增加公共交通出行的吸引力是治堵关键。
规划中提出,“北京要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市发改委基础处副处长崔小浩解释说,以轨道为骨干,核心就是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快捷、运量大的优势,承担公共交通的主骨架功能,让地面公交结合轨道交通线路进行站点优化。因此,首先就是要实现轨道交通的网络化运营。据介绍,虽然“十一五”期间轨道交通里程连续翻番,但本市中心城轨道交通线网密度仍不到国际特大城市平均水平的一半。
未来5年,北京将优先实施中心城轨道交通工程,投资1400亿元,建成6条地铁新线。在此基础上,本市还拟追加投资,用于新规划的城区加密线路建设,力争2015年通车里程在规划建设的561公里之上,再增100公里,到2015年城市轨道交通四环路内线网密度达每平方公里0.96公里,不到500米就有地铁站。
按照加密规划,2015年,全市轨道交通线网运行总里程达到660 公里。据测算,其中475公里在中心城,占北京轨道交通总里程的72%,比原规划的中心城轨道交通比例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
北京市交通研究中心主任郭继孚预计,到2015年,每天出行的4500万人次中,将有2500万人次选择公共交通,其中被轨道交通分流的就达800万至1000万人次以上。
公交线路也将围绕轨道交通网重新布局,中心城90%乘客步行到最近车站距离将不超过500米,公交运营在高峰时段主要干线候车时间将控制在3至5分钟。为体现规划中“地面公交为主体”的思路,在主要客流走廊上,还将继续增辟公交专用道,总里程将达到450公里以上,并连续成网。
打通城市微循环道路
“十二五”规划纲要:
中心城路网密度提高到5.6公里/平方公里以上。
解读
路网密度,是指每平方公里内的道路长度,规划中北京城市道路网密度为5.6,即每平方公里内有5.6公里的道路。
“可别小看这一数字。”崔小浩说,“就本市而言,‘十二五’再建成万寿路南延、马家堡西路南延、梅市口路西延、长安街西延等一批城市道路,五环内主干道就基本建成了。提升路网密度意味着建设更多的次干路和支路,这些道路就像毛细血管一样承载着路网的服务功能,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也是整个交通网的微循环系统。”
据介绍,本市目前的中心城路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56公里,次干路和支路比例明显偏低。开车人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去哪里都要走二环、三环等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拥堵不堪。由于路网密度不够,设置单行线等疏导手段,也因绕行距离过远,在北京很难实行。
中心城道路系统由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组成。按照事权、财权统一的原则,快速路和主干路由市政府负责投资建设,次干路和支路建设主要由区县政府负责,相对而言,次干路和支路投入较低。市政府虽然在城中村改造、打通断头路上给予区县政府一些支持,但毕竟力度有限。
为进一步缓解市区交通拥堵,北京市决心在未来5年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建设中心城道路微循环系统,建设400公里微循环道路,打通一批中心城的断头路,实现一批次干路、支路,畅通道路微循环系统。
2012年底前,本市将重点建设中心城内雅宝路、动物园北路、香饵胡同西段、革新南路等道路200公里。
在市内交通路网方面,还将规划建设核心区南北地下隧道,2011年力争开工建设西二环、东二环、西山隧道等地下隧道工程。
这些被打通的“经脉”,将提升北京路网的连通性和通达性,缓解重点地区的拥堵状况。
新定位破解停车难
“十二五”规划纲要:
建立停车场建设管理新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经营性停车场建设。
解读
“开车容易停车难”是北京有车一族的口头禅。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十二五”规划从停车场的定位上指明了方向。
“停车场建设管理新机制,首先是一种定位的变化。”崔小浩介绍说,规划明确提出,将公共停车设施纳入基础设施建设体系,统筹规划,加快建设,多元投资,综合应用经济、市场和行政等手段,着力解决停车难问题。
纳入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后,大型公共停车设施按规划建设,加大投入。改造老旧小区,增加停车设施,由区县政府负责。另外,停车管理体制也要随之进行改革,强化区县政府负责属地停车管理的责任。
这一定位的变化,也有利于区县政府盘活社会存量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简易式、机械式停车库,缓解老旧社区停车难问题。
除此以外,北京还将严格按照规范标准,随轨道交通线网同步建设换乘停车(P+R)设施。
对于市内的一些重点医院和重点公共区域,增建停车场用地确实有困难的,政府还考虑采用新技术,探索建设智能停车场。到2015年,也许您在车库门口把车一停,传送带就会自动停车入库了。
5枢纽打造立体换乘
“十二五”规划纲要:
优化立体化公交换乘条件。大力改善地面交通间、轨道交通间、轨道与地面间公交换乘条件。
解读
专家们一致认为,提高公共交通的运转效率,节点很重要。但是,市民不愿意采用公交出行,恰恰是头疼于换乘的麻烦或不了解线路、不会换乘。
对一些新建线路而言,换乘难将不再是个问题。“十二五”期间,为改善轨道交通与公交线网的接驳条件,将建设四惠、宋家庄、苹果园、望京西、北苑北5个综合客运交通枢纽,打造“立体化”公交换乘系统。
所谓立体化公交换乘,就是把铁路、公交、地铁、轻轨等各种交通工具科学衔接,实现垂直方向的换乘,从而缩短换乘距离。“新线路从开工建设,就已经考虑了换乘问题,设计尽量以人为本,让乘客尽量少走路,更不会走冤枉路。”崔小浩说。
除了硬件以外,换乘点的软环境也很重要,运营服务管理系统和标识系统都将在这几年尽量完善,有了清晰明了的引导牌,外地人也能轻松“玩转”北京地铁。
另外,9字头公交线路还将进一步优化,在四环路外与轨道交通、地面公交线路实现有效衔接。
新丰台火车站
为西站“分忧”
“十二五”规划纲要:
改扩建丰台火车站,建设星火站和新北京东站,形成7个主要铁路客运枢纽格局。
解读
北京铁路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由西站始发的京广高速铁路将在2011年底或2012年初开通运行,开通初期预计每天发80对动车组,届时将会更加增大西站的客运压力,希望尽快发挥丰台火车站作为北京西站“辅助站”的作用。
去年6月20日起,丰台火车站已经停办客运业务,预示着这座始建于清光绪21年(公元1895年),距今已有116年历史的老火车站将重获新生。
根据铁路部门的规划,今后搭乘京广线列车的旅客,将到新丰台站乘车。丰台区副区长李昌安也表示,丰台火车站改造后“要建立一个大站,一个重要交通枢纽,可能建成后比北京南站大三倍”。
根据现有的规划,新丰台站建成后不仅会为北京西站“分忧”,而且地铁也将引入并实现地上地下零距离换乘。目前,地铁8号线和9号线都在入站的考虑和论证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