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历史核心区将建设“慢行交通”模式
近日公布的南京老城南保护规划,将老城南的98条历史街巷全部罗列了出来。在规划中,相当一部分街巷的宽度受到了严格限定,穿越历史地段的道路原则上不得拓宽,特别是箍桶巷甚至被要求缩减道路宽度。在展现原汁原味街巷格局的同时,老街老巷有限的尺寸也对老城南这一地区如何组织交通提出了一个难题。有专家建议,可以在老城南核心区域建立以租赁自行车为主,结合外围旅游车辆的“慢行交通”模式,以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如果使用这种方式,外地游客不会再因几个小时内步行无法领略全部的老城的街巷而烦恼,他们可以骑着自行车游遍老城南的精华。
老街巷严守历史宽度
为了制定老城南的保护规划,相关单位在前期对老城南地区的历史街巷进行了全面调查。这次规划上的98条历史街巷,比起以往新增了平章巷、千章巷、信府河等十条。
根据规划,98条历史街巷中三条营、评事街等一类历史街巷应保持其尺度,走向不变,保护传统风貌,原则上禁止拓宽。而花露岗、嘉兆巷等二类历史街巷只有在风貌较差的街段才可以拓宽,而历史风貌较好的街段,仍需在保护和整治的同时,控制街巷的空间尺度。
而老城南门东片区北至剪子巷,南至新民房巷之间的箍桶巷,因为是近代拆除、扩建而形成的,道路宽度为30米左右,因此严重割裂了三条营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性,与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不符。因此在规划中,箍桶巷街道宽度被压缩至13米左右。
历史地段鼓励慢性交通
如何处理小街小巷与交通需要之间的矛盾?新版的老城南规划首先提出在明城墙内侧建立一条宽约7米的环路,主要以服务旅游为主,加强城墙风光带的可达性。
而根据保护规划,老城南地区的街巷将尽可能延续历史上的格局保持不变。即使是门东已经拆除的部分,也将依据1937年地籍图、1951年地界图等文献中的记载进行恢复,按照原来传统的、真实的街巷进行建筑恢复,保留原有的空间尺度。
老城南保护规划还指出,穿越历史地段的道路原则上不拓宽,历史地段内不鼓励过多使用机动车。因此,规划的编制者提出要结合重要展示梯段,规划几条步行及旅游专用道路。同时,要在整个老城南倡导绿色交通,在街区内部建立电瓶车、自行车通行与换乘体系的“城市慢行交通”。
从门西门东骑车去夫子庙
“根据调查数据,大中型城市居民出行距离在4公里以内时,自行车都是选择最多的方式。”因此,这位专家认为,今后外地游客想要逛遍老城南老街巷集中的门东门西片区,坐机动车显然不大现实,而如果仅靠双腿则难以在半天时间内完成。这时,自行车的优势便显现出来,因此应该在这一地区着手发展自行车租赁服务。
至于具体做法,按照这位专家的想法,可以依托规划中城墙内侧的道路,在门东、门西这两片历史建筑集中区域的外围建立环形线路,在上面通行电瓶车或环保旅游车。同时,在这条环路上每隔一段距离设立自行车租赁点,游客可以在这里下机动车,换上自行车在老街巷里自由游览。为了方便游客,可以在重要景点、文保单位附近增设租赁点,让游玩变得更加随意。
“除了门东门西,还可以在外围的甘熙故居或夫子庙也设置相应的自行车租赁点,让玩过门东、门西老街巷、老民居的游客可以自己骑着自行车,边欣赏沿途的南京街景边骑向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