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择郊而居"还是"固守老城"?
admin
2002-03-20
来源:景观中国网
城市郊区化的热潮是否会造成生活方式不经济和整个社会资源浪费?
目前,城市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城市大范围扩张以及特大城市的迅速扩大等现象日益成为时代变迁的焦点。根
城市郊区化的热潮是否会造成生活方式不经济和整个社会资源浪费?
目前,城市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城市大范围扩张以及特大城市的迅速扩大等现象日益成为时代变迁的焦点。根据联合国组织的调查统计分析,当一个国家的人口城市化率超过30%以后,城市化的进程将会明显加快,直至50%后将会放慢。中国广大城市基本上都处在一个急速的城市化过程中。近十年来,各地房地产开发的“郊区化”发展趋势日渐显著。随之,“择郊而居”和“固守老城”两种居住模式也受到业界广泛关注。
城市郊区化带来负面影响
有关专家指出:城市郊区化的局面与我国城市化总体水平不高、经济还不够发达的具体国情不相符,如不加以控制,将给城市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严重阻碍城市的协调发展和城市功能的提升。
城市郊区化会造成生活方式不经济,造成整个社会资源浪费。
首先是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我国人均占地面积较少,耕地和森林覆盖面积较少,而城市郊区化的发展必将蚕食城郊绿化带与耕地,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
其次是交通工具的泛滥。当人们居住在城市郊区时,人们以车代步需要支付高昂的费用。以目前中国普通工薪阶层的收入,还很难承担购车以及汽车消费的巨大开支。随着中国轿车的普及,必然带来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供应以及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此外,城市郊区化会导致原来完整的城市人文结构被打破。中心城市在一个地区发挥重要作用,城市郊区化后,中心城市经济衰退、功能紊乱,也必然会危及郊区生活。当人们纷纷移居郊外时,城市中心的功能进一步淡化,前期投资的大量基础设施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资源浪费。
新都市主义的理想境界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建设条件的局限。
在中国盲目推行城市郊区化进程必然要以牺牲生存环境为代价。
近年来,城郊接合部开发的新型住宅小区或卫星城,给低收入者提供了廉价房,但由于配套的市政公用设施不健全,给人们的生活、出行、孩子就读带来诸多不便。在广州,市区发展商注意到这样一种“回流”趋势:就在不少房地产买家义无返顾走出城外的时候,有一部分郊居买家,却在将郊区物业或出租或抛售之后陆续返城。由此,以新城和城市更新来代替郊区蔓延的“新都市主义”的居住理念被导入市场。
新都市主义重视住宅设计和住区社区整体规划,而非仅仅是居住地点的选择,如对卫星城镇的规划、设计是把生活、工作、购物、娱乐、休闲集中起来考虑,使生活、休闲、工作“三位一体”。有专家指出,新都市主义来自西方,恰恰带着西方文明中理性、科学务实精神,是对住宅产品的升级与换代、生活方式的提升的一种选择和落实,从某种意义上讲,“新都市主义”也是一种政府行为,它涵盖了城区规划、居住区地块控制、住宅密度控制、生活垃圾的处理等等举措。政府和开发商共同努力的结果,便是自然生态性、经济性、产品高品质性等新都市主义居住区要素得到完美实现。而这种住区显然不仅仅限制在某一区域,无论是市中心,或远离市中心,有这“三性”的居住小区,都可以称作“新都市主义”住区。
新旧城区开发改造应同步进行
城市的发展同时也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它也像人体一样,需要不断新陈代谢。对于房地产界“居住郊区化”和“新都市主义”之争,业内人士喻惠平指出:居住郊区化形容城市人口爆炸,交通拥挤,空气污染,号召追求生活质量的人们逃离市区,向郊区寻找舒适空间。而新都市主义则认为真正高质量的生活仍然在都市,郊区的种种不便短期内无法改变,要求人们留在都市继续快乐地享受生活,并号召规划部门、开发商共同努力,改善都市居住的品质和面貌,使都市不再徒有物质繁华,而成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活空间。要让城市重新焕发迷人的魅力,就要不断提升城市中心区的自身质素。政府的土地批租部门、城市规划部门,应当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在开发新城区和改造旧城区的问题上制定一个合理的规划,使新城区的开发和旧城区的改造同步进行,协调发展,避免发达国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先发展新城区,后又回过头来改造老城区所造成的被动和浪费。
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有条不紊,它的市政配套、商业商机、就业便利等等优势,都有赖人性的、合理而有序的规划和建设,而不在于浮躁冒进和盲目跟风甚或唯利是图。
目前,城市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城市大范围扩张以及特大城市的迅速扩大等现象日益成为时代变迁的焦点。根据联合国组织的调查统计分析,当一个国家的人口城市化率超过30%以后,城市化的进程将会明显加快,直至50%后将会放慢。中国广大城市基本上都处在一个急速的城市化过程中。近十年来,各地房地产开发的“郊区化”发展趋势日渐显著。随之,“择郊而居”和“固守老城”两种居住模式也受到业界广泛关注。
城市郊区化带来负面影响
有关专家指出:城市郊区化的局面与我国城市化总体水平不高、经济还不够发达的具体国情不相符,如不加以控制,将给城市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严重阻碍城市的协调发展和城市功能的提升。
城市郊区化会造成生活方式不经济,造成整个社会资源浪费。
首先是严重的土地资源浪费。我国人均占地面积较少,耕地和森林覆盖面积较少,而城市郊区化的发展必将蚕食城郊绿化带与耕地,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
其次是交通工具的泛滥。当人们居住在城市郊区时,人们以车代步需要支付高昂的费用。以目前中国普通工薪阶层的收入,还很难承担购车以及汽车消费的巨大开支。随着中国轿车的普及,必然带来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供应以及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此外,城市郊区化会导致原来完整的城市人文结构被打破。中心城市在一个地区发挥重要作用,城市郊区化后,中心城市经济衰退、功能紊乱,也必然会危及郊区生活。当人们纷纷移居郊外时,城市中心的功能进一步淡化,前期投资的大量基础设施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资源浪费。
新都市主义的理想境界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建设条件的局限。
在中国盲目推行城市郊区化进程必然要以牺牲生存环境为代价。
近年来,城郊接合部开发的新型住宅小区或卫星城,给低收入者提供了廉价房,但由于配套的市政公用设施不健全,给人们的生活、出行、孩子就读带来诸多不便。在广州,市区发展商注意到这样一种“回流”趋势:就在不少房地产买家义无返顾走出城外的时候,有一部分郊居买家,却在将郊区物业或出租或抛售之后陆续返城。由此,以新城和城市更新来代替郊区蔓延的“新都市主义”的居住理念被导入市场。
新都市主义重视住宅设计和住区社区整体规划,而非仅仅是居住地点的选择,如对卫星城镇的规划、设计是把生活、工作、购物、娱乐、休闲集中起来考虑,使生活、休闲、工作“三位一体”。有专家指出,新都市主义来自西方,恰恰带着西方文明中理性、科学务实精神,是对住宅产品的升级与换代、生活方式的提升的一种选择和落实,从某种意义上讲,“新都市主义”也是一种政府行为,它涵盖了城区规划、居住区地块控制、住宅密度控制、生活垃圾的处理等等举措。政府和开发商共同努力的结果,便是自然生态性、经济性、产品高品质性等新都市主义居住区要素得到完美实现。而这种住区显然不仅仅限制在某一区域,无论是市中心,或远离市中心,有这“三性”的居住小区,都可以称作“新都市主义”住区。
新旧城区开发改造应同步进行
城市的发展同时也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它也像人体一样,需要不断新陈代谢。对于房地产界“居住郊区化”和“新都市主义”之争,业内人士喻惠平指出:居住郊区化形容城市人口爆炸,交通拥挤,空气污染,号召追求生活质量的人们逃离市区,向郊区寻找舒适空间。而新都市主义则认为真正高质量的生活仍然在都市,郊区的种种不便短期内无法改变,要求人们留在都市继续快乐地享受生活,并号召规划部门、开发商共同努力,改善都市居住的品质和面貌,使都市不再徒有物质繁华,而成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活空间。要让城市重新焕发迷人的魅力,就要不断提升城市中心区的自身质素。政府的土地批租部门、城市规划部门,应当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在开发新城区和改造旧城区的问题上制定一个合理的规划,使新城区的开发和旧城区的改造同步进行,协调发展,避免发达国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先发展新城区,后又回过头来改造老城区所造成的被动和浪费。
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有条不紊,它的市政配套、商业商机、就业便利等等优势,都有赖人性的、合理而有序的规划和建设,而不在于浮躁冒进和盲目跟风甚或唯利是图。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