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重构慢行交通 倡导绿色出行
admin
2010-07-18
来源:景观中国网
“步行+自行车+公交”,不是简单的“复活”,而是细分出行方式、彰显以人为本、兼具生态文明的举措。江城交通步入精细化管理时代——900万人口的大武汉,这一幕似乎习以为常:上班族在车上过早,学生在车上复习功课……快节奏的城市,日益拥堵的路况,迫使越来越多的人必须在车上干越来越多的事。
“步行+自行车+公交”,不是简单的“复活”,而是细分出行方式、彰显以人为本、兼具生态文明的举措。江城交通步入精细化管理时代——
900万人口的大武汉,这一幕似乎习以为常:上班族在车上过早,学生在车上复习功课……快节奏的城市,日益拥堵的路况,迫使越来越多的人必须在车上干越来越多的事。
近年来,武汉加速构建骨干路网,打造中心城区30分钟畅通工程,让车流快一拍。同时,着手解决“动脉”之外的“毛细血管”畅流问题,把被机动车占用的人行通道、狭窄路巷“解放”出来,形成快慢相宜的有机整体,真正实现人畅其流。
为此,武汉市建委近日提出了《关于启动我市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与建设的建议报告》,该市市长阮成发也在多个场合提议发展“慢行交通”。
绿色出行:步行+自行车+公交
与10年前相比,武汉市机动车总量增加近1.7倍,达到76万辆,私家车总量更是增加了24倍,达到24.6万辆,而且机动车还在以每天新增约300辆的速度膨胀。
武汉提出的“慢行交通”,是有序引导市民,从依赖私家车出行,向公共交通方式转移,通过步行、自行车与公交系统的紧密结合,形成“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模式,减少城市资源浪费,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事实上,近年来武汉一直想通过公交优先来缓解交通压力。据最新的《武汉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统计,2007年,武汉市公交线路条数274条,较上年增加21%,公交线网长度由上年的846公里增加至1040公里,客运量从上年的12.3亿人次增加到13.9亿人次,增幅达13%。
然而,一座城市的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系统再发达,也不能解决末端交通问题——即所谓的“最后1公里”,而公共自行车正好能弥补这一缺陷。
目前,武汉市规划部门已在做“慢行交通”相关规划。与此同时,武汉市城管局的“自行车免费租赁”正在展开试点。今年底,中心城区将设置800个租车点,投放2万辆自行车。
可以展望,当2万辆免费自行车投放后,短距离出行的市民将不再选择乘坐机动车。外地游客来汉,也可骑自行车逛江滩、游东湖,大大减少市内交通压力。
慢道回归,呼唤平等路权
眼下,武汉私车越来越多,机动车道越来越宽,但步行路越来越窄,甚至连自行车道都被挤占。不少市民质疑:骑自行车出门,找不找得着非机动车道?
武汉市规划局交通院规划室主任陈华认为,破解“出行难”,关键是建立路权平等的理念,实现快慢交通的和谐互补。现代化的交通,应该是包括地面、地下、地上,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的立体交通管理。
他说,目前正在着手进行的慢行交通相关规划,重点就是逐步恢复、完善可供自行车和行人出行的路网,在公共场所设立更多自行车停放处,方便市民“绿色出行”。
目前,广州已推出了自己的“慢行交通”战略,鼓励发展“自行车+公交车”的模式;杭州、上海都已编制了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有关交通专家称,道路建设的规模是有限度的,远远无法满足机动车增长的速度,结果只能是面临越来越严重的交通堵塞。
因此,让所有人享受平等的路权,增加慢车道宽度、禁止占用慢车道和人行道,解决非机动车的出行问题,这应当是武汉未来的发展方向。
慢行是为了快达
根据《武汉市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与建设研究》,未来城市慢行交通应按照“慢行道路网络、慢行交通优先区和轨道沿线慢行交通衔接带”的空间模式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最终实现“环保、安全、畅通、和谐”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
骨架慢行道路网络主要分布于城市主次干道,联系城市内主要的居住区、商业与服务业聚集区、教育机构、交通枢纽和绿化景观休闲区等。
慢行优先区主要设置在城市大型居住区、商业和服务业聚集区、风景旅游区、城市老城区和大学校园等。
衔接带的范围原则上沿轨道线路按骑自行车10分钟的距离(约1.5公里)设置。
相关交通专家表示,慢行交通并不“慢”,深入社区的慢行交通,涵盖了公交所不及的“最后一公里”。它就像人的毛细血管,构成了交通“微循环系统”。一旦网络重构成型,与城市其他交通对接,居民“出行难”就有望解决。
目前,武汉市正在打造“二环线以内30分钟畅通工程”,地铁2号线、4号线以及轻轨1号线都将在2012年前通车。慢行交通结合快速交通网络,武汉有望在不久后建成高效畅达、多功能、细分的交通体系。
专家观点
还行人平等路权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陆化普:目前城市交通一切都是为机动化服务。现有的城市主干道或快速路,都主要考虑机动车的通行,而不利于步行。现实中,机动车驾驶者与步行居民,有不平等的道路权。城市必须为行人、骑自行车者提供连续的、人性化的服务,提供平等的道路享用权利,不要重蹈西方失败的教训。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一是快速、安全、顺畅、有序,二是环保、资源利用的目标,即以最小的资源投入,比较小的环境代价,最大程度地满足交通需求。
城市宜居的选择
武汉大学哲学法学院教授彭富春:以机动车为主的快速交通,在早期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如交通堵塞、空气和噪音污染。生活节奏加快,也给市民心理带来不安定感,紧张感和压力增大。国际上解决此问题的普遍办法,是发展多元交通,即在遍布城市的机动车区域外,增加了步行区和自行车区。国内一些城市也开始实施,武汉市政府现在着手做,非常好。
快与慢的多元交通方式的结合,会带来积极影响。慢性交通提供了一个慢速和安静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工作,能让人感受城市不再是一个快速过道,而是宜居的家园。
市民热议
支持
某绿化队员:“谁愿意在机动车道上骑自行车呢?推行慢行交通系统,我举双手赞成。”
市民胡女士:“这是解决交通拥堵的好办法!但是政府要有决心。”
大学女生小马:“学生骑自行车出行的占多数,但在机动车道上骑车太危险。武汉地势以平原为主,推广非机动车道相对容易。”
缓建
市民藏先生:“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各行其道,既安全又可缓解交通。是否可行,看政府吧!”
市民应女士:“虽说现在武汉有些地段交通比较拥挤,但政府可以先在这些地段多修一些缓解交通的设施,像立交桥、地下通道之类。交通好转了再说。”
反对
市民孙先生:“不要考虑这个了。首先集中精力把武汉市现存的交通问题解决好,现在的交通秩序就已经够乱了。”
709路公交车司机张先生:“这样不好。就算建了慢行交通系统,的士载客还是会上非机动车道,在交通管理跟不上的情况下,没必要折腾。”
他山之石
杭州
2008年5月27日,杭州市规划局公布了《杭州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到2020年,该市将建成125条自行车骑车廊道;建成湖滨地区、武林商业区等11个重点步行区。根据车流量的不同,将非机动车道规划为廊道、集散道、连通道和休闲道四个等级,以形成一个“五十九横,六十六纵”的慢行交通网络。
2008年5月1日,杭州在国内率先启动了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租用1小时内完全免费。免费单车服务点350个,其中24小时租车服务点20个,自行车总数达到1万辆。今年的目标是达到2000个服务点,5万辆车的规模。
上海
2008年5月,同济大学完成了《上海市中心城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考虑通过营造数十个城市慢行安全区——慢行岛,使慢行交通在慢行岛内处于绝对优先地位。
这些安全区包括:城市吸引核——风景名胜中心、中心商业商务区;城市活力核——高等院校及非住宿类高级中学、职业中学;城市和谐核——大型居住社区、社区活动中心。
2008年9月,永久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签订框架协议,开始推广轨交站点便民自行车租赁服务,租赁前30分钟内免费。
现状
江城慢道缺失乱象频生
武汉市政府决心推行慢行交通,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然而,中心城区的道路状况,是否允许“步行+自行车”这种曾有的交通方式“复活”呢?记者为此走访三镇,了解非机动车道现状,尴尬多多。
“鸠占鹊巢”
广埠屯是武昌区的一个繁华街区。靠近电脑城一侧,从街道口后站至武汉电脑城大卖场的非机动车道,大约有300多米长、5米多宽,但一半位置被货车、出租车、面的、中巴、私家车等各色车辆占据。
在南极电脑广场和华中电脑数码城门前的非机动车道上,许多小货车利用后车厢经营炒面、炒饭、奶茶,临近中午,周围挤满了顾客,使这段道路更加拥堵。
武昌徐东大街、汉口永清街、循礼门、汉口火车站等地段,均存在类似问题:许多机动车一字排开,沿非机动车道随便停放。
人车混行
“么回事撒?面的么样开到自行车道上来了,素质真低!”被擦身而过的面包车溅了一身泥水,一大早出门买菜的吴女士怒气冲冲。
吴女士说,在武汉剧院至循礼门段的非机动车道上,经常有自行车和机动车混行而导致擦碰的事,让人胆战心惊,有时只好在人行道上骑行。
在武昌徐东大街与团结大道交汇处,记者看到,不少从团结大道驶出的机动车为图方便,直接右转驶入徐东大街上非机动车道,根本不理睬自行车道交通标志,骑自行车的市民猝不及防,纷纷避让。
在汉口火车站,环卫工人樊师傅说:“这里每天车多人多,交警、城管有时连人都管不过来,哪有工夫去管人车混行?”
无路可走
“没有自行车道走,机动车道上又危险,只有走人行道。”一些被迫在人行道上骑自行车的市民如是说。
在汉口江汉北路,由于没有非机动车道,许多骑自行车的市民在机动车道上行驶,身边快速行驶的车辆不时擦肩而过,真让人捏一把汗。
在新华路八古墩,市民张先生看到此处没有非机动车道,困惑地说:“这里机动车有6股道,绿化带、人行道也很宽,稍微改一下,闭着眼睛都能弄出条自行车道来。”
记者遍访三镇,发现很多路段都没有非机动车道。武昌广八路、珞狮路、首义路,汉口的新华路、唐家墩路、黄孝河北路等,骑自行车的市民除了走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外,别无选择。
一些市民认为,这是当初道路的设计缺陷,现在发现问题了,但车流量已很大,想改都难。
900万人口的大武汉,这一幕似乎习以为常:上班族在车上过早,学生在车上复习功课……快节奏的城市,日益拥堵的路况,迫使越来越多的人必须在车上干越来越多的事。
近年来,武汉加速构建骨干路网,打造中心城区30分钟畅通工程,让车流快一拍。同时,着手解决“动脉”之外的“毛细血管”畅流问题,把被机动车占用的人行通道、狭窄路巷“解放”出来,形成快慢相宜的有机整体,真正实现人畅其流。
为此,武汉市建委近日提出了《关于启动我市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与建设的建议报告》,该市市长阮成发也在多个场合提议发展“慢行交通”。
绿色出行:步行+自行车+公交
与10年前相比,武汉市机动车总量增加近1.7倍,达到76万辆,私家车总量更是增加了24倍,达到24.6万辆,而且机动车还在以每天新增约300辆的速度膨胀。
武汉提出的“慢行交通”,是有序引导市民,从依赖私家车出行,向公共交通方式转移,通过步行、自行车与公交系统的紧密结合,形成“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模式,减少城市资源浪费,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事实上,近年来武汉一直想通过公交优先来缓解交通压力。据最新的《武汉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统计,2007年,武汉市公交线路条数274条,较上年增加21%,公交线网长度由上年的846公里增加至1040公里,客运量从上年的12.3亿人次增加到13.9亿人次,增幅达13%。
然而,一座城市的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系统再发达,也不能解决末端交通问题——即所谓的“最后1公里”,而公共自行车正好能弥补这一缺陷。
目前,武汉市规划部门已在做“慢行交通”相关规划。与此同时,武汉市城管局的“自行车免费租赁”正在展开试点。今年底,中心城区将设置800个租车点,投放2万辆自行车。
可以展望,当2万辆免费自行车投放后,短距离出行的市民将不再选择乘坐机动车。外地游客来汉,也可骑自行车逛江滩、游东湖,大大减少市内交通压力。
慢道回归,呼唤平等路权
眼下,武汉私车越来越多,机动车道越来越宽,但步行路越来越窄,甚至连自行车道都被挤占。不少市民质疑:骑自行车出门,找不找得着非机动车道?
武汉市规划局交通院规划室主任陈华认为,破解“出行难”,关键是建立路权平等的理念,实现快慢交通的和谐互补。现代化的交通,应该是包括地面、地下、地上,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的立体交通管理。
他说,目前正在着手进行的慢行交通相关规划,重点就是逐步恢复、完善可供自行车和行人出行的路网,在公共场所设立更多自行车停放处,方便市民“绿色出行”。
目前,广州已推出了自己的“慢行交通”战略,鼓励发展“自行车+公交车”的模式;杭州、上海都已编制了慢行交通系统规划。
有关交通专家称,道路建设的规模是有限度的,远远无法满足机动车增长的速度,结果只能是面临越来越严重的交通堵塞。
因此,让所有人享受平等的路权,增加慢车道宽度、禁止占用慢车道和人行道,解决非机动车的出行问题,这应当是武汉未来的发展方向。
慢行是为了快达
根据《武汉市城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与建设研究》,未来城市慢行交通应按照“慢行道路网络、慢行交通优先区和轨道沿线慢行交通衔接带”的空间模式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最终实现“环保、安全、畅通、和谐”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
骨架慢行道路网络主要分布于城市主次干道,联系城市内主要的居住区、商业与服务业聚集区、教育机构、交通枢纽和绿化景观休闲区等。
慢行优先区主要设置在城市大型居住区、商业和服务业聚集区、风景旅游区、城市老城区和大学校园等。
衔接带的范围原则上沿轨道线路按骑自行车10分钟的距离(约1.5公里)设置。
相关交通专家表示,慢行交通并不“慢”,深入社区的慢行交通,涵盖了公交所不及的“最后一公里”。它就像人的毛细血管,构成了交通“微循环系统”。一旦网络重构成型,与城市其他交通对接,居民“出行难”就有望解决。
目前,武汉市正在打造“二环线以内30分钟畅通工程”,地铁2号线、4号线以及轻轨1号线都将在2012年前通车。慢行交通结合快速交通网络,武汉有望在不久后建成高效畅达、多功能、细分的交通体系。
专家观点
还行人平等路权
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陆化普:目前城市交通一切都是为机动化服务。现有的城市主干道或快速路,都主要考虑机动车的通行,而不利于步行。现实中,机动车驾驶者与步行居民,有不平等的道路权。城市必须为行人、骑自行车者提供连续的、人性化的服务,提供平等的道路享用权利,不要重蹈西方失败的教训。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一是快速、安全、顺畅、有序,二是环保、资源利用的目标,即以最小的资源投入,比较小的环境代价,最大程度地满足交通需求。
城市宜居的选择
武汉大学哲学法学院教授彭富春:以机动车为主的快速交通,在早期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如交通堵塞、空气和噪音污染。生活节奏加快,也给市民心理带来不安定感,紧张感和压力增大。国际上解决此问题的普遍办法,是发展多元交通,即在遍布城市的机动车区域外,增加了步行区和自行车区。国内一些城市也开始实施,武汉市政府现在着手做,非常好。
快与慢的多元交通方式的结合,会带来积极影响。慢性交通提供了一个慢速和安静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工作,能让人感受城市不再是一个快速过道,而是宜居的家园。
市民热议
支持
某绿化队员:“谁愿意在机动车道上骑自行车呢?推行慢行交通系统,我举双手赞成。”
市民胡女士:“这是解决交通拥堵的好办法!但是政府要有决心。”
大学女生小马:“学生骑自行车出行的占多数,但在机动车道上骑车太危险。武汉地势以平原为主,推广非机动车道相对容易。”
缓建
市民藏先生:“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各行其道,既安全又可缓解交通。是否可行,看政府吧!”
市民应女士:“虽说现在武汉有些地段交通比较拥挤,但政府可以先在这些地段多修一些缓解交通的设施,像立交桥、地下通道之类。交通好转了再说。”
反对
市民孙先生:“不要考虑这个了。首先集中精力把武汉市现存的交通问题解决好,现在的交通秩序就已经够乱了。”
709路公交车司机张先生:“这样不好。就算建了慢行交通系统,的士载客还是会上非机动车道,在交通管理跟不上的情况下,没必要折腾。”
他山之石
杭州
2008年5月27日,杭州市规划局公布了《杭州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到2020年,该市将建成125条自行车骑车廊道;建成湖滨地区、武林商业区等11个重点步行区。根据车流量的不同,将非机动车道规划为廊道、集散道、连通道和休闲道四个等级,以形成一个“五十九横,六十六纵”的慢行交通网络。
2008年5月1日,杭州在国内率先启动了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租用1小时内完全免费。免费单车服务点350个,其中24小时租车服务点20个,自行车总数达到1万辆。今年的目标是达到2000个服务点,5万辆车的规模。
上海
2008年5月,同济大学完成了《上海市中心城慢行交通系统规划》,考虑通过营造数十个城市慢行安全区——慢行岛,使慢行交通在慢行岛内处于绝对优先地位。
这些安全区包括:城市吸引核——风景名胜中心、中心商业商务区;城市活力核——高等院校及非住宿类高级中学、职业中学;城市和谐核——大型居住社区、社区活动中心。
2008年9月,永久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签订框架协议,开始推广轨交站点便民自行车租赁服务,租赁前30分钟内免费。
现状
江城慢道缺失乱象频生
武汉市政府决心推行慢行交通,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然而,中心城区的道路状况,是否允许“步行+自行车”这种曾有的交通方式“复活”呢?记者为此走访三镇,了解非机动车道现状,尴尬多多。
“鸠占鹊巢”
广埠屯是武昌区的一个繁华街区。靠近电脑城一侧,从街道口后站至武汉电脑城大卖场的非机动车道,大约有300多米长、5米多宽,但一半位置被货车、出租车、面的、中巴、私家车等各色车辆占据。
在南极电脑广场和华中电脑数码城门前的非机动车道上,许多小货车利用后车厢经营炒面、炒饭、奶茶,临近中午,周围挤满了顾客,使这段道路更加拥堵。
武昌徐东大街、汉口永清街、循礼门、汉口火车站等地段,均存在类似问题:许多机动车一字排开,沿非机动车道随便停放。
人车混行
“么回事撒?面的么样开到自行车道上来了,素质真低!”被擦身而过的面包车溅了一身泥水,一大早出门买菜的吴女士怒气冲冲。
吴女士说,在武汉剧院至循礼门段的非机动车道上,经常有自行车和机动车混行而导致擦碰的事,让人胆战心惊,有时只好在人行道上骑行。
在武昌徐东大街与团结大道交汇处,记者看到,不少从团结大道驶出的机动车为图方便,直接右转驶入徐东大街上非机动车道,根本不理睬自行车道交通标志,骑自行车的市民猝不及防,纷纷避让。
在汉口火车站,环卫工人樊师傅说:“这里每天车多人多,交警、城管有时连人都管不过来,哪有工夫去管人车混行?”
无路可走
“没有自行车道走,机动车道上又危险,只有走人行道。”一些被迫在人行道上骑自行车的市民如是说。
在汉口江汉北路,由于没有非机动车道,许多骑自行车的市民在机动车道上行驶,身边快速行驶的车辆不时擦肩而过,真让人捏一把汗。
在新华路八古墩,市民张先生看到此处没有非机动车道,困惑地说:“这里机动车有6股道,绿化带、人行道也很宽,稍微改一下,闭着眼睛都能弄出条自行车道来。”
记者遍访三镇,发现很多路段都没有非机动车道。武昌广八路、珞狮路、首义路,汉口的新华路、唐家墩路、黄孝河北路等,骑自行车的市民除了走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外,别无选择。
一些市民认为,这是当初道路的设计缺陷,现在发现问题了,但车流量已很大,想改都难。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