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官渡区滇池湖畔建成昆明最大湖内湿地

admin 2010-07-14 来源:景观中国网
滇池外海海东湾湖内湿地建设位于官渡区南端,环湖东路以南,沿宝生态丰湿地东侧至广谱大沟入湖口近岸区域。

  

  滇池湖畔建起百草园 

  滇池外海海东湾湖内湿地建设位于官渡区南端,环湖东路以南,沿宝生态丰湿地东侧至广谱大沟入湖口近岸区域。 

  采访当天恰逢下雨,这为海东湾湖内湿地增添了些许灵气。满目葱绿,碧水掩映,水中白鹭自由嬉戏,鸟儿从空中划过,沁人心脾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来自附近村子的村民杨刚,是海东湾湖内湿地的一名管理员,他正在湿地里清除杂草。杨刚说,每天走在这些花草丛中就很开心。“经过植物吸收后的污水变得干净,夏天可以光着脚在里面干活呢。” 

  “里面有36种植物,不同植物在不同季节的污水净化功能不同。”海东湾湖内湿地项目负责人、云南正清生态技术有限公司工程师刘剑介绍说, 海东湾湖内湿地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于今年1月建成,二期7月初完工。引种了芦苇、菖蒲和美人蕉等湿地植物6类36种共17.66万株,整个湖内湿地200多亩,植物在自己喜欢的“营养液”中生长得很快。 

  刘剑说,别看植物丛中的水在静静流淌,其实它们每一秒钟都在“工作”。根据植物吸附能力的强弱,它们还会随季节需要而更换。 

  最大限度恢复湖滨带原貌 

  海东湾曾经芦苇繁茂、绵延3千米,是历史上滇池外海的核心湖滨带,然而,随着滇池及其湖滨带的历史变迁,近岸水域内湿地植被荡然无存。“通过海东湾湖内湿地建设,建成陆生到水生逐步过渡的海东湾完整湖滨生态系统,成为保护滇池的有力屏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还湖’,最大限度地恢复历史上作为滇池核心湖滨带的原貌。”官渡区滇管局负责人介绍。 

  海东湾湖内湿地建设工程,是滇池治理“六大工程”之一的外海环湖湿地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实施该项目,建成陆生到水生逐步过渡的海东湾完整湖滨生态系统,利用海东湾湖内湿地的过滤、净化功能,有效拦截削减广谱大沟、大口子、小口子和新口子4个入湖口的入湖污染物。 

  海东湾湖内湿地建设项目遵循“人工干预最小化、自然生态最大化”的原则,在新宝象河顺流左岸至广普大沟向湖内沿600米范围内,建成湖内湿地核心区及恢复保护区1700亩,其中,核心区200余亩。一二期建成防浪桩约2244米,共栽种芦苇、菖蒲和香蒲115305平方米,约355682株(丛)。 

  一举多得值得全市推广 

  湿地是陆地和湖泊水体之间的生态交错带,同时也是控制污染入湖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对严重受损的湿地系统进行恢复与建设非常迫切和必要。 

  “昆明遭遇百年大旱,滇池的水质能保持这样好,生态湿地建设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是生态发展的成果,这给滇池治污提供了好的示范。海东湾湖内湿地一举多得的功效值得全市推广。”滇池治理专家督导组成员、高级工程师韩亚平直言,滇池久治不愈,和它自身的生态系统脆弱不无关系,蓝藻的大量繁殖就是湖泊生态系统不健全的生物学反映。滇池湿地的恢复与建设是滇池治理与保护措施中必须的一个技术环节,也是流域污染控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东湾湖内湿地是滇池湖滨“四退三还”生态建设项目,本身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主要为间接体现的经济效益。伴随滇池的治理和水环境修复将会直接提高滇池周围土地开发利用价值,同时规划区作为环滇池重要的景观带,吸引更多的游客观光旅游,有利于增加项目所在区域的经济收入。项目建成运行后,作为多种水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将改变湖滨植物群落类型简单、组成单一、生态脆弱的状况,为生物生长提供适宜环境,在增加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维持自然平衡等方面,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