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北京钟鼓楼被评“消失前最值得一看的地方”

admin 2010-06-25 来源:景观中国网
“我的家就在二环路的里边,这里的人们有着那么多的时间。”曾经,何勇的这首《钟鼓楼》是无数北京人和喜欢老北京文化的旅者记忆中最亲切的旋律。

鼓楼
鼓楼

钟鼓楼
钟鼓楼周边名宅

 

  “我的家就在二环路的里边,这里的人们有着那么多的时间。”曾经,何勇的这首《钟鼓楼》是无数北京人和喜欢老北京文化的旅者记忆中最亲切的旋律。

  但眼下,关于钟鼓楼一带拆迁的传言正在迅速蔓延。据悉,北京将耗资7.3亿美元,将鼓楼变成“北京时间文化城”。整个规划占地约12.5公顷,包括旧鼓楼大街、豆腐池胡同和张旺胡同、草厂胡同等区域。

  这些胡同被拆迁改造后,将形成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上广场部分将以钟鼓楼为核心,恢复此地区的明清历史风貌,广场北端建设“北京—时间印记纪念广场”,包括圭表、浑天仪等;东侧设计“北京时间之印”纪念光带;南端建设“时间庆典广场”。地下部分拟利用加固钟鼓楼基础的机会,挖掘地下空间,用于建设钟鼓楼博物馆,包括时间科普厅、历法发展厅、世界著名钟表展示厅等。另外,地下还将包含停车场、餐饮等大体量空间。

  与此同时,2010年5月15日,在美国《时代》周刊每年评选的“亚洲之星”上,北京鼓楼地区被评为“消失前最值得一看的地方”。伴随着扑朔迷离的“杂音”,亲自走进那片历史沉淀的巷子里,准备一探“虚实”。

  “这两天,已经看见有人开始来这里测绘了。”2010年6月12日,佩戴着“钟鼓楼胡同游”标识的老李端着水杯,正和大家兴致勃勃地聊着“拆迁”的话题。

  看到,在三十多摄氏度的气温下,很多外国游人正兴致勃勃地准备买票参观钟楼。一辆辆“黄包车”整齐地排列在树荫下,没有太多喧哗。走进一家商店询问,店员表示:“就听说要‘拆’,但是还没有任何人跟我们联系。”

  随后,向老李打听此事。他透露:“听说7、8月份就动工了。钟鼓楼附近100米的地方都要拆迁。政府可能会给每家一套房,再补上个十几万。你要是晚上6点多来,能看到有一家人的房屋已经开始拆了,也不知道给补贴了多少钱。”

  其实,现如今的钟鼓楼地区,周边大多都是餐馆、咖啡厅以及饰品店。“这些外围的商业地段都是国家的,拆也是拆这些地点,老百姓的住所可能拆不了几家。”老李解释说。

  听完老李的话,走进胡同。一位80岁高龄的老大爷正坐在板凳上,晒着太阳。他说:“在这里生活这么多年,都已经习惯了。”随后,他的儿子解释说:“说心里话,我们其实不愿意搬。虽然这里已经不安静了,晚上能听到酒吧里的喊叫声,早上也有车夫的吆喝声。但是,这里地段好,尤其像我们家,老人年纪大了,生病了,去德胜门医院很方便。”

  钟鼓楼位于北京城传统中轴线的北部端点,是京城的著名人文景观,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钟鼓楼周围那些狭窄的胡同院落,被文物保护专家称为仅存的“老北京居民生活风貌保留得最完整”的地区,也同时被列为文物保护区。

  在北京城市规划史著作《城记》的作者王军看来,钟鼓楼的拆迁,违反了国务院2005年批准的《北京市总体规划》(2004~2020)。这份规划在提到“旧城整体保护”时,第一条便是“保护从永定门至钟鼓楼7.8公里长的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的传统风貌特色”。

  北京市政府2002年颁布实施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论及“传统中轴线的保护规划”时,钟鼓楼第一个被重点研究:作为传统中轴线的端点,钟鼓楼在该地区拥有标志性建筑的地位,其周边以四合院民居为主。钟鼓楼周边建筑高度控制必须符合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的规定。对于规划中的“北京时间文化城”项目,王军称,这个规划将彻底破坏钟鼓楼文物保护区。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文化遗产法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何戍中也表示,钟鼓楼的“晨钟暮鼓”,已是对时间文化的最好说明,再修个“文化广场”有画蛇添足之嫌。而同在这一文物保护区内的国旺胡同,目前为了修地铁拆了不少老院子,这令何戍中心痛不已。他说,以往在古城拆迁方面有许多类似的事情,在操作之前不向百姓告知,时机一到即刻启动,根本挽救不及。

  在安定门街道办事处主任耿学森看来,很多人反对老房拆迁,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住在胡同里遇到的种种麻烦。耿学森说,他最初的想法很单纯,就是想给百姓办点实事儿。狭窄的胡同里,经常是车水马龙,非常拥堵。一旦碰上雨天,情况就更加糟糕。他记得2005年上任不久后的一次火灾,消防车进不了胡同,只能停在平安大街上,要隔着三四个屋顶去喷水灭火。

  2007年,耿学森在去过平遥古城考察以后,便想到晨钟暮鼓背后的“北京时间”概念。2008年东城区两会召开期间,耿学森正式提交了规划建设“北京时间艺术区”的提案。但是为了迎接奥运会和国庆60周年,直到2010年,提案内容才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中,并将“时间艺术区”更改为“时间文化城”。

  “对于老城改造和规划,不应该一刀切。”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首席专家鲍世行告诉《北京科技报》,针对北京城内遗留的胡同和老房,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几位知名教授曾做过详细的调查与统计,并制定了较为合理的治理方案。对于老城区的改造,他们建议将这些建筑分级,重点保护的对象,在修缮和规划时一定要保证原貌。并对其中每一块砖头进行编号记录,拆掉后来搭建的部分,重新安置原来杂居在这些建筑中的居民。

  对于有一定保护价值的建筑,应该本着美观、实用与周围景观相协调的原则进行治理和改造。像西方一些国家,他们为了保持老城区的历史原貌,同时又希望现在的居民住在里面能够舒适,甚至会仅仅保留老建筑临街的一个立面,而将后面的部分整体拆除、改造。而对于后来建造的,一些没有保护价值的建筑,应该像拔牙一样将其拆掉。

  鲍世行说,过去,住在胡同和老房中的居民确实面临很多实际生活问题。有些人甚至称这些地方为“城中村”。但是,这些胡同基本都处于城中心,地理位置好,交通和各种生活设施都很便利,让这些居民突然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也会给他们带来很多不便。目前,政府已经逐步改造了老城区内居民的生活条件,例如,煤改电工程、卫生条件改善、胡同拓宽等等。

  针对种种声音,东城区历史风貌保护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也发表了一篇声明,里面有这样的内容:我们的目的是保护而不是破坏钟鼓楼历史风貌,更不是像有的传言所说的那样把钟鼓楼拆掉,“北京时间文化城”不过是“初步概念性设想”,东城区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钟鼓楼。

  何戍中也表示,在重要的地方做重大的改变之前,有关部门也应该将相关信息对老百姓完全公开,并广泛征集意见之后再做决定。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