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10年完成旧城改造 海口将“华丽转身”
海口通过《海南国际旅游岛海口市建设发展规划纲要》
海口战略定位
“一地两市三中心”
打造世界一流的都市休闲目的地
记者5月30日从海口市政府了解到,经第十四届海口市政府第6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海南国际旅游岛海口市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海口市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战略定位是“一地两市三中心”,规划期为2010-2020年。
据了解,《海南国际旅游岛海口市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海口市的战略地位是一地两市三中心。
“一地”:世界一流的都市休闲目的地。打响户外有氧运动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两大品牌,按照国际通行的休闲旅游服务标准,推进旅游要素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把海口建设成为集休闲度假、商贸会展、康体娱乐、文化体育、购物观光为一体的世界一流的都市休闲目的地。
“两市”:一是全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示范市。创造性地贯彻国家赋予的政策,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使海口在旅游业及相关现代服务业的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二是全国绿色低碳城市。把生态环保、低碳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各个领域,探索建立绿色低碳发展模式,使海口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三中心”:即国际旅游岛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区域现代化服务业中心、区域经贸文化交流中心。
《规划纲要》提出,经过10年建设,海口市的发展要达到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城乡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环境保持全国一流。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600亿元;旅游增加值占GDP的12%,服务业从业人数占64%;到2015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中上水平,到2020年,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建立与国际旅游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体系,确保综合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
该《规划纲要》同时提出,要加快以海口市为中心的琼北都市经济圈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辐射带动全省,主动融入泛珠三角、北部湾、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区域发展。未来10年,东部建成海口-文昌旅游产业链,西部为海口-澄迈新型工业产业链,南部是海口-定安都市农业产业链。
据介绍,根据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海口的战略定位、现有基础和开发潜力,海口市的功能区划分为“一区、两翼、三带”。“一区”就是中心城区。重点是完善省会中心城市功能,主要布局金融商贸业、文化体育业、休闲娱乐业、邮轮游艇业、现代物流业等。“两翼”指江东组团和长流组团。江东组团重点发展休闲度假、有氧运动、空港物流、教育科研等产业,依托桂林洋工业区和美兰机场发展临空产业;长流组团重点拓展现代综合服务功能,主要是商务会展、文化创意、康体疗养、高端地产和临港经济等。“三带”是指滨海滨江旅游产业带、新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带、热带现代农业产业带。滨海滨江旅游产业带,以发展游艇为重点的海上旅游和高尔夫为重点的休闲旅游,着力培育新型旅游业态;新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带,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制造、旅游装备等产业;热带现代农业产业带,发展以生态高效为方向的热带现代农业。
海口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以玉沙村、海甸溪 北岸旧城改造为例,信心满满宣称:
10年完成旧城改造 海口将“华丽转身”
海口战略定位为“一地两市三中心” ,对于广大市民和游客来说,将感受到哪些方面的变化?昨日,海口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海口的旧城改造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而到2020年,全市基本完成旧城改造项目,那个时候出现在广大市民和游客眼中的海口,将是一座经济发达、城市精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品位之城。
海口曾经“新城包老城、城市包农村”
“海口市从1992年开始提出改造长堤路和玉沙村等旧城改造项目,历时17年因各种因素未能改造成功,长堤路产生了大量的历史遗留问题,特别是玉沙村三进三出,历经四届政府均未能实质性拆迁改造。”昨日,海口市政府相关负责人接受海南特区报记者采访时说,2002年海口和琼山两市合并后,新海口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全市人口从83万人增加到177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由44平方公里扩大到91.42平方公里。在城市快速扩张的过程中,由于基础设施配套跟不上,出现了新城包老城、城市包农村的现象。
为了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把海口建设成为全国最精最美的省会城市,海口市政府于2006年5月作出了《关于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期间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的决定》,提出在十一个五年规划期间改造玉沙村、海甸溪两岸等片区,特别是玉沙村由龙华区政府主导推动改造,但未能实质性实施改造。
玉沙村、海甸溪北岸等地改造见成效
据介绍,海口市委、市政府2007年9月再次作出了《关于加快我市旧城区(城中村)改造的决定》,提出力争本届政府任期内,基本完成玉沙村、海甸溪北岸、长堤路、危房集中片区、五条历史文化街区等旧城改造任务,使旧城区(城中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城市形象明显提升、社会发展更加和谐的目标。为此,专门成立了市旧城改造指挥部,从全市各有关单位抽调业务骨干和后备干部到市旧城改造指挥部办公室,代表市委、市政府统筹指挥、监督和协调主导全市旧城改造工作。在改造模式上采取政府征收土地方式,主要由区政府作为拆迁人实施拆迁补偿安置,拆迁后的土地纳入土地储备实行招拍挂出让,局部由社会资金和国有企业采取闭合运作方式实施拆迁补偿安置。
根据2006年市规划局的调查,海口市城市建成区内有城中村及环境较差的街区近80片,占地面积1063.7公顷,建筑面积约1000万平方米,危房建筑面积约占10%;涉及居民约5.6万户,人口22.4万人,占城市人口的20%。老城区和城中村建筑密度大,人口密集,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防灾减灾能力差,居民就业难、收入低,环境卫生脏、乱、差,社会治安问题突出,改造迫在眉睫。
“海口旧城区改造的重点,是选择一些抗震与消防隐患较突出、基础设施不配套、防灾减灾能力差的片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海口市按选点原则共选择了33个片区,第一期有玉沙村、海甸溪北岸、长堤路、直管公房危房改造和廉租房建设等4个片区,第二期有镇海村片区、朱云路起步区、鸿洲新农村改造、流水坡片区等29个片区。其中,第一期和第二期旧改片区的镇海村、朱云路起步区、滨江新城起步区、道客村临街片区、面前坡临街片区、博义村片区、下洋村和瓦灶村片区等11个片区由市政府主导融资推进改造;第二期中的鸿洲新农村改造、流水坡片区等22个片区由区政府主导引入社会资金推进改造。
“随着城市发展速度加快,海口市目前旧城改造力度越来越大,相关配套设施也越来越完善,这让更多的市民对海口的未来也充满了期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海口市旧城改造第一期的四个重点项目中,目前这些旧城改造区的变化确实很大,以前破败的棚屋、低矮的民居、脏乱的环境都不见了,代之以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让人倍感振奋。今年,海口市还加快推进了朱云路起步区、滨江新城起步区的改造,同时开始对镇海村实施改造。
今后十年城市建设将有更大手笔
“海口市的旧城改造重点将优先启动位于城市重要节点、主干道路沿线、对城市形象影响较大的片区。”相关负责人说,《海南国际旅游岛海口市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提出,2015年前完成镇海村、博义村、夏瑶村、下洋村等28个旧城改造项目,到2020年基本完成全市旧城改造项目。重点推进“一园两湖”周边、南渡江西岸、红城湖周边、大英山片区、秀英大道两侧、农垦片区改造。与此同时,高品质开发新片区,拓展城市空间,提升城市价值。长流新区,2015年起步区基本成型,成为海口的一张新名片;金沙湾,打造成生态旅游度假休闲功能区;新埠岛建成初具国际化滨海休闲度假区;美丽沙打造成集度假居住、文化娱乐、休闲购物、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城市片区;大英山基本建成现代综合型城市商务区;江东新区,则突出滨海、滨江特色,建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相关负责人说,完成旧城改造之后的海口,也将实现“华丽转身”,那个时候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海口,将是一座经济发达、城市精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品位之城,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
专家解读《海南国际旅游岛海口市建设发展规划纲要》
5月29日,《海南国际旅游岛海口市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获得海口市政府审议通过。该纲要规划期为2010年-2020年,为期10年,内容涵盖海口经济社会发展各主要方面,重点阐述未来10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当中,海口建设发展的基本思路、主要任务和支撑举措……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纲要》,海南特区报记者昨日专门采访专家学者,为您带来独家深入解读、剖析。曾两次参与《纲要》内容讨论的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海南研究所所长夏锋先生在接受本报独家专访时表示:从《纲要》内容来看,未来10年当中,海口应力争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当中的“总调度室”。而海南本地知名经济学家、海南大学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研究所所长王毅武教授在谈到《纲要》内容时提醒:应时刻牢记,保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长远发展的根本和重点,首先就是要大力发展教育产业,尤其是着力发展本地高等教育体系,自力更生,培养真正属于海南自己的人才群体……
海口必成国际旅游岛建设“总调度室”
海口战略地位顺理成章
“此次《纲要》提出,海口将确定‘一地两市三中心’的战略地位,我认为,这是顺理成章的,也是合情合理的。”夏锋在接受本报专访时首先表示。夏锋指出,所谓“一地”,即指海口将成为集“休闲度假、商贸会展、康体娱乐、文体体育、购物观光”为一体的世界一流的都市休闲目的地,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海口自身本就是海南的政治文化中心,这正是海口确立该战略地位的天然条件。
而“两市”,则旨在要求海口发挥其海南“窗口”的示范作用。“发展低碳经济,海口理应起到带头示范作用,一方面,要求海口努力实现产业转型,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完善低能耗工业产业链条,同时,重点推广、推介生态农业,并利用海口在海南其他各市县当中优势明显的交通、运输、空港吞吐能力,以点带面,辐射周边区域。”夏锋分析指出。
“‘三中心’,即国际旅游岛建设综合服务中心、区域现代化服务业中心、区域经贸文化交流中心。这可以看作是针对海口新的战略定位而形成的一个综合概念。”夏锋进一步阐述道,在继续完善海口交通运输能力的基础上,加大物流业的升级、改造,扩展金融业等“绿色产业”在海口发展的前景和规模,再加上新型工业的崛起和生态农业的推广,海口今后势必会达成“一地两市三中心”这一战略目标。
要建立高品质服务业
“应当认识到,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中,高品质的服务业必不可少,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包括海口、三亚在内,海南各市县在服务业的品质化、标准化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待提升空间还很大。”夏锋说,《纲要》提出的海口未来的战略定位,首要的突破口恐怕就放在了服务业这个方面上。
夏锋认为,海口势必借助其省会城市的自身优势和地位,在服务业这个“绿色产业”方面,全面提升其品质、质量,以海口作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诸如澄迈、文昌、定安等市县地区,做出好的示范,进而引领全省。”夏锋分析指出,在服务业当中,金融业与保险业的发展又是“重中之重”。
“有消息显示,未来不长的一段时间内,海口也许会诞生地方性银行,这对于海口的金融业等服务行业发展,会起到不小的推动作用。”夏锋表示。
要成为“总调度室”
“从《纲要》可是看出,在发展新型工业、生态农业、高品质服务业等方面,海口不一定都是扮演一个‘生产第一线’或第一环节的角色,但是,它势必要成为以上诸多环节的一个‘集成者’,也可以看做是‘招商引资、延伸这些产业链条、深度加工、监管推广、创造品牌’的一个‘总调度室’,掌控全局。”夏锋如此阐述道。
夏锋告诉记者,《纲要》要求海口在未来10年的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发挥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头示范作用,形成一个“中心带动四周”的“大城市圈”——大海口城市圈概念。“说白了就是,重在统筹、规划,形成‘集成、加工、升级、推广、营销’这样一个链式服务作用。”夏锋表示道。
最后,夏锋还提出,纵观《纲要》内容,可以看出,海口市力求“扬长避短”,正逐步抛弃较低效益、较大能耗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而去追求高新技术、电子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型的工业模式。不求成为海南的工农业生产基地,但求成为海南的工农业深度加工产业发展基地。“像生态农业方面的发展,并不是说海口今后要成为种植冬季瓜果的一线生产基地,但力求成为海南冬季瓜果外销的主要渠道和深加工基地。”夏锋分析道。
海口持续发展应优先重视高等教育业
“今年‘两会’期间,卫留成书记曾表示: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不缺钱,缺的是人才。”王毅武在接受海南特区报记者采访时首先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王毅武认为,《纲要》的提出,的的确确是一件好事,为海口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海口在今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扮演的角色给出了明确的定位。但是,王毅武认为,在发展和升级改造众多产业方面,应该优先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业,因为这是新规划下海口得以长远发展的保障。
王毅武分析指出,对于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海口实现新战略定位所急需的人才,无外乎通过两种途径解决:一是通过岛外现有人才引进来实现;二是通过本土高校自己培养实现。而从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通过优先发展本地高等教育业、自身培养人才扎根本土发展,或许才是最佳的办法。
“没有高档次的人才做依托,再好的政策、规划都难以落实,或者说难以完全实现。”王毅武进一步表示道,根据以往经验,以及所有的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的经济腾飞经历来看,无不是把优先发展本地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业作为“攻坚”的第一步来实现的。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海口实现‘一地两市三中心’战略定位,都是长期、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目标,实现这些长远目标,势必需要人才供给也保持可持续性。”王毅武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