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定格长三角
在区域振兴规划频繁出台的背景下,《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下称《规划》)终于落地。国家发改委24日介绍,国务院日前已经正式批准这一规划。
《规划》明确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即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到2015年,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到2020年,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产业同构促进产业优化 规划组成员谈浙江角色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在浙南城市加入长三角地区之前,民间对长三角素有“北强南弱”的形容,“苏南现象”远超浙北的“上海后花园”,“离上海越远越弱”的规律始终存在。在《规划》中,未来的浙江在长三角将扮演怎样的产业角色?
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建军,是国家发改委长三角区域规划综合组成员之一。他告诉导报记者,“目前还没有形成最终的报告,但我们可以从之前的内容沿革来判断浙江未来在长三角的产业地位。”
“在当前的长三角区域规划中,已经不再提产业同构问题,对于产业布局,我们更多从空间上来看待。”陈建军说。然而在2003年左右,学者们曾经围绕长三角的产业同构和恶性竞争展开激辩。有一种观点认为,上海、江苏、浙江的产业结构存在越来越趋同的现象:在1997年,江浙沪12个最大的制造业行业中,仅有5个相同;到了2003年,三地15个比重较高的工业部门中,重合者高达8个,浙江与江苏重叠的更多,有11个。有人提出,政府应该予以划分“楚河汉界”。
陈建军坚持认为,产业同构不会对长三角形成恶性竞争,反而会促进产业优化,浙江完全可以采取“趋同策略”,也就是说上海、江苏搞什么产业,浙江就搞什么产业。在一场“长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研讨会上,陈建军更大胆提出,“千万不要一看上海搞汽车,我们就搞三轮车。上海搞桑塔纳,浙江可以搞吉利;上海搞整车,浙江可以搞汽配!”对于浙江企业来说,三地产业同构并不足惧,关键是如何融入产业链,确立自己的位置。
事实上,这种观点后来已经成为主流。2004年2月,陈建军专门撰写有关论文,并引起了国家发改委的重视。“由于当时我的这篇文章,国家发改委采纳了我的想法,并让我参与长三角产业布局项目。”
“从总体上看,区域规划是长三角指导意见的细化和延伸,但也有差异。”陈建军表示,比如在长三角战略定位上,“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的定位是指导意见中没有的,在中央文件中是首次提出。”与2006年初稿的区域规划相比,定位更是明显不同。此外,在长三角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上,正式获批的区域规划新增了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区域建设、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对外开放与合作等内容,“既体现了长三角的与时俱进,也表明了中央对长三角在转型升级棋局中的期许。”
根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消息,区域规划所明确的长三角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这与2008年9月出台的指导意见一脉相承。但对区域规划本身而言,意义特殊。区域规划历经多次征求意见和重大修改但迟迟未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长三角区域范围看法不一。”陈建军透露,2006年的区域规划初稿将长三角范围界定为沪苏浙16个市,面积11万平方公里。随后,关于长三角是否扩容、如何扩容,争议频频。一直到指导意见出台,长三角区域范围方成定局。
杭州定位:长三角现代服务业中心
目标:2015年主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0%
国务院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作为长三角区域中的特大城市之一的杭州,将如何定位明确接轨长三角,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日前,《市场导报》记者采访杭州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时了解到,杭州市发改委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正着手编制杭州市第十二个五年规划。规划已把新出台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精髓涵盖其中。
杭州发改委办公室负责人向导报记者透露,早在2009年11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出台了为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意见中提出要提升杭州都市经济圈的综合承载能力,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要素流动和功能整合更加充分,经济、技术、文化等联系更加紧密,为提高长三角城市群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提供重要支撑。
实施意见中还提及推动杭州的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加速转变,进一步发挥杭州等城市作为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的积极作用;加快杭州等中心城市金融集聚区建设,吸引金融机构总部的后台服务中心、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金融服务外包、金融市场分中心等落户浙江,做强做大地方金融业。
这位负责人介绍,在省政府实施意见出台后不久,杭州市发改委随即出台了杭州促进长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关实施意见,杭州市委、市政府也适时发布了《关于实施“服务业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中要求到2012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0%,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幅高于GDP增幅2个百分点左右。市区进一步加大“优二进三”力度,提升服务业档次,到2012年,主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8%左右,市区占比达52%左右,力争2015年主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0%,市区占比达58%。构筑与“生活品质之城”相适应的“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把杭州打造成为浙江省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长三角现代服务业中心。
宁波定位:现代化国际港城
宁波作为全国为数不多的万吨级国际港口城市,在整个长三角经济带中起到了重要的枢纽作用。
据宁波发改委介绍,宁波从三个方面定位长三角:第一,宁波要充分发挥港口、产业和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优势,构建合理的进出口贸易体系,积极参与全球资源的配置和有效利用,成为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重要通道、连接中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空间节点,实现从华东地区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向我国重要对外贸易口岸的跨越。第二,宁波要努力拓展金融市场的服务领域,加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合作,增强金融要素的集聚能力,形成与上海、杭州错位错层的发展格局,建成结构合理、竞争有序、高效开放、运行稳健的金融体系,努力建设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第三,宁波要加快发展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市域内城镇组团为支撑的都市区域和由舟山等周边城市组合而成的都市圈层,进一步提升都市圈核心城市的功能层次。
发改委负责人认为,在长三角区域规划中,宁波要重点打造港口城市特色功能,构建以全域都市化为基础,面向长三角优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布局,形成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六大组团为节点、中小城镇集群推进、城乡协调联动发展的大都市区新格局。
温州改变北强南弱的关键棋子
和长三角其他城市相比,温州仍然充满了新成员的色彩。200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温州第一次出现在长三角区域城市名单中,国务院指定温州要成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温州经济研究所所长李丁富看来,国家对长三角的新定位,更加突出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长三角需要温州这支巨大的民间资本大军,为未来发展提供动力。“长三角”作为最有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国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倾斜,此外还将优先考虑一些重大产业布局。由于长期游离在外,温州在这方面曾失去不少发展机遇。温州地区经济发展潜力很大,温州的资金优势、港口优势、商业氛围、工业基础等都是其加快发展的独特资源。而温州经济最大的资源是温州人。
据了解,“长三角”地区的科技等优势显著,温州一些中小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原因在于科技含量较低。温州融入“长三角”后,有利于引进高科技,提高企业的产品附加值。
根据规划,长三角地区要成为我国规模最大、国际竞争力最强的经济中心和利用全球化资源辐射长江流域,带动全国增长的动力引擎。上海无疑是“长三角”的经济龙头,不论房地产还是各个行业都异常发达。
温州加盟后,借助这个广阔平台,可以在资本、人才、信息、技术、管理等方面全方位推进发展。如果温州长期置身“长三角”区位组织之外,不但原有区域优势不能得到发挥,而且会被边缘化,成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孤儿”。
事实上,在2009年,温州市政协委员、温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张静曾经提交一份《关于把温州建成“长三角”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建议》,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
张静在该《建议》中提到,目前温州还存在区域发展环境尴尬、中心功能建设不强、城镇空间结构不清晰,以及交通枢纽地位有待提升等问题。温州要建成“长三角”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尽快克服这些制约因素。
温州沿海产业带就是这样一个旨在加快产业升级的平台。而这正与《意见》提出的“要在沿江、沿海、杭州湾沿线优化发展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的石化、钢铁、汽车、船舶等产业。促进企业向产业带集中、向园区集聚,引导关联企业集聚发展”思路不谋而合。
湖州定位:长三角区域性支点城市
目标:化区位优势为经济优势 培育生态产业集群
《规划》明确了长三角发展中的“一核六带”概念,即指上海这个发展核心以及沪宁、沪杭沿线发展带、沿江发展带、沿(杭州)湾发展带、沿海发展带、宁湖(湖州)杭发展带和沿湖(太湖)服务带。而湖州所处的宁湖(湖州)杭发展带正好相当于长三角的腰杆。
“长三角区域规划是湖州谋求率先崛起的新机遇。”对此,湖州人纷纷认为,长三角区域规划正式实施,要素资源的配置和政策导向势必有所倾斜,能够为湖州实施发展战略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在长三角经济版图上,湖州的实力并不算强,但湖州人谋求发展之心却由来已久。地理位置是湖州人引以为傲的优势之一:处于长三角中心位置,杭州湾产业带、环太湖城市带、宁湖(湖州)杭发展带发展带交汇于此,与周边城市构成众多特色鲜明的“金三角”或者“四边形”。而湖州人也始终努力将这种地理区位变成经济区位优势,一直高举“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大旗。
早在6年前,湖州即提出要顺势应时,真正成为宁湖(湖州)杭发展带乃至长三角地区一个区域性支点城市、枢纽城市,更好地接轨上海、辐射苏皖广阔腹地。
“湖州的发展要在两个支点上实现对接,一是要在宁湖(湖州)杭发展带的形成中实现率先发展;二是要以皖南城市群为依托,发挥‘连东接西’、‘拓展南北’的通道作用。”这是湖州市领导给城市定位所明确的方向。
强化现有优势,让区位优势转为经济优势,湖州人正“勒紧裤带”筑路。
杭湖宁客运专线、湖嘉(乍)沪铁路、湖苏沪城际轨道、新湖州新火车站综合枢纽“三线一枢纽”工程,是目前湖州市政府重点建设的项目。
“湖州需要在长三角中部崛起,在宁湖(湖州)杭发展带中部崛起,这是对长三角经济均衡发展的推动。”湖州市副市长周杰表示。如今,长三角区域规划中把湖州作为长三角铁路轨道网络中的重要枢纽和节点,通过快速轨道交通的建设,使湖州从区域边缘走向区域核心,无疑有利于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转化潜在优势,则是湖州进一步融入长三角的又一重要路径。
根据规划,湖州所在的宁湖(湖州)杭发展带将主要“拓展长三角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辐射带动功能,宁湖杭沿线县市须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环境开发容量及其生态屏障功能,选择与生态经济相协调的开发方向和模式,重点发展高技术产业、旅游休闲、现代物流、生态农业以及资源加工业,积极培育城镇集聚区,形成生态产业集聚、城镇有序发展的新型发展带”。
金华定位:长三角南翼先进制造业基地
目标:构建网络型金义都市圈
长三角区域规划获国务院批准,对于浙中城市群而言,是一大利好消息。对比规划目标,从金华视角放眼看,我们看到了什么?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浙中城市群各成员来说,不算难事。以小康社会核心数据“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为例,早在2008年,金华市域人均GDP就已在浙江中西部地区率先突破5000美元。在深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2009年,金华GDP增速依然保持在9%以上。
“金华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是长三角向内地辐射的节点,更是浙西南地区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承担着连接浙西南、长三角的功能。”金华市委书记徐止平不止一次地表示,金华将定位为长三角南翼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中心和休闲旅游城市。“金华与长三角各城市之间开展产业转移与承接的条件非常优越,对接合作的空间与潜力非常巨大。”
在金华市政府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综合处长董晓晨的案头上,有一份名为《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及金华市“十二五”期间的战略举措》的专题调研报告,在这份报告中也指出,金华要紧紧围绕上海都市圈副中心城市的分工,进一步完善《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规划》,充分利用沪杭金衢高速、甬金高速两大发展轴的辐射力,推进城市建设,加快构建网络型的金义都市圈,形成一个浙中城市群的整理发展平台。
“具体来说,首先就是要以金华市现有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为平台,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其次,积极引进上海金融贸易机构,提升金华市金融贸易的竞争水平,尤其是要努力创造条件使我市民营企业在上海证交所上市,使沪市成为我市企业一个重要的融资渠道。还有,加快农业结构整体调整步伐,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的组织化、标准化和专业化水平,为主动服务大上海市场打下基础。”董晓晨还表示,金华要充分利用上海国际化程度高的优势,全方位提升金华市国际化水平。“尤其是要发挥上海作为外资进入中国桥头堡的优势,提高金华招商引资的成效。”
绍兴定位:长三角通往海西的枢纽门户
“融入长三角的工作我们一直在做。”绍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规划和地区发展处处长夏文武告诉《市场导报》记者,“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的工作一直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
导报记者从绍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了解到,绍兴在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对接长三角旅游以及对接上海世博会方面都有较大的动作。特别是对接上海世博会,绍兴即将举办一场以城市化为主题的大型论坛。
夏文武表示,在国务院批准长三角规划之后,绍兴的定位将会更加清晰,在定位时也会更多地从紧密接轨的角度考虑。
在金华、衢州等地被纳入长三角城市群之前,绍兴自认为是长三角中比较边缘的城市,随着长三角范围的扩容,绍兴力争成为长三角通往台湾海峡西岸(海西)经济区的枢纽门户。
如果说杭州湾大桥便利了浙东南沿海地区的话,杭州湾第二通道——嘉绍通道(嘉兴至绍兴)将成为长三角地区通往海西地区的重要通道,绍兴也因此成为重要的枢纽门户。
《长三角区域规划》中的规划区域
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
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
成立于1996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是由1992年建立的长三角15个城市协作办主任联席会议制度发展而来的,是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的合作机制。2003年8月在长三角南京峰会上,浙江省台州市成为第一个非创始会员加入协会。
2010年3月26日,在浙江省嘉兴市举行的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次市长联席会议上,合肥、盐城、马鞍山、金华、淮安、衢州等6个城市正式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