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每一口空气都泛出绿意
摘要:绿色栖居,诗意生活,这是人们的期盼,也是城市建设的永恒追求。头顶着“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十佳绿色城市”等称号,深圳这些年获得了太多的殊荣。无论何时走在深南大道、滨海大道等城市主干道上,两旁的绿化景观让人赏心悦目,层次分明的绿化带红绿搭配相得益彰,植物轮廓清晰挺拔,无不给初次来深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深圳的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3.7%。
纪念深圳特区建设三十周年 深圳梦●城市建设·绿化
绿色栖居,诗意生活,这是人们的期盼,也是城市建设的永恒追求。头顶着“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十佳绿色城市”等称号,深圳这些年获得了太多的殊荣。无论何时走在深南大道、滨海大道等城市主干道上,两旁的绿化景观让人赏心悦目,层次分明的绿化带红绿搭配相得益彰,植物轮廓清晰挺拔,无不给初次来深的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久闻深圳绿化美,亲历方知此言真。奇花异木盈满目,绿叶如烟果成林。大街小巷栽果树,芒果荔枝硕果累。清香扑鼻实可爱,馋煞外地北方人。”这首在网络上流传的诗歌《深圳绿化美如画》,道出了很多深圳市民的心声。就连香港政务司司长唐英年去年接受本报专访时,也对深圳的绿化赞不绝口:“我每一次去深圳,都很欣赏深圳的绿化做得非常好,真的是非常好,我是非常欣赏。”
城市是有颜色的,如果说红墙黄瓦是北京的颜色、水墨山水是杭州的颜色,那么,赏心悦目的绿,就是深圳的颜色。北面倚山,有连绵起伏近50公里的山野森林作为天然绿色屏障;南面沿海,海滨大道绿化带和红树林像一条玉带环绕着风光旖旎的南海之滨;在城市中部,从东到西规划的9个城市组团之间则分布着宽广的绿化隔离带、小区绿化花园、休闲绿化广场等多个城市“肺叶”;城市干道两侧10-15米宽的道路绿化带与市区内的公园串联起来,融为一体,形成了具有亚热带风光、多层次、五彩缤纷的城市绿地系统。深圳有近一半的土地被划入基本生态控制线以内,作为郊野游览和自然生态用地,森林覆盖率高达47.6%。
一年四季鲜花盛开,五彩深圳四季常在,形成了“林在城中、城在景中”的美丽景观。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生态城市,这个优美的绿色轨迹,每一步都踩着时代的“鼓点”。深圳人对绿色孜孜不倦的追求,为深圳绿量持续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获得最“宜居”城市提供了保障。深圳人的绿色之梦实现了可贵的“三级跳”。
绿地系统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上步中路打造成绿化样板路
建特区初期,深圳的绿化覆盖率不足10%。1982年,深圳市政府组织编制的《深圳经济特区社会经济发展大纲》,提出“组团式结构”作为深圳特区总体规划的基本构架,奠定了深圳城市的基本结构。也是在这一年,深圳成立市绿化委员会,开始进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规划研究,相继制定了8项环境保护规划,完成了5项环境功能规划:深圳将全市76%的非建筑用地作为城市生态用地,精心构建了城市点、线、面、带相结合的完善的绿地系统。
尽管未得到中央的批准,这个《大纲》对深圳的影响极为深远,“其后深圳的发展,基本上是按照这个模式来发展的,证明了当时这种想法和布局是合理的、超前的。”原深圳市规划国土局总设计师郁万钧表示。在这一阶段,深圳选择了相思树、桉树等速生树种成片造林,使得全市周边3.3万多公顷的荒山披上了新绿。
1986年9月,杜鹃被定为深圳市市花,深圳把大量种植杜鹃作为彰显城市特色的载体之一。这一年,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参与编制的《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出台,这份规划将构建绿地系统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引入了“动感绿都”的规划理念,在土地规划中突出强调绿地系统的构建,把实现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建设花园式、园林式的绿色之都作为一个重要的规划目标,是特区建设的里程碑。
根据1986年的城市总体规划,结合深圳依山傍海的自然环境,按“点、线、带、面”相结合的原则,精心构筑完善的城市绿色生态走廊网络绿地系统。深圳保存了特区北面绵延起伏近50公里的群山作为城区的绿色背景,大片大片绿涛连天的常绿阔叶林构成美丽的绿色屏障。深圳市城管局园林与林业处副调研员陈卫国介绍,构建的“带状组团式机构”从东到西划分了5个组团,即沙头角、罗湖、福田、华侨城和南头,组团与组团之间用绿地和道路来连接。
陈卫国介绍说,利用这种组团式的网状结构,可以将新鲜的空气输送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当年上海宾馆以东片区修建了800米绿化隔离带,这就是深圳中心公园的前生。此外还规定新建道路两侧必须留有每侧10到50米宽的绿化带,上步中路就是实施这一规定的样板路,为了建这每侧50米宽的绿化带,原有建筑规划红线都往后退,两栋已建好的五层楼房被拆除。
后来,深圳进行了三次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修编和调整,目标是通过建立生态化、人文化、系统化和网络化的绿地系统,将深圳建设成为一个“人居环境优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生态城市。
见缝插绿、垂直挂绿绿化道路 深南大道美化引各地取经
没有花的城市,就不是美的城市。如果说深圳前期处于“绿化阶段”,上世纪90年代后就进入了“美化阶段”。1992年城管系统成为政府的职能部门,进行第一次体制改革,各部门责任和关系被理顺,深圳还将园林集团公司所属的公园、植物园、风景区及道路绿化工作也划由城管直接领导。这一年,国家建设部为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开始首批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深圳在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同时,开始对城市环境实施大绿化战略。
深圳对园林绿化建设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三个同步”,即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期间深圳将原有的结构单一、生态和景观效果差的林地进行改造,营建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生态风景林。为在土地面积少的情况下增多绿量,1994年深圳率队去新加坡考察,回来后提出了“立体绿化”的理念,通过见缝插绿、垂直挂绿等手段绿化道路,在改造完成特区内100多条主次干道后,还利用周边的公共绿地营造出一个个“森林岛”。
也是在1994年,深圳获得国家建设部第二批颁发的“国家园林城市”称号,这是深圳城市园林绿化第一个国家级荣誉,此时全国仅有4个城市获此荣誉。到1997年初,为营造热烈祥和的迎接香港回归喜庆气氛,市政府印发了两份整顿市容环境迎接香港回归的文件,城管局对深南大道上的行道树、绿化隔离带进行了调整和改造,重新栽种了乔木、灌木,还种植了太阳花、美人蕉等花卉,特区内的立交桥也都种上了爬墙虎等攀援植物。
改造后的深南大道,成为当时深圳的样板路,尤其是深南大道一年四季都盛开着美人蕉,被称为“中国第一大道”,让本地市民和外地游客惊叹不已。原深圳市园林绿化处第一管理所副所长刘晓俊介绍说,如果让总统美人蕉按自然规律开放,最多也就开上十来天,而要让其一年四季天天开放,适时修剪非常重要,修剪一般实行“三三制”,即进入花期后将三分之一已开了花的美人蕉均匀地剪除,过一段时期再将剩余三分之二剪除一半,最后将剩下的一半全部剪除。
刘晓俊笑着说:自从深南大道这种四季鲜花不断的效果出来后,全国各地的同行纷纷来学习管养经验,他们据此一致认为深圳的园林绿化在全国的大中城市中是最有特色的,深圳无愧于“国际花园城市”的称号。香港回归这一年,深圳的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3.7%,其中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4 .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5.2平方米,各项都高出国家有关指标。
专业化管理养护体制实施 确保每一片绿地都有人养护
良好的管理是绿色永驻的保障。从1997年开始,深圳道路绿化的管理养护实行按养护面积核拨经费,取消临时工编制,改变以前由政府定编制、定人员经费、按计划经济管理的模式。到了2006年,深圳又率先实行园林绿化管养企业承包、专业化管理,并实行公开招投标和末位淘汰制等改革,实现了监督管理和养护作业分离,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维护费的使用效率,提高了管理效能。
据了解,深圳市城市绿化实行企业化管理,由绿化服务公司来承办,从事绿化养护的工人隶属于企业,其工资收入按照多劳多得、按劳取酬的原则,直接与承包任务、工作质量挂钩。在管理费上,深圳行政管理和技术人员的行政事业性经费,在编制数内按实有人数由市财政核拨;在绿地养护费上,绿地养护经费直接与养护任务挂钩,按任务量拨给养护经费。这种专业化承包企业化管理的养护体制,乃是全国首创。
陈卫国介绍说,目前深圳绿化管理有四项制度,一是绿化养护任务实行对外招标承包制度。二是对公共绿地实行分类分级管理,根据管养路段和地点的重要程度以及管养植物的种类制订绿地分类标准,将绿化处辖区内的绿地分成一类绿地、二类绿地、三类绿地三个类别,分类分级进行承包和管理。三是在绿化行政管理和具体管养任务分开后,公园和绿化管理部门加强对承包企业监督、技术指导和检查验收。四是绿地养护质量末位淘汰制度。
此外,深圳还对园林实行分类管理,市政园林由各级政府管理,市里主要负责重点项目和重点开发的罗湖、福田两区的公共绿地。各区城管园林部门主管各区政府投资的城市园林绿化、区属公园、各区范围内单位附属园林、居住区绿地等。确保片片绿地都有人管理。
投60亿元搞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深南新洲立交成生态绿化典范
来到“深南新洲立交”,细心的市民会发现,爬满了桥体四周的爬墙虎通体透绿,原本冰冷生硬的钢筋混泥土也变得绿意盎然。近300盆盛开的簕杜鹃悬挂在桥栏两边,编织成美丽的花环,与四周的“森林”交相辉映,蔚然壮观。这里种植了凤凰木、木棉等大量乡土物种,共20万株的乔木、灌木,初步形成了多层次、色彩丰富的生态植物林带,成为深圳生态绿化的典范、道路绿化的样板。
早在2000年,深圳就开始实施“绿化鹏城”计划,以自然山体和城市绿地作为重点,每年植树500万棵,通过增植南方乡土树种,科学配置乔、灌、草,加密背景树,增加绿量,改善植物群落结构,丰富绿地景观,提高本地植物指数,防治和治理外来有害生物入侵。这一年深圳公共绿地规划的目标是: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具有亚热带海滨城市特色的公共绿地系统,构成多样化的城市绿色空间,确保城市环境的改善和建设“旅游胜地”目标的实现。
生态是绿色的灵魂。深圳土地少,不可能无限拿出大片空地植绿。2002年,是深圳市国土绿化由“量”向“质”转变的关键一年。从2002年开始,市政府提出“多种树、种好树”,想办法采取规划建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和拆违转绿等方式,提高绿化覆盖率。这一年深圳正式实施生态风景林工程建设,按照多树种、多层次、多色彩的原则,营造既有良好生态功能又能凸显景观功能的多功能、多效益森林生态系统。同时鼓励业主修建屋顶花园,实施城市建筑“第五立面”的绿化。
在2000至2006年期间,深圳总计约60亿元投入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在城市立交系统的侧面、干道的边坡和挡土墙进行垂直绿化,要求凡视觉范围内的城市公共空间都能看见绿色景观。在具体树种选择上,坚持以乡土阔叶树种为主、外引树种为辅的原则,总计选用参考树种200多种、骨干树种100多种;造林配置上坚持“小群落、大混交”的原则,对现有低效益桉林树、相思林采取逐步疏伐改造,避免造成水土流失。此外,深圳还将8处区域绿地、18条城市大型绿廊,与城市中逐渐岛状化的大型生物栖息地有机联系起来,形成连续的生态绿地网络系统,景观效果初步显现。
市城管局园林与林业处丁少江处长表示,深南-新洲立交转盘的自然生态模式得到市民认可后,将参考该模式对广深高速公路宝安出口和鹤洲出口立交桥转盘、深南大道沙河西路立交桥转盘、坂田龙景立交桥转盘、公明中心区回旋岛、深汕高速坑梓出口立交桥转盘的绿化进行改造,并大量加种8月份开花灌木,形成风格不同的自然生态模式,预计在2011年7月底前完成。
深圳梦·数字
1997年,深圳的城市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3 .7%,其中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4 .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5 .2平方米,各项都高出国家有关指标。
1999年11月,深圳就颁布实施了全国第一个有关屋顶绿化的政府文件《深圳市屋顶美化绿化实施办法》。
从2002年开始,市政府提出“多种树、种好树”。2000至2006年期间,总计约60亿元投入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2005年6月,深圳正式公布了全市基本生态控制线,这也是全国第一份城市生态基本控制线。深圳全市1952.8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中,有984 .7平方公里土地被划入生态基本控制线。
2007年,深圳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6.1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分别比20多年前增长5倍多和3.5倍,深圳市公共绿地上种植的乔、灌木花卉品种达1000多种,比5年前增加了1/3。
2008年11月,深圳的立交桥、部分护坡和人行天桥垂直绿化已接近100%,种植攀援植物近20万株,绿化覆盖面积达16万平方米。
2009年,深圳市绿化覆盖率为50%,常住人口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6.2平方米,营造生态风景林面积18.6万亩,生态公益林面积占林业用地面积的60.6%。
深圳梦·目击
通过卫星进行监测和管理,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梁正阳,深圳市城市绿化管理处处长、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记者:你认为深圳这些年在绿地发展过程中,起最关键作用的是什么呢?
梁正阳:深圳市1996年制定出台的《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确立了南北贯通、西联东拓、中心强化、两翼伸展的“组团式网状”空间结构,将“城市绿地系统”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这一举措突出强调绿地系统的构建,把实现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建设花园式、园林式的绿色之都作为一个重要的规划目标,加大了城市园林绿化的保护力度,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空间基础。
记者:2005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你认为这个对深圳绿化有着怎样的作用?
梁正阳:基本生态控制线划定后,深圳出台了《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在执行国家“四线”(绿线、蓝线、紫线、黄线)控制规定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生态建设的标准,将近半土地划入基本“生态控制线”范围,创新性地将49.88%土地面积划入了基本生态控制线,除市政公用和旅游设施外,禁止任何开发行为,并定期通过卫星进行监测和管理,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实现了“建设规划”到“禁止建设的规划”的转变,体现了空间资源管制的统筹性。可以这样说,深圳每一口空气里都泛出绿意。
记者:你对目前深圳的园林绿化管理机制如何评价呢?
梁正阳:按照市场化的要求,深圳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把绿化费用纳入政府部门预算,安排足量的建设、维护、改造和管理经费。经过多年的发展,深圳在园林绿化行业已初步建立符合现代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职能要求的管理体制,实行“政府履行监管职能、购买服务、市场配置资源、企业运作”的政策,保持资金投入的持续增加,为促进城市园林绿化事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智力支撑和经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