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灾区巨变录:科学规划 蓝图变实景
崭新的水泥路面,羌族风格的联排小楼,自来水、瓶装液化气、灯光广场……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风格,吉娜羌寨的农房重建,是全省灾后恢复重建科学有序、高水平高质量推进的一个缩影。“灾区重建效果好,关键是科学指导得好、科学规划得好。”踏访重灾区,老百姓掏出心里话。“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家园重建,再到灾后生产恢复,一切都在科学规划的引领下高水平地进行。”重访灾区的记者感言。
让重建后的灾区,实现跨越和提升,而不是简单的恢复。两年,一个个崭新的家园已从规划蓝图变为生动鲜活的实景。
全域全程
成都,打破常规先后开展两次规划设计大会战,编制完成了灾后恢复重建总体实施规划和9大类专项36个子项重建规划。
开门开放
映秀,由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等规划界精英团队共同编制的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多次征求中外专家的意见,向全球“借脑”。
起点超前
剑门关,“五一”前夕重新开放。在提升园区景观、硬件的同时,还引入了碳汇理念营运。
风貌品味
平武,立足山区实际、突出民族特色,打造了以牛飞、易阳、三桥为代表的2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村容村貌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最艰难的灾后重建需要最科学的规划
规划做到了全域全程,覆盖了灾区城乡,涵盖重建的各个方面,克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
5月4日,震中映秀镇渔子溪村,自称没读过几年书的村支部书记蒋永福,用手提电脑向记者演示天津大学规划设计院几易其稿规划的该村重建方案,“重建后的渔子溪村,将是一个吸引海内外游客纷至沓来的旅游村庄。”
10万平方公里重灾区的恢复重建,是一项关系长远的浩大工程。在千头万绪的重建工作中,科学长远的规划是前提。
震后一周,四川省灾后重建规划协调小组成立。一时间,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数以百计的专家奔走于各个灾区,访谈、摸底、调查、评估,印送的各种研究报告和资料文件达5000多万字。
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省委、省政府启动了新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灾后重建规划编制。从整个地震灾区到每一个城镇、村社、企业,“科学规划”成为灾后重建的“先行者”。
两个月后,一份倾注了无数人心血、智慧、期盼的《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正式出炉。其后,四川规划编制一直在高效运转、高速前行,最终形成完整体系,做到全域全程,覆盖了灾区城乡,涵盖重建的各个方面。
回首那挑灯夜战的难忘日子,有专家感慨不已:“这里是中国最大的规划室,这个场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只有‘一五’期间有过。”
科学重建,规划就是力量。规划之重,重在激活科学发展的更大潜力。
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和办法,成都市以科学的规划引导灾后重建,打破常规先后开展两次规划设计大会战,国内外200多家高水平规划设计机构、4000多名设计人员参与,编制完成了灾后恢复重建总体实施规划和9大类专项36个子项重建规划。
绵竹着眼于重建提升和加快发展,编制了“1+9”重建发展规划,提出了“2011年末重返全省县域经济强县,2012年再造一个绵竹”的奋斗目标。
面对重建家园的急切期盼,面对异常浩繁的建设任务,面对百年大计的长远考虑,四川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的规划理念。
灾后重建规划要对子孙后代负责
规划坚持了开门开放,集中了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智慧,确保了规划和建设的先进性、科学性
劫后重生的映秀会是什么样子?这牵动着众多人的心。
这个弹丸小镇的重建,汇集了国内规划设计界的高手。由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等规划界精英团队共同编制的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多次征求中外专家的意见,在一个月前还提交国际研讨会论证,向全球“借脑”。其目标,不仅仅是要把它建设得精致美丽,更要成为“抗震建筑示范区”、“防灾减灾示范工程”。
灾后重建规划设计不留隐患,不留遗憾,不留包袱;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对子孙后代负责,这是中央和四川省对灾区人民的郑重承诺!
重建以来,无数次到都江堰的人有个共同的感受,就是每一次都会看到一些新变化:老城矮了,山更“高”了;水更近了,生活更惬意了……
震后17天,都江堰即面向全球征集灾后重建规划概念方案。40多家国内外规划设计机构踊跃参与。世界最环保的生态城市,没有红绿灯的城市,不需要空调的城市;城市防灾公园、河渠避难通道、深度体验型产业园、“心灵小镇”……来自日本、法国、美国、瑞士以及上海等地的众多设计规划单位、机构参与竞标都江堰灾后重建规划,提出了各具匠心的设计方案。安全、生态、环保、宜居、休闲理念闪现其间,旅游业及现代服务业成为各家规划的核心内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成为每套方案的优先考量。
北川、青川、什邡、汶川、汉源……从一开始,各重灾区的灾后重建规划就充分借用“外脑”,举全国、全球智慧规划重建,确保了规划和建设的先进性、科学性。
不仅原地起立更是发展起跳
规划体现了起点超前,处理好恢复与提升的关系,避免了把恢复重建搞成原样复制
“五一”前夕,闭关两年的剑门关景区重新开放。令人欣慰的是,剑门关的重建不是简单的恢复,而是完成了一次产业的升级。在提升园区景观、硬件的同时,还引入了碳汇理念营运。每张门票收入中,将拿出2元钱直接用于碳汇造林。
剑门关景区的重建发展,只是灾区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例。
“输血”,更要“造血”。规划之所以不能草率行事,因为它的原则要“立足当前与长远相结合”,不是把住房漂漂亮亮建起来,就万事大吉,更不能因为眼前利益,而毁了未来的发展。
汉旺著名的地震钟楼下,一个规划用地1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已经开工,以承接无锡的产业转移。
北川新县城建设在注重民生的同时,考虑到了今后产业的恢复与升级。位于新县城南面的北川-山东工业园,将为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造血功能。
汶川县水磨镇的恢复重建坚持与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转变发展方式相结合,“工业外迁、腾笼换鸟”。水磨由一个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为主的工业园区,一跃成为阿坝州的安居、文化、教育、旅游中心。
重建是机遇,不仅原地起立,更是发展起跳。可以直观看到,各地重建都瞄准一条主线:恢复与提升。在积极推进因地制宜的产业升级的同时,几乎每个区(市)县、每个镇,甚至每个农村聚居点的重建规划,产业的支撑,都体现了“超前”与“长远”。
重建村落成新农村生动样本
规划突出了村镇布局和风貌特色,较好地贯彻了“三打破、三提高”和“四注重、四提升”的要求,落实了在重建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新城镇建设的精神,体现了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提升了风貌和品味
灾后恢复重建,主要战场在农村,主要工作在农村。不仅要实现受灾群众“家家有房住”,而且要让灾区群众的房屋更现代、更有特色。灾后农房重建一启动,省委、省政府定下“高标准”。
专家论证、征集民意……一场场规划编制的“大会战”旋即在全省灾区展开,大量建筑设计图纸同时免费发放到灾区供农民选用。我省农村建设首次有了规划指导,农房建设长期无规划、无技术的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打破“夹皮沟”,提高村庄布局水平;打破“军营式”,提高村落规划水平;打破“火柴盒”,提高民居设计水平——我省把住房重建作为改善提升人居环境的重大契机,将永久性住房重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通过村镇规划的 “三打破、三提高”,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
遵照发展性、多样性、共享性和相融性“四性原则”,彭州市建成一批体现现代田园风光、功能配套的 “彭州民居”,明清风格的海窝子老街、法式风情的白鹿小镇等特色小镇,初步呈现出“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
立足山区实际、突出民族特色,平武县设计了以羌式、藏式、川西北民居和蜀汉等风貌为主的民房建设图集26种供农户自主选择,打造了以牛飞、易阳、三桥为代表的20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村容村貌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青川打造133个示范村点;倡导全民低碳生活,实行以奖代补,在3万农户中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新建沼气池1.6万口;大力实施“十镇示范、百村整治”工程,打造黄坪枣树村、凉水凉华村等美丽乡村。
“重建让我们的居住、生活条件往前赶了二三十年!”这是灾区群众的共同感受。
“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住宅建设,使灾区群众的生活环境和品质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和提高。
四川的灾后重建村落,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动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