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都江堰,实践“未来城市”理念
admin
2010-05-11
来源:景观中国网
“岷江和黄浦江啊,水水相连;上海和都江堰啊,心手相牵。”两年来,每当上海援建者唱起这首《援建者之歌》,总油然而生强烈的责任感。在他们手里,安居房、医疗中心、污水治理厂等一个个项目在大地震后的废墟上相继建成,截至目前,85%的上海援建项目已向都江堰市政府“交钥匙”。如今,上海援建者还在加班加点,为圆满完成最后的任务冲刺。
“岷江和黄浦江啊,水水相连;上海和都江堰啊,心手相牵。”两年来,每当上海援建者唱起这首《援建者之歌》,总油然而生强烈的责任感。在他们手里,安居房、医疗中心、污水治理厂等一个个项目在大地震后的废墟上相继建成,截至目前,85%的上海援建项目已向都江堰市政府“交钥匙”。如今,上海援建者还在加班加点,为圆满完成最后的任务冲刺。
眼下,世博会正在黄浦江畔举办,集全球智慧探讨城市发展;而岷江边的都江堰,称得上世博园区外的一个最佳城市实践区案例。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对口支援都江堰灾后重建指挥部总指挥薛潮说,我们肩负使命而来,真正的援建,是建在都江堰人民心上的。我们上海援建者要用心将“未来城市”的一些理念付诸实践。
精挑细选,选定一块“硬骨头”来啃
两年前的特大地震过后,都江堰房倾屋塌,众多百姓失去家园。因此在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指挥部确定的援建项目中,有个“壹街区”——一个面积1.5平方公里的综合商住社区。社区的名字是大伙儿一起动脑筋想出来的:“壹”,一方面体现上海和都江堰不分你我,亲如一家;一方面表明这是援建项目中规模最大的综合性集中区域,独一无二。
项目定了,在哪儿建?为选择合适的安居点,上海援建指挥部从2008年8月起派出130名专家,多次进行地理考察和论证,又与都江堰市委、市政府反复协商,花了一个半月终于定在蒲阳河西块地区,都江堰的东北角。
全程参与规划建设的同济大学城市设计规划研究院院长周俭告诉记者,在这里建新区是啃一块“硬骨头”。东北角是都江堰最偏僻、发展最慢的地区,这里工业和农业混杂,地形复杂。
“都江堰市政府把这块地方交给我们开发,是相信上海的水平;而指挥部定下这块地方,主要是看中了蒲阳河。”周俭说,都江堰因水而生,站在市区最高处,你能看到星罗密布的人工河道,都江堰人说“水是灵魂”——要重建都江堰人的家园,怎能“丢了灵魂”?
生态不能破坏,城市记忆要保留
不同于某些开发过程中的大拆大建,同济设计规划院从一开始就注重当地环境的保护,尽可能保留旧区的文化特点和地貌特征。
这里有座房子特别好看。这座14米宽、120米长的大厂房,由红砖砌成,墙体经历了地震有些微毁坏,但总体问题不大。一打听,这是曾经的青城造纸厂,是改革开放初期都江堰的三大工厂之一。要不要拆?规划人员问研究院领导,研究院领导反问:“在上海遇到这样的房子会不会保留?”于是,这座好看的厂房经过加固、改建,如今成了都江堰市图书馆。
都江堰市民“好水”,所以,援建者新挖了一条河和一个人工湖,加上原有的蒲阳河,两条河道彷佛一双手臂,把“壹街区”环抱其中。
听说要造房子了,原先住在这里的一些村民打起了树林的主意,想砍下木头卖钱。援建者当即决定把这些树林买下来,现在的绿地中有三片正是它们,原生态的。
“‘壹街区’是新的,但我们力求让老都江堰人能在这里找到城市的记忆,找到童年的回忆;也让新都江堰人能在对比中看到,这个城市变化的轨迹。”这是援建指挥部的思路。
让每位居民能一眼认出自家房子
项目用地1.5平方公里,共建造安居房56栋,可容纳居民7800户、23500人;公共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包括图书馆、文化馆、工人活动中心、妇女儿童青少年活动中心、小学、幼儿园及妇幼保健院——这样一个比较完整的社区,按照正常施工进度要建3年,上海援建者们牺牲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只为了让都江堰人民早日住进宽敞牢固的新房。
20天完成设计方案,2个月完成所有施工图纸,2009年8月底动工兴建。只有工期,没有假期,援建者们用几乎不可能的速度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在规划的时候,有人说,既然工期这么紧,那就设计一幢住宅楼的图纸,然后依样画葫芦吧。这个想法一出口,立即被否决。上海要给都江堰人民建一个活力四射的小区,一个有辐射力的城市次中心,如果房子按照一个式样造,今后人们一看,就知道它们是急就章,居民住在这里,会缺乏安居感。
上海援建指挥部要求,每个街坊、每幢房屋,在统一基调下都应有个性。这就使设计人员增加了成倍的工作量。为了“壹街区”的8个街坊“同中有异”,同济规划设计院派出13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师,每人负责设计1~2个街坊。
正是个性化的追求,使现在伫立在人们面前的“壹街区”,成为一个整体和谐而错落有致的综合社区。砖红色为整体的外墙面,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每个街坊自成一个围合,这是四川地区常见的建筑样式;每幢楼房细到转角都各有特点,值得仔细一看。
“城市没有多样性就变成了居住的机器,我们希望每位入住的居民都能一眼认出自家的房子。”周俭悄悄告诉记者,“房子还没建好,听说想搬来这里的人就已经排起长队。”
上海世博会的最佳实践区,是在园区内展示未来城市的设想;而在都江堰,上海援建者把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新建的家园里,希望留下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项目。
眼下,世博会正在黄浦江畔举办,集全球智慧探讨城市发展;而岷江边的都江堰,称得上世博园区外的一个最佳城市实践区案例。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对口支援都江堰灾后重建指挥部总指挥薛潮说,我们肩负使命而来,真正的援建,是建在都江堰人民心上的。我们上海援建者要用心将“未来城市”的一些理念付诸实践。
精挑细选,选定一块“硬骨头”来啃
两年前的特大地震过后,都江堰房倾屋塌,众多百姓失去家园。因此在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指挥部确定的援建项目中,有个“壹街区”——一个面积1.5平方公里的综合商住社区。社区的名字是大伙儿一起动脑筋想出来的:“壹”,一方面体现上海和都江堰不分你我,亲如一家;一方面表明这是援建项目中规模最大的综合性集中区域,独一无二。
项目定了,在哪儿建?为选择合适的安居点,上海援建指挥部从2008年8月起派出130名专家,多次进行地理考察和论证,又与都江堰市委、市政府反复协商,花了一个半月终于定在蒲阳河西块地区,都江堰的东北角。
全程参与规划建设的同济大学城市设计规划研究院院长周俭告诉记者,在这里建新区是啃一块“硬骨头”。东北角是都江堰最偏僻、发展最慢的地区,这里工业和农业混杂,地形复杂。
“都江堰市政府把这块地方交给我们开发,是相信上海的水平;而指挥部定下这块地方,主要是看中了蒲阳河。”周俭说,都江堰因水而生,站在市区最高处,你能看到星罗密布的人工河道,都江堰人说“水是灵魂”——要重建都江堰人的家园,怎能“丢了灵魂”?
生态不能破坏,城市记忆要保留
不同于某些开发过程中的大拆大建,同济设计规划院从一开始就注重当地环境的保护,尽可能保留旧区的文化特点和地貌特征。
这里有座房子特别好看。这座14米宽、120米长的大厂房,由红砖砌成,墙体经历了地震有些微毁坏,但总体问题不大。一打听,这是曾经的青城造纸厂,是改革开放初期都江堰的三大工厂之一。要不要拆?规划人员问研究院领导,研究院领导反问:“在上海遇到这样的房子会不会保留?”于是,这座好看的厂房经过加固、改建,如今成了都江堰市图书馆。
都江堰市民“好水”,所以,援建者新挖了一条河和一个人工湖,加上原有的蒲阳河,两条河道彷佛一双手臂,把“壹街区”环抱其中。
听说要造房子了,原先住在这里的一些村民打起了树林的主意,想砍下木头卖钱。援建者当即决定把这些树林买下来,现在的绿地中有三片正是它们,原生态的。
“‘壹街区’是新的,但我们力求让老都江堰人能在这里找到城市的记忆,找到童年的回忆;也让新都江堰人能在对比中看到,这个城市变化的轨迹。”这是援建指挥部的思路。
让每位居民能一眼认出自家房子
项目用地1.5平方公里,共建造安居房56栋,可容纳居民7800户、23500人;公共建筑面积5.7万平方米,包括图书馆、文化馆、工人活动中心、妇女儿童青少年活动中心、小学、幼儿园及妇幼保健院——这样一个比较完整的社区,按照正常施工进度要建3年,上海援建者们牺牲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只为了让都江堰人民早日住进宽敞牢固的新房。
20天完成设计方案,2个月完成所有施工图纸,2009年8月底动工兴建。只有工期,没有假期,援建者们用几乎不可能的速度创造了一个个奇迹。
在规划的时候,有人说,既然工期这么紧,那就设计一幢住宅楼的图纸,然后依样画葫芦吧。这个想法一出口,立即被否决。上海要给都江堰人民建一个活力四射的小区,一个有辐射力的城市次中心,如果房子按照一个式样造,今后人们一看,就知道它们是急就章,居民住在这里,会缺乏安居感。
上海援建指挥部要求,每个街坊、每幢房屋,在统一基调下都应有个性。这就使设计人员增加了成倍的工作量。为了“壹街区”的8个街坊“同中有异”,同济规划设计院派出13位经验丰富的设计师,每人负责设计1~2个街坊。
正是个性化的追求,使现在伫立在人们面前的“壹街区”,成为一个整体和谐而错落有致的综合社区。砖红色为整体的外墙面,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每个街坊自成一个围合,这是四川地区常见的建筑样式;每幢楼房细到转角都各有特点,值得仔细一看。
“城市没有多样性就变成了居住的机器,我们希望每位入住的居民都能一眼认出自家的房子。”周俭悄悄告诉记者,“房子还没建好,听说想搬来这里的人就已经排起长队。”
上海世博会的最佳实践区,是在园区内展示未来城市的设想;而在都江堰,上海援建者把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新建的家园里,希望留下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项目。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