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用统筹城乡思路推进灾后恢复重建
四川省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现场会即将召开。两年来,作为地震重灾区,成都灾后恢复重建取得了阶段性重大胜利,灾区面貌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变,呈现出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今日起,本报将以都江堰虹口和成灌快铁的巨变为例,展现成都在震后两年中取得的伟大成就。
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给了都江堰市虹口乡一个惊喜,游人如织、农家乐爆满,甚至不得不提醒游客出行前先打电话咨询……旅游升温,虹口乡不同层面有不同的看法。
五一小长假,重建后的虹口,旅游全面恢复 王勤 摄
虹口乡政府说,游客的热情是对虹口乡灾后重建的肯定,随着接待能力全面恢复,虹口的旅游产业将更上一层楼。
农家乐老板陈玉红说,重建后的虹口在风貌打造、基础设施等方面有很大提升,今年夏天的生意估计会很不错。
高原村村民李志刚说,新建的永久性安置点马上就要交钥匙了,能用上自来水、天然气、光纤,道路也方便了,增收不成问题。
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但最终都指向同一点———灾后重建的成功给虹口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按照成都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推进灾后重建的要求,虹口的灾后重建用了哪些办法?重建究竟带来了哪些变化?我们为你讲述极重灾区虹口乡的重建故事。
规划数易其稿 构建新型城乡形态
这几天,虹口乡高原村1组的李志刚很高兴,因为他的永久性安置房就要交钥匙了,他和家人开始商量拿到房子后如何装修。“房子样子很巴适,我也说不出来是什么风格。听说是专门找设计师规划的。”李志刚的新房位于高原村5个安置点之一,白色的农房点缀在山间,也成了一道风景。
在灾后重建的两年中,从高原村到整个虹口,再到都江堰、彭州、崇州等灾区,“规划”成了李志刚这样的村民们熟知的词。李志刚说,以前的高原村山美水美,重建后的高原村,村庄也很美。
成都提出,用统筹城乡的思路推进灾后重建,必须规划先行。虹口乡重建过程中,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则,完成了《虹口山地运动度假旅游区总体规划》,以此为基础全面考虑住房重建的布局、外观以及功能配套,聘请多家国内外规划设计公司,对集镇基础设施配套进行立项。虹口乡聘请了专业规划顾问对全乡规划进行把关,多次研究规划编制修订问题。比如高原村,安置点规划就修改了8次以上。
规划先行,是成都推进城乡一体化以来始终坚持的原则,更是成都实现“把灾区建成科学重建和科学发展的样板”目标的第一步。不仅仅是虹口乡,在成都的很多地方,村庄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一幅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将在成都农村呈现。
利用产改成果 解决重建资金问题
“我们家7口人,新房的面积是245平方米。”李志刚告诉记者,与自己以前800平方米的房子相比,新房面积小了不少,但是户型还比较科学,已经完全能满足一家人的需要。“我们住新房一分钱都没花,听说是用宅基地面积拿出去换什么指标来的资金。这个办法我赞成。”
李志刚所说的是城乡集体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根据这一政策,节约出的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可以调整到城镇并在成都全市范围内挂钩流转,并获得流转资金。“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产权明晰了,我们利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进行重建。”虹口乡党委书记马远见说。
虹口乡有7个村利用这一政策,不但集中安置了4000余名受灾群众,还节约出了1700余亩集体建设用地,其中300亩作为增减挂钩指标挂牌流转,1400亩挂钩当地用于旅游项目建设,为虹口第二轮旅游开发奠定了基础。
此外,还有不少村通过联建重建住房,并实现产业发展。2008年6月,成都市出台《关于加快灾后城乡住房重建工作的实施意见》,虹口乡引进十多家业主与受灾户达成协议实施联建,还创新农村住房联建政策,推出了“整村联建”模式。
在成都,利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灾后重建,解决重建资金来源的故事,在都江堰、崇州、彭州的各个乡镇都能找到。
产业重建 旅游产业提档升级
“步步高山庄”,陈玉红的农家乐有一个喜庆的名字,她希望生意能够像这个名字一样蒸蒸日上。这个五一小长假,让陈玉红听到了“步步高”的前奏。5月2日这天,步步高山庄就接待了超过200名游客。在陈玉红看来,重建后的虹口,农家乐生意有理由越做越好,因为现在的虹口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风貌打造,亦或是游客可看、可玩的东西都比以前多得多了。
说景,虹口在规划阶段就把住房重建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沿着白沙河两岸的12个安置点,形成了“一村一品,一点一景”景观化新村建设格局。说玩,已不再仅仅停留在打“水上麻将”的阶段,峡谷漂流、山地运动休闲旅游基地等旅游项目,都对游客有足够的吸引力。据了解,虹口最终将形成地震遗址保护区、大众休闲体验区、高端康体健身区、户外运动精品区四大旅游区域。
陈玉红说,她还加盟了“熊猫驿站”连锁酒店,酒店除了介绍客源,还会在客房服务、客房设施等方面对农家乐进行指导。
从一开始,成都的重建就不是简单的恢复性重建,而强调提升优化。就旅游业而言,成都灾区的乡村旅游无论是在硬件配套,还是软件服务方面,都已实现全面提档升级。
用活援建政策 打通灾区道路
了解虹口乡的人,都会对被称为“天路”的蒲虹公路(蒲阳-虹口)印象深刻。“5·12”地震中,都江堰市虹口乡通往外界紫坪铺镇和向峨乡的两条道路被山体滑坡阻断,6000多名当地村民及游客被困地震“孤岛”,为将灾情及时传达出去,虹口乡4名勇士重走尘封50多年的山间小道,用砍刀砍出了一条“天路”。
如今,这条道路将变成一条长23.8公里、宽7米的大道。地震后,虹口乡抓住上海对口援建机会,“借力”援建打通多条旅游通道,其中蒲虹公路由上海市对口援建,投资2.5亿元,长14公里,已形成雏形路面,即将完工,成为虹口乡的重要旅游通道。由上海市虹口区援建,投资920万元的飞虹路(高原-观凤沟-庙坝的旅游内环线),长4.4公里,已于2010年1月23日全面竣工。
成都结合规划活用援建政策,在都江堰、彭州等地重建的不少重大项目,尤其是道路、桥梁项目中,都有援建资金、人员的投入,把资源用到了刀刃上,既解决了灾区的首要困难,又让援建政策的作用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