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现   /  时事  /  正文

北京:大国崛起中的世界城市战略

admin 2010-01-25 来源:景观中国网
站在明天谋划今天。当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逐渐改变着世界的经济格局时,中国致力于应对危机的积极行动,成为稳定世界经济、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力量,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而作为国家首都的北京,其城市发展定位也在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进行着调整。
  站在明天谋划今天。当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逐渐改变着世界的经济格局时,中国致力于应对危机的积极行动,成为稳定世界经济、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力量,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得以淋漓尽致地体现。而作为国家首都的北京,其城市发展定位也在随着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进行着调整。

  在成功举办了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后,在经过重重努力、应对金融危机取得初步成功并迎来发展新机遇后,站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北京将发展定位瞄准了建设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世界城市。究竟什么是世界城市?为什么现在提出了世界城市的目标?在通向世界城市的道路上,北京又将做出怎样的努力? 

  为什么要建设世界城市?

  在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看来,北京作为首都,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如何推动城市新一轮科学发展,是眼下面临的重大课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北京的发展必须考虑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角色定位。从国内发展来看,各省市区呈现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态势,北京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继续走在全国前列,领跑全国,就必须找准定位,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世界城市的提出,正是北京为赢得发展主动权苦苦寻找的那个“精准定位”。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致力于应对危机的积极行动,成为稳定世界经济、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重要力量,进一步展现了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作用,促进了北京作为大国首都在全球城市体系中层次的提升。而北京通过承办2008年奥运会,增进了全世界对北京的了解,提升了北京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为北京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在这种背景下,北京为2010年乃至今后更长时间确立了一个新的奋斗方向——建设世界城市。

  2009年12月9日-10日,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在市委市政府工作务虚会上提出,要把北京建设成一座世界城市。12月24日-26日,中共北京市委十届七次全会召开,刘淇书记明确指出,北京要瞄准建设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从建设世界城市的高度,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以更高标准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过去我们定位北京,都是站在当时的角度为未来谋划,这一次提出建设世界城市,不但给首都进行了重新定位,而且这个定位还是站在未来谋划今天。”连玉明这样评价世界城市的提出。

  世界城市包括哪些要素?

  建设世界城市,给北京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也必然要求北京以大国首都的定位来思考和谋划北京的建设与发展,从而拉开北京全面建设国际一流水平世界城市的大幕。

  实际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城市已经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一种发展模式和潮流。那么世界城市都包括哪些要素呢?

  市人大代表、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会专职秘书长宋慰祖认为,能够称之为世界城市的都市,需要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是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需要具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是跨国公司总部和国际组织所在地;城市居民要有较高的素质和较好的生活水平,是国际人才高地和新技术的研发应用中心。同时,这个城市要在国际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影响力和控制力。

  “世界城市的概念虽无定论,但一般认为,世界城市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是城市国际化水平的高端标志,是指具有世界影响力、聚集世界高端企业总部和人才的城市。”连玉明表示,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具有得天独厚的政治、经济、地理位置,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极强的集聚吸引扩散能力,具有实力强大的科技、智力、人才资源,即使放在全球范围里,也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具有建设成国际一流水平世界城市的有利条件。

  市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院长张强认为,开放程度较高、面向世界的城市,一般称为“国际城市”,而“世界城市”则是指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城市。伦敦、纽约、东京、巴黎等目前被公认的世界城市都是高度发达的城市,它们的共同点是:城市规模很大,人口均在1000万以上,有的甚至达到3000万人。这些城市不仅在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具有影响力,城市中的常驻国际机构,尤其是重要商业机构的数量、召开国际大型会议的数量、入境旅游人数等与其他城市相比也都有相当大的优势。

  张强说,世界城市并不一定需要拥有非常巨大的工业总产值,除了经济实力,还要有经济政策对整个国际经济的影响力,比如对国际货币价格的影响等方面。

  加快建设世界城市与北京之前提出的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定位是否有冲突?张强表示,二者之间并不矛盾,“三个北京”建设是世界城市在不同方面的体现,以及达到世界城市这一奋斗目标的具体路径。

  北京应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

  目前发展中国家尚无建设世界城市的成功先例,北京建设国际一流水平的世界城市需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超常规发展道路。“该怎样走”成了拥有精准定位之后,摆在北京面前的第一道选择题。

  根据各个世界城市在崛起方式上的不同,学者将主要世界城市的发展模式分为纽伦港、东亚和欧陆三种模式。

  纽伦港模式主要强化国际化因素和依靠市场力量的“自然发育模式”,重视个体力量的文化环境和自由主义的政治传统,如美洲、西欧的一些世界城市;东亚模式主要依托国家崛起因素和依靠政府力量的“规划推动模式”,强调集体行动的文化环境和规治主义的政治传统;欧陆模式往往形成多中心的大都市,以城市群的发展构成世界城市的区域。

  除此,世界城市还可以根据功能担当上的完整性与侧重点不同,分为全能型、有侧重的全能型和单一功能型三种类型。全能型世界城市的共同特点是其均为所在国的绝对全能中心,既是所在国的经济、社会、文化首位城市,又是首都。有侧重的相对全能型城市不多,因为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功能之间有着重要的协同集成效应,功能的侧重意味着这种协同效应不能最大程度地达成,使得城市的崛起更为艰难。以单一功能见长的城市更适合称为国际大都市,而往往无法达到世界城市所需要具备的全球活动战略性控制节点的水平。

  “北京的情况与其他世界城市有很大不同。”张强认为,尽管在城市规模上北京与已有的世界城市没有差别,但在经济总量和水平、国际化程度及城乡一体化程度上的进步空间还很大。“目前,北京市经济总量相当于伦敦的五分之一,纽约的六分之一。在北京目前的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占比已超过70%,符合世界城市的发展趋势,但仍然总量偏小,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也需要大力发展。”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五千年历史和辽阔国土的发展中大国,在这样的国家实现现代化,没有先例可循。作为首都,北京的发展不能套用别人的模式,只能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来探索和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和定位,建设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和宜居城市。”

  连玉明建议,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应采取东亚模式(政府规划模式)与欧陆模式(世界城市区域)相结合发展的模式。“应该注意发挥体制机制的优势,以国家战略规划为导向,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一城市的发展,而是要带动一个区域,甚至引领整个国家的发展,走全面推进世界城市发展之路。”
[NextPage]
  北京面临哪些挑战?

  建设世界城市是历史赋予北京的责任。面对世界发展新格局的建立,北京打造世界城市也将遇到挑战。

  纽约、伦敦、东京等世界城市的发展实践证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不仅在于自身的强大,更在于他们都有一个支撑其发挥控制职能的高度发达的区域。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不仅是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国家战略,而且对亚洲太平洋地区特别是东北亚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连玉明看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引发了生产及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全球市场的融合和生产与商务流程的重构带来了产业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整合,以区域为单位参与全球竞争逐渐成为各国的战略选择。世界城市作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区域形态,是各国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它对于促进城市间区域经济发展、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改善城市投资环境、优化社会资源配置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发展中国家建设世界城市更需要世界城市区域体系的支撑。”连玉明认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应考虑三个战略层次,即环渤海地区、京津冀地区和北京、天津及外围地区。必须以北京为中心,形成一个辐射能力强、开放程度高、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极点;围绕北京、天津两核形成一个功能完善的城市区域,并以此建构一个密切互动的京津冀经济圈一体化发展。

  目前,以京津为中心的城市区域与国外同类地区相比发展差距悬殊;在东北亚地区的特大城市中面临竞争;区域竞争力落后于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与我国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相比较,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市化水平较低、内部的差异性较大、情况比较复杂;“发达的中心城市,落后的圈内腹地”格局加剧,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综合交通体系有待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区域内部缺乏合理的协作与分工;资源利用缺乏合理性,水资源缺乏,资源环境约束“瓶颈”日益突出;文化资源丰富但未形成体系,区域发展不平衡,“宜居城市”建设任务艰巨等问题如何解决成为摆在北京加速建设世界城市道路上的一道门槛。

  对此,连玉明建议,应加快京津冀城市群规划,将京津冀城市群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突破行政体制障碍,促进区域间的产业分工和梯度转移。“京津城市之间的功能和产业分工协作不仅影响京津城市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环渤海经济圈乃至我国北方地区经济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合理的分工体系将使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步伐大大加快。”

  与此同时,在物流和运输方面,两个城市有相当大的优势互补空间。天津机场的货运较多,而首都机场的客流量较大,城际高铁的开通,使得两个城市之间的来往只需30分钟,这就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并向周边进一步扩展与辐射。要使得同城化效应进一步放大,应考虑将京津两地和周边城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如公交、地铁、轨道交通等设施进一步与城际高铁连通,形成统一的综合交通体系。

  宋慰祖则表示,世界城市不可能在一片落后的区域内独立存在,在这一点上,北京大都市圈凝聚力略显不足。下一步,北京要成为世界城市,应该首先是地区的中心,然后是国内中心,才能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城市,在全球化的经济背景下实现持续的繁荣。建议设立首都大都市管理委员会,作为一个战略的机构,专门负责首都经济圈的管理和发展问题。

  张强从另一个方面指出了北京面临的挑战。“从国际化程度来看,北京的常驻外国机构与外国人口也并不是很多,但实现国际化并不意味着抛弃本土特色。”从张强所掌握的情况来看,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色越强对于国外的吸引力也就越强。但北京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让郊区农村与中心城市在基础设施、收入和保障等方面差距较大,影响了中心区的产业向外转移。

  从商业面貌上来看,北京与世界城市之间已经没有太大区别,但在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企业经营方式等方面仍然有待提高。“还有一个所有世界城市都面临的共同问题,就是路面交通拥堵,但它们的轨道交通非常发达,目前我们已经借鉴了它们的经验,但要真正解决还需很长时间。”张强感叹。 

建言

  建设世界城市首先要优化空间布局

  市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 连玉明

  北京要建世界城市,在内首先要做的,就是进一步优化北京城市的空间布局,加快行政区域资源整合和新城建设。

  为什么现在有部分群众不愿意去新城,主要还是新城的医院、幼儿园、学校等配套不够完善,市政府应继续大力度改善新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条件,提升综合功能和承载能力。

  加快行政区域资源整合后,行政成本降低了,优势集中了。比如说大兴和亦庄,现在的问题是大兴有空间没产业,亦庄有产业没空间,如果这两个区域进行整合,那么整个南部制造业就有了新的发展机遇。

  石景山、海淀和昌平也是同样的道理。海淀有中关村科技园,石景山有首钢,如果把几个区县的资源整合起来,设立一个中关村科技新区,将首钢主厂区纳入到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石景山打造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特色园,重点引进文化创意企业,重点发展网络游戏、动漫和数字媒体,在昌平园重点发展能源科技和生物制药两大特色产业,这三个区的发展就通了。

  如果条件允许且成熟的话,相关部门甚至可以考虑推动东城、西城、崇文、宣武行政区划整合,设立中心城区,这样一来,北京从内部结构上就为世界城市的建设奠定了大区战略。

  北京明确提出了“一主一副三新四后台”的金融业空间布局,目前CBD东扩也给北京带来了发展机遇。纽约、伦敦、东京等顶级世界城市的经验表明,CBD是金融体系建设的核心。作为一个重要的增长极,在集聚金融机构、解决人口就业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要进一步整合和优化“一主一副三新四后台”的金融业空间布局。

  应制定更加开放的法规和政策

  市人大代表、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会专职秘书长 宋慰祖

  从北京发展所处的时代背景看,北京城市化达到70%,工业化应处于中期,信息化刚刚起步,北京不能跨越工业化直接走进国际化和信息化。北京应走出一条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的新型工业化,即提高科技含量,走自主创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做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并重,扩大经济总量,增强经济实力。与此同时,如何打造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相互连接的链条也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北京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应以世界城市标准,高水平建设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同时,建设世界城市,要提升国际化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需要创造更加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制定更加开放的法规和政策。例如:国际投资的安全保障、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民间社会组织的发展、外国人员的从业条件、国际化的人才资格互认等给予必要的法律依据和政策支持,从而提升北京作为世界城市的软实力。为国际组织、国际会议落地北京,为引进跨国的企业总部和人才铺平道路,创造条件。

  北京的差距在“软实力”

  市人大代表、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所长 张耘

  北京在城市国际化进程之中已经取得了重要成就,虽然要素聚集程度和经济规模仍然有待提高,但北京的经济实力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得以较快地优化升级,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入驻的数量迅速增加,这都使得北京的国际经济竞争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北京已经成为区域性国际事务协调中心,具有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文化影响力。这一切为世界城市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北京离世界城市的标准还差得很多,其中,根本性差距在于“软实力”建设上的不足,建议世界城市建设要与“人文北京”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软实力”的提高带动世界城市建设。

  建设世界城市不是“没什么就建什么”

  市政协委员、市工商联合会副主席 李少华

  世界城市带给人们的感受应该是管理有序、布局合理,同时人与人以及人与整个城市之间的关系非常和谐。近几年,北京市做了不少安居工程,出现了许多新的建筑群,但深入去看,一些区县的规划随意性比较大,给人感觉总在不断进行调整,欠缺在车流、人流及物流方面的整体考虑。

  北京属于人口高密度城市,可以借鉴中国香港、韩国与日本等地的城市规划,以城市里的几个中心区为主题,并用地铁相互贯通,每一个中心区又都将住宅、办公、商业结为一体。我们目前在这方面的建设还不够规模,有的区县喜欢把某条街规划得很繁荣,但周边配套设施却显得很孤立。

  要想发展世界城市应从管理学角度入手,不能“就建而建”、“没什么就建什么”。我们在对城市建设方面的投入与国际上的发达城市相当接近,甚至有些项目建设已经过头甚至造成浪费。

  健全的公共服务监督管理机制对于建设世界城市至关重要。我曾经对北京市的盲道做过调查,有的盲道一周都没有盲人经过,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原因便是没人来管理盲道,导致经常被占用,盲人不敢出门。而国外对于城市一般都采取“三分建七分管”的模式,城管部门建立的长效机制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金融业成核心应是世界城市最大特色

  市政协委员,原北京对外经贸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钱端伟

  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将不再以产业经济作为主导,金融业则将成为核心。我认为这应该是世界城市的最大特色。虽然北京市已有全国最大的产权交易所,但这跟其他国际化城市比起来,交易量还是很小。而东京、纽约、伦敦等众多世界城市都拥有的证券交易所,北京目前却还没有。

  因而北京的金融业发展远远不够,在建设世界城市过程中,加快金融资本市场及其衍生品发展任务重大。但目前由于老百姓对未来的预期很低,因此存款余额很高,存款总额高于贷款总额,从国家角度讲虽然安全系数很高,但也表明我们对金融衍生品的利用不够。另一方面, 老百姓还没有更多的投资渠道,整体也未对提前消费形成欲望。

  北京市完全没有存款的人不多,但有了存款不敢消费,主要是由于我们目前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能力以及社会保障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个问题解决不好,肯定影响内需市场。与金融业相比,大部分世界城市并没有将同为第三产业中的对外贸易作为经济结构中的主体。北京市的工业结构决定了自身并没有太多的商品出口,但任何企业都要面对内外贸两个市场,并且根据供需结构安排自己的主营方向。北京市的第三产业目前占比已经超过70%,但政府提出要加快发展制造业。我认为这与政府对税收方面的考虑有很大关系。在北京发展制造业首先要满足环保条件,就目前来看,已有诸如生产电动型公交车的发电机企业进驻北京,而高科技也是北京发展制造业必不可少的因素。
11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

热门评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