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哥本哈根绿色经济之低碳理想城
admin
2010-01-06
来源:景观中国网
很多人开始预言,未来十年甚至更远,将是一个碳的时代。但事实上,在这个时代,中国的挑战或者甚至大于机遇。
很多人开始预言,未来十年甚至更远,将是一个碳的时代。但事实上,在这个时代,中国的挑战或者甚至大于机遇。
诸多环境学者和政府官员对于当前中国的经济结构认识深刻,作为一个人口和经济总量都较庞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的挑战在于,固有的经济结构和产业模式,以及居民的生活质量都需要一定的碳排放空间;但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也有义务限制碳排放总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夕,去年11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
需要明确的是,这一数字对于中国的压力要远远大于发达国家,中国70%碳排放是来自于产业经济部门,而居民碳排放仅占30%。发达国家碳排放压力主要来自于电力部门和居民消费部门,这两项加起来约为中国的产业经济部门的排放总和。
关于低碳的探索,中国很多政府部门已经开始了一些尝试,200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城市系统规划与城市投融资模式创新研究》课题立项,并在去年12月19日,中国城市发展创新模式研究——《城市系统规划与城市投融资模式创新研究》课题开题会在北京召开。
在开题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司副司长韩爱兴称,“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城市的总体水环境还是在恶化,而不是在明显改善。可能有一些局部,比如说局部流域的某一段水污染的环境有所遏制,但是总体还是有所污染。”
低碳产业起步
韩爱兴认为,城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综合产物,在人类生活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从总体上看很多部门、很多专家,包括国际组织都分析了城市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很重要作用。现在中国城市占了整个土地的2%,但是居住了50%以上的地球人口,创造的GDP占到80%以上。而所造成的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也是75%的总体水平。
“尽管各个地区和政府十分重视城市的节能改造问题,尽可能安排了很多预算来用于节能的改造和减排设施的建设,但是坦率地说前景仍不明朗。”韩爱兴表示。
此前,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期间与中方共同签署的联合公报中强调,基于中美两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巨大投资,两国政府宣布在十几个城市开展联合示范项目,并努力开发共同的技术标准以推动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当然,“我们在上海已经在做这方面的试点工作。”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胡兆光此前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规划研究室主任李红玉认为,低碳城市的第一个要素就是低碳产业结构。
根据李红玉的设想,以低碳产业为核心,形成的这些产业链条和这个产业集群,是低碳产业发展的一些方向性的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效生态农业、环保产业、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构成了我们的新型工业化体系。”李红玉说。
“一个城市的生产要素是内外互相流动的,产品也是灌输的,所以像碳的效率,都会体现到区域当中去,所以也要考虑到它的内外部的污流和各种要素的流动。”李红玉认为。
构建低碳城市
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当时的建设部以河北省保定市和上海市为试点,推出“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低碳城市建设在我国正式起步。
从产业到城市,似乎只有一步之遥。专家们认为,从中短期来看,低碳经济与中国的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环境保护、能源安全等既定目标是一致的,而不是额外的任务。
所以,低碳可以起到一个聚焦的纲领性作用,对纵向的产业政策和横向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都有重要的聚焦作用,这是一个由点到面再到体的概念。
去年10月19日,多家机构在北京联合发布了一份《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的报告。该报告称,只有采取低碳生态城市之路,中国才能推进可持续城镇化,并争取到2035年前后出现能源需求拐点和温室气体排放“零增长”。
因此,该报告建议,调整和完善地方党政领导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由目前的GDP主导,逐步转向更为综合化,使资源、环境和社会指标得到更大的权重,对城市政府的政治激励转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促进社会和谐方面。
除此之外,还将明显地表现在城市的开发上面。韩爱兴认为,如何把城市投资性的资金,改变成开发性的,甚至通过各种产权改革和产权研究,创造新的模式。
2010年中国城镇化的进程将进一步提速。城镇化将是后危机乃至未来几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中国政府将把城镇化作为未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
在去年底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创造条件鼓励农村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全方位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金融危机重挫出口,牵制经济可持续发展,拉动内需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
但中国城镇化由于规模大,速度快,面临来自能源、土地、环保、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诸多挑战,实现2030年70%的城镇化目标任重道远。
“如何成功面对这些挑战,实现和谐化发展,是未来城镇化的首要关注点。和谐城镇化,就是要实现城镇与农村、人与人、人与社区、人与自然等诸方面的和谐。没有对和谐城镇化的追求,中国就难以兑现向国际社会在2020年实现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减少40%~45%的承诺,中国城镇化的目标将难以实现,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也不可能持续发展。”埃森哲大中华区主席李纲如此认为。
因此,韩爱兴的观点是,目前中国的城市还是一个纯投资性的、纯消耗性的,还不是一个开发性的、回收性的、可循环性的,在这方面中国还有巨大的空间。
理想化之城
在《城市系统规划与城市投融资模式创新研究》课题开题会上,泛华集团总裁杨天举认为,中国建了很多很多新城,同时也形成了不少的睡城。没有产业支撑,都是交通大死角。越大的城市越要靠交通来疏散。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也提出,低碳城市建设是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将引领未来城市建设的新趋势。同时《蓝皮书》也指出,低碳发展是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必然选择,有效利用能源是低碳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
这两个问题解决了,理想化的低碳城市也就应运而生了。北京产权交易所董事长熊焰对未来的理想化低碳城市总结了三个要素:根据日本的模式,低碳城市要实现最低碳排放,其关键在于构建一个社会体系,使得工农业、商业和公民社会等充分认知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从大量生产、消费和废弃的习惯中挣脱出来,推动节能、清洁能源的利用等方式来实现二氧化碳的最低排放。
根据熊焰的解释,低碳城市同时能实现令人感到富足的简朴生活。这需要从长期以来发达国家以自我为中心的消费型社会模式中挣脱出来。人们选择及追求精神富足价值观的变化,促使低碳、富裕的社会得以实现。此外,生产者也需要结合消费者的意向,进行自我改革。
“并且,实现与自然共生,确保森林碳汇增长。保护森林、海洋等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资源,使其可再生,推动包括地区社会生物量利用在内的‘自然调和型技术’使用,确保与大自然接触的场所和机会等非常重要。”熊焰进一步认为。
诸多环境学者和政府官员对于当前中国的经济结构认识深刻,作为一个人口和经济总量都较庞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的挑战在于,固有的经济结构和产业模式,以及居民的生活质量都需要一定的碳排放空间;但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也有义务限制碳排放总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夕,去年11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
需要明确的是,这一数字对于中国的压力要远远大于发达国家,中国70%碳排放是来自于产业经济部门,而居民碳排放仅占30%。发达国家碳排放压力主要来自于电力部门和居民消费部门,这两项加起来约为中国的产业经济部门的排放总和。
关于低碳的探索,中国很多政府部门已经开始了一些尝试,200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城市系统规划与城市投融资模式创新研究》课题立项,并在去年12月19日,中国城市发展创新模式研究——《城市系统规划与城市投融资模式创新研究》课题开题会在北京召开。
在开题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司副司长韩爱兴称,“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城市的总体水环境还是在恶化,而不是在明显改善。可能有一些局部,比如说局部流域的某一段水污染的环境有所遏制,但是总体还是有所污染。”
低碳产业起步
韩爱兴认为,城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综合产物,在人类生活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从总体上看很多部门、很多专家,包括国际组织都分析了城市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很重要作用。现在中国城市占了整个土地的2%,但是居住了50%以上的地球人口,创造的GDP占到80%以上。而所造成的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也是75%的总体水平。
“尽管各个地区和政府十分重视城市的节能改造问题,尽可能安排了很多预算来用于节能的改造和减排设施的建设,但是坦率地说前景仍不明朗。”韩爱兴表示。
此前,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期间与中方共同签署的联合公报中强调,基于中美两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巨大投资,两国政府宣布在十几个城市开展联合示范项目,并努力开发共同的技术标准以推动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当然,“我们在上海已经在做这方面的试点工作。”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胡兆光此前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规划研究室主任李红玉认为,低碳城市的第一个要素就是低碳产业结构。
根据李红玉的设想,以低碳产业为核心,形成的这些产业链条和这个产业集群,是低碳产业发展的一些方向性的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效生态农业、环保产业、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构成了我们的新型工业化体系。”李红玉说。
“一个城市的生产要素是内外互相流动的,产品也是灌输的,所以像碳的效率,都会体现到区域当中去,所以也要考虑到它的内外部的污流和各种要素的流动。”李红玉认为。
构建低碳城市
2008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当时的建设部以河北省保定市和上海市为试点,推出“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低碳城市建设在我国正式起步。
从产业到城市,似乎只有一步之遥。专家们认为,从中短期来看,低碳经济与中国的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环境保护、能源安全等既定目标是一致的,而不是额外的任务。
所以,低碳可以起到一个聚焦的纲领性作用,对纵向的产业政策和横向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都有重要的聚焦作用,这是一个由点到面再到体的概念。
去年10月19日,多家机构在北京联合发布了一份《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的报告。该报告称,只有采取低碳生态城市之路,中国才能推进可持续城镇化,并争取到2035年前后出现能源需求拐点和温室气体排放“零增长”。
因此,该报告建议,调整和完善地方党政领导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由目前的GDP主导,逐步转向更为综合化,使资源、环境和社会指标得到更大的权重,对城市政府的政治激励转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促进社会和谐方面。
除此之外,还将明显地表现在城市的开发上面。韩爱兴认为,如何把城市投资性的资金,改变成开发性的,甚至通过各种产权改革和产权研究,创造新的模式。
2010年中国城镇化的进程将进一步提速。城镇化将是后危机乃至未来几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中国政府将把城镇化作为未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
在去年底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创造条件鼓励农村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全方位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金融危机重挫出口,牵制经济可持续发展,拉动内需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
但中国城镇化由于规模大,速度快,面临来自能源、土地、环保、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诸多挑战,实现2030年70%的城镇化目标任重道远。
“如何成功面对这些挑战,实现和谐化发展,是未来城镇化的首要关注点。和谐城镇化,就是要实现城镇与农村、人与人、人与社区、人与自然等诸方面的和谐。没有对和谐城镇化的追求,中国就难以兑现向国际社会在2020年实现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减少40%~45%的承诺,中国城镇化的目标将难以实现,中国的经济和社会也不可能持续发展。”埃森哲大中华区主席李纲如此认为。
因此,韩爱兴的观点是,目前中国的城市还是一个纯投资性的、纯消耗性的,还不是一个开发性的、回收性的、可循环性的,在这方面中国还有巨大的空间。
理想化之城
在《城市系统规划与城市投融资模式创新研究》课题开题会上,泛华集团总裁杨天举认为,中国建了很多很多新城,同时也形成了不少的睡城。没有产业支撑,都是交通大死角。越大的城市越要靠交通来疏散。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也提出,低碳城市建设是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将引领未来城市建设的新趋势。同时《蓝皮书》也指出,低碳发展是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必然选择,有效利用能源是低碳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
这两个问题解决了,理想化的低碳城市也就应运而生了。北京产权交易所董事长熊焰对未来的理想化低碳城市总结了三个要素:根据日本的模式,低碳城市要实现最低碳排放,其关键在于构建一个社会体系,使得工农业、商业和公民社会等充分认知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从大量生产、消费和废弃的习惯中挣脱出来,推动节能、清洁能源的利用等方式来实现二氧化碳的最低排放。
根据熊焰的解释,低碳城市同时能实现令人感到富足的简朴生活。这需要从长期以来发达国家以自我为中心的消费型社会模式中挣脱出来。人们选择及追求精神富足价值观的变化,促使低碳、富裕的社会得以实现。此外,生产者也需要结合消费者的意向,进行自我改革。
“并且,实现与自然共生,确保森林碳汇增长。保护森林、海洋等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资源,使其可再生,推动包括地区社会生物量利用在内的‘自然调和型技术’使用,确保与大自然接触的场所和机会等非常重要。”熊焰进一步认为。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