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合作:东北城市跨区域打造宜居城市群
admin
2009-09-07
来源:景观中国网
近日,在第五届东北四城市(4+3)市长峰会上,长春、大连、哈尔滨、沈阳四城市市长共同签署了《建设生态型宜居城市联合宣言》,与会的齐齐哈尔、鞍山、吉林三市也对协议达成共识。这标志着东北主要城市合作进行环境保护、打造生态型宜居城市群工作进入了务实阶段。
近日,在第五届东北四城市(4+3)市长峰会上,长春、大连、哈尔滨、沈阳四城市市长共同签署了《建设生态型宜居城市联合宣言》,与会的齐齐哈尔、鞍山、吉林三市也对协议达成共识。这标志着东北主要城市合作进行环境保护、打造生态型宜居城市群工作进入了务实阶段。
区域生态环境合作势在必行
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5年多来,东北地区迅速走出困境,历史性地迎来了工业化、城市化的新高潮。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由于这些东北城市的工业经济主要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石油化工、钢铁、发电设备、汽车、造船、航空等行业在支撑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高污染、高耗能等诸多问题。同时城市间流动大气污染的相互影响也更加突出。对此,哈尔滨市市长张效廉指出,开展生态环保合作对于加快整个地域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升东北地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让东北各城市的市长感到欣喜的是,国务院前不久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深化省区协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要求。
东北各城市地缘相近,在加强环境保护和建设生态型宜居城市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协同性和一致性。“开展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合作不但是与会东北七城市的共识,同时也是大势所趋。”哈尔滨市市长张效廉说。
东北城市生态环境争摘“旧帽”
过去,提到东北的城市,人们最先想到的可能是“傻大黑粗”,为了摘掉这顶让东北老工业基地尴尬不已的“旧帽”,近年来东北各城市在实施经济崛起战略的同时,也在积极改造城市环境和面貌。
沈阳市实现了从世界十大污染城市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的华丽转身,为全面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沈阳列为我国唯一的联合国生态城示范项目。
长春市先后戴上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最具有人情味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荣誉“新帽”。
哈尔滨市自2003年开展生态城市建设以来,在全国率先建成了城市生态功能圈。
大连把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作为重要的施政理念,提出“既要经济发展,又要碧海蓝天”,先后荣获了联合国全球环境500佳、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等称号。
鞍山按照生态宜居城市的发展要求,大力推进生产型城市向消费型城市的转变,全面调整城市布局。
甩掉“旧帽”戴“新帽”让东北城市尝到了甜头,不但工业经济实现了飞跃,以旅游、餐饮等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也实现了大踏步地发展。人们惊喜地发现,工业城市也可以山清水秀、生态和谐。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已经成为东北地区共同的城市理想。大连市代市长李万才表示,当前,突破生态建设“各自为政”的藩篱,探索建立东北四城市“环境同治”的体制机制,成为推动东北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当务之急。
加快区域协作打造宜居城市群
什么样的城市是“宜居”的呢?吉林省长春市市长崔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经济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生活便利、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强、文化底蕴深厚。
在《建设生态型宜居城市联合宣言》中,各城市共同提出了携手推进东北生态宜居大环境的十大跨区域公共工程,其中包括:长白山、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区域森林保护、森林恢复工程;东北地区江河、湿地与矿山的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东北地区北水南调、东水西调等城市水源工程;环保交通工具研发与推广使用示范工程;城乡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工程;大连齐齐哈尔绿色农业带工程;哈大线及(4+3)城市间的快速铁路网工程;哈大线及(4+3)城市间的高速公路拓宽改造工程;东北(4+3)城市旅游共同体建设工程;东北(4+3)城市间公交、通信、游览、就业、投资、信贷等同城化工程。
东北各城市市长还提出了各城市推进生态型宜居城市建设的务实措施。如约定建立协调协商机制,统筹松花江、辽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深入推进区域性大气污染的联防联治。各城市还将共同委托独立中介机构,不定期对各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情况进行民意调查。
与此同时,东北各城市市长还提出了共同打造宜居发展模式,推进排污付费、生态补偿、排放权交易工作;共同建设宜居生态系统,统筹实施跨区域河流水污染治理,提高东北区域的生态环境整体质量;统筹改善宜居发展环境等建议和设想。
区域生态环境合作势在必行
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5年多来,东北地区迅速走出困境,历史性地迎来了工业化、城市化的新高潮。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由于这些东北城市的工业经济主要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石油化工、钢铁、发电设备、汽车、造船、航空等行业在支撑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高污染、高耗能等诸多问题。同时城市间流动大气污染的相互影响也更加突出。对此,哈尔滨市市长张效廉指出,开展生态环保合作对于加快整个地域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升东北地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让东北各城市的市长感到欣喜的是,国务院前不久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和“深化省区协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要求。
东北各城市地缘相近,在加强环境保护和建设生态型宜居城市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协同性和一致性。“开展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合作不但是与会东北七城市的共识,同时也是大势所趋。”哈尔滨市市长张效廉说。
东北城市生态环境争摘“旧帽”
过去,提到东北的城市,人们最先想到的可能是“傻大黑粗”,为了摘掉这顶让东北老工业基地尴尬不已的“旧帽”,近年来东北各城市在实施经济崛起战略的同时,也在积极改造城市环境和面貌。
沈阳市实现了从世界十大污染城市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的华丽转身,为全面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沈阳列为我国唯一的联合国生态城示范项目。
长春市先后戴上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最具有人情味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荣誉“新帽”。
哈尔滨市自2003年开展生态城市建设以来,在全国率先建成了城市生态功能圈。
大连把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作为重要的施政理念,提出“既要经济发展,又要碧海蓝天”,先后荣获了联合国全球环境500佳、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等称号。
鞍山按照生态宜居城市的发展要求,大力推进生产型城市向消费型城市的转变,全面调整城市布局。
甩掉“旧帽”戴“新帽”让东北城市尝到了甜头,不但工业经济实现了飞跃,以旅游、餐饮等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也实现了大踏步地发展。人们惊喜地发现,工业城市也可以山清水秀、生态和谐。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已经成为东北地区共同的城市理想。大连市代市长李万才表示,当前,突破生态建设“各自为政”的藩篱,探索建立东北四城市“环境同治”的体制机制,成为推动东北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当务之急。
加快区域协作打造宜居城市群
什么样的城市是“宜居”的呢?吉林省长春市市长崔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经济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生活便利、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强、文化底蕴深厚。
在《建设生态型宜居城市联合宣言》中,各城市共同提出了携手推进东北生态宜居大环境的十大跨区域公共工程,其中包括:长白山、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区域森林保护、森林恢复工程;东北地区江河、湿地与矿山的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东北地区北水南调、东水西调等城市水源工程;环保交通工具研发与推广使用示范工程;城乡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工程;大连齐齐哈尔绿色农业带工程;哈大线及(4+3)城市间的快速铁路网工程;哈大线及(4+3)城市间的高速公路拓宽改造工程;东北(4+3)城市旅游共同体建设工程;东北(4+3)城市间公交、通信、游览、就业、投资、信贷等同城化工程。
东北各城市市长还提出了各城市推进生态型宜居城市建设的务实措施。如约定建立协调协商机制,统筹松花江、辽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深入推进区域性大气污染的联防联治。各城市还将共同委托独立中介机构,不定期对各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情况进行民意调查。
与此同时,东北各城市市长还提出了共同打造宜居发展模式,推进排污付费、生态补偿、排放权交易工作;共同建设宜居生态系统,统筹实施跨区域河流水污染治理,提高东北区域的生态环境整体质量;统筹改善宜居发展环境等建议和设想。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