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政府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意见(试行)
admin
2009-08-26
来源:景观中国网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着力打造“低碳保定”,促进和带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高新区、白沟·白洋淀温泉城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着力打造“低碳保定”,促进和带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设低碳城市的重大意义
我市人口多、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肩负着维护京津生态安全和保护白洋淀的重大责任,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必须把发展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彻底摒弃传统粗放型的生产、生活方式,着力推进以能源节约、新型能源推广应用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为主要标志的低碳发展模式,探索一条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为主导、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②为建设蓝图,符合我市发展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
推行低碳理念,发展低碳经济③,建设低碳城市④,把低碳理念融入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之中,有助于带动产业升级,强化资源利用,控制环境恶化,缓解生态压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顺应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必然选择;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宗旨的具体体现;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维护人民群众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都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低碳城市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资源意识、能源意识、环境意识和忧患意识,把加快建设低碳城市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战略举措,摆在突出位置,下大力气抓实抓好。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指针,以我市作为全国低碳发展首批试点城市为契机,把推广应用新型能源、发展壮大能源设备制造产业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建设低碳城市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坚持政府推动、规划先行,示范带动、公众参与,重点推进、循序渐进的原则,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打造低碳城市,探索一条符合保定发展实际、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二)主要目标
城市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低碳产业优势更加突出,低碳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逐步确立,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逐渐下降。
到2010年,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25%以上;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控制在3.5吨以内;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8%。
到2020年,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35%;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控制在5.5吨以内;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
1、低碳产业进一步壮大。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业、绿色农业、创意产业、低碳服务业、低碳旅游业等为主导的低碳产业支撑体系初步形成。以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为主导的循环经济框架基本建成。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全面推广。
2、低碳生活方式深入人心。低碳宣教全面展开,低碳理念得到确立,低碳化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得到深化。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清洁能源得到广泛应用。
3、低碳化管理逐步深入。低碳城市建设与管理模式初步形成。符合低碳理念的城市规划全面实施,城市功能分区布局合理,城市运行效率不断提高。以建筑节能、低碳化社区建设、低碳化交通出行等为重点的低碳化城市管理全面实施。
三、主要任务
(一)发展低碳经济,培育低碳产业
1、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加快电源结构调整,推动电源结构由单一煤电向煤电、气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垃圾和秸秆等生物质能发电并举的方向发展。优化电源配置,重点发展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的燃煤机组,提高电力装备水平。推进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与建筑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稳步发展太阳能利用产业。加快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在生产、生活领域积极推广太阳能、沼气、天然气、地热等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2、构建低碳产业支撑体系。以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产业为核心,全力打造“中国电谷”,进一步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高效节电、新型储能、输变电和电力自动化等六大产业体系,培育壮大具有一定规模的低碳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低碳高产出的电子信息(软件)产业,全力打造电力电子产业集群、高频产业集群、汽车电子产业集群。加快网络游戏、动漫等创意产业的发展,推进高新区动漫产业基地建设。发展壮大低碳科技服务业、低碳旅游业等优势服务业。规划建设低碳教育展示场所。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和加工业,提高绿色农业比重。
3、加快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推进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节能领域的技术开发与应用。加强排放监控技术和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加快发展清洁汽车技术和汽车尾气控制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积极开发工业固体废物、农作物秸秆高效利用技术。组织实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重大科技专项以及与建筑一体化的光伏屋顶、光伏幕墙等重大科技示范项目。依托我市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低碳实验室,引导其面向应用、面向企业,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
4、发展静脉产业⑤。加快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使用最新技术、具有一定规模的废旧汽车加工回收、废旧金属加工回收、废旧塑料加工回收等重点静脉产业园区。积极推进城乡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行“收集-转运-集中处置-资源化”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5、推行清洁生产。完善清洁生产政策法规和标准,优化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所有企业都要持续实施清洁生产,培育一批二氧化碳“零排放”企业。对超标排放和排放总量较大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结合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引导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到2010年,清洁生产知识全面普及;到2020年,清洁生产先进工艺、技术在一、二、三产业中得到全面推广。
(二)树立低碳理念,建设低碳社会
1、提高低碳意识。政府机关要率先垂范,开展创建低碳型机关活动。教育部门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及低碳城市建设内容渗透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从小培养儿童青少年的节约、环保和低碳意识。企事业单位、社区等要组织开展经常性的低碳宣传,广泛宣传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性、紧迫性。开展低碳(绿色)机关、社区、学校、医院、饭店、家庭等创建活动。选择一批先进机关、企业、商厦、社区等,建设低碳宣传教育基地,面向社会开放。
2、推进生活方式低碳化。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从传统的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尽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或以步代车。倡导生活简单、简约化,尽量减少“面子消费、奢侈消费”。推进住房实施节能装修。引导采用节能的家庭照明方式和科学合理使用家用电器。倡导消费地产产品。
3、推进城市建设低碳化。坚持用低碳理念指导城市规划编制。加强土地的节约集约化利用,推行“紧凑型”城市规划和建设模式。坚持用低碳理念指导建筑设计。在城市建筑设计中推广应用绿色节能建筑技术,推进建筑设计与太阳能光电产品的结合。全面植树造林,建设园林化城市。捕捉城市建设、生活消费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城市碳汇⑥。加快低碳化社区示范工程建设。
(三)实施低碳化管理,加强节能减排
1、抓好农村节能。做好秸秆综合利用,鼓励秸秆还田,支持开发秸秆固化、气化技术,稳步推进秸秆发电试点工作。推广省柴节煤灶,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畜禽舍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工程,加强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到2020年,主城区和卫星城周边农村沼气用户普及率争取达到50%以上。鼓励农村垃圾通过堆肥等方式进行资源利用,加快淘汰和更新高能耗落后生产农业机械,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降低农村生产、生活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
2、强化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强化对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监管。推动企业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节能管理水平,着力培养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低碳企业。对达不到排放标准的企业一律实行限期治理、整改。加快对传统产业实施低碳化改造,继续加大关停“六小企业”工作力度,逐步淘汰不符合低碳发展理念、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技术和产能。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支撑平台建设,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在重点行业,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
3、推进建筑节能。加强节能管理。把建筑节能监管工作纳入工程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对达不到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新建建筑,不得办理开工和竣工备案手续,不准销售使用。强化节能设计。鼓励新建居住建筑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并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施工。组织实施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工程,扩大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快节能改造。研究政策措施,对非节能居住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和党政机关办公楼,进行节能改造。组织实施一批低能耗、绿色建筑、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利用的示范工程。
4、强化城市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主干道开辟城市公共交通车辆专用或优先行驶通道,大力提高公交服务质量,努力使公共交通成为群众出行的主要方式。加强汽车尾气排放监督和治理。加速淘汰高耗能的老旧汽车,控制高耗油、高污染机动车发展,到2020年城市公交车尾气排放全部达到欧Ⅲ标准。鼓励使用节能环保型车辆和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积极推行公交车、出租车“油改气”工作。2012年前,在主城区和卫星城规划建设12-15个压缩天然气站,燃气公交车、出租车拥有量达到车辆总数的20%以上,最大限度降低城市交通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
5、推进商贸流通业节能减排。加快物流园区建设,有效整合物流资源。在餐饮住宿行业逐步减少、最终取消使用一次性用品,积极开展争创“绿色饭店”活动。在家电销售场所推行节能标识制度。在流通领域抑制商品过度包装。在经营性服务场所广泛推广采用节能、节水、节材型产品和技术,严格执行室内空调温度设置等相关规定,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降低排放。
[NextPage]
四、重点工程
(一)“中国电谷”建设工程。力争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风电、高效节电、新型储能、电力电子器件、输变电和电力自动化等产业园区,建成年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化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基地。
(二)“太阳能之城”建设工程。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市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基本实现太阳能的综合利用。到2010年,市区所有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和设施太阳能产品应用比例基本达到100%,市区既有公共及民用建筑基本实现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改造,把我市建设成为“国家太阳能综合利用科技示范城市”。
(三)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深化“蓝天行动”。以“拔烟囱、煤改气”为重点,力争用3年时间,全面取缔市区建成区内分散的燃煤锅炉。加快热电联产和清洁能源替代项目建设,力争2015年前全面实施城市区域集中供热,全部淘汰市区直接燃煤锅炉,逐步实现向卫星城集中供热。所有县级城(区)镇及部分重点镇也要实施集中供热工程。实施“碧水计划”。到2010年,卫星城、所有县级城(区)镇及部分重点镇都要建成污水处理厂并规范运营。加快城市水系建设,对护城河和防洪堤进行开发改造。深化“绿荫行动”。加快城市绿化步伐。到2015年,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3.5平方米,绿地率达到40%,绿化覆盖率达到43%。
(四)办公大楼低碳化运行示范工程。加快对政府办公大楼低碳化运行改造,更换节能灯、安装太阳能照明系统、推广电子政务、控制夜间照明、控制空调使用,建立办公大楼能源需求与使用管理系统。2015年前,市级政府及部门全部完成办公大楼低碳化改造。2020年前,都市区县(区)级政府及部门全部完成办公大楼低碳化改造。
(五)低碳化社区示范工程。积极推广面向低碳化的社区规划手段、建筑技术和社区管理方式。2010年前,开展低碳化社区试点,进行示范方案设计。2015年前,低碳化社区建设规模力争达到现有社区的50%以上。到2020年,总结经验,制定标准,全面推广。
(六)低碳化城市交通体系整合工程。搞好主城区和卫星城内部的城市就业、居住、公共服务和商业设施的合理配置,减少不必要的交通需求。加快都市区各组团之间快捷公共交通网络建设。到2010年,完成低碳理念指导下的现有城市交通体系评估,开展低碳化交通整合方案设计。到2015年,建立快速公交系统,建成市区内部及市区与卫星城之间快捷的公共交通网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发改、财政、国土、环保、规划、建设、交通、公安、农业、林业、园林、工促、科技、教育等部门为成员的低碳城市建设协调机构,成立统一的低碳城市管理部门,统筹低碳城市建设与节能减排、“太阳能之城”建设、“蓝天行动”、“碧水计划”的实施。成立保定市低碳城市研究会,推广低碳理念,开展低碳经济发展、低碳城市建设等相关领域研究。
(二)制定规划,明确任务。加快制定《保定市低碳城市发展规划》,进一步细化建设低碳城市的工作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规划分别制定低碳产业、低碳社会、低碳交通等相关专项发展规划。
(三)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加大对低碳产业的扶持力度,优先保证低碳产业项目建设用地。积极争取国家资金、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支持低碳重点工程、低碳产品和低碳新技术推广应用。在财政预算内安排低碳城市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低碳示范工程建设和低碳城市研究相关工作。在政府采购、城市建设等方面,优先考虑本地化的低碳产品。以我市现有高校为基础,通过与国内外低碳领域先进单位合作,吸引相关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和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低碳研究队伍。
(四)加强合作,建立联盟。以“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载体,以低碳城市建设为主要内容,以低碳城市研究会为依托,加强与国际相关组织、国内外先进地区和研究机构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合作,建立低碳城市发展合作机制和低碳城市联盟。引入“碳税⑦”、“碳排放权交易⑧”等环境经济手段,对区域内的碳排放水平进行经济调节。积极探索“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实施辖域内试点或可能的跨区域试点,择机成立跨区域交易中心,争取成为全国性的交易中心。
(五)加强宣传,全员参与。借助世界自然基金会将我市列为全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的契机,将节能减排和建设低碳城市宣传作为重大主题,制定宣传方案,开展宣传活动。通过产业发展、技术交流等途径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树立“低碳保定”形象。主要新闻媒体要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进行系列报道,刊播低碳城市建设公益性广告,形成政府引导,重点工程示范,企业与居民广泛参与的“低碳保定”建设格局。
2008年12月23日
有关概念说明
①低碳是指在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二氧化碳排放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对自然系统产生较小负面影响。
②低碳社会是通过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和社会发展不断完善的前提下,致力于在生产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领域控制和减少碳排放的社会。
③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经济革命浪潮。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④低碳城市是指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的城市。其目标一方面是通过自身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社会建设,保持能源的低消耗和二氧化碳的低排放;另一方面是通过大力推进新能源设备制造为主导的“降碳产业”的发展,为全球二氧化碳的减排作出贡献。
⑤静脉产业即资源再生利用产业,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的,运用先进的技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实现各类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包括废物转化为再生资源及将再生资源加工为产品两个过程。
⑥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主要是指自然界的碳被固定在海洋、土壤、岩石和生物体中。
⑦碳税是针对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税,是一种污染税。它是根据化石燃料燃烧后排放碳量的多少,针对化石燃料的生产、分配或使用来征收的税费。
⑧碳排放权交易就是购买合同或者碳减排购买协议,其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着力打造“低碳保定”,促进和带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建设低碳城市的重大意义
我市人口多、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肩负着维护京津生态安全和保护白洋淀的重大责任,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必须把发展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彻底摒弃传统粗放型的生产、生活方式,着力推进以能源节约、新型能源推广应用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为主要标志的低碳发展模式,探索一条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为主导、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②为建设蓝图,符合我市发展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
推行低碳理念,发展低碳经济③,建设低碳城市④,把低碳理念融入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之中,有助于带动产业升级,强化资源利用,控制环境恶化,缓解生态压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顺应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必然选择;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宗旨的具体体现;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维护人民群众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都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低碳城市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资源意识、能源意识、环境意识和忧患意识,把加快建设低碳城市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战略举措,摆在突出位置,下大力气抓实抓好。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指针,以我市作为全国低碳发展首批试点城市为契机,把推广应用新型能源、发展壮大能源设备制造产业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建设低碳城市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坚持政府推动、规划先行,示范带动、公众参与,重点推进、循序渐进的原则,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打造低碳城市,探索一条符合保定发展实际、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
(二)主要目标
城市经济发展质量明显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低碳产业优势更加突出,低碳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逐步确立,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逐渐下降。
到2010年,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25%以上;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控制在3.5吨以内;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8%。
到2020年,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35%;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控制在5.5吨以内;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
1、低碳产业进一步壮大。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业、绿色农业、创意产业、低碳服务业、低碳旅游业等为主导的低碳产业支撑体系初步形成。以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为主导的循环经济框架基本建成。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全面推广。
2、低碳生活方式深入人心。低碳宣教全面展开,低碳理念得到确立,低碳化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得到深化。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清洁能源得到广泛应用。
3、低碳化管理逐步深入。低碳城市建设与管理模式初步形成。符合低碳理念的城市规划全面实施,城市功能分区布局合理,城市运行效率不断提高。以建筑节能、低碳化社区建设、低碳化交通出行等为重点的低碳化城市管理全面实施。
三、主要任务
(一)发展低碳经济,培育低碳产业
1、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加快电源结构调整,推动电源结构由单一煤电向煤电、气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垃圾和秸秆等生物质能发电并举的方向发展。优化电源配置,重点发展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的燃煤机组,提高电力装备水平。推进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与建筑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稳步发展太阳能利用产业。加快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在生产、生活领域积极推广太阳能、沼气、天然气、地热等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2、构建低碳产业支撑体系。以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产业为核心,全力打造“中国电谷”,进一步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高效节电、新型储能、输变电和电力自动化等六大产业体系,培育壮大具有一定规模的低碳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低碳高产出的电子信息(软件)产业,全力打造电力电子产业集群、高频产业集群、汽车电子产业集群。加快网络游戏、动漫等创意产业的发展,推进高新区动漫产业基地建设。发展壮大低碳科技服务业、低碳旅游业等优势服务业。规划建设低碳教育展示场所。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和加工业,提高绿色农业比重。
3、加快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推进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节能领域的技术开发与应用。加强排放监控技术和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加快发展清洁汽车技术和汽车尾气控制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积极开发工业固体废物、农作物秸秆高效利用技术。组织实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重大科技专项以及与建筑一体化的光伏屋顶、光伏幕墙等重大科技示范项目。依托我市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低碳实验室,引导其面向应用、面向企业,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
4、发展静脉产业⑤。加快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使用最新技术、具有一定规模的废旧汽车加工回收、废旧金属加工回收、废旧塑料加工回收等重点静脉产业园区。积极推进城乡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行“收集-转运-集中处置-资源化”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5、推行清洁生产。完善清洁生产政策法规和标准,优化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所有企业都要持续实施清洁生产,培育一批二氧化碳“零排放”企业。对超标排放和排放总量较大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结合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引导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到2010年,清洁生产知识全面普及;到2020年,清洁生产先进工艺、技术在一、二、三产业中得到全面推广。
(二)树立低碳理念,建设低碳社会
1、提高低碳意识。政府机关要率先垂范,开展创建低碳型机关活动。教育部门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及低碳城市建设内容渗透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从小培养儿童青少年的节约、环保和低碳意识。企事业单位、社区等要组织开展经常性的低碳宣传,广泛宣传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性、紧迫性。开展低碳(绿色)机关、社区、学校、医院、饭店、家庭等创建活动。选择一批先进机关、企业、商厦、社区等,建设低碳宣传教育基地,面向社会开放。
2、推进生活方式低碳化。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从传统的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尽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或以步代车。倡导生活简单、简约化,尽量减少“面子消费、奢侈消费”。推进住房实施节能装修。引导采用节能的家庭照明方式和科学合理使用家用电器。倡导消费地产产品。
3、推进城市建设低碳化。坚持用低碳理念指导城市规划编制。加强土地的节约集约化利用,推行“紧凑型”城市规划和建设模式。坚持用低碳理念指导建筑设计。在城市建筑设计中推广应用绿色节能建筑技术,推进建筑设计与太阳能光电产品的结合。全面植树造林,建设园林化城市。捕捉城市建设、生活消费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城市碳汇⑥。加快低碳化社区示范工程建设。
(三)实施低碳化管理,加强节能减排
1、抓好农村节能。做好秸秆综合利用,鼓励秸秆还田,支持开发秸秆固化、气化技术,稳步推进秸秆发电试点工作。推广省柴节煤灶,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畜禽舍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工程,加强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到2020年,主城区和卫星城周边农村沼气用户普及率争取达到50%以上。鼓励农村垃圾通过堆肥等方式进行资源利用,加快淘汰和更新高能耗落后生产农业机械,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降低农村生产、生活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
2、强化工业企业节能减排。强化对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监管。推动企业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节能管理水平,着力培养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低碳企业。对达不到排放标准的企业一律实行限期治理、整改。加快对传统产业实施低碳化改造,继续加大关停“六小企业”工作力度,逐步淘汰不符合低碳发展理念、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技术和产能。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支撑平台建设,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在重点行业,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
3、推进建筑节能。加强节能管理。把建筑节能监管工作纳入工程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对达不到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新建建筑,不得办理开工和竣工备案手续,不准销售使用。强化节能设计。鼓励新建居住建筑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并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施工。组织实施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工程,扩大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快节能改造。研究政策措施,对非节能居住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和党政机关办公楼,进行节能改造。组织实施一批低能耗、绿色建筑、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利用的示范工程。
4、强化城市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主干道开辟城市公共交通车辆专用或优先行驶通道,大力提高公交服务质量,努力使公共交通成为群众出行的主要方式。加强汽车尾气排放监督和治理。加速淘汰高耗能的老旧汽车,控制高耗油、高污染机动车发展,到2020年城市公交车尾气排放全部达到欧Ⅲ标准。鼓励使用节能环保型车辆和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积极推行公交车、出租车“油改气”工作。2012年前,在主城区和卫星城规划建设12-15个压缩天然气站,燃气公交车、出租车拥有量达到车辆总数的20%以上,最大限度降低城市交通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
5、推进商贸流通业节能减排。加快物流园区建设,有效整合物流资源。在餐饮住宿行业逐步减少、最终取消使用一次性用品,积极开展争创“绿色饭店”活动。在家电销售场所推行节能标识制度。在流通领域抑制商品过度包装。在经营性服务场所广泛推广采用节能、节水、节材型产品和技术,严格执行室内空调温度设置等相关规定,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降低排放。
[NextPage]
四、重点工程
(一)“中国电谷”建设工程。力争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风电、高效节电、新型储能、电力电子器件、输变电和电力自动化等产业园区,建成年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化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基地。
(二)“太阳能之城”建设工程。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市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基本实现太阳能的综合利用。到2010年,市区所有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和设施太阳能产品应用比例基本达到100%,市区既有公共及民用建筑基本实现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改造,把我市建设成为“国家太阳能综合利用科技示范城市”。
(三)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深化“蓝天行动”。以“拔烟囱、煤改气”为重点,力争用3年时间,全面取缔市区建成区内分散的燃煤锅炉。加快热电联产和清洁能源替代项目建设,力争2015年前全面实施城市区域集中供热,全部淘汰市区直接燃煤锅炉,逐步实现向卫星城集中供热。所有县级城(区)镇及部分重点镇也要实施集中供热工程。实施“碧水计划”。到2010年,卫星城、所有县级城(区)镇及部分重点镇都要建成污水处理厂并规范运营。加快城市水系建设,对护城河和防洪堤进行开发改造。深化“绿荫行动”。加快城市绿化步伐。到2015年,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3.5平方米,绿地率达到40%,绿化覆盖率达到43%。
(四)办公大楼低碳化运行示范工程。加快对政府办公大楼低碳化运行改造,更换节能灯、安装太阳能照明系统、推广电子政务、控制夜间照明、控制空调使用,建立办公大楼能源需求与使用管理系统。2015年前,市级政府及部门全部完成办公大楼低碳化改造。2020年前,都市区县(区)级政府及部门全部完成办公大楼低碳化改造。
(五)低碳化社区示范工程。积极推广面向低碳化的社区规划手段、建筑技术和社区管理方式。2010年前,开展低碳化社区试点,进行示范方案设计。2015年前,低碳化社区建设规模力争达到现有社区的50%以上。到2020年,总结经验,制定标准,全面推广。
(六)低碳化城市交通体系整合工程。搞好主城区和卫星城内部的城市就业、居住、公共服务和商业设施的合理配置,减少不必要的交通需求。加快都市区各组团之间快捷公共交通网络建设。到2010年,完成低碳理念指导下的现有城市交通体系评估,开展低碳化交通整合方案设计。到2015年,建立快速公交系统,建成市区内部及市区与卫星城之间快捷的公共交通网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成立以市长为组长,发改、财政、国土、环保、规划、建设、交通、公安、农业、林业、园林、工促、科技、教育等部门为成员的低碳城市建设协调机构,成立统一的低碳城市管理部门,统筹低碳城市建设与节能减排、“太阳能之城”建设、“蓝天行动”、“碧水计划”的实施。成立保定市低碳城市研究会,推广低碳理念,开展低碳经济发展、低碳城市建设等相关领域研究。
(二)制定规划,明确任务。加快制定《保定市低碳城市发展规划》,进一步细化建设低碳城市的工作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规划分别制定低碳产业、低碳社会、低碳交通等相关专项发展规划。
(三)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加大对低碳产业的扶持力度,优先保证低碳产业项目建设用地。积极争取国家资金、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支持低碳重点工程、低碳产品和低碳新技术推广应用。在财政预算内安排低碳城市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低碳示范工程建设和低碳城市研究相关工作。在政府采购、城市建设等方面,优先考虑本地化的低碳产品。以我市现有高校为基础,通过与国内外低碳领域先进单位合作,吸引相关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和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低碳研究队伍。
(四)加强合作,建立联盟。以“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载体,以低碳城市建设为主要内容,以低碳城市研究会为依托,加强与国际相关组织、国内外先进地区和研究机构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合作,建立低碳城市发展合作机制和低碳城市联盟。引入“碳税⑦”、“碳排放权交易⑧”等环境经济手段,对区域内的碳排放水平进行经济调节。积极探索“碳税”和“碳排放权交易”实施辖域内试点或可能的跨区域试点,择机成立跨区域交易中心,争取成为全国性的交易中心。
(五)加强宣传,全员参与。借助世界自然基金会将我市列为全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的契机,将节能减排和建设低碳城市宣传作为重大主题,制定宣传方案,开展宣传活动。通过产业发展、技术交流等途径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树立“低碳保定”形象。主要新闻媒体要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进行系列报道,刊播低碳城市建设公益性广告,形成政府引导,重点工程示范,企业与居民广泛参与的“低碳保定”建设格局。
2008年12月23日
有关概念说明
①低碳是指在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二氧化碳排放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对自然系统产生较小负面影响。
②低碳社会是通过消费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在保证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和社会发展不断完善的前提下,致力于在生产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领域控制和减少碳排放的社会。
③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经济革命浪潮。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④低碳城市是指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为主导模式,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的城市。其目标一方面是通过自身低碳经济发展和低碳社会建设,保持能源的低消耗和二氧化碳的低排放;另一方面是通过大力推进新能源设备制造为主导的“降碳产业”的发展,为全球二氧化碳的减排作出贡献。
⑤静脉产业即资源再生利用产业,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的,运用先进的技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转化为可重新利用的资源和产品,实现各类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包括废物转化为再生资源及将再生资源加工为产品两个过程。
⑥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主要是指自然界的碳被固定在海洋、土壤、岩石和生物体中。
⑦碳税是针对二氧化碳排放所征收的税,是一种污染税。它是根据化石燃料燃烧后排放碳量的多少,针对化石燃料的生产、分配或使用来征收的税费。
⑧碳排放权交易就是购买合同或者碳减排购买协议,其基本原理是,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
发表评论
您好,登录后才可以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