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西站地区城市副中心城市设计规划
西站地区城市副中心位于天津中心城区西北部,是天津对外交通的门户地区,也是市内重要的交通枢纽。规划范围东至南口路,西至红旗北路,南至南运河,北至普济河道,规划总用地面积1O平方公里。
二项目优势
1区位优势
红桥区是天津西北部与中心城区的桥梁,西站地区城市副中心则是红桥区的心脏。随着滨海新区的建设,城市东南地区已然步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津西北地区必将奋起直追,打造西站地区城市副中心,促进实现天津市东西部和谐、可持续发展。
2交通优势
对外交通枢纽
天津西客站位于我国未来南北与东西客运专线及城际铁路的“十字"相交处,是国家铁路发展的重要枢纽站,也是天津市铁路对外交通的主力站点之一。
京沪、京津、津保、津秦四条高速铁路接入天津西站,加强了天津西站的对外枢纽功能。
京沪高速铁路开通后,天津至北京将在30分钟之内可达,与上海的交通时间将减少至4小时左右,实现了与北京的“同城效应”及与上海的“当天往返”。
综合交通枢纽
1、4、6号地铁线的建设,以及西青道、新河北大街快速路和主次干道系统的完善,加强了本区与中心城区其他各区的联系。
3环境优势
四河六岸
北运河、子牙河、南运河、新开河流经区内,在三岔河口汇入海河,形成“四河六岸”的水系景观态势,构成区域内的生态骨架。
西沽公园
地处中心区核心地段的西沽公园,是城市副中心建设不可多得的园林绿地资源。现状西沽公园生态景观、绿化植被情况良好。
4开发优势
本区发展相对滞后,拆改难度低,经济效益高。
现状多为低层次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土地价值未得到充分体现,尤其是地区内仍有大量平房,这种低层高密度的低效土地使用方式,亟需大规模改造升级。
三规划理念
1项目定位
西站地区城市副中心将建设成为辐射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集商务金融、商业贸易、文化休闲居住于一体的,集中展现天津崭新城市形象的综合性城市副中心。
依据天津市城市发展战略及总体规划等上位规划,西站地区城市副中心将依托交通枢纽的建设,主要发展金融、商业、贸易及信息产业,拥有大量商务办公、酒店、公寓等配套设施,通过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现代商务活动的场所。
2规划结构
总体构思——四河六岸,一轴双核,五大板块
全面提升的河岸空间——子牙河、北运河、南运河及新开河及沿岸是副中心地区最宝贵的景观资源,滨河地区生态环境的提升,可以作为地区景观资源优势,改善副中心的各种活动环境,提高地区价值。
高度复合的发展轴线——发展轴线南起南运河,北至北运河,连接西站枢纽和西沽公园,是集生态休闲轴线、便捷交通轴线、人文景观轴线和功能发展轴线于一体的城市综合发展轴线。
主题不同的双核引擎——以西站及轨道交通枢纽为主要推动条件的综合交通核,将为地区带来大量的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生态景观核(西沽公园)可以视为“城市绿肺”,为片区提供了优质的城市开放空间;双核引擎为推动地区开发奠定了好的基础条件。
互动共生的功能布局——在双核的拉动下,在城市综合发展轴线的两侧发展的五个功能板块:核心商务板块、休闲商务板块、枢纽商业板块、科教生活板块和创意生活板块。
各板块功能与土地利用
(1)核心商务板块
该板处于地区发展轴线的核心地段,紧邻西站枢纽,并由有两条地铁线路穿境而过,具有突出的环境优势和基础设施优势。功能及地区产业应以金融、商务、商业为主题,集约发展中高密度的金融、商务办公、商业、商住等现代服务业;环境以河流、绿轴、公园为特征。 土地利用方面,应充分考虑产业细分与相互关系,集中发展如会计、法律、认证、评估、咨询、银行、投融资等商务金融服务;建设信息化平台,着力于加强企业之间的交流与管理,满足企业的商务经营、贸易活动、组织管理等需求;发展时尚购物中心、特色商业街、打造高档酒店服务等,实现商业功能的创新;在滨河亲水地块的土地利用上,以商业为主要功能,可布置酒吧、咖啡厅等滨水休闲商业设施和一些文化功能建筑,将子牙河岸建设成为人们日常休闲活动的场所。
核心商务板块用地面积约212公顷,总建筑面积约470万平方米。
(2)休闲商务板块
休闲商务板块地处北运河、天泰路和志成道围合的区域内,拥有优美的河岸线,定位为核心区高端金融商务功能的补充,满足河北区部分商务办公场所的需求;同时,依托北运河的景观优势,布局适量的滨水休闲、商业娱乐和高端公寓等设施。本板块内考虑以娱乐休闲为主题,充分发展舞蹈、健美操、聚会型娱乐等商业服务设施及居民活动场所;同时可以沿北运河,发展一些高端的生态会所,满足高标准的商务休闲需求。
土地利用方面,主要的商业服务及高品质居住用地沿北运河布局,并在北运河湾地块打造城市亲水广场。
休闲商务板块用地面积约93公顷,总建筑面积约160万平方米。
(3)枢纽商业板块
该板块地处西站枢纽周边,依托枢纽地区的人流汇集效应及完备的基础设施,将地区枢纽注入活跃的商业气氛,充分考虑商场、酒店、宾馆、公寓等商业服务设施的布局。
土地利用方面,充分结合各类商业服务设施之间的互动关联,以及与基础设施之间的空间关系,紧凑布局。首先,充分利用市区内轨道交通枢纽的优势条件,确定服务于市区的大型商业设施的布局,同时也为有一定收入和能够自由支配时间的度假旅游乘客提供高质量、方便的购物中心,以及餐饮、娱乐,休息的环境;充分发展宾馆、酒店等商业业态,以满足旅客休息和召开较大型会议及进行商务活动的需要。
西站枢纽商业板块用地面积约216公顷,总建筑面积约290万平方米。
(4)科教生活板块
该板块位于勤俭道、复兴北路、北运河和铁路围合的区域内。国内重点高校河北工业大学坐落于本板块内,此外本区域内现状住宅较多,土地利用规划应结合现状,逐步提升用地功能,优化地区生活,完善生活配套,发展适量的城市商业设施。
科教生活板块用地面积约234公顷,总建筑面积约260万平方米。
(5)创意生活板块
该板块地处整个规划区域的东侧,位于普济河道、志成道、南口路和天泰路围合的区域内。本板块功能以副中心的生活配套服务设施为主,结合现状住宅,整合空间环境,布局居住用地,发展中高端住宅产业,同时沿南口路结合河北区产业规划及总体城市设计,布局适量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发展一定规模的创意产业。
创意生活板块用地面积约254公顷,总建筑面积约320万平方米。
3混合功能与精明发展
城市综合体
城市综合体,是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中的多项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功能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
西站地区城市副中心区位、交通、环境等各方面条件优越,具备发展城市综合体的条件和潜力。
复合城市功能,增加商业活力
不同活动在同一地区、同一地块甚至同一建筑中的复合能够有效利用不同活动之间的诱发联动关系,提高活动效率。 复合城市时间,打造不夜之城
每种城市功能都有特定的运行时间范围,将不同时段的城市功能组合在综合体内,在时间上进行衔接,使其各部分活动组织有序,功能完善,即可保障区域的24小时繁荣。那些在非工作时间“死去”的中心地区将重新获得活力,在夜晚扮演更具人气的城市娱乐生活中心。不同时段有不同活动主题,每日活力不断,人气永驻。
副中心内的综合体
核心商务综合体——承担城市中心区不具备的金融、商务办公、商业、商住等综合功能,实现城市副中心规模与功能的完善。
休闲商务综合体——通过打造一个集高端商务、商业娱乐、休闲文化为一体的次级商务中心,优化西站副中心功能结构,带动河北区片区的建设。
站前商业综合体——依托枢纽,将广场、商业等各类载体加以系统组合,将宾馆酒店商业等服务于枢纽的功能设施复合设置。
4建设规模
区域总建筑面积为1500万平米,其中核心区(包含核心商务板块、休闲商务板块及枢纽商业板块)建筑面积为920万平米。
5开放空间
生态廊道
在西沽公园和子牙河之间,设计一条宽度近百米,长度逾一公里的城市绿地廊道,作为副中心区最活跃的开放空间和核心绿地景观。将分散独立的北运河岸景观、子牙河岸景观及西沽公园景观串联起来,形成整体的绿地景观体系。
整个廊道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同时以大尺度、进入式的景观,融合两侧巨大的建筑尺度,并且作为城市紧急避难场所,满足防灾要求。绿廊整体由西站北广场至西沽公园的设计主题也由人文向自然不断过渡,在一公里的绿化廊道中用不同的景观手法,体现主题的衔接与过渡。
滨水空间
水是城市生活的重要主题,四河六岸是本地区的重要特色,因此方案设计中充分地提出了亲水的设计理念。首先,在整体规划布局中考虑了直接亲水的建筑组团布局方式,实现从滨水的商业建筑到子牙河水面的无障碍设计;第二,在子牙河两岸考虑布置一定量的木栈道,给观赏者与居民提供人性化的步行、休憩、亲水空间;沿河的建筑设计,建议用协调且有特色的流线型设计手法,丰富人的视觉感受,形成多姿多彩的滨河建筑景观和充分亲水的岸线设计,充分提升河岸魅力,打造丰富多彩的水岸生活。
在方案设计中也充分考虑了防洪与景观的结合。在直接亲水的组团设计中,统筹堤岸、建筑、道路的设计标高,既保证了城市整体的防洪需求,也满足了人性化的滨水景观要求。
6交通组织
道路等级及性质
西站地区城市副中心道路网络由城市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四个等级构成。
交通性道路承担区域主要的交通流量与对外交通的联系,以满足交通性功能为主,车速快,车辆多,车行道宽,道路线型要符合快速行驶的要求,道路两侧要求避免布置吸引大量人流的公共建筑;生活性道路主要为区域居民购物、社交、游憩等活动服务,以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为主,两侧多布置为生活服务的、人流较多的公共建筑及居住建筑。
轨道交通系统
现状地铁1号线由南向北穿过西站地区城市副中心,设有天津西站和洪湖里站两个站点,建立了西站地区城市副中心与西横堤居住区、丁字沽居住区、南京路、中心商业区、中心商务区、西南楼地区、陈塘庄工业区等重要功能组团的联系;规划6号线由东丽区大毕庄至西青区梨园头,自西站南广场下穿过,线路建立了西站地区城市副中心与天津乐园、行政中心、体育中心、王顶堤居住区、天拖南居住区、天津北站、新开河居住区等重要的客流集散点的联系,同时分流了西青道的过境压力;规划4号线为补充线路,垂直穿越西站站房经过核心区折向西北,站点的布局与区域内的开发强度充分结合。三条轨道线路在西站地区城市副中心形成重要的轨道换乘枢纽,为西站向城市各个方向的客流集散提供了大运量的快捷的公共交通工具,同时也是服务于本地区的交通枢纽。
步行系统设计
依托西站地区城市副中心天然的河道景观以及规划的绿色廊道,将西站南北广场、绿色廊道、河岸通过步行道连接起来,通过构建步行绿色廊道、二层步行平台、广场、地下通道等设施,构筑西站地区城市副中心的连续、无障碍的步行交通系统,步行系统包括景观步道、城市步道以及沿街步道,充分与城市景观与道路空间的设计相结合,考虑步行空间的亲水、亲绿以及人性化的设计。
公共交通系统设计
西站地区城市副中心应充分发挥公共交通的优势进行交通集散。公交快线主要为西站地区城市副中心与天津市其他地区的联系提供服务,沿快速路、主干道设置,并结合西站公交枢纽,做好轨道交通的补充作用;内部交通联络线主要连接轨道交通站点与主要客流集散点;核心区结合绿轴两侧布置地上小轨道有轨电车系统,体现绿色交通理念,满足核心区观光客流的短距离便捷交通需求。
7地区形象
城市风貌
总体形态布局采用以中央商务区为核心向四周呈圈层式扩散的发展模式。通过近百米宽的城市绿轴连接西沽公园和西站北广场,形成以公园和广场作为两点、绿带作为一轴,带动整个西站片区10平方公里发展的空间格局。
城市之源、西北门户、四河六岸和伊斯兰风情是在城市风貌上最能够体现地区特点的因素。我们对其进行了充分的发展,并在具体的节点中加以体现。在整体风貌上通过绿轴、广场、标志性建筑、重要节点等空间的设计,形成区域景观特征,塑造具有天津文化、现代时尚的整体气质。
各个片区风貌在总体风貌和形象的控制下,突出展现自身的特色。枢纽地区追求气派、现代、标志性;办公区简洁明快,追求效率和统一,强调内外空间均好;商业区突出活力与丰富,尺度宜人、多元文化交融的特征;居住片区体现生态和谐环境友好的形象与氛围。
建筑空间形态控制
为形成特有的地区空间特征,建筑高度采取分片、分区控制,分为三个梯度,第一梯度:>40层(大于160米);第二梯度:15-30层(60米-120米);第三梯度:<15层(小于45米)。地区标志性建筑可不受高度分区的限制,依据本城市设计中给出的原则高度,根据建设条件可作适当调整。
西站地区城市副中心的空间形态在总体上呈现“中心高、周边低、中间过渡”的建筑高度分布特征,形成四个高层及超高层积聚区,其外围建筑的高度密度呈递减趋势。
核心商务区建筑未来以超高层及高层为主,形成地标性区域,体现红桥区现代城市风貌。
休闲商务区超高层高层主要在北运河湾集聚,形成河北区的地标性区域。
北竹林地块以高层为主,高度由子牙河向铁路沿线递增,塑造滨河空间层次。
城市天际线设计
天际轮廓线是人们认知和记忆城市的途径和对象,西站地区城市副中心的天际线设计追求突破“线"的概念,从整个区域的历史文化、地理特征、规划布局整体出发。
西站地区城市副中心设计了一个最高点,两个次高点的三峰式天际线轮廓,形成高低错落,富有韵律的城市天际线。